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講歷史人物故事口語交際四年級
1、思考定主題。
通過讀書、看電影、看電視、看戲劇,聽故事和評書,還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腦海里。如: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卧薪嘗膽(勾踐)等等。
2、交際表觀點
講之前,好好讀一讀這個故事。可以把重要信息寫在小卡片上,幫助記憶。講的時候語速不能太快,聲音要洪亮。對聽眾可能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進一步說明。注意語氣,可以用變化表情、添加動作的方式吸引聽眾;想不起來的時候可以看看小卡片。講完之後,問問同學是否喜歡你的故事,有沒有聽明白,對你還有什麼建議。
3、評議誰最棒
(1)全班評議,看講的同學內容是否符合要求、語言是否流暢、重點是否突出。
(2)從說得有趣,故事過程精彩,收獲豐富、感受深刻、說得好的學生中評選出「最自然大方獎」「最佳口才獎」,並宣布評選結果。
例一:毛遂自薦的故事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幾千名門客中挑選二十人做隨從,但挑來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著急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我推薦說:「讓我去吧!」
平原君笑笑說:「有本事的人,隨便到哪裡,都好像錐子放在布袋中,一定會露出尖鋒來。可你來了三年,沒人說起你的大名,可見沒有什麼才能啊。」毛遂說:「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裡,早就會脫穎而出,何止露出一點尖鋒呢!」平原君見他說的話有理,便帶毛遂等二十人來到了楚國。
平原君請楚王結盟出兵,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十九個門客十分著急,但卻沒了主意。
毛遂按劍上前說:「結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無非利害二字而已,這樣明白為何現在還不決定!」楚王大怒,斥道:「我與你主人說話,你來干什麼?還不與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沒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幾步說:「現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萬兵馬都沒有用了!」楚王自知理虧,又怕毛遂真的動武,一時無言對答。毛遂繼續進逼說:「其實,楚國有五千里遼闊的土地,幾百萬雄師,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麼要害怕秦國呢?
大王不同意楚趙結盟,難道要等秦國逐個擊破,坐以待斃嗎?」楚王聽了連連點頭,答應與趙國結盟,出兵解趙國之圍。
評析:這個故事通過毛遂向平原君自薦和毛遂挺身而出勸說楚王結盟這兩件事突出了毛遂的自信和勇敢。本文運用語言、動作等描寫突出了人物形象,生動、具體。
『貳』 點評歷史人物的演講稿(口語化)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講的題目是周瑜——赤壁戰 說起三國,我們就會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戰,而說起赤壁之戰,我們就會想起蘇東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這首詞寫得可真是大氣磅礴,它使我們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氣概、浪漫情懷。
首先我來敘述一下赤壁之戰的故事:
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據有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全國。八月,劉表病逝,次子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因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劉備從樊城向江陵撤退,並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曹操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程追趕,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劉備放棄撤往江陵的計劃,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 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退至鄂縣樊口。時曹操據江陵, 將順流東下,形勢緊迫,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諸葛亮到柴桑,此時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說訓練好水師八十萬,要與孫權在吳地決戰。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猶豫不決。諸葛亮對他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北人不習水戰。孫劉聯合,定可取勝。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見的錯誤,進一步消除了孫權的顧慮。孫權決心聯劉抗曹,從鄱陽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指出,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這些都是對曹操的不利因素。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初戰不利,退往長江北岸的烏林,雙方隔江對峙。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曹操驕傲輕敵,相信黃蓋的詐降,黃蓋帶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順風駛向曹船,因風縱火,燔燒曹軍船隻,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劉備通過這次戰爭也乘機占據荊州大部。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下面我來評價一下赤壁之戰中的周瑜 周瑜戰前的准備工作: 一、
周瑜先為抗曹出兵「正名」 周瑜把曹操定位成「漢賊」,提出「為漢家除殘去穢」。使得抗曹成為出師有名,以順誅逆的軍事行動。
二、
周瑜分析了曹操必敗東吳必勝的理由。
1、 發動戰爭的性質:孫權所把握的是正義的旗幟; 2、 曹軍長途跋涉而孫劉聯軍以逸待勞;
3、 軍事力量的分析:曹軍從北邊帶兵十幾萬加上劉琮投降
的七八萬做多不過二十五六萬人不到八十萬,曹軍水土不服,長途跋涉,不習水戰;
4、 曹操後方的存在的致命的弱點: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
