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6 00:06:12

⑴ 對一位歷史人物評價

對秦始皇的評價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准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⑵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內勤於政容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並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⑶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不少於500字)

人物:武則天
時間:武則天篡位稱帝,第一位女性皇帝
1.性質上看內: 反面:容篡權奪位 正面:達到王朝中興,使唐朝盛世得以延續,推動社會進步
2.手段方式:總結稱帝中各種手段,體現出武則天那些方面的性格和謀略,一窺武則天個人的高處與不足
3.稱帝後的政策:武則天政治上最高明處在於任人上。著重論述。此外,她當時對科舉的改革等。
4.稱帝帶來的影響
5.最終說明你認為武則天稱帝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個人認為前一點較為有理。當然,見仁見智~

⑷ 急!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你是幾年級的?你們老師怎麼還要階級分析法?
我給你在網上找一篇評價袁世凱的吧

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而其主要的正面功績是在清朝時期。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近年來也遭人質疑。

袁世凱藝權均通,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朝一務實干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廢除科舉,裁撤舊軍改編警察,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著很大的貢獻。在袁世凱幾年的治理後,中央財政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

袁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中,率清朝軍隊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之後,在袁任清朝駐朝鮮大臣的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的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國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了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在山東的袁世凱同李鴻章和張之洞一道反對朝廷對於義和團的支持、也反對朝廷對外國的宣戰,並在他們的管轄范圍內鎮壓拳民,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安全。雖然這一政策對於民族主主義者來說具有反動性,但是也正是這一政策使得整個東南地區避免了義和團運動帶來的社會混亂與外國的入侵。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但實際元兇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國民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並壟斷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要求中之大部分條款,被稱國恥,其政績蒙上巨大的污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後來袁氏違背民國公意,洪憲登基,遭到全中國的反對,甚至連心腹的北洋軍人都不例外,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後後黨。到宣統帝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皇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完全沒有立場可言,僅僅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之投機分子舉動。

⑸ 怎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回果處於不同的歷答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⑹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貞觀王朝是李世民大帝建立起來的。李世民是唐帝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他的父親李淵只是名義上的)。在中國所有的開國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過良好系統的教育,出身也最為高貴。他胸襟開闊,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在當政期間創立了蓋世絕倫的文治武功。

在中國這個高度集權缺乏民主和人權觀念的國家裡,最高領導人的素質決定國家的命運。

李世民除了具備歷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優勢外,下面的幾個優勢還是李世民獨有的。

一、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心和濃厚的危機意識。

責任心是領導人物必須具備的第一要素,沒有或缺少責任心的領導縱使才華蓋世,也一樣會禍國殃民,不是瀆職就是濫用職權。中國的很多帝王就是因為缺少責任心,把祖輩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玩垮了或玩丟了,結果使中華民族陷入周而復始的循環性浩劫之中,中華文明也一步步地走下坡路,中國也因此不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由天朝大國淪為二流末國到最不發達國家。李世民的民族責任心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坐上皇帝寶座後,並沒有象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權力人物一樣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來好好放鬆一下,利用手中的職權盡情享受一下榮華富貴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於政事,一頭埋在公務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時間,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討論國政,裁決案件和辦理公事,有時一連幾個小時也不肯停下來休息一下,以致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和那些志得意滿的權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濃厚的危機意識,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的強盛帝國(那時的唐帝國事實如此);而是一個危機四伏隨時可能被又一次民變**的新生政權。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那個剛剛瓦解的曾經強盛無比的隋帝國,不斷地琢磨隋王朝滅亡的教訓,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轍,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導他的帝國走出荊棘,走上繁榮,走向輝煌。在李世民當政的中期,唐帝國已成了當時已知世界無與倫比的超級強國,繁榮和富庶達到了連上帝都嫉妒的程度。這時李世民應該滿足了,可他一點也沒有滿足的跡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華和輝煌,而是帝國漫長而艱巨的未來之路,並為夯實未來的路基繼續孜孜不倦地努力。

李世民的超強責任心是他高度智慧的集中體現。

二、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執政風范。

中國的歷代統治者擁有無窮無盡的小聰明,並以在人前耍小聰明為榮;很少有人想到誠實執政,坦白對人。結果當政者用詭計馭使部屬;部屬也依樣畫葫蘆用詭計蒙蔽首腦。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誠實執政的唯一一人,他在任時對臣僚趟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妓倆。李世民即位之初,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污受賄的不治之症。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爛污官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樑不正下樑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李世民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欣然接受了這句令普通當權者惱羞成怒的逆耳忠言。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征入伍。魏徵拒絕在詔書上副署(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沒有法律效力,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己的無限權力,只有李世民例外),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一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的反應是深以為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三、胸懷寬闊,愛才如命,有海納百川的容人之量。

