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組合

歷史故事組合

發布時間:2021-02-25 23:59:45

㈠ 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中國歷史太長,講歷史多離不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皇皇盛世,幾乎一樣長久的變亂年代則常被輕描淡寫。但是,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光明,都在前一個變亂年代裡孕育。新一段歷史的起草往往不在盛世之初,而在亂世之末。刀槍劍戰和巧言虛辭交加的春秋戰國時代、多族碰撞與殷殷禮佛的兩晉南北朝時代、更國換帝如走馬燈的五代十國時代、脆弱的統一孱弱的軍事與超級發達的文化並存的宋遼金蒙時代,都各有各的氣質。亂象紛呈,變亂使一切俱廢重組,亂世有一切重新開始的期待。亂世可展示最徹底的人性,亂世中有最多傳奇的人與事,亂世更有故事。
本書目錄
春秋故事
齊桓公重用管仲首霸諸侯
齊桓公之死及齊國亂與衰
管仲向齊桓公進霸術
重耳入齊與出齊
晉文公安定晉國
城濮大敗楚軍
晉文託孤秦晉分手
臣能君昏 權力下滑
宋襄公假「仁義」爭當霸主
泓地一仗喪盡「仁義師」
慶父死後魯難仍不已
衛難大於魯難
盡不起「東道主」情誼的鄭國
陳夏姬為楚稱霸幫忙
秦霸西戎 繞道向東
楚國霸業的起伏
楚禍頻繁
吳夫差勉強稱霸主
晉與齊鞍之戰
崔杼弒君及齊國換姓
戰國故事
一晉分三晉
田齊代姜齊
七雄並立
風行「變法」
吳起入楚
商鞅在秦
墨儒相伐
老、庄與黃老
孫子兵法
孫臏與龐涓
齊田文與魏無忌
朱英勸黃歇
蘇秦與張儀
屈原作《離騷》
樂毅與田單
范雎與蔡澤
苟子與韓非子
「奇貨可居」
廉頗與藺相如
王翦滅楚

㈡ 歷史上的著名組合

1、八仙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東游記》始定為:鐵拐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據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言。

2、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十八羅漢的出現,可能與中國文化中對十八的傳統偏好有關。

3、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梵文: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為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

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4、雷公電母

雷公電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司閃電打雷的神。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

5、劉關張

劉關張:劉指劉備,關指關羽,張指張飛。後世常將此比喻為肝膽相照的結義兄弟。同時關羽張飛是三國時期劉備集團中的最得力的兩員大將,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㈢ 請問將許多歷史名人的故事搞笑地組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叫什麼。

小品 滿腹經綸

㈣ 幫忙歷史故事

三國
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發黃巾起義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並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196)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見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後,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谷,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於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魏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 局勢。曹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 (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 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 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 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 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劉焉、劉瘴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221年稱帝後,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終於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藉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雲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以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蜀國以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鍾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於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吳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吞並其部曲,並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後(222)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於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本文指中國的三國時期。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他意思,詳見「三國 (消歧義)」。

㈤ 求幾個關於和諧的歷史故事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

㈥ 歷史故事

在這裡面
參考資料: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html

㈦ 精彩歷史故事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後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音gǔ)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背地裡打發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里。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范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范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

到那天,范雎上離官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范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范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只聽見范雎還在那兒嘟嚷:「只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范雎。

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至太後,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說。」

范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並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當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為客聊,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後參預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打發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范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里去見他。

須賈一見范雎還活著,嚇了一大跳,說:「你現在在干什麼?」

范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范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范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范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

范雎進去不久,裡面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范叔,怎麼還不出來?」

守門的說:「哪兒來的范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范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

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

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盪盪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范蠡和文種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這時候,吳王夫差因為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說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果在薴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一個美人,名叫西施。勾踐就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夫差。

夫差一見西施,果然容貌出眾,把她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飢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了。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

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飢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裡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過蒸熟了又曬乾的糧食,怎麼還能抽芽呢?

