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高安歷史名人

高安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6 00:41:13

⑴ 高安陳姓,歷史上出過哪些很有名氣的人

江西省高安市陳姓歷史名人當屬明代陳邦瞻。
陳邦瞻,字德遠,號匡左,江西回高安荷嶺鎮人。明朝萬曆答26年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而後一邊幫著明朝皇帝料理著繁忙的政務,一邊鑽研學問,成就著他政治家學問家的事業。歷任南京大理寺評事、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戶工兩部侍郎等職。天啟三年(1628年)在任上逝世,皇帝下詔贈兵部尚書。

⑵ 安康曾經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

苗晉卿苗晉卿,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有一位三朝為官、身高位顯的宰輔之臣,他為人謙柔寬厚,處事恭謹練達,在他的宦海生涯中,雖無恢宏大舉,卻也有譽於時。人們把他比作東漢未年丞相胡廣——一位庸庸而又碌碌的宰輔之臣。他就是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唐潞州壺關(今山西壺關縣)人,出生於女皇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祖上以儒學著稱於世,父親當過縣丞一般的小官吏。幼年時苗晉卿勤奮好學,文章尤佳,因而在科舉取士的時候,得以高中進士,步入了他漫長的仕途生涯。他先後活躍於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起初,?..

王度,隋唐之際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生卒年不詳。其祖籍太原祁縣,屬太原王家。祖父王一為安康獻公,受田於龍門,遂定居龍門。 王度六世祖玄則,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五世祖煥、四世祖虯、三世祖彥也都仕至州刺史。所以唐初呂才說王氏祖上「歷宋、魏,迄於周、隋,六世冠冕」王度父王隆隋開皇初為國子博士,曾教授門生多人。王度的幾個弟弟中,以文中子王通和東皋子王績最為出名。王度便出身於這樣的官宦書香之家。 現可見有關王度的資料很少,汪辟疆先生甚至疑王績的哥哥中,王度與王凝應是一人。 現可考知者,王度因做過... 陳友諒陳友諒,湖北監利人。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家世業漁。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此後兩年繼續進行反元戰爭,攻取安慶、池州、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撫州、贛州、信州(今江西上饒)、襄陽等地。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

柳慶柳慶,字更興,生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魏解(今山西永濟)人。天性抗直,無所迴避,為當時少有的直臣。
柳慶自幼聰慧。13歲時,父親看他酷愛讀書,想試試他的記憶力,便從雜賦集中挑選約千餘字的賦一篇要他讀。柳慶當即讀了三遍,便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 當時柳慶之父為郡守的潁川(今河南許昌),距京城洛陽較近,豪富人家頗多。在選聘鄉官時,這些豪富人家倚仗貴勢,競相說請應聘,使柳慶父很為難。柳父對自己的兒子們說:「權貴請托,吾並而不用。其使欲還,皆須有答。汝等各以意為吾..

王雄,字胡布頭,生於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卒於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北魏、北周大將。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敕勒酋長胡琛和部將萬俟丑奴在關隴地區舉行起義,北魏派蕭寶夤、崔玄伯率兵入關鎮壓無成,起義軍聲勢愈來愈大。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控制了北魏朝政,遂派爾朱天光和賀拔岳入關鎮壓起義,王雄隨之入關,被署為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這是史籍所見王雄生平活的的最早記載,王雄人關後,就留在了關中,史載他:「儀貌魁梧,少有謀略」,留居關中期間,官職日升。 太昌元年(532年...

