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三分鍾的歷史故事

三分鍾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6 00:41:52

1. 歷史故事演講(大約三分鍾)

請君入瓮
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叛亂之後,決心除掉那些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誰在暗中反對她,用什麼辦法才能知道呢?
於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發動全國告密。不論大小官吏,普通百姓,只要發現有人謀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周興、來俊臣辦起案來,比索元禮還要殘忍。他們想出各種各樣慘無人道的刑罰,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抓到人,先把各種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認了。
有個正直的大臣對太後說:「現在下面告發的謀反案件,多數是冤案、假案,也許有人陰謀離間陛下和大臣之間的關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則天不願聽這種勸告。告密的風氣越來越盛,連她的親信、掌管禁軍的大將軍丘神績,也被人告發謀反,被武則天下令殺了。
有一天,太後接到告密信,說周興跟已經處死的丘神績同謀。太後一聽,大吃一驚,立刻下密旨給來俊臣,叫他負責審理這個案件。
說巧也巧。太監把太後的密旨送到來俊臣家,來俊臣正跟周興在一起,邊喝酒,邊議論案件。來俊臣看完武則天密旨,不動聲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舊回過頭來跟周興談話。
來俊臣說:「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實招供,您看該怎麼辦?」
周興捻著胡須,微微笑著說:「這還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個新辦法,拿一個大瓮(音wèng)放在炭火上。誰不肯招認,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還怕他不招?」
來俊臣聽了,連連稱贊說:「好辦法,好辦法。」他一面說,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隻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廳里來,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個廳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興正在奇怪,來俊臣站起來,拉長了臉說:「接太後密旨,有人告發周兄謀反。你如果不老實招供,只好請你進這個瓮了。」
周興一聽,嚇得魂飛天外。來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連忙跪在地上,像搗蒜一樣磕響頭求饒,表示願意招認。來俊臣根據周興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報太後。

2. 三分鍾能演講完的歷史典故,要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仁愛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說「仁者愛人」。既然中國的倫理道德體現的是1種家族宗法關系,這「愛人」主要就體現在「孝」和「悌」兩個方面,所以孔子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孝」是人子對父母、晚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中國古代有「2104孝圖」,為元代郭巨敬輯錄古代所傳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2104孝》,後來又配上圖畫,通稱《2104孝圖》。

註:舜1,孝得天下;陳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負米;王祥10,卧冰得魚;董永12,賣身葬父;潘岳14,棄官事母;緹縈22,上書救父;沈雲英24,忠孝雙全。(郭巨埋子,老萊子娛親)

悌,敬愛兄長。宗法制有嫡長子繼承製,決定了兄長的地位。「融4歲,能讓梨」。

古代家國1體,孝悌則必能忠君愛國,在人際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經》(儒家經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2.謙和好禮

禮有兩個意思,1,禮是對人身份地位行為的規范,即所謂「禮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對應的1個概念。《禮記·禮運》認為,上古天下為公,是為大同,這時候是不需要「禮」的;後世天下為家,大人世及,為了確定君君臣臣的關系,這才需要「禮」。制定了禮並且能夠執行,天下恢復秩序,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禮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法制」採用強制的手段,而「禮制」則更強調自覺,由此引申出「禮」的第2層意思,即立身之「禮」。《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今天我們所說的「禮貌」「禮節」「禮讓」等都屬於這層意思。

教材又用「謙和」來解釋「禮」。「謙」即謙虛,古人講謙虛,有在禮制規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點的意思,比如「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壁歸趙以及保護趙王,避免使趙國受辱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然而當廉頗尋釁時,卻能再3忍讓。劉備「3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為擁有1支軍隊的將軍,又有漢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對於1介書生諸葛亮故意表露出來的無禮行為卻能再3忍讓。這樣的謙虛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謂「仁者無敵」,最終能夠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處下而為百穀王的比喻(成語有「虛懷若谷」),為欲成帝王之業者出謀劃策。周易「謙卦」雲:「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謹慎,謙之又謙,君子用這種態度跋涉險川,最終才能無恙。)系辭上釋「謙卦」雲:「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卦」是讓君子恭敬謹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落腳點也在「受益」2字。

