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兩當歷史故事

兩當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21:36:34

❶ 紅軍在甘肅兩當兵變七位領導人是那七位。

歷史課沒好好雪

❷ 兩當縣的歷史沿革

兩當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地。
春秋戰國,兩當為氐、羌所居。
秦,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置故道縣,轄今甘肅兩當、陝西鳳縣全境及留壩大部,屬漢中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故道縣屬隴西郡。
西漢,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1年),於廣漢西置武都郡,故道縣改屬武都郡,原轄地分為河池、故道二縣地。境內棧道山路通蜀地漢中,漢高祖襲雍王引兵出故道,大敗章邯於陳倉,時稱其運兵之道為故道,為通陝入川的古棧道之一。
漢孺子嬰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漢,改武都郡為樂平郡,改故道縣為善治縣,屬樂平郡。
東漢,復武都郡故道縣。
東晉,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略陽清水氐楊茂搜據仇池(在今西和縣境),建仇池國,故道縣為其所轄。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474年),變「故」為「固」,設固道郡,領兩當、廣化二縣。兩當縣名始見於史籍。後陰平公楊廣香駐守兩當,政通人和,世人念其政聲,稱其駐地為「廣香鎮」。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設兩當郡,領兩當、梁泉二縣,先後屬南岐州、鳳州。
隋,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廢兩當郡,兩當縣屬鳳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州為郡,以郡統縣,罷鳳州,置河池郡(治今徽縣),領兩當、同谷、河池三縣。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河池郡為鳳州,領梁泉、兩當、河池三縣。
宋,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又設兩當、梁泉二縣,當時銀礦開采顯著,增設銀冶監,隸屬兩當縣。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兩當縣城自單河鋪(今陝西鳳縣境內)移至廣香鎮(今兩當縣城)。北宋全國分為十五路,兩當屬秦鳳路。
元,兩當縣屬南鳳州。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改南風州為徽州,屬鞏昌總元帥府。
明,初降徽州為縣,與兩當同屬鞏昌府。
清,雍正七年(1729年)兩當縣屬秦州直隸州。
中華民國,兩當縣屬甘肅渭川道(治今天水市秦州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改縣的行政長官縣知事為縣長。兩當縣屬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今天水市秦州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2月6日,兩當宣告解放。
1949年12月14日,中共兩當縣委、兩當縣人民政府成立,屬甘肅省天水行政分區公署轄縣。
1951年改天水行政分區公署為天水專區專員公署,兩當縣屬之。
1958年8月撤銷兩當縣,並人徽成縣,設兩當區。
1961年底撤銷徽成縣,恢復兩當縣。
1985年6月兩當縣由天水地區劃歸隴南地區。
2004年6月隴南地區改設隴南市,兩當縣屬之。

❸ 天水的歷史沿革

天水市古為「邽縣」。
邽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鎦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不變、袪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布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並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贊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中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龍城得名與「伏羲氏」有關。
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姓,受封「秦地」於此。
天水自漢代設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
魏文帝之後,稱秦州。唐代時為通往長安的交通要道之一。
宋時,改為成紀縣。
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
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庄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庄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
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庄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並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並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並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並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並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10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個市轄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❹ 有哪些歷史典故是描寫秦嶺終南山的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褒斜道是關中通往漢中最便捷的一條道路,話說劉邦搶先攻佔了咸陽城,遭項羽的忌恨,被分封到漢中、巴蜀做漢王,路上採納張良之計,燒毀了古棧道褒斜道,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其道路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姜眉公路,即從眉縣、太白縣、留壩縣穿越秦嶺到漢中。
進據漢中後,劉邦令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燒毀的棧道褒斜道,在古代,這樣浩大的工程三五年也修不好,而迷惑麻痹了關中的守將,自己則和韓信一起,舍近求遠,從西邊繞道崎嶇小路陳倉道,最後奪取了關中,大致是從略陽、甘肅兩當、鳳縣等地北上攻佔陳倉,取道寶雞攻佔關中,為中國歷史上聲東擊西的著名戰例。
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王維的輞川圖,歷代才子謳歌秦嶺的雄壯美景,秦嶺終南山也成為古代士大夫隱居的天堂。
姜子牙隱居終南山磻溪谷中,後以八十高齡出山,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一代功業;
老子在周至終南山樓觀台著成道德經,開創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峰。
張良輔佐劉邦統一中國後,晚年功成身退後隱居秦嶺紫柏山,得以善終。
唐代大詩人王維隱居於藍田秦嶺腳下輞川,寫下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歌。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望【採納】