⑶ 宜春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舉。
劉梓華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時。1928年參加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曾多次負傷,三次昏死,五次立功,榮獲獎章五枚,居位通訊員,排長,作戰參謀,團參謀長,偵察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團長等職位,解放後任天津軍區參謀長。參加過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平型關大捷等戰。後因傷口復發,於1951年4月17日逝於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湖田鄉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團政治委員,電台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一說南昌北瀝徐村人)。東漢隱士。少學今文經學,兼通天文,歷算。家貧務農,自食其力。公府徵辟,皆不就。時稱"南州高士"。陳蕃為豫章太守,不接待賓客,特為他設一榻,去則懸之。後以"懸榻"比喻禮待賢士。王勃《滕王閣序》所雲:"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進賢門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園皆因紀念徐稚而名。豐城隱溪因徐稚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宜春市的宜豐縣澄塘鎮秀溪村人(一說九江人)。晉代詩人。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有陶淵明"始家宜豐"的記載。宜豐舊《圖經》亦有此說。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栗里(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
鄭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鷓鴣》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鷓鴣"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劉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鎮均山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皇祐元年(1049)舉進士,官和川翁源知縣。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馬光自擇英才編修《資治通鑒》。司馬光薦劉恕同修,轉著作郎。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凡遇史事紛錯難治,則交劉恕。其時協助司馬光的副主編共有三人,一為劉恕,一為劉攽、一為范祖禹。漢代由劉攽分修,三國至南北朝由劉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為成都人氏外,其餘兩位均為宜春籍人物。
劉攽(1023-1089),字貢父, 號公非。宜春的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北宋史學家。《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宜春的豐城市杜市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與虞集、楊載、范木亨(樟樹市人)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為翰林院國史編修。至元六年(1343)為奎章閣供奉學士,升侍講學士。乃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綰。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書法。朝廷典冊、元勛銘辭,多出其手。
鄧王番,字韞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陽鎮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書、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樂從事。唐僖宗時,各地兵荒馬亂,官吏無能,獨鄧王番有政聲,朝廷據民願再度正式任命其為袁州刺史,處士彭蟾有詩稱賀。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橋梁廣濟橋為鄧王番修建。鄧王番任袁州刺史時,見宜春縣白芒山(今屬分宜)山清水秀,遂舉家留居白芒。第6代孫鄧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後裔輾轉遷徙至四川廣安。廣安後裔中出了個歷史偉人鄧小平。
袁繼咸(1593-1646),字季通,號臨侯。袁州區寨下鄉(鎮)橫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啟五年(1625)進士。崇禎七年(1634)提學山西,上疏抨擊權宦。宦黨誣陷其貪贓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員百餘人追隨入京,散發揭貼(傳單),為之辯誣。朝野上下千餘人聯名為其申冤,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駐節九江,總督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等處軍務。

張自烈(1597-1673),字爾公,號芑山,又號誰廬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廂上水關(今市區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帶)人。崇禎末為南京國子監生,博物洽聞。家中藏書36萬余卷。明亡,閉門著述。晚年隱居廬山,累征不出,主講白鹿書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存。張自烈著述頗豐,尤以《正字通》影響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書,共收錄三萬三千餘字。清代官方編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為藍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區秀江中路西段,國民時期曾名豈山路,即以張自烈字型大小而命名。

朱軾(1665-1736),字若瞻,號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歷任潛江知縣、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拜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充世宗實錄總裁,命協同總理事務。卒贈太傅。朱軾是康、雍、乾三世"恩寵極人臣之分"的顯赫人物。為官清廉剛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覺范。宜春市的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裡人。宋代著名詩僧。自幼家貧,14歲父母雙亡,入寺為沙彌,19歲入京師,於天王寺剃度為僧。當時領度牒較難,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為己名。後南歸廬山,依歸宗寺真靜禪師,又隨之遷靖安寶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結交黨人,兩度入獄。曾被發配海南島,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獲釋回籍。惠洪精通佛學,長於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成語"滿城風雨"、"脫胎換骨"、"大笑噴飯"、"痴人說夢"等典故均出於此書中。宜春歷代詩人的詩作,僅惠洪的《鞦韆》詩被收入《千家詩》中。其題於宜春城北崇勝寺的一首詠竹詩,深得黃庭堅等歷代詩家贊賞,以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宜春的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況鍾(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宜春市的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吏員。後薦為禮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賦重,要朝中大臣薦舉賢能,況鍾被舉薦任蘇州知府。上任後,況鍾懲奸吏、裁冗員、減重賦、廢苛捐、清積案、平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呼為"青天"。治蘇任滿,蘇州一萬三千餘人聯名乞求況鍾連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蘇州。況鍾為官清廉,卒於蘇州任上。歸葬時,十里長堤站滿哭祭人群。古代傳奇小說中載有不少況鍾辦案故事。1956年,崑曲《十五貫》上演,經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況鍾清官之名享譽全國。