這些聽起來都有點象今天的「厚黑學」。所以對傳統的倫理道德還需要批判繼承。今天我們講謙虛,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建立1種平等的人際關系,就是「和」。需要強調的是,「和」並不等於不要原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同」便是指沒有原則的庸俗關系。

3.誠信知報

《大學》雲:「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誠,不要自欺欺人,反復無常;對人要坦誠,不應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對國家對事業要忠誠,不能朝3暮4,心懷2意。

「信」者信用,「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從構字法看為人言,《春秋穀梁傳》曰:「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所以又有「1諾千金」、「1言9鼎」這樣的格言。中學語文選《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方正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7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市場經濟活動中尤其需要誠信的品質,1個企業是否誠信,甚至成為1種無形資產。中國入世,最大的問題的是商業信用,中國入世,「狼來了」並不可怕,怕的是國內1些企業像那個撒謊的牧羊人。

4.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更是中華民族的1種大德,大節。杭州就有岳飛,岳母刺字曰「精忠報國」,真所謂「人有慈母而後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後國有忠臣」。於謙,杭州人,明英宗時,瓦剌族統1蒙古,進攻明朝,英宗率領50萬軍親征,在土木堡遭襲擊,全軍覆沒,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臨北京城下,在危急關頭,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請英宗的弟弟出來主持朝政,是為景泰帝。於謙率全城軍民保衛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後英宗復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於謙。於謙詩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張蒼水……

解決兩個問題,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國和中華民族都是逐漸融合的產物,在這1過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國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與愛國,古代家國1體,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時代。對「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國傳統文化是1種「家天下」文化,家族是這種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個「天下」緊緊聯系在1起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在這1點上達成了共識。

(比較:西方的個性中心社會,寫信封、署名的順序。)

這種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背私之謂公」(韓非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

私,背私之謂公,公私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厶),極端時(如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毛澤東號召「大公無私」,鄧小平認為不能作為普遍性號召。但是應該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後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對先公後私的最好詮釋。)

今天進入現代化社會,「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動物,社會原來就是因為單個個體無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聯盟、有國家的。今天西方社會也越來越認識到這1點,也重視國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這是有人類以來最大的「公」。

今天中國雖然還在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不能丟掉「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獨

如何才能達到「克己」的境界?途徑就是「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第1章);《中庸》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第2102章)。

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獨、內省、自訟、主敬、集義、養氣等。

慎獨
就是在自我獨處時嚴於律己。說到"慎獨",很自然地要聯想到《後漢書·楊震傳》中的1個故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後來,王密於深夜獻金百兩為報答,楊震拒收說:"怎麼能這樣?"王密說:"這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更生氣了,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這亦是人們所常說的"慎獨"。

註:學術界有爭議,認為「慎獨」不是說沒有人時仍然謹慎自律,而是說要慎於內心修養。內心別人是看不見的,故謂之「獨」,心雖然看不見,但是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所以不可不謹慎。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類文革時的「狠斗私心1閃念」。)

內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說的「吾日3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自訟 孔子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

資料
啟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學林漫錄》第103集(中華書局,1991)上發表《自訟2則》1文,談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堅凈居隨筆》(1985)中,誤將清人汪容甫墨跡小立軸上所抄錄的柳宗元的兩段文字當成書者自己的了。他在這篇文章中向發現這個問題的黃永年先生深致謝意,又向讀者深致歉意,並且10分誠懇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誤的原因。

將書者所書當成書者所作,這其實是極容易發生的事情,古代後人所編前人詩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這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又是1個錯誤,這個錯誤1般人難以發現,能發現的人又未必會注意。黃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啟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寫這篇文字來自曝其誤。但他不僅原原本本地寫了,最後還不無幽默但又是絕對真誠地說,他的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來,真有錯、最誠心的1次自訟"。

7.見利思義

「義」和「利」(概稱為「義利觀」),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說「見利思義」,荀子說:「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孟子的論述最為人們所熟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當然,捨生取義的極端情況不是總會發生的,大多數情況下,要做到的是「見利思義」和「先義後利」。孔子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說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說對君子而言,談論「義」更能明白,因為君子是在「義」的前提下謀取「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討論:商品經濟社會要理直氣壯地講「利」。資料:「杭州人形象討論」中,有人主張用「義」來藐視上海人的「利」。關鍵是「理直氣壯」,亦即取之有道。

