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樂都歷史名人

樂都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2 05:26:55

㈠ 歷史上的各朝代分別順序是哪些然後各個朝代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請不吝賜教!!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3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中國歷代皇帝列表,中國皇帝列表,中國歷代時間表,中國各朝代列表
朝代列表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7年10月
西楚 前206年2月 - 前203年12月
漢朝 前202年 - 220年
西漢 前202年2月 - 8年12月
新朝 9年 - 23年
東漢 25年 - 220年
三國 220年 - 280年
曹魏 220年 - 265年
蜀漢 221年 - 263年
孫吳 222年 - 280年
晉朝 265年 - 420年
西晉 265年 - 316年
東晉 317年 - 420年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漢前趙 304年 - 329年
成漢 304年 - 347年
前涼 314年 - 376年
後趙 319年 - 351年
前燕 337年 - 370年
前秦 351年 - 394年
後秦 384年 - 417年
後燕 384年 - 407年
西秦 385年 - 431年
後涼 386年 - 403年
南涼 397年 - 414年
南燕 398年 - 410年
西涼 400年 - 421年
夏 407年 - 431年
北燕 407年 - 436年
北涼 397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南朝齊 479年 - 502年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南朝陳 557年 - 589年
北朝439年 - 581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東魏 534年 - 550年
北齊 550年 - 577年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後梁 907年 - 923年
後唐 923年 - 936年
後晉 936年 - 946年
後漢 947年 - 950年
後周 951年 - 960年
十國(902年 - 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楚國(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吳國(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
北宋 960年 - 1127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遼朝 947年 - 1125年
西遼 1132年 - 1218年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朝代歌訣
歌訣一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歌訣二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歌訣三
三皇五帝夏商周,歸秦及漢三國休。
晉終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訣四(香港中學生常用簡易版本)
黃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
兩漢三國晉,晉後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㈡ 青海省的名人有哪些

青海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報道進士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聞網 嚴宜是清朝時期青海歷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進士。在仕途中,面對鹽政衙門貪污成風的現狀,他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 楊興霖考取進士後前往四川彰明縣任知縣,其間「課農桑、興學校」。他離職後,「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雲蔚桐在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年僅二十九歲的他最後病逝在軍中。 據《青海省志·人物誌》收錄人物的分布狀況來看,青海歷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每一個地方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相對集中出現,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都要經歷生長、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從歷史上看,在南涼政權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海樂都地區大量涌現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開始嶄露頭角。前清時期,嚴宜、褚裕仁、楊興霖、雲蔚相、晃炳等14名文進士均出自西寧、湟中等地。這一時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了西寧地區。 ●嚴宜:克己奉公傳美名 據我省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考證,嚴宜當年生活在今天西寧市城北區寺檯子一帶,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舉人。獲得這一功名後,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後,他千里迢迢赴京趕考,終於殿試成功,考取進士功名。 嚴宜在雲貴一帶任知縣、知州多年。後來調入鹽運,掌管長盧鹽區薊水分司的鹽運事務。長盧鹽區管轄著自山海關至黃驊縣的各鹽場,而薊水分司的鹽運河道,從天津薊縣到北塘入渤海,全長300公里。那時鹽政衙門貪污成風,可嚴宜堅決不受賄。後來案發,只有他一人沒有涉入案中。嚴宜的廉潔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當記者翻閱《西寧府續志》中有關嚴宜的相關記載時,發現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僅清正廉明,而且在為官路上還富有傳奇色彩。 嚴宜任桐梓縣知縣時,看到山賊梁之賢聚集數百人,依據河水之險,時常搶奪附近的居民。於是,他帶領眾人,攻破山賊的老窩,擒獲了梁之賢,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這一事件,嚴宜被調往貴築縣任知縣。後來,有一些毛賊,從雲南地區進入了貴州境內,藏在山中,打家劫舍。嚴宜知曉後,召集周邊村民,帶領官兵出其不意,將那些毛賊團團圍住,切斷他們的水源和糧食。時間不長,毛賊們只好束手就擒。從此以後,這一帶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被人稱為與著名理學家陸隴其齊名的嚴宜,對程朱理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遺失了。他現存的詩作多屬於贈答為內容,形式上多為七律和五古。嚴宜的詩歌筆調靈動,多有精練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經學,精書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慶庚辰進士。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他在上學期間,聰明伶俐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他的老師因此非常喜歡他,對他的才能贊嘆有加,常常讓他和自己一起閱覽試卷。後來,褚裕仁隨同康公離開青海來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觸到了許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圍的熏陶,學問長進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晝夜地讀書,對於不懂的,就及時請教別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位青海人在異鄉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職,都非常注重當地的文化教育。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載,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陝西眉縣橫渠鎮張子祠,書院是張載讀書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張氏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張文運之子,張承胤時為張子祠奉祀官,他與鳳翔張子後裔修建張子塋墓,並興建石門、石馬、石碑坊。對墓地綠化擴大,當年完工,並請在朝監察御史李大年為石門提寫了「宋代儒尊」四個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後來橫渠拜謁張子祠,「見其堂宇傾危,遺像剝落,牆垣頹廢無存,不重修不知為祠矣。」於是,褚裕仁帶頭捐銀,購買建築材料,三個多月後工程竣工,並把圍牆擴大。秋天完工後,褚裕仁撰文立碑,並為書院門庭懸掛「張橫渠先生講學處」橫匾。 褚裕仁一生好學上進,據《西寧府續志》記載,他直到離開仕途,依然「與門人講和行並進之學」。 ●群星璀璨耀河湟 楊興霖,字雨臣。根據《西寧府續志》中有關文字的記載,他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父親去世後,他在父親墳前建起了一個小房子,「廬墓三年」。一時間,被當地人傳為佳話,成為了孝順的典範。 楊興霖是道光辛丑聯捷進士,他在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期間,「課農桑、興學校」,重視當地的農業建設和文化教育。在他離職後,當地人淚眼送別,相送數千里,還對他依依不捨。「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回到青海後,楊興霖成為了湟中書院的主講。他「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為青海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影響了當時眾多的文人。 雲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聰慧,對於看過的經史子集過目不忘,並且能夠背誦,讓周圍的人都很驚奇。 在這種天賦下,咸豐年間他考取進士功名,被授予內閣中書。三年後,雲蔚桐被調到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在任期間,雲蔚桐帶著青海人的質朴,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二十九歲的他病逝在軍中。 青海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沖撞、融合、升華而形成的,既有歷史的多變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有地理單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長芳、葛渾元、趙星瑜、張琦、劉耀生、張明遵等文人,來自青海的不同地區,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組成了輝煌燦爛的青海文化,為青海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者:祁萬強)