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宜春市的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從伍。萬曆四年(1576),率兵鎮壓寧州大溈山農民起義,次年於寧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率部平定。升副總兵。後戍邊雲南。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於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殮。鄧子龍善詩著有《橫戈集》。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宜春市的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人。後屢赴京趕考,未中進士,逐漸冷淡功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縣教諭。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諭期間,寫成《天工天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一部系統記載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巨著。此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種文字。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編寫《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應星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以編寫《網路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中國科協紀念的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中,宋應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應星紀念館曾在奉新落成。
張勛,字少軒,號松壽。宜春市的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入富家做牧童,後轉書僮。光緒五年(1879)當兵,時年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次年在鎮南關大 中戰功卓著,越級提拔。後官升參將,管帶廣武右軍各營,駐扎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爭爆發,率馬隊為前峰入遼東參戰。後隨袁世凱,升總兵。宣統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率部駐徐州,禁其部率剪去發辮,人稱"辮帥"。民國6年(1917),張勛率兵入京,擁護溥儀復辟,自封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擊敗,逃入荷蘭使館。後寓居天津。死後歸葬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字披素,號介蓀。宜春市的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蘭書室"讀書。1907年考取瑞州中學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鈞所轄江西新軍的學生軍。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復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討袁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6年回國,投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鈞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中工作。1920年初,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轉至德國,與周恩來等籌組旅歐少共,後轉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黨派遣與聶榮臻等一同入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為主任。在黨內,任兩廣區委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黨團書記。1927年在廣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中犧牲。

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嶺鄉石溪村人。現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學,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經因為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出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為狀元洲,傳說就是當年學子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一功績。宜春市區的昌黎路也是紀念韓愈。
易安華(1900-1937)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少將旅長。字福如,號濟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肄業。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教導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後於鎮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台。10日午後,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過8個多小時血戰,全殲入城日軍。後因寡不敵眾,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官兵在戰斗中壯烈犧牲。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

夏征農(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豐城同田鄉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原書記、《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辭海》主編。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學,1926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南昌起義,後赴上海入復旦大學學習並任青年團支部書記,《海上青年》雜志主編,1933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其後期領導人之一。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新四軍政治部、統戰部、民運部部長,蘇中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濟南市委書記、山東省委副書記、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鬥。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農文藝創作集》、《征農文藝散論集》、《征農詩集》、《夏征農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將,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黃茅鎮螳螂坑一個貧農家庭,少年時期聰穎好學,靠成績優異獲得的公助金完成了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後考入湖南長沙群治學校。早在中學時期就接受進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鄉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農會,1930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人民軍隊的漫長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⑷ 高安的著名人物