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叄』 急求英語口語對話,關於歷史上的名人或偉人的....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生卒年月不詳,約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字嬙,晉人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妃,又作明君。南郡秭歸(今湖北秭歸)人。元帝時被選入後宮。竟寧元年(前33)入匈奴和親。在匈奴幾十年,結束了長期以來漢同匈奴之間的戰爭局面,起到安定邊疆,增進民族團結的進步作用。
王莽(前45-後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公元8年代漢稱帝,國號新,公元23年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
王充(27-約97),東漢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時受業洛陽太學,師事班彪。歷任縣、郡功曹,州從事、治中等職,後辭官家居。漢章帝曾特詔公車徵聘,因病未行。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學上認為物質性的「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應說。在倫理思想上認為道德起源於人類物質生活的進步。主張人性有善有惡,但強調人性可以通過教育而改變。王充是先秦以後對中國古代邏輯有貢獻的思想家,他較全面地闡述了論證問題,提出基本論證規則是:切忌「失之所對」,偷換概念,轉移論題;不能「首尾相違」,自相矛盾;要文顯言明,「言無不可曉,指無不可睹」。著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僅存《論衡》。其思想對以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很有影響。
王符(約85-162),東漢哲學家。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一生未仕,隱居著述。在認識論上反對聖人先知說,強調「國以民為基」。在經濟方面提出富民說,認為農、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影響很大。著有《潛夫論》等。
王祥(184-268),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休徵。漢末,隱居廬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後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事後母孝,民間有王祥卧鯉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朴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後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於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學家。字仲淹,門人私謚曰「文中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點則為儒學。著有《中學》,亦稱《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較為清新,其文以《滕王閣序》較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王維(701-761,一作698-759),唐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多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精於繪畫,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歷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王建(約767-約830),唐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微寒。大歷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著有《宮詞》一百首。有《王司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復相後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相,從此閑居江寧府。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在哲學思想方面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散佚。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詵(1037-?),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居開封。妻英宗女蜀國公主,為駙馬都尉。家有寶繪堂,收藏歷代書畫。工詩詞,善書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評。
王恂(1235-1281),元代中山唐縣(今屬河北)人。字敬甫。精通歷算之學,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歷》,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圓術」等。
王冕(1287-1359),元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餘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幹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四卷。
王實甫,元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不詳。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王守仁(1472-1529),明思想家。初名雲,字伯安。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謚文成。在哲學方面,他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陽明學派,在明代影響極大,並流傳到日本。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傳世。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姜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歷法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遺著總稱為《船山遺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鑒論》等。