㈢ 土族的土族歷史名人

土族李氏,土族李姓本為土司族姓。土族人口雖少,但其姓李之人卻不少。據說,這些土族李姓,是出自前土司(西夏皇族後裔)的族姓。土族歷史上曾有西李土司、東李土司和其他等數十土司,屬李土司管轄的部分人後來就隨了土司的族姓而姓李了。

著名的土族李氏,有明朝官吏李文、元末明初土族官吏李南哥、明朝官吏李央、明末清初土族官吏李天俞等。

李英(生卒年不詳)是曾為明王朝招撫過的西番八族,西寧衛指揮僉事李南哥的兒子,因戰功顯赫,被宣宗皇帝封為會寧伯,成為李土司家族中封爵最高的人物之一。洪武元年(1368),李南哥率眾歸附朝廷,授西寧州同知,西寧衛指揮僉事,後李英承襲父職。他有膽略才氣,精於射騎,對於甘、青四衛的地形險要和各族情況,甚為熟悉。在明成祖北征時,李英所率領的士兵常作先鋒,所擄獲的勝利品也常比別的軍隊多,故李英便為成祖所信寵。永樂十年(1413)冬天,土族一首領叛亂,李英興兵討伐,捕獲兵丁360人,並全部斬首示眾。永樂帝因其平叛有功,授予都指揮僉事之職。

土族僧人張答里麻,精通漢文,明成祖授予左覺義,他在西寧恣意妄為,並竊取西番進貢的財物。官府欲捕獲予以嚴國,不料他逃至蒙古邊境,為非作歹十多年。李英發現其行蹤帶領軍部下將其捕獲並滿門抄斬,邊境居民無不拍手稱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王朝派使臣喬來喜、鄧誠等前往西域,途經安定、曲先地區。安定、曲先諸部見利忘義,劫走賜給西域的金銀財物,殺害了使臣喬來喜、鄧誠和隨行人員,邊地也騷動起來。仁宗皇帝命令當時任陝西行都司土官都指揮同知的李英率西寧諸衛士兵前去平叛。李英率部一直追過了昆侖山,擄獲安定王桑兒加失夾,俘斬了一千多人,奪回了劫走的財物,平息了騷亂,並得了駝、馬、牛、羊14萬余只。宣宗皇帝在給李英的敕諭中,對李英作了高度的評價,並封李英為會寧伯。