❺ 我想知道長征的歷程、故事

長征經過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湘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贛蘇區)紅軍反「圍剿」作戰的處境,也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給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探索戰略轉移的道路,命令紅軍第6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湖南中部發展游擊戰爭,並同紅軍第3軍取得聯系。1934年8月7日,紅6軍團突圍西移,經兩個多月轉戰,於10月下旬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後恢復紅軍第2軍團番號)會師。接著,兩軍向湘西發起攻勢作戰,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繼續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見彩圖)。紅軍第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領導下,留在當地堅持斗爭。
21日晚,中央紅軍以第1軍團為左路前衛,第3軍團為右路前衛,第9軍團掩護左翼,第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軍委第1、第2縱隊居中,第5軍團擔任後衛,從江西於都縣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了信豐河。此後,中央紅軍繼續以甬道式的隊形攜帶大量笨重的物資器材沿山路西進,行動緩慢。直到11月15日,才先後通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域。這時,蔣介石以16個師的兵力專事「追剿」,並令粵軍、桂軍共9個師進行堵截,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宜章至湘江之間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兵力薄弱,擔任「追剿」、堵截的國民黨軍,因派系矛盾,動作不一。這種情況,便於紅軍機動作戰。然而,博古等領導人一味退卻的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前出湘桂邊境的西延地區。27日,紅軍一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國民黨軍南北對進,向紅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紅軍在湘江兩岸經過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接著進至西延地區。至此,中央紅軍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減為3萬餘人。
湘江之戰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向黔陽、洪江地區轉移兵力,企圖圍殲紅軍於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時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的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中央紅軍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從而使紅軍避免了覆滅的危險。20日,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連克劍河、台拱(今台江)、鎮遠、施秉等城,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城。
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了擴大會議。這次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中央紅軍進占遵義後,蔣介石以幾十萬兵力,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進至四川西北部創建新的蘇區。1月19日,中央紅軍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於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中央紅軍進行追擊堵截,並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企圖圍殲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根據這一情況,決定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在雲貴川邊境地區機動作戰。2月11日,紅軍掉頭向東;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遵義戰役後,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進,於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急令其「追剿」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於古藺地區。在國民黨軍再次向川南地區集中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突然轉向東北,接著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紅軍以第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鉗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之國民黨軍甩在烏江以北。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乘隙向雲南急進,27日進抵昆明附近。29日,中央紅軍由尋甸、嵩明地區轉向西北前進,於5月9日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在烏江北岸單獨活動的紅9軍團,經黔西、水城西進,於5~6日從東川(今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地段渡過金沙江,接著與中央紅軍主力會合。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同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取得了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紅四方面軍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人員等共8萬餘人,開始長征,於中旬佔領了以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蘇區的計劃,於5月15日由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在北進的路上,既有冕寧以北大涼山的彝民區,又有天險大渡河。蔣介石以薛岳、劉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障礙,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20日,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迅速北進,順利地通過彝民區,於24日晚攻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殲滅守軍兩個連,控制了安順場渡口。25日,紅軍第1團第2連的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冒著守軍的猛烈火力,戰勝大渡河的激流駭浪,乘船強渡成功,擊潰左岸守軍1個營,鞏固了灘頭陣地。但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橋,中央紅軍僅靠4隻小船無法在短期內渡過河去,而此時尾追的國民黨軍已經迫近,情況十分緊急。為迅速渡過大渡河,中革軍委決定,以紅軍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占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紅4團,多次擊潰川軍的攔阻,兼程急進,於29日晨奪佔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38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經過緊張的准備,紅4團於當日16時發起奪取瀘定橋的戰斗。在該團的火力掩護下,由第2連的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並沖入瀘定城內。紅軍後續部隊緊跟過河,殲滅守軍大部,佔領瀘定城。接著與由左岸北上的部隊會合,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至此,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的企圖徹底破產。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之後,繼續北進,佔領天全,並乘勝突破了川軍蘆山、寶興防線。接著,中央紅軍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翻越了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向懋功(今小金)方向前進。這時紅四方面軍正由岷江地區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一部進到達維。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同紅四方面軍一部會師。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餘萬人。
早在1934年冬,在國民黨軍集中40多個團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圍攻的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於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長征。12月,紅25軍轉戰到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區。此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5年5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等戰斗,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開辟了鄂豫陝邊蘇區。7月上旬在袁家溝口殲國民黨軍1個旅,接著北出終南山,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紅25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於16日從西安以南豐裕口出發,經戶縣、周至縣境西進,進入甘肅,攻佔兩當。轉而北進,於 9月16日在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蘇區)的永坪鎮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接著,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和當面情況,提出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而張國燾卻主張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等偏僻地區退卻。為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決定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據此,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役計劃。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部為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兼),政治委員陳昌浩(兼),參謀長葉劍英。另將中央紅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由於張國燾的阻撓,延誤了紅軍北上的時間,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施。8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了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進取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率領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紅軍指戰員歷經艱辛,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左路軍先頭縱隊於20日到達阿壩地區。右路軍於8月27日到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採取攻點打援的戰法,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000人,打開了紅軍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在紅軍右路軍向班佑、巴西前進的途中,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要左路軍迅速出墨窪、班佑,與右路軍並力東進。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巴西地區後,毛澤東、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張國燾建議左路軍迅速出班佑,向右路軍靠攏。但張國燾製造借口,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並命令已進到墨窪附近的部隊返回阿壩。接著,張國燾提出紅軍主力南下川康邊天全、蘆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計劃,對抗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接著,他又提出"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企圖危害中共中央。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識破了張國燾的陰謀,機智地報告了毛澤東。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 9月10日率領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於16日逼近川甘邊界的要隘臘子口。17日拂曉,紅軍一舉奪取了天險臘子口,18日佔領哈達鋪,勝利進入甘南。接著,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1年、縱橫11個省、行程2萬5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11月初,紅軍陝甘支隊在甘泉附近地區同紅15軍團會師。會師後,中共中央再次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 1軍團(陝甘支隊編成)、第15軍團。11月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1935年9月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之第 4、第30軍分別由阿壩、包座地區南下,企圖在川康邊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蘇區。10月8~20日,南下紅軍發動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擊潰川軍6個旅。24日,又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13~19日,紅軍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同川軍十幾個旅激戰7晝夜,雖殲滅川軍1.5萬餘人,但紅軍也傷亡近萬人。1936年2月,紅軍被迫向西轉移,4月進入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紅軍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張國燾南下行動遭到失敗。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過朱德、劉伯承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被迫於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針,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和紅軍發動了新的「圍剿」。在國民黨重兵的進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開辟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紅軍經4個月轉戰,於1936年3月30日進到貴州西南的盤縣、亦資孔地區。這時,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電令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2、紅6軍團遂於31日離開盤縣地區,分兩路向西急進。4月25~28日,分別從雲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過金沙江,向北前進,連續翻越了幾座大雪山,於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
7月初,紅二、紅四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共同北進,廣大指戰員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通過了茫茫數百里的草地,擊潰了國民黨軍的攔截,於9月初勝利進入甘南,控制了漳縣、洮州、渭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8座縣城及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見彩圖)。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轉戰14個省,沖破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經受了艱難險阻的考驗,終於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詳細請進入:
http://changzheng.china1840-1949.net.cn/jg.htm

