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西湖的名人有哪一些
葛洪
蘇小小
白居易
蘇東坡
林和靖
沈括
朱淑真
姜夔
岳飛
於 謙
袁枚
俞樾
龔自珍
張蒼水
徐錫麟
陶成章
秋瑾
章太炎
吳昌碩
李叔同
豐子愷
蓋叫天
黃賓虹
潘天壽
『貳』 西湖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蘇堤:蘇軾、白堤:白居易、楊公堤:楊孟瑛
西湖三傑: 岳飛、於謙、張蒼水岳飛
『叄』 西湖上的名人
許敬宗——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
蘇軾——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版州為官期間,權組織修建蘇堤
白居易——唐代文學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毛文龍——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後金的名將
於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民族英雄
張煌言——明末抗清英雄,就義於杭州,葬於西湖
宋應昌——明代軍事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主將
張岱——明末散文家、史學家,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
賀知章——唐代著名詩人
葛雲飛——抗英民族英雄
『肆』 西湖的名人是哪些
杭州吉慶山馬坡嶺山腳下,最近建成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紀念碑」上刻有林寒碧、徐蘊華夫婦的生平事跡。 福建才子林景行,原名昶,字亮奇,以別字寒碧行世,1886年出生於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7年春,在日本留學的林寒碧回國休假,到上海拜訪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認識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個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溫和,給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對小淑說:「賜可妻也。」 蘊華,字小淑,號雙韻,1884年出生於浙江石門縣城(今桐鄉市崇福鎮)。她和胞姐徐自華曾被柳亞子譽為「浙西兩徐」、「玉台兩妙」。秋瑾犧牲後,徐小淑追隨徐自華和吳芝瑛義葬秋瑾於杭州西泠並集會追悼,林寒碧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並認識了小淑的老師陳去病,陳去病對寒碧的評價是:「溫文爾雅,弱冠奇才。」 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純潔的青年、日後必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棟梁之材,再加上有兩位師長的贊許,芳心遂動。 1909年5月2日,陳去病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張園舉行婚禮,出席賓客有數百人。後來,林寒碧和徐小淑雙雙加盟南社,常以詩詞唱和,時人稱羨。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學成歸國,奔走戎馬,不辭勞瘁,在革命隊伍中頗有聲譽。民國建立後,宋教仁出任農林總長,禮聘寒碧為秘書,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後,身為眾議院秘書的林寒碧成為堅定的反袁分子,經常在報上發表激烈的反袁言論,以至一度不得不離開上海避禍。 1915年夏,徐小淑帶著5歲的女兒林惠隨寒碧赴遼東沈陽附近的本溪湖避難,過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後,林寒碧出任《時事新報》總編輯,以筆桿討伐袁氏,抨擊軍閥。1916年8月7日夜,寒碧從報館外出赴摯友梁啟超之約,在靜安寺路馬霍路口被英國人克明的汽車撞死。此時,他的小女兒林隱(字北麗)出生才17天。 1916年冬,徐小淑回到家鄉崇德,創辦了縣立女子學校,不久又創辦了女子師范講習所,開始了在家鄉20餘年的教師生涯。她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尤其是女子教育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同時,個人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1920年,小淑葬寒碧於杭州孤山之陰。 1962年,徐小淑病逝於上海新華醫院,享年79歲。中國新聞社為這位上海文史館館員專門發了一條《秋瑾摯友徐蘊華在滬逝世》的消息。當時,林寒碧之墓雖然還保存在西泠橋畔,但早先合葬的願望顯然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徐小淑葬於上海梅隴公墓。 周永珍女士在參與編輯《柳亞子文集》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後來當她看到中華書局出版了《徐自華詩文集》時,深感「雙璧缺一,甚為憾事」,於是在如今尚健在的林北麗女士的全力協助下,多方查找,廣為搜集,在1999年編輯出版了《徐蘊華、林寒碧詩文合集》,使這對詩侶動人魂魄的情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也為中國近代詩史留下了珍貴的一頁
『伍』 杭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作為副省級城市,杭州在古時候又名臨安、錢塘,自秦朝設縣以來,他便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曾經被作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歷史文化悠久,氛圍也十分濃厚,也因此出現了許多名人。
論地位最高的,那便是孫權。這可是當過皇帝的人,雖說東吳是個割據政權,但地位還是在那的。
如果非要說杭州不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高昂的房價吧。
在這座城市,5萬、7萬甚至9萬一平的房子是比比皆是,也真不知道在杭州工作的人們,需要多久才能在杭州買上一套房子。
『陸』 杭州西湖裡有哪些歷史名人
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鏐、於謙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2、蘇小小
蘇小小(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蘇小小同情書生鮑仁的貧困遭遇,慷慨解囊,資助他上京赴試。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
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應試登第的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 曾在杭州賣藝。後任杭州知府高權手下都頭,因功升提轄。高權被罷後,武松被趕出衙門。
繼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將其捅刺。後被捕,死於獄中。此武松正是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將其葬於西泠橋畔,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北宋末年,投軍從戎。靖康元年(1126年),應招前往相州參加以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建炎二年(1128年),遇見宗澤,積極抗金。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收復襄陽六郡。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