幸南容李建華熊尚林楊實人單人驊劉恕朱軾周德清詩僧圓至賈石

⑸ 高安歷史上有什麽名人,現在有什麽高官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7歲出家,13歲落發,翌年受具足戒。19歲遊方,於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慶歷間 (1041~1048)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時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崇敬。後辭返錢塘,受太守蔡君謨禮遇,住佛日山。數年後仍退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壇經》,並著《六祖法寶記敘》。後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誌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朱軾 三朝帝師---朱軾墓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年,卒於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陝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謚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註解、周禮註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並傳於世。
鄧璠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並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鄧璠-功績
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盪,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於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後;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畲,其後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釋惠洪
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後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范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釋惠洪-簡介
青玉案——釋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
日永如年愁難度。
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
一寸柔腸情幾許?
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
劉恕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志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於史學。劉恕以後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於《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註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後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於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後世法」。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並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後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於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禦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盪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劉恕不僅廉潔奉公,勤於政事,而且博覽群書,深明史法。當時史書非科舉所急,學者多不讀。獨劉恕能篤好史學,並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請看當時人張耒的概括:「其學自書契以來,於今國家治亂、君臣世,廣至於郡國山河之名物,詳至於歲月日時之先後,問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閭室堂事。」這樣博聞強識的人才漢色是難得的。難怪司馬光對劉恕這個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晚輩推崇備至,他曾對英宗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在《資治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劉恕也最受倚重。司馬光遇到紛雜難治的史實,多由劉恕處理。比如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群雄競逐,九土分裂,傳記訛謬,簡編缺落,歲月交互,事跡差舛」。司馬光認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他。至於編書的通部義例、編次安排、編修斷限等問題,司馬光都和他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實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劉等人都共推劉恕為先,認為劉恕」功力最多。」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哈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於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前往洛陽。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並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卧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後記》也沒完成,便齎志而歿了。對於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卧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柯茂謙,字退子,瑞陽(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遺民。事見《忠義集》卷六。
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傑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安最早的詩人任濤
在高安的諸多詩人中,最早的當屬晚良的任濤。他從小就喜歡讀詩寫詩,乾符中(公無877年前後),數次應舉,都名落孫山,常侍李騭視察江西,聽說任濤詩作得好,就差人取來,讀至「 露搏沙鶴起,人卧釣船流」的詩句大為贊賞,說:「任濤真是奇才,為什麼成不了名呢?我當極力舉薦。」特令免去任濤的鄉里雜役,並命縣令對任濤加以禮遇,鄉里的人聽了,不免有些非議,李騭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內,有詩如任濤者,就和任濤一樣,免去其役。」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應,任濤一生和詩結緣,與當時鄭谷、喻坦之等齊稱「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詩集傳於後世。
比任濤晚些時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詩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應舉,都榜上無名,他寫詩,記其實:「曾任大中天子舉,四朝風月鬢蕭疏。不隨世祖重攜劍,卻為文皇再讀書,」(《納省卷贈為首劉象》)。從此絕意功名。後來,南唐李升鎮守金陵,羅織知名突儒,沈彬獻《山水園詩》有句「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大喜,授秘書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後)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時年八十多歲,沈彬的詩有不少廣為傳誦的麗句、警句,如「數家漁網疏雲外,一岸殘陽細雨中」 ;「清占月中三峽水,築偷去外十洲青」;「幽鳥喚人穿林去,野狼尋果出去來「等等。
沈彬的兒子沈鱗,有道術,也喜歡詩,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沒向縣令打招呼,直詣辦事廳。縣令對這個不速之客很不高興,戲之曰:」沈道士何時成道?」沈鱗當即以四句詩回答:「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葯苗人不識,體含金骨俗爭知?」
原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漆權

男 1952年12月生, 江西高安人,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原江西省教育廳廳長,主要從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要成果:
1、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 (《求是》雜志2003.3,《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高科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3、主持完成《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一等獎。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高校黨的建設》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陳幼平教授

1957年1 月出生,江西高安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導。1982年上海交通大學學士,1984年上海交通大學碩士,1990年華中理工大學博士,1991-1992年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後,1998-1999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科學家。現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武漢市科技專家委員會委員,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le Manufacturing等3個國際學術刊物的特約審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機電控制及自動化、虛擬製造、網路製造、網路安全、智能控制及數控技術。
主編或參編的學術著作或教材有:虛擬現實與虛擬製造、現代製造系統的監控與故障診斷、機電一體化控制技術與系統、中國模具設計大典等。
以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項目40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2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9篇,EI收錄32篇,ISTP收錄6篇),獲實用新型專利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並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3項,其中「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技術與裝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柔性製造環境下基於質量控制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系統研究」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貳等獎,「機械製造系統監控與故障診斷基礎理論與系統」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叄等獎。
著名高校教育管理學者--游濤