李鴻儀(1897.2.16—1972.3.16),字一如。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樂都縣人。民間歷史學家、西夏史學家。

李鴻儀先生自1915年起,在課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譜》。後又研究西夏史,不問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頗豐。1965年社教,因寫家譜而羅織罪名,遭殘酷斗爭。家中萬卷藏書,被紅衛兵付之一炬。先生愛書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幾致大病,竟於1972年3月16日與世長辭,享年76歲。

李鴻儀先生自幼即對祖先歷史發生興趣,他說:「儀八九歲時,見族中長者,聚談先世事跡,竊喜我祖我宗,功業聲聞,非特傳之口碑,即昭耀典冊者,莫不家傳而戶曉。」(《新修六門家譜自序》,1927年)在高小讀書時,尤對史學殊感興趣。除通讀《資治通鑒》外,即對家藏《李氏六門家譜》開始進行研究。據《海東李氏家譜》(1923年)李承襄序中稱:「余早識寶亭族兄,為人光明磊落,富有膽識,承先伯得志嗣。舍侄鴻儀者是其子也。性嗜學,從明師,親益友,卒乃出其所學,以促進教育,灌輸文化為己任,今乃纂敘譜牒,閱時八載。其報本之心,非誠至極,豈能若是哉!」則知李鴻儀先生於1915年在高小讀書時,已開始研究家譜。

1916年高小畢業後,充大灣塘小學教員,又得到王學尹先生纂修的《李氏家乘》,成為李鴻儀先生研究家譜的基本材料。李鴻儀先生在《李氏家乘》的「說明」中寫到:民國丙辰冬(1916年 )儀畢業於碾伯高小校,昱年受族祖蘭谷老師命及族叔潤之督學聘,充大灣塘國民學校教員 ,開校之三月與族中人不論尊卑,有見面相識之誼,時有吾六門高祖父貢生蔭武者頻來學校,談祖先歷史,因執此稿本授予,並命之曰:「祖先事跡,備錄在內,宜牢守之,永作後世修譜嚆矢。」為了進一步展開家譜的研究,從此,李鴻儀先生已注意收集史料。

1919年李鴻儀先生考入甘肅第一師范,因先生品學兼優,且長於史學,在李氏家族中,聲譽遠播,得到當時東府最後一位土司李承襄的賞識。寒暑假回家,來往步行,途經民和縣上川口,常往土司公署。翻閱土司官譜(今藏民和縣檔案館),為祖先開拓青海事跡所感動。但同時又不可解的是堂堂土司官譜,竟然將拓跋思恭敘為晉王李克用的後裔,鬧出張冠李戴的大笑話,關於此段實情,在李鴻儀先生二十年後寫的《西夏李氏世譜序》(1937年)中有詳細記述。今錄如下:「民國庚申春(1920年),余於甘肅第一師范肆業,時有翰林筱梧張林炎夫子,金城人也 ,負授經史之責,尤以長於史學稱。因捧譜牒,乞之為序,翻閱畢,夫子以世系錯訛不確辭,余亦為之甚惑焉。及暑假旋里,道經享堂,親謁祖墓,詳錄碑銘。始知族譜之載晉王者,不免以訛傳訛矣。……於是遠搜近采,廣為裒集,詳閱魏書本紀,隋唐各書黨項傳,五代史李仁福傳,宋、遼、金各史夏國傳,元史李恆、李察汗傳,明史李英傳與甘肅新通志西寧李土司李百戶等土族志。並參看家存西寧衛右千戶所、世襲鎮撫、世襲百戶、世襲千戶、前千戶所世襲鎮撫各親供號紙,旁及稗官野史之記載,各門重修之家譜,經十餘寒暑之考究。列為圖考,編成西夏李氏世譜。凡各史乘確鑿者原錄之,世系錯訛者訂正之,原譜殘缺者補充之,世系中斷者完善之。使我族族譜,燦然詳備,以免今後歷史家之譏誚,後之起者,覽圖考,閱世譜,知我罪我,亦聽之而已。」李鴻儀先生為恢復李氏歷史的本來面目,為發揚光大祖先立功創業的精神而孜孜不倦地奮鬥了一生。