8.勤儉廉正

中華民族是1個勤勞的民族(略)。傳統美德講「儉」,不是簡單的經濟考慮,而是從人格修養著眼。諸葛亮《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故後人總結說:治生之道,只須守1「儉」字。1切動用,樸素些,簡淡些,安靜快活,有什麼不好?須知世間罪惡,都從多欲中來。不儉則奢,奢則多欲,做官的必貪,居鄉的必盜,非至胡為速禍、敗家喪身不止!奢用慣了,在物誘勢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潔,也難自主。因此古人說:「儉是養廉之法」。

9.篤實寬厚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1個農業經濟的社會,篤實寬厚是農民的本色,我們不能因為已進入現代社會就拋棄這種傳統美德,現代人追求的「反樸歸真」就是要回歸這種本色,因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篤實」是實事求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人,老老實實做學問,老老實實干工作。上升到治國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談喪國,實干興邦。

「篤實」是對己,「寬厚」是對人,古人概括為1個「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貢問:"有1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現代人常感覺人際關系復雜,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丟失了這種恕道。(註:武俠中的「冤冤相報何時了」,魯迅「1個都不寬恕」的社會背景,倫理的范疇與法的范疇。)

10.勇毅力行。孔子說:"3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時「溫良恭儉讓」,但涉及到「仁」的大問題時,卻是「當仁不讓」。把重視內在修養和必要時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結合起來,才是1種完美的人格。

3. 三分鍾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
宋代有個叫楊時的人,是理學家程頤的學生,他40多歲時到洛陽去回拜見程頤,當他與另一位同學答來到程頤家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就站在門外靜靜地等候,直到程頤醒來,這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這就是流傳至今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4. 三分鍾的歷史故事。不要成語典故什麼的。純故事。

可以講下染指的故事,這個詞的來歷,以及因為一句話而國亂。
楚國人向鄭靈公進獻了回大黿。公子家答看見公子宋的食指在動,公子宋就對公子家說:「以前我的食指像這樣動,一定嘗到奇異的美味。」到鄭靈公請大夫們吃黿時,也召請了公子宋卻不給他黿吃。公子宋十分生氣,他將食指伸進鼎鍋里蘸了黿湯,品嘗了味道才退出。鄭靈公大怒,想要殺掉他。公子宋與公子家策劃在先,於是殺了鄭靈公。
或者將一些名人軼事,比如蘇東坡與佛印的鬥智,米芾癲狂的小故事都可以,不知你想要些什麼類型的

