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清正廉潔的人物事例有哪些
以廉為金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在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洗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⑵ 我國歷史上清正廉潔的人物有哪些
於謙 包拯 林則徐 孫中山 曾國藩
⑶ 古代為官清廉的人有哪些
古代為官清廉的人有:晏嬰、楊震、羊續、劉寵和包拯等:
1、晏嬰
春秋時期的齊國丞相晏嬰,曾經輔佐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歷時40年。他廉潔從政,清白做人,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曾3次謝絕齊景公贈送的一千兩黃金、豪車寶馬以及豪華府第。不僅如此,晏嬰還時常把自己所得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
2、包拯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包拯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
3、羊續
羊續字興祖,東漢大臣,司隸校尉羊侵之孫,歷任揚州廬江郡太守。羊續施政清平,為人儉朴,素有窮官之稱。有一次,羊續的屬下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他收下後讓人把魚掛在庭檐下,幾天後成了枯魚干,羊續不讓人取掉,以此表達自己不收禮的決心,留下「懸魚太守」的美名。
4、劉寵
東漢末年賢臣劉寵,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約省素。他在擔任會稽太守時,扶持農桑,興修水利,革除苛政,輕徭薄賦,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而且微服私訪,體察民瘼,公正廉潔,禁止擾民,贏得了百姓的信任。
5、楊震
楊震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楊震50歲時到州郡任職,當他前往郡里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前去看望楊震,晚上欲送楊震黃金十斤。
楊震對他說老朋友懂你,你為什麼不懂老朋友。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抱起黃金慚愧地離開了。
⑷ 清政廉潔的歷史人物有哪些這些事例分別是什麼
1.陸贄上書「防微杜漸」 唐朝宰相陸贄廉潔守法,別人送他的禮物都拒不接受。唐德宗看到他這樣「苛求」自己,覺得有點過分,就勸他說:「卿清慎太過,諸送饋,一皆拒絕,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傷。」陸贄聽後上書「防微杜漸」,文曰:「賄道一開,展轉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壁。」陸贄貴為宰相,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收受鞭靴自是小事一樁,然而他卻認為,小禮不禁,大禮必到。拒賄就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在難能可貴。 2. 蘇軾講寓言婉辭厚禮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京做過大官。一日,其鄉友帶上厚禮想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並說:「如您不便,勞令弟之駕也行。」鄉情不便明傷,蘇軾便先給來客講了一則「寓言」。大意是:某人窮極盜墓,數掘無獲,便想去掘伯夷、叔齊之墓,只聽伯夷在墓里說:「我是在首陽山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何以如爾願?」盜墓人喪氣地說:「那我就挖開叔齊之墓,碰碰運氣吧!」伯夷又說:「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就更幫不上忙了!」蘇軾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們兄弟倆都無法幫忙啊!鄉友悟知求官無望,只好知趣地帶上禮物走了。 3. 司馬光高懸廉政條幅 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入朝做了大官以後,很厭煩官場中公私不分、拉拉扯扯的現象,便寫了一幀巨大條幅掛在客廳里,條幅寫道:「訪及諸君,若睹朝政闕遺,庶民疾苦,欲進中言者,請以奏牘聞於朝廷,光得與同僚商議,擇可行者,進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書寵渝,終無所益。若光身有過失,欲賜規正,即以通封書簡,吩咐吏人令傳人,光得內自省訟,佩服改行。至於整會官職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計,並請一面奏狀,光得與朝省眾官公議施行。若在私第垂訪,不請語及。」作為當朝宰相,在宋代那「尚名好貪」的官場風氣里,掛起這樣氣勢逼人的條幅,以示自己做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情,的確令人佩服。 4. 於謙「兩袖清風朝天去」 以一首《石灰吟》名垂千古的明代著名政治家於謙,曾任兵部尚書和巡撫等要職多年,向來以剛正清廉聞名朝野。當時,外官每年回京述職,多有人攜帶名貴土特產向權臣國戚送禮,而他卻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憑關系,只憑政績。從僚有人勸他隨風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謝絕了從僚的好意,還令家人掛出一塊牌子雲: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5. 吳納金盒題詩拒賄賂 明代詩人吳納出任監察御史,受命到貴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內,後面追來一位騎士,說是奉貴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獻上黃金百兩。吳納一邊戲說「姓吳名納」就是「無納」之意,一邊取筆墨在禮盒上題濤一首,以示拒受。詩雲:「蕭蕭行李東向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並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騎士只好將原物並詩帶回復命。 6. 於成龍嚴詞通報行賄官 清代名臣於成龍在康熙十九年,他剛剛晉升為直隸巡撫,許多趨炎附勢之徒便想送禮賄賂他,於成龍都一一拒絕。×××縣令因循陋規,在中秋節前夕,向他送上一份厚禮。
⑸ 關於廉潔方面的歷史人物
很多抄..自己看吧
以廉為金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⑹ 哪些歷史人物具有清正廉潔的品質如:鄭板橋
東漢時來,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源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⑺ 歷史有哪些廉潔名人
清正廉潔的有,「強項令「董少平,「閻羅包老」包青天(包拯),「提刑司」宋慈版,「大明清官」海瑞權,宋朝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被秦二世胡亥處以五大極刑的李斯,被暗殺的「蘇秦「,秦國的最大的大功臣,被五馬分屍的「商鞅「,東漢末年的貂蟬的養父「王允」,晉朝司馬一族的「司馬相如」,中國史上被朱元章處以最極刑「誅十族」的「宋廉」(因為頂撞朱元章,讓朱元章下不了台),狄仁傑,紀曉嵐,諸葛亮,龐統,徐庶等等,多啊!希望樓主給個分,
⑻ 我國歷史上清正廉潔的人物有哪些
歷史上有那些清正些清正廉潔的人及事跡
歷史上有那些清正些清正廉潔的人及事跡
滿意回答
清正廉潔的故事五則
故事1 朱元璋請客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其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朱元璋雖為一國之君,但他率先垂範,倡導廉潔之風。
故事2 蘇軾花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度過難關,不失為良策。
故事3 子罕拒收玉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麼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然後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裡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人謀財害命了。」於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後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後送他回家去了。