李鴻儀先生所寫譜牒不下二三十種,河湟李氏族中,到處可見,雖經「文革」之災。仍保存下來不少。考其寫作經過,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二十年代。此一階段他主要工作是以享堂會寧伯李英碑文為據,修正土司官譜之謬誤。完成兩部家譜,即《海東李氏家譜》(1923年)及《海東李氏家乘》(1925年)。他經過詳細考證,第一次提出了李土司系西夏皇族後裔的觀點,駁斥了川口土司族譜的沙陀晉王說。在所修纂的家譜中完全刪除了沙陀晉王的世系。

第二階段為三十年代。此階段主要工作是更廣泛地收集資料。特別發現了明代的更多史料 ,如家譜序言、中府鎮撫、千戶供狀,為西夏說找到了更有力的證據。且對世系表作了更多的補充,完成了《西夏李氏世譜》(1937年),由此最終確立了區別於土司官譜的另一家譜系統。實際上是恢復了明代家譜的內容。

第三階段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此階段李鴻儀先生擴大研究領域,致力於西夏史研究。1945年李鴻儀先生在碾伯完小任教時,得讀樂都中學所藏的二十四史、甘肅新通志、西寧府志及其它地方誌。1953年,其子李培業考入西北大學,遵李鴻儀先生之命,利用西北大學圖書館藏書,抄錄很多西夏史料供李鴻儀先生研究。李鴻儀先生下了很大功夫,抄錄匯集成《西夏實錄》一部。李鴻儀先生在全面研究西夏史後,撰成《西夏史略》一部,共四冊,藏於樂都黑古城家中,惜「文革」中遺失 ,不知是否尚在人間!

綜觀李鴻儀先生研究家譜過程,始則為了恢復李氏歷史真面目,繼而進行深入研究,完成《西夏李氏世譜》,最後把研究范圍擴展到整個西夏史領域,想取得更大成就。解放後,生活條件改善,圖書資料容易求得,以李鴻儀先生文史功底,繼續研究,定能取得想像的成果。可惜天運不佳,屢遭災厄,最後竟抱著遺憾,在「文革」中與世長辭了。

李鴻儀先生研究家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恢復西夏李氏的歷史本來面目。所以他的治譜原則是實事求是。他說:「世之作譜者,往往攀援仕官,附會名流,輒曰:吾宗即某卿之支派,某相之箕裘也。而不知譜者,貴譜其實耳。若於杳冥慌恍中,遠引繁稱,適以絕其類,亂其宗,不如不譜耳。」李鴻儀先生在這里指出了一般家譜攀高附會的弊端,而自己務必去其弊而正本清源。李鴻儀先生為了弄清李土司族源,廣泛地進行調查研究,除參閱《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外,並大量閱讀各種地方誌及族中所存的土司、千戶、百戶等各種供狀,旁及稗官野史,各門重修之家譜,特別是親謁各處祖墓,拓印各處碑銘,下了很大功夫。樂都老鴉峽鸚哥咀古石刻,中撫鎮撫祖墳墓碑,高陽伯李文墓誌銘都由李鴻儀先生親自調查抄錄而得以保存,現此種文物皆毀滅無存,幸由他抄錄,給李氏族源問題,增添了珍貴資料。最為可貴的是他在永登教書時 , 親自騎馬去涼州拓印《護國寺感應塔碑》,來回往返千里,其精神甚為感人。李鴻儀先生還繪制了各個祖瑩墓圖,標明所葬各祖先名諱,特別是享堂墓圖,給我們留下了真實材料,徹底否定了系晉王墓的說法。現墓碑及墳冢全部毀滅無存,我們只有靠李鴻儀先生繪制的墓圖,來想像當年墓群之盛狀。李鴻儀先生不僅參考李氏各門家譜,並親自查閱祁土司、魯土司、阿土司等外姓家譜,若有與李氏有關者,皆一一錄之於譜,豐富了家譜內容。李鴻儀先生訪問各地遺老,詢問祖先事跡,特別查清了中府世系,為全面反映西夏後裔的發展情況做了大量的工作。

