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的張良是那個時代的人物
張良出生於戰國時代,幫助劉邦建立了漢朝
⑵ 張良在歷史上是什麼人 為什麼稱張良為「謀聖」
蘇東坡有一篇幅文章叫《留侯論》說的是誰呢?就是張良,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張良一生為劉邦設計良謀無數,從歷史角度看,這就是張良成功所在,但蘇軾在《留侯論》論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的原因在於,他放棄了以一擊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試探、警誡,「小忍而就大謀」。輔佐帝業也成就了自己。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張良原本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可見張良的生活在早期還是比較寬裕的,而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只不過後來他們家族沒落了。韓國被秦國滅亡,心存故國之痛的張良,有朝一日定報此仇。
機會很快就等來了,秦始皇東巡會經過韓國,張良早已經做好打算,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隻百斤的大鐵錘,准備刺殺始皇帝。在秦始皇二十九年這天,張良遠遠看著皇帝的車輦慢慢向他靠近,一大隊人馬浩浩盪盪行進,在紛亂的人群里,有種緊張的氣氛,他的眼睛迅速劃過遊行隊伍,卻發現所有馬車都是四駕,分不清哪輛是皇帝的。挑了最豪華的車輦下手,裡面的人卻不是秦始皇,這可讓張良意外又沮喪,遺憾錯失了刺殺的良機。
張良行刺之舉惹怒了始皇帝,張良就成為了頭號通緝犯,全國上下都在抓他,此時此刻的他處境十分危險,每天都過得很謹慎,鮮有在公眾場合露面。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轉折點的一年,農民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張良見時機成熟,也聚眾起義,但感勢單力薄難以立足,後在行軍中遇到劉邦,兩人一見如故,便投靠劉邦。與劉邦的不期而遇,既成就了劉邦的帝業,也顯示出張良運籌帷幄的頭腦眼光。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人關中,迫使子嬰投降,歷時僅一年,由於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前206年十二月,項羽大軍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要與劉邦一決高下。項伯與張良曾有舊交。在項羽大軍決定進攻劉邦的前夜,項伯悄悄騎馬來到劉邦軍中私見張良,把消息告訴了張良,並讓他一同潛逃。張良沒有背棄劉邦而是精闢地向劉邦分析了項羽其人,即使鴻門宴殺機重重,但張良還是謹慎而靈活地保護了劉邦的安全。
後劉邦又利用張良的妙計,暗度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下邑之謀」又助劉邦垓下打敗項羽,張良的確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是一位既有血氣之勇,又具深謀遠慮的傳奇人物。為報亡國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亡」,博浪沙一擊,差一點要了秦始皇的命;為酬知遇之恩,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終於輔佐劉邦戰勝項羽,登基稱帝;為消除劉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計,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劉邦一見而易念頓失。
留侯張良也成為後世智者的代名詞,和姜尚並名。
張良作為一個謀士,他在後世廣為人傳誦的卻是他那儒子可教、不昧名利、功成身退的強烈人格魅力,德才智勇四絕。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⑶ 關於張良有什麼歷史故事
一、張良的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二、人物簡介: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⑷ 張良是什麼朝代的人物
1、秦末漢初。
2、簡介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今河南省中部)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3、歷史評價
司馬遷: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筴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班固: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學者多疑於鬼神,如良受書老父,亦異矣。高祖數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
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
劉邵: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裴松之: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
⑸ 歷史人物張良的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公元前250年(庚午年)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版潁川城父人,權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⑹ 古代的張良是什麼人物
張良是秦抄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襲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⑺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獃獃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准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⑻ 張良是個怎樣的歷史人物
希望對你有幫助:張良(約公元前—前186年),字子房,漢初政治家、軍事家,西漢開國元勛, 史稱「漢初三傑」之一。至今,安徽廬江、陝西漢中、河南蘭考、張家界,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等都說有張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張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先祖原為韓國穎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姬。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l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⑼ 張良是什麼人物
你說的是動漫《秦抄時明襲月》系列中角色嗎?我看你是關於動漫的提問。
張良,字子房,是中國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及姐妹篇《天行九歌》系列中的男性角色,原型為中國歷史上的西漢開國功臣張良。
胸懷大志的激進青年,樣貌灑脫不羈。出身韓國,家族「五代為相」。秦統一天下後,為桑海儒家小聖賢庄三當家,與掌門師兄伏念、二師兄顏路被並稱為「齊魯三傑」。
雖身為儒家弟子,性格、見識上卻反而與墨家慷慨濟世的教義相投。在墨家困難之時,挺身而出,暗中幫助墨家等反秦勢力,並堅持儒墨兩家不應相互排斥,又促成反秦聯盟與「流沙」組織的利益合作,但也逐漸在無形中引起了一場牽涉到儒家甚至整個反秦聯盟的軒然大波。
⑽ 歷史上張良是什麼人
張良生平簡介
張良(?~前186), 西漢初年的重要謀臣。字子房。先世為戰國時韓國人。祖父開地、父平,曾五世相韓。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一度想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