❻ 有關齊山的歷史故事

齊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於會昌四年(844)九月,來到池州,任刺史兩年,留下不少好的詩文。其中,足以吸引眾多人士,到池州來,追跡訪古,吟詠憑吊,在較長時間期,影響齊山品貌的詩就是《九日齊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在這首詩中,杜牧一連用了三個典故,是使這首詩意境提高、隨之也使齊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三個典故分別是:
其一「塵世難逢開口笑」句:用《莊子:盜跖篇》:「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其二「菊花須插滿頭歸」句:用《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其三「牛山何必獨沾衣」句:用《韓詩外傳》卷十一:「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郁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詩是杜牧到池州後,借九日登高齊山,賦詩敞開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時,有遠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戰爭,立志報效軍前,為消除藩鎮割據,重振大唐,建功立業。惟他的仕途不利,壯志一再受挫。特別是由黃州調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報國無門,理想成為泡影。然杜牧畢竟是豁達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於他排解煩惱。恰遇重陽日,遂於客攜壺登高,把心中的郁悶傾吐出來。雖然如此,這首詩對齊山所產生的長遠影響,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當時與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詩人張祜。張祜即和了一首詩《和杜牧之齊山登高》:
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對落暉。
紅葉樹深山徑斷,碧雲江靜浦帆稀。
不堪孫盛嘲時笑,願送王弘醉夜歸。
流落正恰芳忌在,砧聲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詩及張祜的和詩,為後人摩崖刻在齊山上清岩上。
會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齊山西巔建一亭,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詩句「開簾當翠微」曰「翠微亭」。從此以後,「翠微」也成齊山象徵。
齊山在池州東南五華里,山不高,群峰並立,玲瓏秀美,岩洞奇絕。此前並不顯名。自杜牧登高詩流傳各地,齊山遂出了名。其後便有《一統志》曰:「不可勝紀」,《江南通志》曰:「不可勝舉」。歷朝許多文人墨客來到這里,追蹤杜牧登臨的齊山,尋跡憑吊,連綿不絕。我們不妨一一來追敘一番:
北宋名詩人梅堯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東志至)縣令。來池州登齊山有《翠微亭》詩曰:「牧之舊游處,苔滑履莫將。」以憑吊杜牧。另一首《游齊山寺》曰:「詞韻險絕茲所駭,何特杜牧專當年」(均自《光緒貴池縣志》),也是不忘杜牧。
與梅堯臣同時齊名的蘇舜欽,途經池州游齊山,有《過池陽游齊山洞》、《重過齊山清溪》兩詩。前首曰:「杜郎風流杳何處,祗有此山仍號齊。」後詩曰:「翠微曾與客同游,涉險搜奇興未休」(均自《齊山岩洞志》),也在鑒賞杜牧的登高詩。
王安石過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詩,首句曰:「齊山置酒菊花開」,是杜牧句「菊花須插滿頭歸」變化而來。另一首《次韻吳中復池州齊山畫圖》曰:「不想杜郎詩在眼,一江春雪下離堆。」更是不離杜牧。
北宋史稱「鐵御史」的吳中復,在至和元年(1054)貶池州,當了三個月的知州。期間在齊山賦詩《齊山圖》曰:
當時齊映為州日,從此山因姓得名。
卻自牧之賦詩後,每逢秋至菊含情。
行尋古洞諸峰峭,坐看寒溪數曲清。
夢到亦須塵慮息,那堪圖畫入神京。
這首詩也是對應秋菊,懷念杜牧,並刻於齊山上清岩上。另外,吳中復還有一詩寫齊山,名為《覽齊山寺陳鴻斷碑》,這里不再贅述。
科學家沈括的堂兄弟沈遼,生前隱居齊山,築室曰「雲巢」,有《初創二山詩》記其事。另作《左史洞》詩一首,首句曰:「萬古齊山石,誰開左史洞。」是紀念杜牧為李方玄在齊山北坡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時,起居郎相當於周朝時左史之職)。
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造訪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齊山志》)陪同下游齊山,有《齊山呈王哲》一詩流傳;蘇軾摯友錢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題齊山寺壁》一詩流傳;被梅堯臣稱為「李白後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詩流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有《齊山怪石森聳,其西峰曰小九華》一詩流傳。這些名家,也都是追蹤杜牧,踏上齊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來,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過的齊山,更放光彩。如:
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於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齊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幾復照隣,琅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岩。」包拯還題名「齊山」二字,後由明池州知府何紹正刻於寄隱崖,現在屬省級重點文物。