李鴻儀先生對家譜的作用,在三十年代就提出可以補國史之不足的觀點,李鴻儀先生說:「餘思之,家譜之作,非徒志孝友睦姻任恤之行,尊祖敬宗收族之誼已也,尤可以助國史所不及。語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凡民終生勞動,竭彼血汗,以擴國家利益,俾國勢蒸蒸日上,社會欣欣發展,其功績為國史所不逮而應著於簡編,珍藏諸家,使後世知之,不致湮沒弗傳者,惟譜是賴,是故家譜不可不作」。(《西夏李氏世譜》,1937年)李鴻儀先生的這個觀點為家譜的存在價值作了根本的肯定。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家譜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所特有的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細胞,它是有深廣的人民性的。在國史中只寫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物,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留於經傳的。但是家譜中除大奸大惡者以外,不分貴賤尊卑,總按排行列出,記載著每個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對本家庭發展有貢獻者,還要專門寫幾筆他的事跡。從全面反映「人」的歷史來說,它超過了國史。對於這樣的「家史」,為何不讓它永遠存在呢?誠然,家譜是宗法制度的產物,但棄其封建性,修人民自己的家譜,為何不可以呢?李鴻儀先生就是站在史學家的立場,來看待家譜的,在李鴻儀先生所撰的家譜中,對勤勞一生、耕讀為本、教子有方的歷代祖先,不論其有無官位,均要簡述平生事跡,予以表揚,使後世子孫效法,真正起到了教育後代的作用。

綜觀李鴻儀先生一生,是孜孜不倦奮斗的一生,默默無聞勤勞的一生。他為了追求真理,始終不懈地一步步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不管別人如何議論,他都置之不理,我行我素。今天看來,他所做的是驚天動地的事,是名垂萬世的事,但他卻不是為了出名,更不是為了取得史學家的稱號,而是為了還歷史本來面目這樣一個簡單的目的。

李宜晴(1919年—1977年),土族女詩人,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民和縣人,被著名學者章士釗先生譽為「少數民族難得的女才」,李宜晴一生道路坎坷,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引起文學界的重視,縱觀她的詩,清新婉麗,音調和諧,對仗工整;詞或豪放激越,或凄清哀婉。其作品感情真摯,情韻纏綿,生動感人,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是土族文學成就的一個里程碑。《土族女詩人李宜晴詩詞注釋》,收錄了詩40首,詞79闋,另有殘片6首(闋)。

㈣ 青海省的革命人物是

丁耀奎、吳鈞簽名「公車上書
蔡占珽、蔡廷基參加「保國會」

楊希堯(1885-1971),字子高,循化積石鎮人。幼時在本縣就讀私塾,15歲時轉到蘭州學堂學習,1909年進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學習,1914年畢業,1916年返回蘭州。

楊希堯在北京讀書期間,正值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十分高漲,雖然經過戊戌變法失敗,但從朝野改良的思潮仍然活躍。尤其是在京各類學堂讀書的學子,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情況。楊希堯一到北京就在同學和老師的影響下參加了同盟會,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革命活動。

1916年,楊希堯返回蘭州後,先後擔任甘肅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教師,開授「法學通論」、「商法概論」、「工業政策」、「民法物權」等課程。他不僅教授學生民主思想、而且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特別甘肅省在民國帽子下仍然是滿清帝制體制的狀況,他主動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地下革命組織,並於1914年積極反對甘肅督軍張廣建倒行逆施,反對民主的活動,行動失敗後他被軍閥通緝,連夜逃亡,避居於青海黃南和海南牧區。在牧區,他深入帳房羊場,進行社會調查,寫成了《青海風土記》,1920年代曾在報刊登載並出版發行。直到1921年後返回西寧繼續從事社會活動。先後擔任西寧縣縣長、青海省政府處長、縣長、教育廳長等職。

鄧宗(1882-1955),字紹元,號翰清,別號漢卿。循化廳稟生。在縣讀私塾,入甘肅蘭州文高等學堂學習,1907年入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科,1911年畢業,因學習成績優異,在京師大學堂畢業時將給舉人資格。但他思想開放、意識超前,在學堂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返回蘭州後,積極奔走革命,響應武昌起義,1912年被推為甘肅省臨時議會議員。期間,他主動籌備國民黨甘肅省支部,並擔任主任幹事,不斷推行共和民主體制。

鄧宗在從事革命宣傳的同時,他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任過甘肅優級師范學校教習,省立師范學校校長,省巡按使署教育科長,省教育會會長等職。從20年代起,鄧宗在蘭州和全省推行國語教育,並創辦了第一所國語學校,提倡國語教育,受到國語大師黎錦熙等專家的高度評價。鄧宗還在學校他極力宣傳三民主義,為推動共和和民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30年後,鄧宗隱居蘭州下溝亦園。

