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朝時期的名人
1、張衡(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2、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衛青 (西漢名將)
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為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而漢軍損失也很大,出征的14萬馬匹僅三萬余匹返回 。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5、霍去病(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著的傾一國之力准備的物資舍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僅此一次,回去之後一年多就病死了),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
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對匈奴作戰的問題。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於敵,千里奇襲都可能與這些匈奴裔武人有關。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❷ 古時候漢朝范什麼大臣
范蠡,字少伯,漢族,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范丹(一)漢朝人,一作范冉,字史雲。公元112年(東漢永初五年)出生於陳留外黃(今河南民權縣)。東漢名士,中國古代廉吏典範。曾游歷當時京畿地區長安,就學於後漢通儒馬融。
范寧(339年-401年),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縣)人。晉徐兗二州刺史范汪之子,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范寧亦是《後漢書》作者范曄的祖父。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
范縝(約450—515),字子真,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境內)人,六世祖汪,移居江南。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傑出的無神論者。
范履冰(?—689)字不詳,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後載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進士,始為周王府戶曹參軍。武後諷召諸文士論撰禁中,履冰亦預其選,時號「北門學士」。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
範文虎(?—1302年)南宋降元將領,南宋殿前副都指揮使。1302年去世。與其妻陳氏的合墓於今安徽省安慶市棋盤山,1956年考古發掘確認。
範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衛(今遼寧沈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
❸ 漢朝都有哪些著名的大臣,不分忠
張良,韓信,蕭何
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專功臣,另外還有漢初屬三大名將之說。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❹ 漢朝有哪些名人
以前的名人多了去了,最有名的是春申君黃歇,李斯。
先說楚國的國君中有名的吧:
第一個先祖:熊繹。《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
楚國崛起國君:楚武王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
楚國春秋稱霸:楚莊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洛陽問鼎!
沒落的開始:楚懷王
他的事跡就不說了太耳熟能詳了,把他囚禁也是秦在楚國娶的媳婦,宣太後羋八子!
最後一個:楚霸王項羽。這個也不說了。
楚國名人不過以前都是那種衣衫襤褸,艱苦奮斗的時代,沒有什麼治世能臣,並且一直不為中原五國所看的上所以屈原算是第一個名人(正面的)!
然後一聲驚雷出了個大人才:春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黃歇!
後來荀子在蘭陵當蘭陵令給楚國培養了不少人才,李斯就是其中之一。
伍子胥確實是楚國人,不過去吳國了,並且打回楚國挖出來平王的屍體,這都不是正面題材。
楚國後來報過江東地區,並且淮河以南,三峽以東直到南海東海都是楚國,不過各個歷史時期並不一樣,開始。吳越並不是楚國那時候的名人還是不能當做楚國的。
說白了,你如果對春秋戰國時候的感興趣,我給你推薦一本孫浩輝先生的:《大秦帝國》說的都是那個時候的事。真是血脈噴發。那劉邦就是一孫子。一看,就知道什麼是中華名族的血性了。漢以後的腐乳被批的狗血淋頭。不過全書充斥著儒法之爭,最終還是理性戰了上風。
我再補充點,楚國確實有血性,只是不團結,楚國一直處於聯邦制,有很多打家族各佔一個地方,到後期就幾個家族互相妥協把持朝政。比如,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項家代表,佔領者江東一片土地。項羽一出場就是8000江東子弟,項羽死的時候也說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不是說楚國子弟,無顏見楚國父老。這種制度打一個小國家或者小地盤的時候,個家族都搶著上,去爭奪利益。等碰到秦國這種滅國之戰的時候秦60W大軍王建帶領,楚國項燕帶60W大軍。秦軍就能做到令行禁止,同仇敵愾。楚軍就不行。那場戰爭打了很壯烈,一直到淮海戰役中國歷史上才有這種規模的戰爭。當時血性可見一斑。劉邦建國的時候大臣拉車都用牛。秦二十六年,楚漢戰爭四年才三十年,中國就倒退那麼厲害,真是讓人唏噓不已!這種現象也真是個迷啊!
❺ 漢朝名人
1、張衡(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2、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3、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
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衛青 (西漢名將)
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為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漠北之戰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而漢軍損失也很大,出征的14萬馬匹僅三萬余匹返回 。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5、霍去病(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著的傾一國之力准備的物資舍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僅此一次,回去之後一年多就病死了),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
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對匈奴作戰的問題。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於敵,千里奇襲都可能與這些匈奴裔武人有關。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❻ 漢朝有哪些歷史人物
1、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雖然有部分著作在歷史上起了一些消極作用。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面,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兩千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的聲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只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並且在《司馬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全文收錄了他的三篇賦、四篇散文,以致《司馬相如列傳》的篇幅大約相當於《屈原賈生列傳》的六倍。這就表明,司馬遷認為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是超過賈誼的。
2、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3、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蔡倫兼任尚方令時,掌管尚方,這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
因史書記載闕如,如今已無從考證這個任命是怎麼發生的,但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正確的任命之一。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個時代製造業最高水準,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他的個性、愛好以及他在工程技術方面的過人天資,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得到井噴式的展現。
4、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
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5、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❼ 辛武賢作為著名漢朝大臣有什麼事跡
辛武賢,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著名漢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回羌將軍。答宣帝元康時任酒泉太守。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貴族反叛,他被就地任為破羌將軍。取勝後復為酒泉太守。後七年,復為破羌將軍,征烏孫至敦煌。
還有趙充國,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後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西漢著名的軍事家。西漢漢武帝時名將。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邦(今甘肅天水)人,後徙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西北)。早年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謀略,通曉兵法,熟悉周邊各族事務。
❽ 漢朝有哪些名人或科學家
張衡
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版石橋鎮權)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另外,歷史中的三國、隋朝時期,以及現代都有與張衡同名的人物。
張仲景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❾ 歷史名人,漢朝大臣叫什麼兩個字
能具體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