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藏戲歷史故事

藏戲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20:41:13

❶ 藏戲形成有什麼歷史背景

早在世紀時,藏族民間歌舞百戲,包括各種宗教藝術表演,都已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這就為藏族產生言辭高度綜合的戲曲藝術創造了條件。

從西藏桑耶寺壁畫所出現的歌舞戲劇上來看,氂牛舞和阿卓鼓舞對藏戲的產生和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建造於8世紀的桑耶寺,在其壁畫上反映它落成的歡慶場面中,有3個白面具藏戲隊演出的畫面。一個在正殿大門處,另兩個在正殿左右兩側的院牆上。

在桑耶寺壁畫上,對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表演,下邊用藏文注有「短嘎爾」字樣,意為歌舞戲劇。在後來的許多文字記載中,白面具戲和藍面具戲都被稱為「短嘎爾」。

在白面具戲的發展過程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氂牛舞和阿卓鼓舞。與後來發展成熟的藍面具藏戲融為一體的民間氂牛舞,在8世紀白面具藏戲初步形成時,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很密切。

氂牛舞早在吐蕃初期,民間原始祭祀的圖騰擬獸舞蹈中就已出現。早在7世紀,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贊普松贊干布頒布《十善法典》的慶祝會上,就有人戴著獅、虎、牛等面具而舞。

同一時期的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歡慶圖》壁畫中心部位,就有一個戴著白面具的牧人,逗引著兩頭由人扮演的氂牛翩翩而舞,旁邊有兩個坐著的司鼓、司鈸伴奏,其面具、服飾、道具和具有鼓鈸伴奏的整個演出形式,與白面具藏戲形式大體一致。

氂牛舞同時也用於大型集會、遊行和慶典場合表演,易於形成熱烈和喜慶的氣氛。

白面具戲中阿若娃的腰飾貼和手持的道具彩箭,在早期民間歌舞和藝術表演中都有所見,白面具戲與這些表演藝術的結構也都是由開場、正戲、結尾三段組成。

據此可見,藏族最古老的白面具戲在8世紀時已基本形成,13世紀後才逐步豐富、完善,其發展的速度是比較慢慢的。

最古老的白面具藏戲唱腔,流傳下來有6個種類、30多首。它的每首唱腔都有類似模擬動物吼叫聲的引子,據說是根據藏族古代歌音七品的理論設計的。

歌音七品的名稱有中令聲似鴻雁的叫喚,仙曲聲似黃牛的吼叫,繞地聲似山羊的哞叫,六合聲似孔雀的啼鳴,五合聲似杜鵑的鳴唱,奮志聲似駿馬的嘶鳴,近聞聲似大象的嚎叫。

白面具藏戲唱腔里還有一種特殊的旋律,即「嘿字腔」,因為它使用的很普遍,因此也成為其唱腔音樂的重要特色之一。

白面具藏戲的唱腔結構,一般都是由一句唱詞和兩個以上段落的唱腔所組成。基本唱腔有三種:一是達仁唱腔,擅長表現較為舒緩、纏綿的心緒;二是達珍唱腔,適於表現抒情或悲愁以及歡欣的情緒;三是達通唱腔,最能表現歡快、熱烈或急促的情感。

藍面具藏戲的唱腔,既有白面具藏戲唱腔的因素,又有後藏的鼓舞音樂、道歌和諧欽歌舞音樂的基礎,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豐富、完善,極富鄉土氣息,具有高亢悠揚、明麗脆亮。起伏跌宕等獨特的風格。它的唱腔發展到十幾個種類,100多首。

昌都藏戲在音樂上吸收了白、藍面具藏戲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它的大多數唱腔都是在當地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加工發展而成的,因此都具有濃厚的民間音樂所特有的風格特色。後來搜集到的只有十幾首。

昌都藏戲唱腔有三種類型:一是傑布唱腔,意為國王唱腔,是國王、王子等人物的專用唱腔;二是尊姆唱腔,意為皇後唱腔,是母後、公主等人物的專用唱腔;三是倫波唱腔,意為大臣唱腔,是大小臣子的專用唱腔。

❷ 藏戲的歷史是什麼

這個要想懂藏戲的老師們去了解一下。

❸ 藏戲 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唐東傑布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回答者:風約清蓮199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0 21:41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

❹ 藏戲的由來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內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容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❺ 簡要地說一說作者寫藏戲傳奇故事的起因,再寫下來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吧。。雅魯藏布江的激流掀翻了許多牛皮船,吞噬了許多視圖版過江的權百姓。
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宏願發誓架橋
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引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了7位能歌善舞的姑娘,成立了第一個藏戲班子....這就是起因。^o^

❻ 藏戲的故事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❼ 《藏戲》中關於唐東傑布的故事

唐東傑布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回答者:風約清蓮199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0 21:41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http://ke..com/view/850801.htm?fr=ala0_1

❽ 藏戲的來歷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版、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權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主要有四個起源

1.是藏族早期民間歌舞
2.來源於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的民間說唱藝術
3.是宗教藝術和宗教儀式
4.源於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

❾ 藏戲的歷史

民間歌舞

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民間說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

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宗教儀式

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

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形成與傳播

經過不斷發展完善,藏戲在17世紀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完整的藝術形式,稱為中國戲曲中的一個特有的劇種,並在藏區廣為流傳,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藏戲先後出現了許多傳統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戲。各個劇目的演出時間不等,短的只要幾個小時,長的可連演幾天,但每出戲一般都可分為序幕、正戲、和告別祝福儀式三大部分。

由於不同地區環境條件的差別,藏戲還逐步形成了多種流派,主要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和屬於新派的藍面具派,還有獨角戲,目前以藍面具派影響最大。以戴面具來作為演員的面部化妝,是藏戲的一大特色,但作為藏戲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戲的一些劇團卻大多改為直接用油彩塗在臉上化妝,並將唱、白、舞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戲劇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改進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自治區政府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負起傳承和發展藏戲的任務,先後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薩雯蚌》《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同時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劇團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台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台,有了燈光、布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弦樂伴奏。

20世紀80年代以後,青海藏劇團在黃南成立,創作演出了《意樂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優秀劇目,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新的劇目為黃南藏戲帶來了新的活力,如《意樂仙女》的伴奏,既有六弦等藏族傳統樂器,又加入以民樂為主的大型現代混合樂隊,在形成間奏的氣氛音樂的同時,可以直接為唱腔伴奏,改變了西藏藏戲用一鼓一鈸只為舞蹈和表演動作壓節奏,很少為唱腔伴奏的狀況。改進後的黃南藏戲布景和舞台美術富麗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❿ 藏戲的簡介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10)藏戲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藏戲歷史悠久,具有縝密的表演程式,在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由於受到嚴格的宗教神規制約,藏戲在發展過程中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從表演內容到形式更多保留了原始風貌,所以在戲劇發生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同時,藏戲的劇本也是藏族文學的一個高峰,它既重音律,又重意境,大量應用格言、謠諺和成語,甚至還在情節中穿插寓言故事,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學語言的精華。

藏戲和內地的戲曲劇種一樣,在時代的變革中陷入了與現代藝術和娛樂形式爭奪觀眾和演出市場的競爭局面。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藝術人才斷檔、傳統表演技藝失傳、理論研究薄弱等問題。各地藏戲發展面臨的危機,急需制定規劃對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劇種加以保護。

閱讀全文

與藏戲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