焦桐琴(1886-1920),字友邕,樂都縣人。1902年,不安於現狀的他在蘭州和四川結識了一些有維新思想的先進人士,對他產生了積極地影響。不久,他參加了同盟會。1909年,他被保薦到保定陸軍學堂學習。1912年畢業回川,因甘肅閉塞,革命落後。便與其他同學返回蘭州,密謀二次革命。焦桐琴等策劃炸毀保皇傾向明顯的甘肅督軍趙惟熙及總督府,但由於有人告密被趙維熙逮捕入獄,後被保釋出獄。焦桐琴等在國民黨人師世昌的支持下,進行護法斗爭。他們選擇在臨洮新軍中首先起事,並擊斃了團長劉忠藎,但由於未充分動員士兵參加,焦桐琴被追捕而逃亡四川。在四川新軍擔任營副,後來在與軍閥的戰斗中壯烈犧牲。

曾國佐(1890-1945),字伯勛,互助人。17歲入甘肅武備學堂,學習期間接受了維新和反清思想,積極參加了蘭州的革命活動。後薦入保定陸軍學校。畢業後先後在馬鴻賓、馮玉祥部任營長、旅參謀長等職。1930年任宋哲元部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國佐先後擔任旅長、副師長等職,並在河北鐵門關、喜峰口、盧溝橋、大名等地率領戰士,堅持一線抗日,奮勇殺敵,幾次負傷。1943年後,到馬鴻賓部任少將參謀長等職。1945年病逝。

孟慧(1888-1925),字智生。循化人。畢業於甘肅省高等小學堂。辛亥武昌起義後,在蘭州加入同盟會。與蘭州名士水梓、張維、牛載坤等人創辦同盟會甘肅省支部,他們積極宣傳同盟會,宣傳三民主義、發展會員成為甘肅政壇名士。孟慧同年還創辦了同盟會革命報《大河報》,任副總編輯。在《大河報》上發表了許多宣傳辛亥革命、鼓吹三民主義的文章。後革命派失利,大河報被反動派封鎖。孟慧意識到革命需要宣傳,但更需要以經濟實力來支持。於是他返鄉經營"福如海"商行,走以實業救國之道。之後他又在蘭州開辦經營煤廠、鐵廠、光明火柴廠等經濟實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利用獲利的資金,投資興辦教育,同時在家鄉修橋補路,作了很多的公益事業,受到公眾贊譽。但他不幸早逝,年僅37歲。

羅鳳林(1885-1957)字竹亭,循化人。1906年,20歲的羅鳳林被馬麒(時任循化營參將)選派到甘肅武備學堂。二年後,他與弟弟羅鳳翔等人選入湖北武備學堂,在學習軍事的同時,羅鳳林等接受了同盟會的思想,參加了同盟會。10月10日,當武昌起義的槍聲打響時,他參加了攻打清軍的行動,16日,他被派往西安,參加西安的武裝起義。但他們於22日趕到西安時,西安已被義軍掌控,於是,他和其他幾位同學在甘肅河州人徐讓的帶領下,返回蘭州,從事隴上革命活動。途中被捕,險遭殺害,後在友人保釋下獲救。在蘭州,羅鳳林先後參加了反對趙惟熙、張炳華、張廣建的活動後,因張廣建開始捕拿革命人士,他於1913年底返回西寧,他在西寧西大街開設冰鑒照相館。1916年,周希武等奉命勘測玉樹邊界,他隨隊南下玉樹,拍攝了大量的珍貴圖片。之後羅鳳林在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工作,先後又在新編第9師任參謀,第一百師任電台台長,循化縣政府承審員、教育局局長,民國24年任都蘭縣縣長。

張昌榮(1879-1963)字世丞,西寧人。幼讀私塾,年輕時入伍,在西寧鎮左營。光緒30年,被選甘肅武備學堂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二年後再次選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專習步兵科,並在天津小站馮國璋營中實習。1910年返回蘭州,先在督府謀事,一年後到督府參謀處,督練甘肅新軍。武昌起義不久,陝西新軍哥老會和同盟會聯合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反清第一槍。由於張昌榮接受了革命思想,在軍隊中宣傳革命思想,時任陝甘總督的長庚欲捕殺張昌榮等,張昌榮便匿居蘭州下水巷,以避風頭。稍後南北和議成功,甘軍從前線撤回,張昌榮便活動於馬安良和甘肅臨時議會間。期間與任巡防營中路馬隊管帶李乃棻相識,遂成好友,並任馬麒軍隊的教官,成為馬家軍重要參謀。