1956年元月出生,江西高安人,中共黨員,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學歷,副教授。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98年5月任南昌教育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2002年主持學院行政工作。 長期從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曾任江西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會理事,江西省高校基建管理研究會理事,市委駐灣里區羅亭鎮「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督察團團長。曾獲南昌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南昌市職工技術協作先進工作者,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榮譽。在省市級刊物發表《學校領導應重視非權利因素影響力的作用》,《學校管理應用激勵機制應平衡三大關系》,《以就業為導向,以素質為核心》、《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論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論高等學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實現形式的一種創新》、《做學習型領導幹部》、《牢記「兩個務必」 樹立正確權利觀》等論文10餘篇。主持省科技廳科研課題《南昌市建設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與發展職業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還在進行《南昌市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研究》的課題研究工作,並正在向省科技廳申請立項。

⑹ 高安的歷史人物

契嵩, 鄧璠, 釋惠洪, 劉恕, 周德清, 柯茂謙, 任濤, 鄧咸歡.關於他們的具體介紹,你可以上這個版網址看看,網址是 http://ke..com/view/245652.htm。希權望對你有幫助。

⑺ 宜春的著名人物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源於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兩句成語,其物其人都出自宜春境內。「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
古代文壇,宜春名人輩出。晉代詩人陶淵明「始家宜豐,後遷柴桑,晚年復歸」。唐代「吳中四友」中的劉慎虛,「芳林十哲」中的鄭谷、任濤、吳罕,元代「元詩四家」中的揭溪斯、范德機、都是宜春人。
在中國科技史上。宜春有許多彪炳史冊的人物,被達爾文稱作「權威著作」的《天工開物》,其作者宋應星是明末奉新人。世界著明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是高安人,中國研製「兩彈一星」的中堅力量多是他的弟子。
宜春歷史上有不少抗擊外來侵略的名將志士。明萬曆年間,豐城人鄧子龍率部援朝抗倭,犧牲在朝鮮。明天啟年初,時任廣東巡撫的高安人陳邦瞻將葡萄牙人逐之出境。時任福建巡撫的宜豐人鄒維璉,指揮官兵打敗荷蘭侵略軍。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攻打定海,主持定海政務的靖安人舒恭受,率領軍民奮勇抗擊英軍,後跳城殉節。近代中法戰爭,奉新人張勛,率部出征一舉攻克諒山,迫使法軍南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又遠赴遼東拼力沖殺。
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張翼翔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

⑻ 宜春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此外宜春籍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沈彬、任濤、吳罕、代理袁州刺史鄧璠及其後裔鄧小平;宋代史學家劉恕、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及其後裔胡耀邦、宋代著名詩僧惠洪、南宋史學家徐夢莘、詞人向子湮、袁去華、畫家楊無咎;元代詩人揭傒斯、范梈、學者杜本、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紅巾軍領袖彭瑩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史學家陳邦瞻、鄒維璉、抗倭名將鄧子龍、清官況鍾、明代大臣姜曰廣、袁繼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張自烈;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清代重臣朱軾;近現代名人有軍閥張勛、革命家熊雄、革命烈士易安華、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詩人白采、詞學大師龍榆生、《辭海》主編夏征農、畫家王夢白、作曲家辛滬光、物理學家吳有訓、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化學家江元生、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劉高聯、奧運冠軍楊文軍等;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