曾做過青年蘇軾上級的陳希亮、沈立二人,在齊山合有一方題刻,曰:「江東提憲郎中陳希亮,池陽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備曹涇,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齊山石燕洞,謹題。」至今字跡仍清晰完好。(陳曾任鳳翔知府,東坡為僉判;沈曾任杭州太守,東坡時為通判)。
稍晚時候詩人黃庭堅也曾與兄弟登,在齊山蕉筆岩留有石刻,曰:「江西黃大臨,弟庭堅、叔獻、叔達……紹聖元年(1094)九月辛丑,泛舟同來。」時朝廷形勢大變,蘇軾、黃庭堅等均遭貶。黃庭堅的兄弟及侄孫輩,為他送行一程,到池州游齊山,留下刻石。
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自黃州量移汝州,順流而下,過池州,為太守王文玉邀請上岸。為王寫了《題子由肖丞相樓詩贈文玉》,落款「汝州團練副使蘇軾書」(《蘇軾文集》附佚文)。第二年,齊山的沈遼病逝,蘇軾寫信給王文玉,表示哀悼曰:「雲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後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同上)。看語氣,蘇軾似也上了齊山,並與王文玉一同看望了老病的沈遼。
南宋時,到池州的著名人物首推岳飛。他於紹興四年(1134)十月奉詔出師,自鄂州(今武昌)解廬州(今合肥)之圍,兵過池州,扎營齊山翠微寨,遂登臨齊山作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詩成,齊山檔次進一步提高。南宋另一名抗金元帥韓世忠在岳飛遇害後,在杭州西湖之濱建一與齊山翠微亭一模一樣的翠微亭,以紀念岳飛。
另一著名人物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重陽節,泊池口,登九華樓,以杜牧齊山之韻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齊山韻》」(范成大年譜簡編)。詩曰:
年年佳節歌式微,秋浦片帆還欲飛。
萬里蜀魂思遠道,九歌楚調送將歸。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暉。
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
末一句「細捻黃花一枝盡,霏霏金屑滿征衣。」就是紀念杜牧和岳飛。
淳熙末官拜丞相的周必大,早年游歷江南,在所著《泛舟山浙錄》中,記述到游齊山雲:「九月丁亥,至齊山,山腳插入清溪,石色青蒼如畫。」「又其上即翠微亭,是為山巔。杜牧之雲『江涵秋影雁初飛』此地此時也。」(《光緒貴池縣志》)。周還另有《翠微亭》詩一首:
地佔齊山最上頭,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雙虹墮,吸住江河萬里流。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池州留有三首詩,創作於紹熙三年(1192),66歲時。據《楊萬里年譜簡編》記載:「寒食前行部,奉詔『決獄』於上饒,此行歷安徽宣城、寧國、績溪、祁門,入江西浮梁、樂平、弋陽、上饒,經安仁、過鄱陽湖,經都昌,抵江州;循長江往彭澤、湖口、舒州、池陽、銅陵、蕪湖、和州、歸建康,歷時兩月。」
至池陽境,楊萬里棄舟登臨齊山,便有了《同提舉黃元章登齊山寺後上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蓋絕境雲》:
西山落日浴長江,並貫清溪作一光。
千嶂圍來天四合,孤城湧出水中央。
樓台王塔雲間見,楊柳金堤鏡里長。
客子要窮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南宋三大思想家,所謂「東南三賢」朱熹、張栻、呂祖謙,都到了池州,留有詩作。朱熹在齊山上清岩,有塊摩崖,刻《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張栻有《游齊山一首》雲:「支笻到絕頂,孤亭指遙岑。樊川有留詠,兀坐此長吟。」(《嘉靖池州府志》)。呂祖謙有《齊山野步》一首,同刻一起,皆訪杜牧遺蹤憑吊之意。
南宋尚有王十朋、吳潛、華岳、魏了翁、江萬里等等,在齊山留有詩作或題刻。
元、明、清三代,池州齊山的知名度更為眾人所知,登山游賞、訪古的人更多,擇著名者舉如下:
元代文學家薩都剌,游齊山後,睡夢中得詩兩首。其二有:「文章小杜人何在,風雨重陽菊自開。」憑吊之意甚殷。
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平「寧王之亂」後,到南京獻俘歸來,特過池州。在池州政府何紹正陪同下,遊了齊山,寫了《游齊山賦並序》《游寄隱岩》詩文,並在寄隱岩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1520年)清明日,陽明山人王守仁,獻俘南都,還,登此。」王對齊山的特殊眷戀,不能不由於杜牧之後的眾多刻石,齊山已成名山所致。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有一首《齊山遠眺》詩,末聯雲:「不堪稱子登臨意,長帶秋江雁影旋。」似也見到杜牧登高詩的影子。
明末學者黃道周,一生曾游黃山、匡廬、天目、天台、九華等十八座明名山,稱作「十八翁」,以齊山為十八翁之一。所以看重齊山,不能不與杜牧有關。作《告辭齊山》詩,序曰:「十八翁,要當一一謝之。」
明末其他學者黃遵素、湛若水、方以智等都留有詩詠。復社領袖之一的吳應箕,貴池人,詩皆從略。
明喻壁《游齊山》詩曰:「江涵秋影攜壺處,千載人猶說牧之。」典型的紀念杜牧句。
清才子袁枚,有《泛舟齊山》詩。盛贊齊山所臨湖,勝似西湖水,還感嘆:「姓名畢竟摩崖好,七百年來認舊題。」當指山上所刻杜牧登高詩。
學者朱筠,最早上書請編《四庫全書》,後為「四庫館」成員。時任安徽學政,主持池州生員考試。事畢登齊山,寫有《齊游山記》一文曰:「至齊山,實三至矣。躋上清岩,延覽宋以來題名,如見友人。」名人三至齊山,實不多見。
詩人黃景仁,佐朱筠至池州閱卷,有《齊山》長詩,形容齊山:「山形如虎踞,下就清溪飲。」(《兩當軒集》)。
明清兩代,齊山的題刻,留下最多。如:山頂有兩巨石,似馬、似龜,分別題以「驤首石」、「玄武石」六個大字,為萬曆時副使馮叔吉所書。另一是北巔題有「萬壑雲濤」四個大字,為乾隆時,安徽巡撫趙國麟所書,都比較著名。
可以說齊山以杜牧率先寫《九日齊山登高》詩,來者紛紛。歷代有關詩歌、游記、摩崖題刻等,自明成化時起,不斷有人匯集成書。最早有僧道鑒的《齊山詩集》。嘉靖時有四種《齊山志》,萬曆、天啟時又見有續志。清康熙時,本州青陽人陳蔚,集其大成編寫《齊山岩洞志》,對歷代文獻大都包羅,並對時久已湮的遺址、疑點,加以考證,應是今齊山志諸書中,比較完備的一種。遺憾的是,康熙以後,未見有人繼續做這一有意義的工作。