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興旺強盛,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質外,還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執行舵手的意志。人才的重要性在今天已成為世人的共識,因為人才決定國家的命運。但並不是所有的當權人物都重視人才的,實際情況是佔半數以上的權力人物漠視甚至仇視人才。只有那些胸懷寬闊膽識過人,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並能寬容人才無傷大局的弱點且不害怕人才超越他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夠任人唯才。

李世民的愛才在史書上有不少的記述,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對魏徵的信任和重用。魏徵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舊臣,兩兄弟曾經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對手。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李建成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這場權力角逐中獲勝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泄憤或嫁禍於人地把他作為替罪羊殺掉;誰也想不到李世民對魏徵的最大懲罰竟然是任命他當帝國宰相,還和他結成兒女親家。這一戲劇性結局的果實是:魏徵為唐帝國的強盛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李世民執掌的貞觀王朝可謂人才濟濟,文有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武有李靖、秦叔定、程咬金、尉遲敬德。一大批精英人物圍繞李世民組成一個堅強高效的領導核心。可李世民還是感到人才不夠用,並一再地命令宰相封彝德薦舉人才,在久久沒消息後又一再催促他。封彝德委曲萬狀地說:「不是我不努力,實在是今世沒有人才。」李世民當即糾正他:「君子用人如器,各隨所長。自古人君致治,難道能借才異代么?患在自己不能訪求,奈何輕量當世?」聽了這樣的真知灼見,封彝德除了慚愧外還是慚愧。

四、高度超強的自製力,對人性的弱點有深刻的認識,對「好話」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殘留一點動物的痕跡;只要是人,無論是偉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有人性的一面和獸性的一面。人類文明的真正內涵就是最大限度地宏楊人性和盡可能地克服獸性。人性的多少和一個人地位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地位極高和極低的人身上獸性的成份容易漫延滋長,前者為了生存而不懌手段;後者會恣情縱欲亂用職權。中國的皇帝因為位高權重的緣故,長期被壓抑的獸性有了釋放的條件,就會象深秋的野火一樣四處漫延,不是自製力極強的人不能阻止其殃及池魚。

人類的獸性又稱之為人性的弱點,最具危害性的表現是滋情縱欲濫用職權和愛聽好話。普通人的弱點因為條件的限制,一般不致釀成大的社會危害;皇帝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其人性的弱點若不加以嚴格控制的話,即可釀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和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歷史上的傑出帝王在控制自身的弱點方面作出了很多值得稱道的典範,但作得最好且始終如一的還是李世民大帝。

愛聽好話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權力人物對好話的偏愛則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縱觀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只有極少數敗在強大的敵人手裡,絕大多數是被身邊的甜言蜜語打到的。只有那些鳳毛麟角的睿智人物才能夠不被好話所誤導,李世民大帝就是其中一人,他充分意識到絕大多數的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對阿諛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會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全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報喜不報憂。」

大臣王侍中(侍中是門下省首長,級別和宰相相近)晉見李世民,看見已國破家亡的廬江王的漂亮妃子站在皇帝身邊,就意味深長地看了該女子兩眼。李世民看見他眼裡有話,就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聞她頗有恣色,就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強行占為已有,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亡!」王侍中問:「陛下以為廬江王是對是錯?」李世民回答得很乾脆:「殺人取妻,還有什麼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譏:「陛下既然知道廬江王作錯了,為何又把他的姬妾據為已有呢,這不是重蹈廬江王的覆轍嗎?」這句活得不耐煩的「狂話」竟使李世民大為感動:「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險些為惡而不自知了」,當即把該女子送出了宮廷,並對王侍中給予嘉獎。

紀元六二三年,魏徵在大殿上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李世民的一條條過失,一點也不給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他當即大怒回宮,對前來迎接他的長孫皇後發狠:「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後問莊稼漢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後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傑出女子,聽了此話後立即穿上皇後官服向皇帝鄭重參拜:「我聽說君明則臣直,魏徵所以正直,正由於我夫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你呢。」面對這樣賢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氣即刻煙消雲散。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中國歷史上出了幾個強盛的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唐帝國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個的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六三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二、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這使人想起今日美國的綠卡)。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一千二百年後,日本帝國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運動,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躍進幾百年,並把昔日的老師踩在腳下,在老師的「庭院」里製造了兩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簡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柯林頓事件是美國政治上的最大丑聞,可一位中國人說:我國的一個村長也比柯林頓要風流好多倍,美國總統真是當得太窩囊了……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惟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茲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已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皇帝華盛頓有點象他的學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

回顧貞觀王朝的燦爛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最優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最優秀的國民!當今天的中國人回首先輩輝煌的過去時,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死抱著「四大發明」和「文明古國」等早以消逝的光環自欺欺人;還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還是每個中國人自己來作出決擇吧!

