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元歷史名人

元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5 21:25:21

1. 元朝時期有哪些名人

1、劉整:字武仲,鄧州穰城(今河南鄧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將領,元朝水軍的創始人之一。金末時投奔南宋,隸屬於南宋名臣趙方麾下。

劉整本為宋朝名將,由於受到呂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關鍵戰略,官至驃騎衛上將軍、行中書左丞,卒贈龍虎衛上將軍、中書右丞,謚號「武敏」。

2、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3、王禎: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道家學者。元元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縣令。

王禎在大德二年(1298年)製造3萬余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100部。大約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農書》末並附撰《造活字印書法》,記述其木活字版印刷術。

4、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

5、楊勝忠:字自瑾,元大德二年至十一年(1298至1307年)任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楊勝忠原為楊家坪巡檢司長官,因鎮有功,於大德元年撤楊家坪巡檢司,改授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

2. 元朝歷史人物及事跡

成宗鐵穆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中國元代皇帝。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名鐵穆耳。至 元三十年(1293),統軍鎮守漠北,受皇太子寶。次年,忽必 烈去世,由於其母闊闊真可敦與權臣伯顏、玉昔帖木兒等的 支持,鐵穆耳繼帝位 , 建元元貞 ,後改大德 。遂罷侵日本、 侵安南之役,減免江南地區的一部分賦稅,又令編輯整理律 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為了酬謝擁立他 的諸王貴戚而濫增賞賜,很快造成國庫向之所儲,散之殆盡, 歲入之數,不支半歲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鈔本來維持, 導致鈔幣迅速貶值。在用人上傾心任用的仍是伯顏(賽典赤 孫)、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在位後期,因連年患病,這些 色目官僚與皇後卜魯罕內外勾結,淆亂朝政,官場中-因 循的風氣大盛。為了能建功後世,提高威望,鐵穆耳又發兵 征討八百媳婦國(今泰國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擾,釀成雲南、 貴州各族人民起義。這些舉措都導致國力空虛,政治日趨黑 暗。但他在位時,元軍成功地擊敗了海都、篤哇的侵擾,迫 使窩闊台和察合台兩兀魯思的統治者息兵請和,重振大汗在 西方諸汗國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結束了西面延續40多年的 皇室內爭。

3. 在古代姓元的名人有哪些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元 勰:字彥和,獻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轉中書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殺,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謚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於長陵北山。
元 結:字次山。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於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後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元 載:字公輔,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嗜學好屬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學,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歷度支郎中。肅宗嘉其奏對,委以國計。充使江淮,都領漕輓。俄遷戶部侍郎度支使,並諸道轉運使。以附李輔國,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貪猥。大歷中,以賄敗,伏誅。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元 絳: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祖父元德昭為五代吳越丞相,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學家。元絳從小聰穎好學,5歲時便能作詩,9歲時拜見荊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試以三題,並將其文章呈進於朝。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初授江寧推官,攝上元令(現均屬江蘇江寧)。當地有一豪強王豹子,欺男霸女橫行鄉里。元絳不懼豪紳,依法將其捕獲,予以斬首。元絳善於斷案,有一婦人狀告鄰居與其夫嗜酒爭吵,乘黑入室砍斷其夫腳。元絳見該婦哭而不哀,言其夜與夫同眠卻衣裙無血污、該婦回去後與一僧私語談笑。即令捕回婦、僧,審出實為姦情殺夫。百姓無不稱頌。安撫使范仲淹將其調任永新知縣,後改任通州海門縣(今江蘇省啟東東北)。該地民眾多以販鹽為生,按律鹽為官辦,百姓販鹽犯法,制置使欲治鹽販罪。元絳認為該地產鹽,並以此為生,超過規定存鹽數,情有可原,宜略施懲戒放之。後升江西轉運判官、知台州(今屬浙江省),轉為度支判官。皇佑四年(1053年)為廣東轉運使,遷工部郎中,歷兩浙、河北轉運使,召拜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進龍圖閣直學士,調廣、越、荊南,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參知政事。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寧(神宗子)事牽連,貶知亳州,改潁州。三年,加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絳在官期間,操持有當,支持王安石變法。工於詩文,「景靈宮」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樑文》,一夜之間完成。朝廷頒給少數民族首領及外國詔書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詞》存其詞2首,《宋詩紀事》存其詩6首。卒後,贈太子少師,謚號「章簡」。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廢掉了東魏的孝靜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在原來的東魏政權中,元氏貴族勢力龐大。高洋奪權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就盡力削減和限制元氏貴族的勢力,這樣一來,與元氏貴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銳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晉陽巡行,擔心元氏貴族趁機謀反,就對元氏貴族大加殺害。當時的定襄縣令叫元景安,他為了逃避被殺的厄運,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聽說後,怒斥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竟拋棄祖宗,換成別人的姓,太可恥了!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說,大丈夫寧可為玉器而被打碎,怎麼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話告訴了高洋。高洋對元氏貴族本來就懷有戒心,聽到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殺了元景皓。後來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願為正義而死,不願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遠,五代時江西省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人。吳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後由於戰功卓著,拜為丞相。
元奉宗:字知禮(961-1038),北宋餘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釋褐知歙州績溪縣,徙常州武進令;為漳州從事,除忠正軍節度掌書記,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領廬州榷酤,又知蜀州晉原縣。仁宗時,遷太常丞,賜五品服,知通州海門縣,又遷太常博士。入拜尚書屯田員外郎,有監郡之行,請餘杭一閑局,求分務南都,旋即告老歸姑蘇,終官都官員外郎。子絳。仲淹「以公年德,嘗修鄉丈之禮」;又因其「孝友之風」、「抱道於身」而加敬,為撰墓誌。
元好問:字裕之(1190-1257),號遺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夷堅志。金庸小說中的「問世間,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詞《摸魚兒》。
此外,還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為唐代高僧,對推動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4. 古代元姓名人