❼ 甘肅歷史的演變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❽ 賀龍元帥帶領紅軍的故事,賀捷生堅強的故事。在線等

1935年11月,賀龍、任弼時領導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他們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追堵截,轉戰湘鄂川黔滇康青甘。1936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六軍團在甘孜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關向應等對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維護了黨的團結,促進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十二月,蔣介石反動政客熊貢卿來游說賀龍企圖收編。賀龍在龍山茨岩塘,處決了熊。翌年三月十七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將此事經過報告了中央。 一九三四年 38歲 三月,率紅三軍在龍山、永順、桑植、大庸、慈利間游擊活動。 五月,率紅三軍襲占彭水縣城。接著,率部西渡烏江,進入貴州。 六月,率紅三軍佔領沿河縣城。 七月,任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主席。 十月,與任弼時、肖克、王震等率領的紅六軍團在印江木黃會師。任二、六軍團總指揮。接著,率部發動湘西攻勢,取得龍家寨戰斗的勝利,重占永順,並攻佔大庸、桑植兩城。 十一月,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 十二月,指揮二、六軍團取得浯溪河、河洑戰斗的勝利,包圍常德,佔領桃源,震動長沙。 一九三五年 39歲 二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主席。 二月至八月指揮紅軍反「圍剿」斗爭,先後取得了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等戰斗的勝利。並指揮紅軍乘勝轉入進攻,一舉攻佔石門、臨澧、澧縣、津市等城。 十一月十九日,指揮紅二、六軍團退出桑植劉家坪開始長征。連續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直搗湖南中部。 一九三六年 40歲 二月,率部西渡烏江,在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實施戰略展開。任川黔滇省革命委員會主席。 三月,率部與敵展開烏蒙山區大迴旋戰,輾轉千數百里。 四月,指揮我軍威逼昆明。接著率部在石鼓、巨甸渡過金沙江。 六月,率部在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會師後根據中央指示,紅二、六軍團正式編為紅二方面軍,任總指揮。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關向應等一起,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展開了堅決的斗爭。 七月至九月,率部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通過水草地,經哈達輔向甘南前進。先後佔領成縣、徽縣、兩當、康縣等城。 十月二十二日,率部到達甘肅會寧的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