⑺ 作文: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不少於500字)

唐太宗
讓幾百萬受盡前朝殘酷虐待的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的唐太宗;減輕人民負擔,輕徭薄賦,疏緩刑法,受人民擁戴的唐太宗;虛心納諫,重用人才,任用賢良的唐太宗。他是一個聖明的國君。就這樣我們學習歷史,還口口聲聲的念道:「唐,開國之君者,李淵也。」但我們覺得只有智勇雙全的李世民才配得上這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的。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的聰慧過人。這里還要提一下他的父親:李淵。李淵的祖上是隋朝的開國功臣。所以李淵的父親去世後,李淵襲承父位,成了一個皇戚貴族。李世民就是在這樣身世美好的環境下,結交了許多英雄豪傑,武將謀士的,這為他以後幫助父親攻克四方,威震四海奠定了基礎。也為他以後同哥哥弟弟們爭奪皇位做了充分准備。
在長期的戎馬作戰中,李世民積極聽取謀士們的建議,靈活運用,吸取經驗和教訓。一箭即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百姓的收入提高了,百姓的存糧更加豐滿了。再也看不到街上的流浪漢,再也看不見成群結隊的強盜,甚至半路掉了錢包,也沒人去撿。小孩都能走進學堂上學,幾乎每家都有讀書的人了。家家的日常用具都繁多了。不再受到飢餓和寒冷的威脅。一斗米才三四錢。
雖然唐太宗去世了,我們還能感覺到他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給人民的好處,「讓人民過得更加充實!」這應該能表達唐太宗為人民著想的理念把!
唐太宗雖然去世了,躺在他曾經統治過的土地上。但他還活在我們心中,離我們並不遙遠。因為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更為大家所敬仰,因為他的那一箭射出了大唐王朝一片聖潔的天空!
給個分吧!謝謝!!!!!!

⑻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不少於500字

哇你是歷史老師么!!!
清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一個叫白楊坪的偏僻村莊,誕生了一位對晚清歷史影響頗大的人物——曾國藩。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時才成為當地一個擁有100多畝土地的小地主,而他的父親曾麟書43歲時才考取一個秀才。曾國藩6歲從師入學,28歲那年到京城會試,考取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後很是喪氣,當即就想打道回府。因為朋友苦勸才勉強參加了朝考。結果,曾國藩的朝考成績卻出奇的好,列一等第三名(試卷進呈御覽後,又特別提為一等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兩年之後,庶吉士散館,授曾國藩翰林院檢討,秩從七品。從此開始了他12年的京師為宦生涯。
權臣垂青,十年七遷 曾國藩自1840年得授翰林院檢討,到1849年已經升任禮部右侍郎,十年七遷,躍升十級,成為二品大員。可以說,曾國藩真正走上歷史前台,施加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獨特影響,是以他在原籍襄辦團練,協助地方官籌辦「防剿」開始的。這不僅關繫到曾國藩的一生榮辱,而且關繫到大清王朝的氣脈運數。從這時起,曾國藩的才能和個性逐漸得到展示;也是從這時起,人們給了他各式各樣的罵名和美譽。據曾國藩自己奏稱,截止到咸豐三年(1853)六月,僅僅4個月,審案局就直接殺人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達104名,「立斃杖下」者2名,「監斃獄中」者31名。咸豐皇帝對曾國藩的做法十分贊賞,他在曾國藩的奏摺上硃批道:「辦理土匪,必須從嚴,務期根株凈盡。」但是老百姓和社會輿論卻激烈地抨擊曾國藩的屠殺政策,「曾剃頭」、「曾屠戶」之類的諢號和詛咒傳遍湘省。

「中興第一名臣」首先,變世兵制為募兵制。其次,增加兵餉,誘之以利。湘軍每月餉銀是綠營兵的三四倍,這樣「將士愈饒樂,爭求從軍」。
再次,注意對軍隊進行紀律教育和政治教育。曾國藩看到清軍因為軍紀渙散,不僅戰鬥力差,而且在百姓中口碑很壞。為了取得政治上的主動,他強調軍紀要嚴明,以爭取民心。曾國藩作為一位文化型的軍事長官,他以理學家的身份,每逢軍隊操演都要親自訓話,對那些以農民為主體的軍人們進行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教育,「反復開說至千百語,但令其無擾百姓」。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後期,他又以理學家的身份,開近代風氣之先,發起了洋務運動,被後人譽為「中國近代化之父」。
曾國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我們擺脫各種政治因素後,從歷史實際出發,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一個非常復雜的人,他身上匯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補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續」,又「開近代風氣之先」,他實現了從理學家到洋務派的轉變;他是近代軍閥的開山鼻祖,是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化身。

⑼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9)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閱讀全文

與評價一位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