勾踐聽到吳國鬧飢荒,就想趁機會發兵。

文種說:「還早著呢。一來,吳國剛鬧荒,國內並不空虛;

二來,還有個伍子胥在,不好辦。」

勾踐聽了,覺得文種的話有道理,就繼續操練兵馬,擴大軍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卧薪嘗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裡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約會魯哀公、晉定公等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會盟,把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殘兵。

等夫差從黃池得意洋洋地回來,越王勾踐已經率領大軍攻進了吳國國都姑蘇。吳國士兵遠道回來,已經夠累了,加上越軍都是經過多年訓練的,士氣旺盛。兩下一交手,吳軍被打得大敗。

夫差沒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踐求和。勾踐和范蠡一商量,決定暫時答應講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准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坐在夫差原來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種和別的官員都來朝見他。吳國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裡等著受封,他認為自己幫了勾踐不少忙呢。

勾踐對伯嚭說:「你是吳國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還是去陪伴你的國君吧。」

伯嚭垂頭喪氣地退了出去。勾踐派人追上去,把他殺了。

勾踐滅了吳國,又帶著大軍渡過淮河,在徐州約會中原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給勾踐。打這以後,越國的兵馬橫行在江淮一帶,諸侯都承認他是霸主。

勾踐得勝回國,開了個慶功大會,大賞功臣,可就少了個范蠡。傳說他帶著西施,隱姓埋名跑到別國去了。

范蠡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狗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文種後悔沒聽范蠡的話,只好自殺了。

孔子周遊列國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後,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後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刷新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干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有些人願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這一回,魯定公把准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並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匯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田單的火牛陣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斗中受傷死了。

即墨城裡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這時候,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

㈧ 與歷史故事搭配的音樂

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故事了。
the
mass
適合很雄壯的那種。
cuchulainn
適合很凄美的英雄故事。
tears適合很靜謐的那種故事。

㈨ 很久之前看過的一本耽美小說,由幾個歷史故事組成的,包括分桃、斷袖之類的。看過的告訴我一下書名吧,謝

紅袖添香言情小說站倒是有一堆,希望會喜歡哦。
《天堂,天堂,淚》文 / 伴珍
羅蓮,聰明漂亮,為了不在夫家人面前低聲下氣,拒絕了大律師的求婚,准備等一朝功成名就後再班師回朝,卻發現大律師在外面另有女人;周水蓉,妖嬈能幹,在被花心中年上司騙身騙心後痛定思痛,終生不認愛情只認金錢,為嫁入豪門她費盡苦心;謝雨菱,姿色平平,她深愛著英俊含蓄的外科醫生,卻有瀟灑倜儻的台灣富少對她窮追不舍。

《芙蓉顏色》文 / 小魚大心
芙蓉,一日內可變化出三種不同的色彩,早晨花朵是潔白的;到中午則慢慢變為艷粉;傍晚又轉為深粉。就像我生命中出現的三個男人,可誰才是最後伴我裝點一生的那抹色彩?
一位男子,傾國傾城,穿越殺手。
一位男子,溫柔如水,隱藏身份。
一位男子,霸道獨權,地下蒼龍。
一位男子,皎月嬉笑,情有獨鍾。
不簡單的人,創造的簡單愛情。
《生如夏花》文 / 秋冬子
他說,文章很好。只是情節依舊不是很曲折,所以無法圓滿。我說,是的。我寫的文一般都很少有曲折的情節,裡面更多的是一種平白的內心直敘。或者說本身並不構成文,只是一些凌亂片斷的拼湊。
這篇文,起初只是一個自我的設定。好像一個圈套,裡面有沼澤。我心甘情願的陷在裡面。所以完成的時候。很早。是2003年。而半年前,朋友偶然的提起這文。說了很多他的看法,其中有涉及人性的思考。於是決定重修。亦給自己一個圈套,如此。再次跳進去。義無反顧。