⑼ 高安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吳有訓

⑽ 從古到今,江西高安市有多少名人

吳有訓,朱軾,劉恕,白采,陳邦瞻,周德清 胡耀邦祖籍地。 名勝古跡有大觀樓、七星堆年齡戰國墓葬群、朱軾墓等。紀念地有抗日戰役「團山慘案」墓。 契嵩 契嵩(1007~1072)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7歲出家,13歲落發,翌年受具足戒。19歲遊方,於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曉聰禪師門下得法。慶歷間 (1041~1048)至錢塘(今浙江杭州),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時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朝中自丞相韓琦以下,莫不崇敬。後辭返錢塘,受太守蔡君謨禮遇,住佛日山。數年後仍退居靈隱寺永安精舍。校定《六祖壇經》,並著《六祖法寶記敘》。後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誌為19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朱軾 三朝帝師---朱軾墓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學家、文學家。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年,卒於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歲。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潛江知縣,有惠政。陝西學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撫、左都御史。雍正時,充聖祖實錄總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學陝西。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與怡賢親王共治畿輔營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頃。卒,謚文端。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櫃法"修築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後世。康熙推崇朱熹學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生活儉朴,高安民間舊時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時多為四盤兩碗,據說是朱軾宴請乾隆時所創。 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註解、周禮註解、儀禮節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文端公集,並傳於世。 鄧璠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並優,選任官至尚書。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書特授江西節度使,權知袁州(軍州)事。 鄧璠-功績 在任興辦學舍,振興教育,感化民眾,有奉職循理之風。權知袁州刺史6年,詔敕復任。時遇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政局動盪,社會難以治理。唯獨鄧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善治袁州,獲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擁篲賁臨郡齊迎。」的極高聲譽。因贛東北戰亂,璠攜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為江西分宜白芒鄧家的始祖,享年72歲,葬於白芒蟠龍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為其封禁題碑。璠夫人李氏,誥封韓國夫人,唐寶歷元年(825)生,唐天復三年(903)歿,享年79歲,亦葬白芒蟠龍形。璠有二子:次子霽,字光嵐,任福建建寧刺史,在任而卒,未詳其後;長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蔭授從事郎,任湖北黃州知事,享年70歲,葬白芒蟠龍形。璠第六代孫梅魁從白芒遷居安福瓜畲,其後在吉安廬陵等地繁衍發展。 釋惠洪 惠洪字覺范,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山谷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後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張、郭得罪,覺范決配朱崖,著有《筠溪集》、《冷齋夜話》等書。 釋惠洪-簡介 青玉案——釋惠洪 綠槐煙柳長亭路,恨取次分離去。 日永如年愁難度。 高城回首,暮雲遮盡,目斷知何處。 解鞍旅舍天將暮,暗憶丁寧千萬句 一寸柔腸情幾許? 薄衾孤枕,夢回人靜,侵曉瀟瀟雨。 劉恕 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志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於史學。劉恕以後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於《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註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後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於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後世法」。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並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後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於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禦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盪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劉恕不僅廉潔奉公,勤於政事,而且博覽群書,深明史法。