一、姓氏來源
1.元姓之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最具體的證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銑。關於元銑,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書》上曾有介紹說:「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可見,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不容置疑的。
這位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銑,自然是後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過,他並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為,到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了兩支元姓;南北朝之際,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來源多端,血緣方面也不甚單純。
2.《風俗通》:「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後為元氏。」這一支元氏,出現於距今大約2200年以前,春秋時的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所建,則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黃帝子孫了。當時的元氏邑,據考證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元氏縣,換言之,該地即為此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
《韻會》:「左傳有衛大夫元喧。」——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後裔,其發源之地亦為河北、河南一帶。
3. 《魏書高祖紀》:「後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這一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後代,在漢末的魏晉之後,我國南北分立,鮮卑族的拓跋氏曾經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傳到考文帝之時,崇尚漢族文化,於公元四九六年下詔改姓為元,並且遷都於洛陽。因此,後來這一支源自鮮卑族的元氏,就活躍於河南一帶,並且世代匯為當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輩出。
4.《魏書官氏志》:「紇骨氏,是雲氏,均改為元氏。」——這兩支外族的元氏,後來繁衍的人數較少,主要亦活動於我國北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我國的元氏,雖然頭緒眾多,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後,一支則為後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後,他們的最初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這一點,從歷史上許多元姓名人的籍貫,也可以猜得佐證,譬如,唐代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
二、郡望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三、歷代名人
1、元結——字次山。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於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2、元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後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5. 元朝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阿合馬 (?~1282年),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境內),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時期近臣之一。。

初為察必皇後之父按陳那顏的陪嫁奴隸。中統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領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書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財政,推行清理戶口、推行專賣制度、發行鈔票(時稱交鈔)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滅亡南宋之後,繼續在江南地區實行發鈔和葯材限制專賣政策,大大增加財政收入。激發大臣不滿,導致武將王著聯絡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內蒙古境內)時,假傳真金太子之命召喚並刺殺。

眾大臣紛紛上書,力言阿合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調查後,歷數阿合馬之罪,處以沒收家產、肅清黨羽、剖棺裂屍。

傳統史家對阿合馬之評價都相當負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裡面,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這些話。

然隨著研究深入,後世對阿合馬之評價也不再極端,蓋因阿合馬在任內主要不過是改革稅制,整頓財政。而被指貪污也不過是當時正值元初,蒙古人並未受漢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證據,都會被視為貪橫暴虐。

應注意的是,同時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財政,而遭遇到與阿合馬一樣的悲劇。《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詳細記載這事,並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問題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兒人。元朝宰相。

通曉四種語言,深得帝師八思巴的信任,薦為總制院使。率軍平定藏區叛亂,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書右丞相,獨攬朝政大權,改革財政經濟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貪贓罪伏誅。

桑哥(Sengge,源於梵文的藏語名,意為獅子,?—1291),又譯作桑葛,《史集》記載為畏兀兒人,藏文《漢藏史集》稱他「出身於噶瑪洛(bKa-ma-log)部落」,也就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代(755—797)派駐脫思麻地區(mdo-smad,今青海東部、甘肅東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後來一直留居當地的吐善軍隊的後裔。

《元史》本傳說他是膽巴國師的弟子,「能通諸國語言,故嘗為西番譯史」(即藏語譯員);據元人虞集記載,他「本大浮圖師之譯者」。《漢藏史集》的記載更詳,說他通蒙古、漢、畏兀兒、藏等多種語言,在脫思麻地區漢藏交界之地拜見了帝師八思巴,願為上師效力,八思巴將他收為譯史。

漢、藏文史料相印證,說明他出身於藏族噶瑪洛部落的記載是可信的。

《漢藏史集》記載他當官後在大都帝師居處梅朵熱哇(me-tog- ra-ba,意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師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獄,後世祖邀請八思巴同觀歌舞,八思巴乘機奏明桑哥被下獄事,遂得釋放。

此事發生在八思巴最後一次來京時,即至元十一年,可見桑哥在此之前已任總制院官。漢文史料記載桑哥初受戒於膽巴,可能是在膽巴主持京師教門事之後。八思巴於至元十三年回到薩斯迦,十七年,烏思藏發生反對帝師和朝廷的騷亂,八思巴被謀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領大軍前往討伐,此時他已被重新任命為總制院官,並升為院使。次年(1281),他率軍到達烏思藏,先後攻下叛亂者所據朗卓康馬土城(在今康馬縣境)和甲若倉之城(在今江孜縣境),處死叛首、前任本欽功嘉藏卜,到了薩斯迦。