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收復失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後,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金兵流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評語。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謚號武穆,封鄂王,追謚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民家庭,初為射士,精練武功,擅長騎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紹興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軍、長勝軍。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制。
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幺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6、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
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
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7、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西湖
『柒』 跟杭州西湖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真實的)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魯班造香爐:
巧匠魯班帶著妹妹來杭州務工,正巧碰上黑魚精在西湖裡花樣游泳搞得全城烏煙瘴氣,自戀的黑魚精還想強娶魯小妹做妻子,魯班將寶石山的一座懸崖鑿成香爐做嫁妝,巨型香爐把黑魚精穩穩壓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蘆狀的爐腳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與雲林禪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一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一番。康熙皇帝見到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呵!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人在寺里擺酒用膳,想多耍子一會兒。
5、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早先,杭州城裡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台上任不久,便帶手下人去逛西湖。他來到岳墳,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臉遮住,倒退了出來。撫台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來師爺商量,想把鐵像搬掉。師爺捋捋胡須,想了一想說:「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鬧出事來。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裡把這對鐵像丟進西湖裡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難找到。」撫台連聲稱贊道:「妙!妙!」於是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進湖裡去了。
二、關於西湖三堤歷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蘇堤:蘇軾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這是蘇東坡稱贊西湖的佳句。縱貫西湖西部,全長2、8公里。因宋代的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橋等6橋,古樸美觀。堤的兩側多植花木,春季桃紅柳綠,景色尤其動人。堤中有「蘇堤春曉」,居「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曾有詩贊六橋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
3、楊公堤:
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堤為「楊公堤」。
(7)西湖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捌』 有關杭州、西湖的歷史文化名人
杭州西湖有蘇堤、白堤,和楊堤,是有關蘇軾,白居易和楊萬里的
『玖』 西湖的名人有哪些
杭州吉慶山馬坡嶺山腳下,最近建成的「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紀念碑」上刻有林寒碧、徐蘊華夫婦的生平事跡。 福建才子林景行,原名昶,字亮奇,以別字寒碧行世,1886年出生於侯官(今福州)仕宦之家。1907年春,在日本留學的林寒碧回國休假,到上海拜訪女革命家秋瑾,在秋瑾寓所認識了秋瑾的女弟子徐小淑。林寒碧個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溫和,給秋瑾和小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對小淑說:「賜可妻也。」 蘊華,字小淑,號雙韻,1884年出生於浙江石門縣城(今桐鄉市崇福鎮)。她和胞姐徐自華曾被柳亞子譽為「浙西兩徐」、「玉台兩妙」。秋瑾犧牲後,徐小淑追隨徐自華和吳芝瑛義葬秋瑾於杭州西泠並集會追悼,林寒碧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並認識了小淑的老師陳去病,陳去病對寒碧的評價是:「溫文爾雅,弱冠奇才。」 徐小淑眼中的林寒碧是一位純潔的青年、日後必能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棟梁之材,再加上有兩位師長的贊許,芳心遂動。 1909年5月2日,陳去病為媒,林寒碧和徐小淑在上海張園舉行婚禮,出席賓客有數百人。後來,林寒碧和徐小淑雙雙加盟南社,常以詩詞唱和,時人稱羨。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學成歸國,奔走戎馬,不辭勞瘁,在革命隊伍中頗有聲譽。民國建立後,宋教仁出任農林總長,禮聘寒碧為秘書,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宋教仁被刺後,身為眾議院秘書的林寒碧成為堅定的反袁分子,經常在報上發表激烈的反袁言論,以至一度不得不離開上海避禍。 1915年夏,徐小淑帶著5歲的女兒林惠隨寒碧赴遼東沈陽附近的本溪湖避難,過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返回上海後,林寒碧出任《時事新報》總編輯,以筆桿討伐袁氏,抨擊軍閥。1916年8月7日夜,寒碧從報館外出赴摯友梁啟超之約,在靜安寺路馬霍路口被英國人克明的汽車撞死。此時,他的小女兒林隱(字北麗)出生才17天。 1916年冬,徐小淑回到家鄉崇德,創辦了縣立女子學校,不久又創辦了女子師范講習所,開始了在家鄉20餘年的教師生涯。她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尤其是女子教育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同時,個人的經濟情況逐漸好轉。1920年,小淑葬寒碧於杭州孤山之陰。 1962年,徐小淑病逝於上海新華醫院,享年79歲。中國新聞社為這位上海文史館館員專門發了一條《秋瑾摯友徐蘊華在滬逝世》的消息。當時,林寒碧之墓雖然還保存在西泠橋畔,但早先合葬的願望顯然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徐小淑葬於上海梅隴公墓。 周永珍女士在參與編輯《柳亞子文集》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少徐氏姐妹的作品,後來當她看到中華書局出版了《徐自華詩文集》時,深感「雙璧缺一,甚為憾事」,於是在如今尚健在的林北麗女士的全力協助下,多方查找,廣為搜集,在1999年編輯出版了《徐蘊華、林寒碧詩文合集》,使這對詩侶動人魂魄的情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也為中國近代詩史留下了珍貴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