當時史書非科舉所急,學者多不讀。獨劉恕能篤好史學,並對上下幾千年間的史事,不論巨細,了如指掌。請看當時人張耒的概括:「其學自書契以來,於今國家治亂、君臣世,廣至於郡國山河之名物,詳至於歲月日時之先後,問焉必知,考焉必信,疑焉必決。其言滔滔汩汩,如道其里閭室堂事。」這樣博聞強識的人才漢色是難得的。難怪司馬光對劉恕這個比自己小十三歲的晚輩推崇備至,他曾對英宗說:「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惟劉恕耳。」在《資治通鑒》的編修過程中,劉恕也最受倚重。司馬光遇到紛雜難治的史實,多由劉恕處理。比如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群雄競逐,九土分裂,傳記訛謬,簡編缺落,歲月交互,事跡差舛」。司馬光認為「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因此五代的編寫任務就交給了他。至於編書的通部義例、編次安排、編修斷限等問題,司馬光都和他進行過專門的討論。「實系全局副手」。所以,同修劉等人都共推劉恕為先,認為劉恕」功力最多。」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哈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於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前往洛陽。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並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卧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後記》也沒完成,便齎志而歿了。對於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 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卧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高安市楊圩鎮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獻紀錄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編著的《中原音韻》在中國音韻學與戲曲史上卻有非凡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曲用韻而作,糾正作曲家用韻不一,其正音依據是中原語音。成書後,戲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規范,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一。《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實際語音為標准,所定之韻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暨學術討論會在高安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亦提交了論文。 柯茂謙,字退子,瑞陽(今江西高安)人。芝子。宋遺民。事見《忠義集》卷六。 吳有訓,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傑出領導人和組織者,對中國科學事業特別是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安最早的詩人任濤 在高安的諸多詩人中,最早的當屬晚良的任濤。他從小就喜歡讀詩寫詩,乾符中(公無877年前後),數次應舉,都名落孫山,常侍李騭視察江西,聽說任濤詩作得好,就差人取來,讀至「 露搏沙鶴起,人卧釣船流」的詩句大為贊賞,說:「任濤真是奇才,為什麼成不了名呢?我當極力舉薦。」特令免去任濤的鄉里雜役,並命縣令對任濤加以禮遇,鄉里的人聽了,不免有些非議,李騭得知,又下令:「江西境內,有詩如任濤者,就和任濤一樣,免去其役。」結果,沒有一個人敢應,任濤一生和詩結緣,與當時鄭谷、喻坦之等齊稱「芳林十哲」。可惜去世得早,留有詩集傳於後世。 比任濤晚些時候,高安又出了一位詩人,名叫沈彬,他在唐末,也是多次應舉,都榜上無名,他寫詩,記其實:「曾任大中天子舉,四朝風月鬢蕭疏。不隨世祖重攜劍,卻為文皇再讀書,」(《納省卷贈為首劉象》)。從此絕意功名。後來,南唐李升鎮守金陵,羅織知名突儒,沈彬獻《山水園詩》有句「須知筆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頓難。」李升大喜,授秘書郎。南唐保大中(公元945年前後)以吏部侍郎致仕江西,時年八十多歲,沈彬的詩有不少廣為傳誦的麗句、警句,如「數家漁網疏雲外,一岸殘陽細雨中」 ;「清占月中三峽水,築偷去外十洲青」;「幽鳥喚人穿林去,野狼尋果出去來「等等。 沈彬的兒子沈鱗,有道術,也喜歡詩,出口成章,有次回高安,沒向縣令打招呼,直詣辦事廳。縣令對這個不速之客很不高興,戲之曰:」沈道士何時成道?」沈鱗當即以四句詩回答:「何須問我道成時,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葯苗人不識,體含金骨俗 鄧咸歡 姓名 鄧咸歡 字重九 軍銜 陸軍一級少將 簡況 1920年9月9日生於江西高安大城村,兒時聰敏活潑,頗得家人歡心。七七事變,國難方殷,立志報國,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官學校參與抗日聖戰,軍旅生涯四十年。退役後從事社會公益,終老不休。 學歷 (一)養成教育:陸軍軍官學校十六期步科(前身為黃埔軍官學校)。 (二)專業教育:兵科學校教育—專長教育(戰技,戰斗,戰術)綜合教育。 (三)深造教育:軍種指揮參謀大學—各兵種協同作戰;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各軍種聯合作戰。 經歷 一、主隊職:軍級及以下各級部隊正副指揮官。 二、教育職:兵科及軍種各級教官、主任教官、總教官及教育長。 三、參謀職:各級作戰、情報、參謀官、科、組、處長,師級至軍團級幕僚長。 勛獎 一、榮獲忠勤、景星、績優、楷模、弼亮、干城、陸光、光華、陸海空、 抗戰勝利等獎章二十餘座。 二、褒獎令暨榮譽狀多幀。

閱讀全文

與高安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