1935年11月1日,賀捷生出生在湖南桑植縣的一戶農民家裡。她的母親紅軍女戰士蹇先任此刻卻全然沒有喜色,部隊就要北上,她無法預測她將帶著這個剛剛出世的嬰兒爬多高的雪山,趟多深的草潭。此刻賀龍正率紅二方面軍突破敵人140個團的圍追堵截,接連取得龍家寨、十萬坪、忠堡、板栗園等戰役的重大勝利,擊斃敵師長謝彬、俘虜敵師長張忠漢,捷報頻傳,軍心大振。拿到從後方拍來的電報得知新添小女,賀龍樂得合不攏嘴。「快,你給起了名字,你是紅軍中的文化人!」賀龍將電報遞給了蕭克。這位後來成了他連襟的蕭克說:「既然是打勝仗時生的,就叫『捷生』吧。」 同年11月19日,紅二方面軍從湖南桑植縣的劉家坪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出生不到20天的賀捷生,成為這支出征大軍中最小的成員。到陝北時,1歲的小捷生又黃又瘦,佝僂著小小的身子,像只蜷縮的貓。當時擔任陝甘寧邊區主席的林伯渠,花錢買了一隻奶羊送給蹇先任,才使母女二人的臉上,逐漸有了點血色。 賀捷生審讀《中國軍事網路全書》中的地圖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父親賀龍任八路軍第一二Ο師師長,戰事繁忙,同時,母親蹇先任受組織委派去蘇聯紅軍大學學習。賀龍幾經考慮,決定將小捷生送回湖南老家桑植,託付給南昌起義時的兩位部下秦光遠、瞿玉屏,並再三叮囑:「亂世歲月,禍福難料,如遇不測,捷生可以改姓,但千萬不能更名。」 湘西的山區,貧窮而潮濕,再加上逃荒避難,使捷生的童年滲透了苦寒。先天就不足的小捷生,後天又得不到良好的調養,她小小的身體,總也發育不起來。1950年,賀龍和蹇先任才把她從湘西找回來,當將她帶到一直關心她命運的毛澤東和周恩來面前時,捷生已是一個患有嚴重關節炎、瘸著雙腿的15歲少女了。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分配到青海民族學院教書,在那裡工作了5年。 「文革」中,賀龍等一大批開國元勛成為首先被打倒的對象,賀龍元帥被林彪、「四人幫」 迫害致死。而此時的賀捷生,也在劫難逃,被關押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罰苦役勞改。本來就身體柔弱的賀捷生,在這里受盡了磨難,身體慢慢跨了,因白細胞銳減,全身長了大大小小的瘤子。為了對付嚴重的甲狀腺瘤,醫生用手術刀在她的脖子上留下了一條永遠也摘不掉的 「項鏈」。身體上痛苦有加,而心靈深處的傷痛則更加慘烈:繼父親去世之後,與她相濡以沫的丈夫因受她牽連而被迫害致死,秀麗聰慧的二女兒因無人照料……但她頑強地忍著、堅持著,她堅信父親是無辜的,是清白的,她堅信正義終究將戰勝邪惡。

❾ 長征故事

長征經過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湘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贛蘇區)紅軍反「圍剿」作戰的處境,也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給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探索戰略轉移的道路,命令紅軍第6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湖南中部發展游擊戰爭,並同紅軍第3軍取得聯系。1934年8月7日,紅6軍團突圍西移,經兩個多月轉戰,於10月下旬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後恢復紅軍第2軍團番號)會師。接著,兩軍向湘西發起攻勢作戰,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繼續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見彩圖)。紅軍第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領導下,留在當地堅持斗爭。