㈤ 土族的著名人物


風伯 妻子:風後 絕技:風神刀 兵器:風神角 住所:風伯山
前長老:公孫長泰
巫卜:卜運算元(卜算運)
囚徒:姜古木 兩個腦袋,時善時惡
大盜:御風之狼
酒鬼:高粱山杜九
前人:土陶正寧封子 功法:五色煙華訣 絕技:五色煙華(氣兵)
前人:大神蠻勝
姬簫夜、公孫侯、公孫玉、包乘、黃猛,游俠庫布里
功法:五色煙華訣,狂沙流,極陽地火大法,土孕大法
絕技:五色煙華,黃龍氣兵,金光交錯刀,地火陽極刀
法術:
障眼:移山填石
神器:九大神器
均天劍,煉神鼎,纏龍逆天槍,武羅雙劍,清冷九鍾
寶物:辟毒珠,鬼影珠
蠱毒:
軍隊:
飛獸軍
黃龍驃騎 應龍
城池:陽虛城(都城),光山城(計蒙),槐江城(英招),和山城(泰逢),驕山城(黿圍),岐山城(涉馱),紫陽城
屬地:朝歌山(聖地),中原靈山,皮母地丘,真陵山
靈山
靈山十巫:巫咸,巫彭,巫謝,巫禮,巫即,巫羅,巫抵,巫盼,巫姑,巫真
寶物:伏羲牙
冰心洞
葯草:淚美人眼,蛟箭刺,玉杯花,霓裳草,紫芝果,金角兕,天羊角,火牛角,七星溫玉,剎那芳華,彈指紅顏老
皮母地丘
寶物:火蠶絲
毒物:玄蚓蟒,山海神蟲(海誓山盟)
凶獸:跂踵(瘟疫),蠪侄,合窳(洪災),長右(洪災),猾褢,禍斗,虎尾人雕
指南山陽極宮
屬國:
神獸:混沌獸
凶獸:泠泠獸(洪災),犰狳(蝗災),朱孺獸(恐怖)

㈥ 中國古代有哪些歷史名人最熟為人知的,最少說出一千個,

李斯三國演義人物字型大小一覽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
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遠)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房玄齡、趙普、王安石、張居正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3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l6年。

五、劉 鋹 l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l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l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l4年。

三、劉繼恩 l年。

四、劉繼元 1l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l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l206--l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Z}(n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

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l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l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中國歷代皇帝列表,中國皇帝列表,中國歷代時間表,中國各朝代列表

㈦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報道進士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聞網
嚴宜是清朝時期青海歷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進士。在仕途中,面對鹽政衙門貪污成風的現狀,他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

楊興霖考取進士後前往四川彰明縣任知縣,其間「課農桑、興學校」。他離職後,「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雲蔚桐在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年僅二十九歲的他最後病逝在軍中。

據《青海省志·人物誌》收錄人物的分布狀況來看,青海歷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每一個地方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相對集中出現,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都要經歷生長、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從歷史上看,在南涼政權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海樂都地區大量涌現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開始嶄露頭角。前清時期,嚴宜、褚裕仁、楊興霖、雲蔚相、晃炳等14名文進士均出自西寧、湟中等地。這一時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了西寧地區。

●嚴宜:克己奉公傳美名

據我省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考證,嚴宜當年生活在今天西寧市城北區寺檯子一帶,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舉人。獲得這一功名後,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後,他千里迢迢赴京趕考,終於殿試成功,考取進士功名。

嚴宜在雲貴一帶任知縣、知州多年。後來調入鹽運,掌管長盧鹽區薊水分司的鹽運事務。長盧鹽區管轄著自山海關至黃驊縣的各鹽場,而薊水分司的鹽運河道,從天津薊縣到北塘入渤海,全長300公里。那時鹽政衙門貪污成風,可嚴宜堅決不受賄。後來案發,只有他一人沒有涉入案中。嚴宜的廉潔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當記者翻閱《西寧府續志》中有關嚴宜的相關記載時,發現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僅清正廉明,而且在為官路上還富有傳奇色彩。