5. 歷史小故事 2—3分鍾

秦始皇統一中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
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柄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來兼並戰爭的結果,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為增強國力,統一全國,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步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並鞏固其佔領地區,實行有效佔領。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佔韓國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置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陝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反觀東方六國,君主皆庸,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不穩固,經濟發展遲慢,軍事力量不強,而且六國君王多是苟安一時之輩,缺乏統一中國的胸襟和氣魄。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去,年僅13歲的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號稱秦王仲父,嬴政許多事情受到呂不韋的限制。隨著秦王政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對呂不韋的專權也愈益不滿,於是二者的爭權也日益激烈。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他首先鎮壓了長信侯嫪毐集團的政變,接著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借口,罷其相國之職,令其遷蜀,迫使呂不韋無奈自殺。至此,秦國大權真正掌握在了嬴政手中,這就為他指揮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創造了絕對必要的條件。
秦王政大權獨攬之後,就開始實施他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搜羅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從敵營中來的人或曾譏評過自己的人,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如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渠,使關中四萬多頃鹽鹵地變成旱澇保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他禮待軍事理論家衛繚,並採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軍事上受益匪淺。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法、術、勢思想,加強他對政權的統馭能力。聽從李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使秦王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秦王嬴政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秦王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秦王嬴政開始了他正式的統一中國的戰爭。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於是秦國轉攻韓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佔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韓國雖已滅亡,但韓國貴族的反抗並沒有停止。韓王安被遷於岐山,前226年曾發動叛亂,不久被鎮壓下去,這才徹底解決了韓的問題。
第二個被滅亡的是趙國。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最為強勁的一個。先是有廉頗,後有李牧、龐暖,都是善於用兵的大將,秦國幾次興兵伐趙,都未曾討得多少便宜。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大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後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秦人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絕交出兵權,趙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並處死,同時殺掉司馬尚。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佔了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亡後,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王,繼續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敗被滅。
滅趙以後,秦兵臨易水,威脅燕國。燕國太子丹曾為質於秦,一直想復仇,但因國小勢衰,力不敵秦,未能實現。當秦兵壓境之際,燕國君臣皆惶惶不可終日,於是燕太子丹決意刺殺秦王政。公元前227年,燕丹派勇士荊軻攜帶燕國督元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作為覲見禮,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及賓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荊軻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表達了為國犧牲義無反顧。至秦後,秦王在朝堂接見荊軻,荊軻上朝覲見,獻圖。圖窮匕首現,荊軻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嬴政環柱逃避,後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劍,將荊軻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地處中原的魏國在秦的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孤立無援。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亡。魏國被滅後,秦國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楚國,但因楚國地域廣闊,實力不弱,故費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國內部發生叛亂,楚將項燕將秦叛將昌文君擁立為荊王,秦以鎮壓荊王為名,舉兵攻楚。楚國當時雖敗,但實力尚在。當秦破三晉之後,就全力攻楚。秦將李信自恃年少壯勇,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以20萬兵力即可橫掃楚國。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答非60萬不可。秦王以王翦怯弱而李信勇,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兵眾攻打楚國。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
嬴政遭此挫折,即親赴王翦家,向王翦賠一禮,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死,楚軍大敗,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而後,秦軍又向江南廣大楚地及降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國全部覆滅。
五國相繼被滅,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它的相國後勝,長期受賄於秦,既不備戰,更不援助其他五國抗秦。齊王建昏庸,聽信於相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准備抵抗。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秦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戰國歷史至此結束,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6. 1~3分鍾能講完的歷史小故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朴。」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里,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7. 誰給我一個歷史故事要有哲理性的3分鍾之內要可以講完的

1、斷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庄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
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里裝著一隻折斷的箭。我一直胯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提示: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成嗎?

8. 三分鍾就能講完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代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璧。趙王派藺相如帶著璧去換城。相如到秦國獻了璧,見秦王沒有誠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設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趙國

9. 關於歷史的幽默小故事,3分鍾內。

幽默故事 歷史典故 隋朝時,有一個人內心特別敏慧,但卻有個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國公楊素每逢閑悶時,便把他召來暢談取樂。 有一年臘月,楊素與這人在府中閑坐。楊素戲問道:「有這么一個大坑,深一丈,方圓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裡面,您可有什麼辦法出來?」這人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忽然抬起頭來問道:「坑……坑裡有……有梯子嗎?」楊素說:「當然無梯啦,若有梯子,還用問您嗎?」這人又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問道:「白……白……白……白天?還是夜……夜……夜……夜……夜裡?」楊素不耐煩地說:「管什麼白天黑夜?我問您可有法子出來?」這人反問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為何掉入……入坑裡?」楊素聽了,大笑不止。 楊素又問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軍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過千人,糧食也僅夠吃幾天,城外有數萬敵軍包圍。您作為城中主帥,可有什麼守城之計?」這人低頭良久,問道:「有……有援……援兵嗎?」楊素答道:「正因為沒有援兵,所以才問您呢?」這人又沉吟很久,抬頭對楊素說:「誠……誠如君言,失敗難免。」楊素又大笑不止。 接著,楊素又問道:「看來您多智多能,我提的問題沒有能難住您的。現在再問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腳,您說應該怎麼醫治呢?」這人應聲回答:「取五月五日南牆下雪……雪……塗……塗即……即治。」楊素問:「五月哪裡能有雪?」這人笑著反問道:「既然五月沒……沒有雪……雪,那麼……么臘月何處有蛇咬?」楊素聽了,笑得前仰後合,把這人打發走了。
賀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於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唐玄宗問他還有什麼要求。知章說: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玄宗說:「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不知詩為何物
艾子喜歡作詩。一天,艾子漫遊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裡有話:「一首。」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艾子莫名其妙,困意全無,一夜無眠。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人,在靜靜月夜裡專心吟詩,心裡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裡走出一個商販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看一下。」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麼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艾子固執地說:「昨天夜裡聽到您在屋裡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不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裡找不到手紙,於是就用手揩。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無語。