21日晚,中央紅軍以第1軍團為左路前衛,第3軍團為右路前衛,第9軍團掩護左翼,第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軍委第1、第2縱隊居中,第5軍團擔任後衛,從江西於都縣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了信豐河。此後,中央紅軍繼續以甬道式的隊形攜帶大量笨重的物資器材沿山路西進,行動緩慢。直到11月15日,才先後通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域。這時,蔣介石以16個師的兵力專事「追剿」,並令粵軍、桂軍共9個師進行堵截,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宜章至湘江之間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兵力薄弱,擔任「追剿」、堵截的國民黨軍,因派系矛盾,動作不一。這種情況,便於紅軍機動作戰。然而,博古等領導人一味退卻的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前出湘桂邊境的西延地區。27日,紅軍一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國民黨軍南北對進,向紅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紅軍在湘江兩岸經過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接著進至西延地區。至此,中央紅軍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減為3萬餘人。

湘江之戰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向黔陽、洪江地區轉移兵力,企圖圍殲紅軍於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時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的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中央紅軍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從而使紅軍避免了覆滅的危險。20日,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連克劍河、台拱(今台江)、鎮遠、施秉等城,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城。

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了擴大會議。這次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中央紅軍進占遵義後,蔣介石以幾十萬兵力,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進至四川西北部創建新的蘇區。1月19日,中央紅軍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於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中央紅軍進行追擊堵截,並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企圖圍殲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根據這一情況,決定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在雲貴川邊境地區機動作戰。2月11日,紅軍掉頭向東;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遵義戰役後,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進,於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急令其「追剿」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於古藺地區。在國民黨軍再次向川南地區集中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突然轉向東北,接著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紅軍以第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鉗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之國民黨軍甩在烏江以北。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乘隙向雲南急進,27日進抵昆明附近。29日,中央紅軍由尋甸、嵩明地區轉向西北前進,於5月9日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在烏江北岸單獨活動的紅9軍團,經黔西、水城西進,於5~6日從東川(今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地段渡過金沙江,接著與中央紅軍主力會合。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同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取得了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紅四方面軍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人員等共8萬餘人,開始長征,於中旬佔領了以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蘇區的計劃,於5月15日由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在北進的路上,既有冕寧以北大涼山的彝民區,又有天險大渡河。蔣介石以薛岳、劉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障礙,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20日,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迅速北進,順利地通過彝民區,於24日晚攻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殲滅守軍兩個連,控制了安順場渡口。25日,紅軍第1團第2連的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冒著守軍的猛烈火力,戰勝大渡河的激流駭浪,乘船強渡成功,擊潰左岸守軍1個營,鞏固了灘頭陣地。但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橋,中央紅軍僅靠4隻小船無法在短期內渡過河去,而此時尾追的國民黨軍已經迫近,情況十分緊急。為迅速渡過大渡河,中革軍委決定,以紅軍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占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紅4團,多次擊潰川軍的攔阻,兼程急進,於29日晨奪佔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38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經過緊張的准備,紅4團於當日16時發起奪取瀘定橋的戰斗。在該團的火力掩護下,由第2連的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並沖入瀘定城內。紅軍後續部隊緊跟過河,殲滅守軍大部,佔領瀘定城。接著與由左岸北上的部隊會合,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至此,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的企圖徹底破產。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之後,繼續北進,佔領天全,並乘勝突破了川軍蘆山、寶興防線。接著,中央紅軍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翻越了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向懋功(今小金)方向前進。這時紅四方面軍正由岷江地區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一部進到達維。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同紅四方面軍一部會師。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餘萬人。

早在1934年冬,在國民黨軍集中40多個團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圍攻的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於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長征。12月,紅25軍轉戰到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區。此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5年5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等戰斗,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開辟了鄂豫陝邊蘇區。7月上旬在袁家溝口殲國民黨軍1個旅,接著北出終南山,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紅25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於16日從西安以南豐裕口出發,經戶縣、周至縣境西進,進入甘肅,攻佔兩當。轉而北進,於 9月16日在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蘇區)的永坪鎮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接著,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和當面情況,提出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而張國燾卻主張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等偏僻地區退卻。為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決定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據此,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役計劃。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部為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兼),政治委員陳昌浩(兼),參謀長葉劍英。另將中央紅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由於張國燾的阻撓,延誤了紅軍北上的時間,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施。8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了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進取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率領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紅軍指戰員歷經艱辛,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左路軍先頭縱隊於20日到達阿壩地區。右路軍於8月27日到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採取攻點打援的戰法,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000人,打開了紅軍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在紅軍右路軍向班佑、巴西前進的途中,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要左路軍迅速出墨窪、班佑,與右路軍並力東進。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巴西地區後,毛澤東、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張國燾建議左路軍迅速出班佑,向右路軍靠攏。但張國燾製造借口,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並命令已進到墨窪附近的部隊返回阿壩。接著,張國燾提出紅軍主力南下川康邊天全、蘆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計劃,對抗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接著,他又提出"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企圖危害中共中央。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識破了張國燾的陰謀,機智地報告了毛澤東。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 9月10日率領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於16日逼近川甘邊界的要隘臘子口。17日拂曉,紅軍一舉奪取了天險臘子口,18日佔領哈達鋪,勝利進入甘南。接著,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1年、縱橫11個省、行程2萬5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11月初,紅軍陝甘支隊在甘泉附近地區同紅15軍團會師。會師後,中共中央再次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 1軍團(陝甘支隊編成)、第15軍團。11月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1935年9月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之第 4、第30軍分別由阿壩、包座地區南下,企圖在川康邊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蘇區。10月8~20日,南下紅軍發動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擊潰川軍6個旅。24日,又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13~19日,紅軍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同川軍十幾個旅激戰7晝夜,雖殲滅川軍1.5萬餘人,但紅軍也傷亡近萬人。1936年2月,紅軍被迫向西轉移,4月進入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紅軍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張國燾南下行動遭到失敗。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過朱德、劉伯承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被迫於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針,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和紅軍發動了新的「圍剿」。在國民黨重兵的進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開辟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紅軍經4個月轉戰,於1936年3月30日進到貴州西南的盤縣、亦資孔地區。這時,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電令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2、紅6軍團遂於31日離開盤縣地區,分兩路向西急進。4月25~28日,分別從雲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過金沙江,向北前進,連續翻越了幾座大雪山,於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