故事4 公儀休吃魚
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就送魚給他,他拒而不受。送魚的人說:"聽說你喜歡吃魚,為什麼不肯接受我送的魚呢?"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魚!我現在做宰相,買得起魚,自己可以買來吃,如果我因為接受了你送的魚而被免去宰相之職,我自己從此就買不起魚了,你難道還會再給我送魚嗎?這樣一來,我還能再吃得到魚嗎?因此,我是決不能接受你送的魚的。
故事5 父子清廉
三國時,胡質在魏國任州郡長官近三年,死後家無余財,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他的廉潔操守,人人稱道。胡質在荊州任刺史時,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時,胡質拿出一匹絹給他,讓他路上做盤纏。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爹爹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說:「吾兒不必懷疑,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遂騎驢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自己砍柴做飯。
後來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績卓著,清名遐邇。入晉以後,晉武帝接見了他。晉武帝談起當年胡質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晉武帝問:「為什麼呢?」胡威說:「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
⑼ 歷史上的廉潔人物有哪些,簡略介紹
1、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
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
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
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2、劉羅鍋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 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
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 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3、紀曉嵐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
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4、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
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5、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⑽ 古代有哪些清正廉潔的人
1、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
出身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撫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四個月後,為酷吏來俊臣誣以謀反,奪職下獄,貶為彭澤縣令。營州之亂時,得到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遷納言。用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
久視元年(700年),拜內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司空、梁國公,累贈太師,配享中宗廟廷。
2、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市緱氏鎮)人,徐有功是國子監博士徐文遠的孫子。
青年時期舉明經及第。歷經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
長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則天時期與酷吏斗爭的一面旗幟,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一位以死守法、執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對他有「雖千載未見其比」之贊譽。
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正三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3、袁可立
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禮卿,號節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縣)人。曾任蘇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書等職。
明朝萬曆十七年進士,初任蘇州府推官。二十三年升山西道監察御史,五月初九日因直諫罰歲俸。二十四年正月初十被罷官回籍二十六年。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寶司司丞。
天啟元年二月初四日升本司少卿,同年七月十六日晉太僕寺少卿。天啟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經筵,同年三月十四日,充廷試讀卷官,同年四月初十日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
天啟三年十月初六日晉兵部右侍郎,天啟四年三月初三日七上疏予告歸。天啟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設右侍郎。天啟六年潤六月初九為右侍郎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轉左侍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戶部尚書 ,十二月初一日加兵部尚書致仕。
天啟七年八月十二日,以三殿功加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辭。「公自此絕意仕進」居家不出。南都以子樞贈光祿大夫。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曾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
清興「文字獄」,其傳記和著作遭禁毀。乾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岳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滿清封殺令。
4、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5、於成龍
於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於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於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謚「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於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贊譽為「清官第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狄仁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有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可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