㈩ 排列組合的發展歷程

雖然數數始於結繩計數的遠古時代,由於那時人的智力的發展尚處於低級階段,談不上有什麼技巧。隨著人們對於數的了解和研究,在形成與數密切相關的數學分支的過程中,如數論、代數、函數論以至泛函的形成與發展,逐步地從數的多樣性發現數數的多樣性,產生了各種數數的技巧。
同時,人們對數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在形成與形密切相關的各種數學分支的過程中,如幾何學、拓撲學以至范疇論的形成與發展,逐步地從形的多樣性也發現了數形的多樣性,產生了各種數形的技巧。近代的集合論、數理邏輯等反映了潛在的數與形之間的結合。而現代的代數拓撲和代數幾何等則將數與形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了。這些,對於以數的技巧為中心課題的近代組合學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而且還將會繼續產生深刻的影響。
由此觀之,組合學與其他數學分支有著必然的密切聯系。它的一些研究內容與方法來自各個分支也應用於各個分支。當然,組合學與其他數學分支一樣也有其獨特的研究問題與方法,它源於人們對於客觀世界中存在的數與形及其關系的發現和認識。例如,中國古代的《易經》中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以六十為周期來記載月和年,以及在洛書河圖中關於幻方的記載,是人們至今所了解的最早發現的組合問題甚或是架構語境學。
於11和12世紀間,賈憲就發現了二項式系數,楊輝將它整理記載在他的《續古抉奇法》一書中。這就是中國通常稱的楊輝三角。事實上,於12世紀印度的婆什迦羅第二也發現了這種組合數。13世紀波斯的哲學家曾講授過此類三角。而在西方,布萊士·帕斯卡發現這個三角形是在17世紀中期。這個三角形在其他數學分支的應用也是屢見不鮮的。同時,帕斯卡和費馬均發現了許多與概率論有關的經典組合學的結果。因此,西方人認為組合學開始於17世紀。組合學一詞是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在數學的意義下首次應用。也許,在那時他已經預感到了其將來的蓬勃發展。然而只有到了18世紀歐拉所處時代,組合學才可以說開始了作為一門科學的發展,因為那時,他解決了柯尼斯堡七橋問題,發現了多面體(首先是凸多面體,即平面圖的情形)的頂點數、邊數和面數之間的簡單關系,被人們稱為歐拉公式。甚至,當今人們所稱的哈密頓圈的首創者也應該是歐拉。這些不但使歐拉成為組合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圖論而且也成為占據現代數學舞台中心的拓撲學發展的先驅。同時,他對導致當今組合學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組合設計中的拉丁方的研究所提出的猜想,人們稱為歐拉猜想,直到1959年才得到完全的解決。
於19世紀初,高斯提出的組合系數,今稱高斯系數,在經典組合學中也佔有重要地位。同時,他還研究過平面上的閉曲線的相交問題,由此所提出的猜想稱為高斯猜想,它直到20世紀才得到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貢獻於拓撲學,而且也貢獻於組合學中圖論的發展。同在19世紀,由喬治·布爾發現且被當今人們稱為布爾代數的分支已經成為組合學中序理論的基石。當然,在這一時期,人們還研究其他許多組合問題,它們中的大多數是娛樂性的。
20世紀初期,龐加萊聯系多面體問題發展了組合學的概念與方法,導致了近代拓撲學從組合拓撲學到代數拓撲學的發展。於20世紀的中、後期,組合學發展之迅速也許是人們意想不到的。首先,於1920年費希爾(Fisher,R.A.)和耶茨(Yates,F.)發展了實驗設計的統計理論,其結果導致後來的資訊理論,特別是編碼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於1939年,坎托羅維奇(Канторович,Л.В.)發現了線性規劃問題並提出解乘數法。於1947年丹齊克(Dantzig,G.B.)給出了一般的線性規劃模型和理論,他所創立的單純形方法奠定了這一理論的基礎,闡明了其解集的組合結構。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應用得最廣泛的數學方法之一。這些又導致以網路流為代表的運籌學中的一系列問題的形成與發展。開拓了人們目前稱為組合最優化的一個組合學的新分支。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也發現並解決了一類稱為運輸問題的線性規劃的圖上作業法,它與一般的網路流理論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國際上通稱的中國郵遞員問題。