王翚(1632-1717),清畫家。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出身繪畫世家,幼承家學。擅山水。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後人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等傳世。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901年秋赴日留學。不久以病歸,相繼在南通師范學堂及江蘇師范學堂任教,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次年任學部總務司行走。1916年回到上海。1923年被召為廢帝溥儀充南書房行走。1925年被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而死。王國維一生著述甚豐,其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所僅見。其主要著作結集為《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其他王姓名人有戰國秦將王翦;神話人物王喬;漢初大臣王陵;東漢大臣王允,文學家王逸、王粲,辭賦家王延壽,水利學家王景;西漢辭賦家王褒;三國魏經學家王肅,玄學家王弼;魏晉間醫學家王叔和;東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大臣王導;西晉大臣王衍;南朝齊目錄學家王儉,文學家王融,書法家王僧虔;唐詩人王績、王昌齡、王之渙、王灣、王翰,畫家王洽,醫學家王冰,數學家王孝通;五代開閩之祖王潮、王審知;北宋詩人王令,文學家王禹偁,針炙學家王惟一,畫家王希孟;南宋名將王堅,經學家王柏,學者王應麟,詞人王沂孫;全真教創立者王重陽;元文學家王惲,戲曲作家王曄,畫家王繹、王淵、王蒙、王振鵬,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改進者王禎,醫學家王好古;明哲學家王艮、王廷相,書法家王寵,畫家王紱,文學家王禕、王九思、王世貞、王世懋;清畫家王時敏,詩人王士禛,書法家王鐸、王文治,文字學家王筠,訓詁學家王引之、王念孫,醫學家王清任等。近現代王姓名人有學者王闓運,琴家王賓魯,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早期工人運動領袖王荷波,革命家王若飛、王稼祥、王震,外交家王炳南,拼音文字提倡者王照,草原學家王棟,作物育種學家王綬,動物學家王家楫,經濟學家王亞南,化學家王葆仁,冶金學家王寵佑,數學家王元,華裔美籍科學家王安,計算機專家王選、作家王統照、王希堅、王願堅、王蒙,語言學家王力,京劇演員王鴻壽、王長林、王瑤卿,揚州評話演員王少堂,畫家王個簃,戲曲史家王季思,電影導演王家乙、王蘋,評話藝人王少堂,音樂學家王光祈,詞曲作家王洛賓,勞動模範王進喜等。
共和國王姓名人(一)
(王亞南(1901~1969)
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又名王漁玕。湖北黃岡市黃州人。曾留學日本、德國。先後在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30年代同郭大力合譯D.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和A.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後又共同完成馬克思《資本論》全書3卷的翻譯工作。其他著作主要有《經濟學史》、《現代世界經濟概論》、《中國經濟原論》、《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改造問題研究》、《政治經濟學史大綱》、《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馬克思主義的人口理論與中國人口問題》、《資本論研究》等。廈門大學編輯了《王亞南經濟思想史論文集》。王亞南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作出了貢獻,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巨大作用。
三峽學院教授王佑懷
王佑懷,1942年9月出生於我縣松山鄉李崗村。1963年從縣一中考取湖北三峽學院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兩年後調重慶龍興醫院工作和江北衛校工作,1974年調回湖北,任宜昌醫專教研室副主任。現任湖北三峽學院醫學院基礎醫學部教授,兼任院職改領導小組基礎醫學評議組成員、論文答辯組成員,是全國解剖學會會員。
王佑懷長期從事臨床外科的診治和研究工作,先後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13篇論文,而且均為第一作者,其代表作有《舌葉支氣管及上、下舌段支氣管的CT應用解剖》、《成人左肺下葉支氣管CT顯示的應用解剖》等。參與編寫了教材6.4萬字。1996年出席全國神經學術年會;1997年出席第十四次國際形態科學大會,並在會上交流了英文論文;1998年出席全國斷層解剖學術大會。先後四次出席湖北省學術年會,一次出席重慶地區學術年會。1998年獲湖北省第七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原湖北省副省長 王利濱
轉貼自:《浠水名人之一·百年人物》
王利濱,1930年3月出生於我縣華桂鄉雙樓子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靠父母的勤扒苦做,節衣縮食,得以從八歲開始發蒙讀書。1946年6月考取浠水師范,1947年畢業後,在當地小學教書。1949年3月,投身革命工作,195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浠水縣區委書記。1955年調任中共浠水縣委委員、縣委辦公室主任。1969年後先後任中共黃岡地委委員,浠水縣委副書記、蘄春縣委書記、廣濟縣委第二書記。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產生了習作的成果。1960年寫的報告文學《一座油榨房的誕生》,在長江文藝刊物上發表後,被《人民文學》轉載,並被中國青年出版社收入《青年業余作品選》,轟動一時。1972年後就在省里工作,先後擔任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委員,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顧問,兼任過中共湖北省委農村工作政治部主任、湖北省社隊企業局長、湖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湖北省人民防空辦公室主任、湖北省地方誌編篡辦公室副主任等職,並擔任湖北省清江隔河岩水電站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和清江水電開發總公司董事長,主管隔河岩水電站的組織建設工作。在省里工作期間,先後分管過農辦、農業、水利、林業、農墾、水產、氣象、社隊企業、長辦、辦公廳、外事、僑務、旅遊、民族、宗教、人事、勞動、土地、公安、司法、信訪、移民、防空、地方誌編篡、機關事務等工作。特別是在負責清江開發工作中,他和同事們一起組織領導建設了隔河岩水電站,為我國的水電事業創造了新型的"清江模式"。此間,他還於1978年到1982年兼任中共恩施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恩施軍分區第一政委第一書記,率先沖破各種阻力支持群眾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生產責任制。1996年離休後,被聘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顧問,以後又被推選為湖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湖北省扶貧基金會理事長和湖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出版有《地方立法學》、《擊水清江》、《小溪流水》、《微言淺履》等論著、散文集和報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