--------------------------------------------------------------------------------

不知辛苦為誰甜 蘇東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時,經常與詩僧佛印參禪、唱和,二人最是友善。東坡喜歡燒豬。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時,常常做好燒豬等待東坡來吃。 一天,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燒豬卻被別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蘇東坡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印: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

為甚酥 蘇東坡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蘇東坡邊吃邊問:「這種油果叫什麼名字?」主人回答說還沒有取名字呢。東坡又問:「為甚?」(為什麼這么酥脆)座中眾客皆曰:「您說的『為甚酥』 三字就可以作為它的名字了。」 還有,潘長官因知蘇東坡不能飲酒,東坡每次來赴宴時,就特地為他准備了一些度數低的甜酒。蘇東坡飲之笑著打趣道:「這酒一定是錯煮水了。」 一天,蘇東坡忽然心血來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詩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

都是葯名 蘇東坡和姜至之參加朋友的宴會,二人同坐一席。席間,姜至之先說了個酒令:「在座的諸位各要打一個葯名。」於是指著東坡說:「你就是個葯名。」東坡莫名其妙,連忙請教。姜至之說:「子蘇子。」東坡隨口對他說:「你也是個葯名,如果不是半夏,那一定是厚朴了。」姜至之一時不解,反問東坡有何說法。東坡笑著告訴他:「不是半夏、厚朴,為姜制(至)之呢?」

--------------------------------------------------------------------------------

文字游戲 蘇東坡聽說王荊公的《字說》剛完成,前去荊公處祝賀,並戲言道:「大作中說:以『竹』鞭『馬』為『篤』。但我還有個疑問:「不知以『竹』鞭『犬』,又有什麼可『笑』的?」荊公笑而不答,卻反問道:「『鳩』字以『九』從『鳥』,難道也有什麼證據嗎?」 東坡立即作答:「《詩經》上說:『屍鳩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們的爹娘,恰好是九個。」 王荊公聽了,欣然點頭應允。時間長了,才知道蘇東坡又跟他開了個大玩笑。

--------------------------------------------------------------------------------

三分詩,七分讀 秦少章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詩人郭祥正有一次路過杭州,把自己寫的一卷詩送給蘇東坡鑒賞。未等東坡看詩,他自己先有聲有色地吟詠起來,直讀得感情四溢,聲聞左右。吟完詩,征詢東坡的意見:「祥正這些詩能評幾分?」 東坡不假思索地說:「十分。」郭祥正大喜,又問何以能有十分。東坡笑著答道: 「你剛才吟詩,七分來自讀,三分來自詩,不是十分又是幾分?」

--------------------------------------------------------------------------------

免稅 蘇東坡被朝廷貶謫黃州時,監管黃州的貿易稅收工作。有一個書生給東坡寫了一封信,請求減免他家的稅收。信中說: 「我的船上沒有什麼貨物,因此無法納稅。一切聽憑大人您的指揮,請求您讓我到荊南府取回亡父的靈柩吧。」 眾官員看了,笑得前仰後合。

--------------------------------------------------------------------------------

好了你 蘇東坡生性豪爽率直,內心最存不住事,他曾說:「比如食中有蠅子,必欲吐之而後快。」晁美叔(晁端彥字)每次往見東坡,東坡都說這樣的話。 有一次,東坡對美叔說:「我被昭陵選拔在賢科,當時的文魁俊彥,往往相結為知己。在便殿召群臣策對,我每每直陳時事,都蒙皇上贊許採納。不久,我便屢屢呈上章疏議詞雖然很剴切直率,皇上也從不怨怒。假使不是我給朝廷提建議,又有誰能提中肯的建呢?我現在所擔心之事,只不過害怕朝廷殺我罷了。」美叔聞之,默然無語。 東坡長嘆良久,又說:「朝廷如果真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又有什麼可惜的。只是有一件殺我以後,反倒好了你。」 二人遂相對大笑而起。