嚴宜任桐梓縣知縣時,看到山賊梁之賢聚集數百人,依據河水之險,時常搶奪附近的居民。於是,他帶領眾人,攻破山賊的老窩,擒獲了梁之賢,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這一事件,嚴宜被調往貴築縣任知縣。後來,有一些毛賊,從雲南地區進入了貴州境內,藏在山中,打家劫舍。嚴宜知曉後,召集周邊村民,帶領官兵出其不意,將那些毛賊團團圍住,切斷他們的水源和糧食。時間不長,毛賊們只好束手就擒。從此以後,這一帶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被人稱為與著名理學家陸隴其齊名的嚴宜,對程朱理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遺失了。他現存的詩作多屬於贈答為內容,形式上多為七律和五古。嚴宜的詩歌筆調靈動,多有精練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經學,精書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慶庚辰進士。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他在上學期間,聰明伶俐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他的老師因此非常喜歡他,對他的才能贊嘆有加,常常讓他和自己一起閱覽試卷。後來,褚裕仁隨同康公離開青海來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觸到了許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圍的熏陶,學問長進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晝夜地讀書,對於不懂的,就及時請教別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位青海人在異鄉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職,都非常注重當地的文化教育。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載,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陝西眉縣橫渠鎮張子祠,書院是張載讀書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張氏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張文運之子,張承胤時為張子祠奉祀官,他與鳳翔張子後裔修建張子塋墓,並興建石門、石馬、石碑坊。對墓地綠化擴大,當年完工,並請在朝監察御史李大年為石門提寫了「宋代儒尊」四個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後來橫渠拜謁張子祠,「見其堂宇傾危,遺像剝落,牆垣頹廢無存,不重修不知為祠矣。」於是,褚裕仁帶頭捐銀,購買建築材料,三個多月後工程竣工,並把圍牆擴大。秋天完工後,褚裕仁撰文立碑,並為書院門庭懸掛「張橫渠先生講學處」橫匾。

褚裕仁一生好學上進,據《西寧府續志》記載,他直到離開仕途,依然「與門人講和行並進之學」。

●群星璀璨耀河湟

楊興霖,字雨臣。根據《西寧府續志》中有關文字的記載,他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父親去世後,他在父親墳前建起了一個小房子,「廬墓三年」。一時間,被當地人傳為佳話,成為了孝順的典範。

楊興霖是道光辛丑聯捷進士,他在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期間,「課農桑、興學校」,重視當地的農業建設和文化教育。在他離職後,當地人淚眼送別,相送數千里,還對他依依不捨。「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回到青海後,楊興霖成為了湟中書院的主講。他「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為青海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影響了當時眾多的文人。

雲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聰慧,對於看過的經史子集過目不忘,並且能夠背誦,讓周圍的人都很驚奇。

在這種天賦下,咸豐年間他考取進士功名,被授予內閣中書。三年後,雲蔚桐被調到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在任期間,雲蔚桐帶著青海人的質朴,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二十九歲的他病逝在軍中。

青海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沖撞、融合、升華而形成的,既有歷史的多變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有地理單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長芳、葛渾元、趙星瑜、張琦、劉耀生、張明遵等文人,來自青海的不同地區,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組成了輝煌燦爛的青海文化,為青海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者:祁萬強)

㈧ 求,中國古代各朝名人皇帝姓名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 淵 6年 2、劉 和 l年 3、劉 聰 8年 4、劉l 傑 l年 5、劉 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l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l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l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繼沖 l年。
南漢:9O5--97l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㈨ 古代朝代順序及相應歷史人物

夏:大禹,啟,少康,桀
商:湯,盤庚,紂
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周厲王,周幽王(西周)
周平王,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吳王夫差 越王勾踐等諸侯,孔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孫武(孫子) 吳起 孫臏的軍事家,管仲 田忌 范蠡 伍子胥等士大夫,四大美女之西施 扁鵲 (魯班)公輸班(春秋戰國)
秦: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趙高 李斯 王翦 白起,陳勝吳廣 項羽虞姬
西漢:漢高祖(劉邦)蕭何韓信 漢文帝漢景帝 漢武帝(劉徹)衛青 霍去病 董仲舒 王昭君 蔡倫 王莽
東漢:光武帝劉秀 張衡
三國:(魏)曹操曹丕曹植 司馬懿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建安七子,(蜀)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諸葛亮,(吳)孫權周瑜黃蓋魯肅呂蒙,董卓 呂布 袁紹 貂蟬 華佗 張仲景等
西晉:司馬炎
東晉: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顧愷之 葛洪 羊欣 等
南北朝:拓跋弘等
隋:隋文帝 隋煬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 唐玄宗,魏徵 杜如晦 房玄齡 長孫無忌 狄仁傑,郭子儀 李光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李商隱 杜牧等等著名的詩人
吳道子 楊貴妃 孫思邈
五代十國:李煜等
遼宋金西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太祖趙匡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皇帝元宏 宋徽宗 等皇帝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著名詞人;岳飛,寇準的民族英雄;張擇端等著名畫家 宋括
元:成吉思汗鐵木真,太祖忽必烈,關漢卿 賈仲明等著名作曲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等小說家;魏忠賢等著名宦官;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的民族英雄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溥儀等皇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大臣;曹雪芹等小說家

閱讀全文

與樂都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