他修建了東甲窮章寺,其門樓採用漢地式樣建造;在烏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鎮戍,並整治了驛站(令駐軍負責驛站,規定由烏思藏各萬戶人民供應馬匹、食糧、帳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後班師回朝。

3、盧世榮,名懋,字世榮,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馬專政期間,世榮以賄賂進用,為江西榷茶運使,後以罪廢。阿合馬死後,元廷之臣諱言財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財政需求。於是,總制院使桑哥「薦盧世榮有才術,謂能救鈔法,增課額,上可裕國,下不損民」。

世袒召見,「奏對稱旨」。於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書省官與之廷辯,右丞相和禮霍孫等辯論失敗,均被罷官,世詛重新起用安童為中書右丞相,以盧世榮為右丞,並以盧世榮所推薦的史樞為左丞,不魯迷失海牙、撒的迷失並為參知政事,前戶部尚書拜降為參儀中書省事。

他上任的當天,即奉旨中書整治鈔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對已被罷黜的阿合馬專政時所用大小官員,其間有才能的,「宜擇可用者用之」。世祖「詔依所言汰選,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紀十》)。

十二月,盧世榮先後提出幾項財政改革措施,被世祖採納實行者有:

一,解除百姓私相買賣金銀之禁,聽民間從便交易;

二,懷孟等路竹貨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發賣,使民重因,又致南北竹貨不通,今罷竹監,從民貨賣收稅;

三,江湖魚課已有定例,貧民采捕,恃以為生,而官府到處拘禁,今後聽民采捕;

四,站戶供給使臣飲食,以致疲弊,今後除驛馬外,其餘由國家支給;

五,關於鹽法,每引價鈔本只15貫,國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詭名罔利,停貨待價」,以致賣到80貫,貧民多不得食,今「議以二百萬引給商,一百萬引散諸路,立常平鹽局,或販者增價,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給,而國計亦得。」

六,關於酒課,「京師富豪戶釀酒,價高而味薄,以致課不時輸,宜一切禁罷,官自酤賣。」如此則「向之歲課,一月可辦」(《元史·世袒紀十》)。

4、賈魯(1297—1353)字友恆,元代高平(今屬山西晉城)人 [1] 。少年時聰明好學,胸懷大志,長大後謀略過人。1343年詔修遼、金、宋三史,召賈魯為宋史局官。

歷任東平路儒學教授、戶部主事、中書省檢校官、行都水監,其間,針對當時「黃河決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飄室廬,壞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離鄉,賣兒賣女的悲慘局面,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

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多次領導治理黃河,拯救民眾於洪水之中。

賈魯,字友恆。河東高平(今屬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黃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專家。廿八歲時,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又被選為丞相東曹椽、戶部主事。後又奉詔專修遼、金、宋三史,擔任宋史的局官。

賈魯擔任中書省檢校官後,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改革時政的、長達數萬言的主張。元惠宗任命賈魯為行都水監。賈魯領受任務後,繪出了精細的治水圖,同時提出了兩個治河方案。後來採納了賈魯的第二個方案。

公元1351年,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進序二品,授以銀章。賈魯親自率人修築黃河。最後因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爭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延佑、至治年間(1314-1323)兩次中舉。泰定初年(1324年),任東平路儒學教授,後任潞城縣尹,又升為戶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喪回籍。後被起用為太醫院都事。

時詔修宋、遼、金三史,又調任宋史局官。書成後,遷燕南山東道奉使宣撫幕官。官員考績中名列第一,又調任中書省檢校官。上書指出當時富戶兼並貧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國家租賦收入流失之弊。

不久任監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應直接呈給皇帝,而不應經過其他官員。後升任都事。調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關於工程建設的19項建議。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東、河南等處行部水監。至正十二年升任中書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歲。

5、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歷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歷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歷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贊譽為「賢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任修三史總裁官時,他主修有《宋史》,其《藝文志》8卷,主要根據宋朝的《國史·藝文志》,刪掉重復,補充未備之書,共著錄宋代藏書9818部,119972卷。

為記載宋代藏書情況及宋代著述的史志總目,但分類混亂,著錄誤差較多。在史志目錄中「最稱蕪雜」。所著《宋史藝文志·序》,對宋一代國家藏書之事有總論性的論述,是研究宋代藏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岩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

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6. 元代有哪些歷史名人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元詩四大家--
虞集、楊載、范朋和偈奚斯
元四家--
指中國畫上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位元代畫家
金元醫學四大家--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

7. 元字輩歷史人物

元勰:字彥和,獻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轉中回書令,改封彭城王答。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殺,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謚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於長陵北山。
元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後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8. 名字最後一個字是元的歷史上有幾位的名人有幾位

姚文元 。。。
還有崔健的好基友號稱「中國爵士樂教父」的劉元

9. 古代 姓元的名人

元昊! 西夏開國皇帝

閱讀全文

與元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