7月初,紅二、紅四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共同北進,廣大指戰員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通過了茫茫數百里的草地,擊潰了國民黨軍的攔截,於9月初勝利進入甘南,控制了漳縣、洮州、渭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8座縣城及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見彩圖)。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轉戰14個省,沖破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經受了艱難險阻的考驗,終於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❿ 徽縣歷史

西漢:徽縣設縣始於西漢,西漢王朝消滅南越諸政權後,又乘勝發兵消滅西南諸夷,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隴西郡東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並在徽縣地置河池縣,屬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王朝將全國郡國分為十三部,河池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統轄。
新朝: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河池縣名被改為樂平亭,隸沲平郡(武都郡改)。
東漢:樂平亭又復名河池縣,仍隸武都郡。
漢末、三國時期:河池地處烽火要地,歸屬無常。張魯割據漢中,河池縣地歸張魯控制,入梁州版圖。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出兵征張魯。十一月,張魯降曹,河池地歸漢版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劉備據漢中,河池地又歸入蜀。後蜀漢河池地置河池縣,隸武都郡。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相國諸葛亮死後,蜀漢逐漸退出漢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圖。
西晉:徽地仍置河池縣,隸武都郡。晉懷帝永嘉(公元307-312年)後,河池地被仇池國所佔。
東晉:東晉建武年(公元317年),司馬睿封楊堅頭為右賢王,屯河池,其間河池雖設縣,但實為氐酋藩邸。東晉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前趙將楊難敵趕至漢中,仇池國地大部被前趙佔領,河池也入前趙版圖。後趙時,河池隸秦州武都郡。前秦建元八年(公元372年),仇池國地被前秦占據,並在其地置南幫州,被轄武都郡領下辨、沮、武都、故道四縣,河池地並入故道縣。
南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仇池氐王億難當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際,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歸入仇版圖。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宋滅仇池,河池地歸宋所有。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佔宋武郡地,河池又歸入北魏。後北魏於河池地置廣化縣,又於廣化縣置廣化郡,並在今徽縣東南置思安縣。北周時、廣化郡隸鳳州,領廣化、思安二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廣化郡,廣化、思安二縣隸屬鳳州。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大隋又改廣化縣名為河池縣,與思安縣同隸鳳州。大業初,省思安縣入河池縣,河池縣仍隸屬鳳州。
唐:初河池縣隸屬山南道鳳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河池縣隸屬山南西道鳳州。
五代十國:後梁時,河池地為岐王李茂卓割據,仍置河池縣,隸鳳州。後唐時,河池行政區劃為舊。後漢時,河池地歸後蜀所有,亦置河池縣,隸鳳州。後周建立後,河池如舊制,並在其境固鎮(今徽縣城關鎮先農村一帶)置雄勝軍。
北宋:河池地仍置縣,隸鳳州。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河池縣移治固鎮(今址)。至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天下共設二十六路,河池縣隸屬秦鳳路鳳州。
南宋:河池一度改隸利州西路鳳州。紹興初,由於戰事需要,川陝宣撫司治所設於此,軍政大權統攬。
元:於河池置鳳州,隸鞏昌路,領河池,永寧(原河池縣永寧鄉開為縣)、兩當三縣,至元六年(公元1264年),南鳳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省河池、永寧二縣八州,徽州當時,只領兩當二縣,仍隸屬鞏昌路。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朝廷罷行尚書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當時隸屬陝西行省鞏昌路。
明:承襲元制,今徽縣地仍置州,領兩當縣,隸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 清:仍承襲明制,今徽縣地仍置州,領兩當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朝廷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雙改名甘肅布政使司(徒治蘭州),徽州隸元。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徽州降州為縣,與兩當同隸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
中華民國: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甘肅共設7道77縣,徽縣當時隸屬渭川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建制後,徽縣直接隸屬省管。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甘肅全省又設八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徽縣當時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天水)管轄。直到解放。

閱讀全文

與兩當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