另一方面,自1940年以來,生於英國的塔特(Tutte,W.T.)在解決拼方問題中取得了一系列有關圖論的結果,這些不僅開辟了現今圖論發展的許多新研究領域,而且對於20世紀30年代,惠特尼(Whitney,H.)提出的擬陣論以及人們稱之為組合幾何的發展都起到了核心的推動作用。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在這一時期,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愈來愈顯示出組合學的潛在力量。同時,也為組合學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例如,以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為中心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提出了層出不窮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的研究與發展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幾何,人們稱之為組合計算幾何。關於演算法復雜性的究,自1961年庫克(Cook,S.A.)提出NP完全性理論以來,已經將這一思想滲透到組合學的各個分支以至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的一些分支。
近20年來,用組合學中的方法已經解決了一些即使在整個數學領域也是具有挑戰性的難題。例如,范·德·瓦爾登(Van der Waerden,B.L.)於1926年提出的關於雙隨機矩陣積和式猜想的證明;希伍德(Heawood,P.J.)於1890年提出的曲面地圖著色猜想的解決;著名的四色定理的計算機驗證和扭結問題的新組合不變數發現等。在數學中已經或正在形成著諸如組合拓撲、組合幾何、組合數論、組合矩陣論、組合群論等與組合學密切相關的交叉學科。此外,組合學也正在滲透到其他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例如,物理學、力學、化學、生物學、遺傳學、心理學以及經濟學、管理學甚至政治學等。
根據組合學研究與發展的現狀,它可以分為如下五個分支:經典組合學、組合設計、組合序、圖與超圖和組合多面形與最優化.由於組合學所涉及的范圍觸及到幾乎所有數學分支,也許和數學本身一樣不大可能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然而,如何在上述的五個分支的基礎上建立一些統一的理論,或者從組合學中獨立出來形成數學的一些新分支將是對21世紀數學家們提出的一個新的挑戰。在中國當代的數學家中,較早地在組合學中的不同方面作出過貢獻的有 華羅庚、 吳文俊、 柯召、 萬哲先、 張里千和 陸家羲等.其中,萬哲先和他領導的研究組在有限幾何方面的系統工作不僅對於組合設計而且對於圖的對稱性的研究都有影響.陸家羲的有關不交斯坦納三元系大集的一系列的文章不僅解決了組合設計方面的一個難題,而且他所創立的方法對於其後的研究者也產生了和正產生著積極的作用。
1772年,法國數學家范德蒙德(Vandermonde, A. - T.)以[n]p表示由n個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p個的排列數。
瑞士數學家歐拉(Euler, L.)則於1771年以 及於1778年以 表示由n個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p個元素的組合數。
1830年,英國數學家皮科克(Peacock, G)引入符號Cr表示n個元素中每次取r個的組合數。
1869年或稍早些,劍橋的古德文以符號nPr 表示由n個元素中每次取r個元素的排列數,這用法亦延用至今。按此法,nPn便相當於n!。
1872年,德國數學家埃汀肖森(Ettingshausen,B. A. von)引入了符號(np)來表示同樣的意義,這組合符號(Signs of Combinations)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鮑茨(Potts , R.)以nCr及nPr分別表示由n個元素取出r個的組合數與排列數。
1886年,惠特渥斯(Whit-worth, A. W.)用Cnr和Pnr表示同樣的意義,他還用Rnr表示可重復的組合數。
1899年,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克里斯托爾(Chrystal,G.)以nPr,nCr分別表示由n個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r個不重復之元素的排列數與組合數,並以nHr表示相同意義下之可重復的排列數,這三種符號也通用至今。
1904年,德國數學家內托(Netto, E.)為一本網路辭典所寫的辭條中,以Arn表示上述nPr之意,以Crn表示上述nCr之意,後者亦也用符號(n r)表示。這些符號也一直用到現代。
此外,在八卦中,亦運用到了排列組合。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組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