--------------------------------------------------------------------------------

士 詩人石曼卿(石延年字)性嗜酒,有李謫仙(太白)之奇才。曼卿舉止放盪,善為談諧幽之語。 有一次,石曼卿乘馬游覽報寧寺,牽馬人一時失控,馬驚走,曼卿不慎墜馬落地。侍從人連忙把他攙起來扶上馬鞍。行人見此,都聚攏來圍觀,都以為他一定會大發雷霆,把這個馬人痛罵一陣。不料,石曼卿卻慢悠悠地揚起馬鞭,半開玩笑地對牽馬人說: 「幸虧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的話,豈不早被摔碎啦?」

--------------------------------------------------------------------------------

換羊書 黃庭堅開玩笑地對蘇軾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被世人戲稱為換鵝字;今人韓宗儒為人貪得無厭,每得到您的一幅字,便到殿帥姚麟那裡換取十斤肉。如此來說,可以稱您的書法為換羊書了。」 一天,蘇軾在翰林院撰述正忙,這時韓宗儒派人送來一封信,目的是想讓蘇軾回信,以便拿他的字換肉。來人站在門庭下,督催甚急。蘇軾笑著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們的上司,今天就斷了他的肉食吧。」

--------------------------------------------------------------------------------

老婆子塗面 晉人王濛清約自守,家中每有來客,必是清茶相待,時人戲稱為「今日有水災」。 蘇東坡早年曾到一家做客,主人熱情好客,一遍遍地勸茶,東坡不勝受窘,笑對主人說:「正所謂老婆子塗面。」主人不理解此意——搽(茶)了又搽(茶)。

--------------------------------------------------------------------------------

先做了賊再做官 閩地有一個大海盜,名叫鄭廣,後來歸降了朝廷,朝廷授給他一個官職。 有一次,鄭廣和同僚們在一塊吟酒賦詩,眾人吟詩罷,都力勸鄭廣作詩一首。鄭廣被逼無奈,只得胡亂吟道: 「不問文官與武官,總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賊,鄭廣我卻是做了賊再做官。」 眾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

--------------------------------------------------------------------------------

延年術 蒲傳正任杭州太守時,一天,有個方術之士前來拜謁。這方士大約九十多歲,然而面容卻像嬰兒一樣鮮嫩。蒲傳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談得甚是投機。傳正便向他請求延年長壽術。方士回答說:「我的長壽術極為簡便易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須牢記,必須禁絕性慾。」 傳正聽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嘆道:「如果是這樣,那麼即使壽逾千歲又有什麼益處呢?」

--------------------------------------------------------------------------------

忌說「落」字 唐代的柳冕秀才,生性最是多忌諱。早年參加科舉考試時,舉子們跟他說話,有不注意而說「落」字的,便忿然而怒,出語不遜。如果是僕人誤犯「落」字,他便用棒痛打。因此,僕人對他說話時,常常把「安樂」說成「安康」。 這一天,他忽聽人說榜書貼出來了,連忙派僕人前去觀看。不一會兒,僕人就跑回來,柳冕慌忙迎上前去問道:「榜上有我的名字嗎?」僕人唉聲嘆氣地答:「秀才康了。」

--------------------------------------------------------------------------------

臠婿 宋朝時,人們把科舉榜下選擇的女婿,稱為「臠婿」。「臠婿」一語大概出自東晉文人袁山松,但這一說法實在沒有道理。就中榜的科舉士子來說,他們中間也有本不情願做別人的乘龍快婿的,只是迫於權貴豪門的威逼強誘而不得不屈從。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風度瀟灑,被一個極有勢力的權貴所欣慕,欲擇為已婿。權貴使命十幾個僕人將新科少年簇擁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無趨避推辭意。到了權貴家門口,前來觀看的人們幾乎圍成人牆,里三層外三層的,好不熱鬧。不一會兒,從裡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員來,見了新科少年,滿臉堆笑地說:「老夫只有一個女兒,容貌也不錯,願與君結為秦晉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連忙鞠躬拜謝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跡高門,實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我回家後與妻子商量一下,再來答復如何?」眾人聞之,大笑而散。 zhuan

閱讀全文

與三分鍾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