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姓韓的名人有哪些
韓簡: 戰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三任領袖。
韓武: 戰國時期韓國的第六任版君主。
韓非:戰權國時期韓國貴族,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信:西漢初名將。
韓嬰: 西漢著名的今文經學家
韓馥:東漢末年的軍閥
韓當:東漢三國時期將領。
韓浩: 東漢三國時期將領
韓擒虎: 隋朝開國功臣之一。
韓愈:唐朝文學家,與柳宗元並稱「韓柳」。
韓干:唐朝畫家。
韓滉: 唐朝政治人物兼知名畫家。
韓德讓:遼朝名臣。
韓世忠:宋朝名將。
韓琦: 北宋名臣。
韓侂胄: 南宋大臣。
韓林兒: 元末民變領袖。
② 韓姓的名人有哪些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內。韓非:戰國末期法容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信: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名將,垓下一戰,擊滅項羽,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後為呂後所殺。韓延壽: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名臣,聲名遠播,為人所忌而殺。韓當: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吳都督,英勇善戰,佐孫氏建奇功。韓擒虎:東垣(今河南新安)人,隋朝大將,助隋文帝滅陳,有膽有識,聞名當世。韓愈: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他大力提倡儒學,反對佛教、道教,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昌黎先生集》,被尊為「唐宗八大家」之首。韓氵晃: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書法、繪畫頗具功力,擅畫牛馬。韓亻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末詩人,所著《香奩集》,詩體有「香奩體」之稱。韓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韓世忠: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將,曾重創金兵於建康黃天盪,主戰派之一。韓山童:河北永年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袖,潁上起義前,因人告發,被捕犧牲。
③ 歷史上韓姓名人有哪些
韓非子、韓信、韓愈
④ 韓姓歷史名人
1、韓昭侯
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庄侯)之子,戰國時代韓國的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2、韓復榘
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霸州煎茶鋪鎮(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韓復榘作戰英勇,又比較有文化,方深得馮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為馮手下的一員大將。後來他離馮投蔣,去山東主政八年,曾試圖做出一些政績,直到抗戰爆發,被蔣介石殺頭。
3、韓山童
子韓林兒,元末民變軍(紅巾軍)領袖,出生於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一信仰白蓮教的家庭。成年後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並結識了安徽阜陽人劉福通。
4、韓滉
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自肅宗以來,各地徵收賦稅沒有法度,倉庫出入物資沒有章法,國家財政空虛。
韓滉為人清廉勤勉,精通文簿登記事務,他與劉晏分掌天下財賦時,制定賦稅收支的法規,因他駕馭部下嚴厲,官吏都不敢欺騙。當時正值連年豐收,邊境無患,從此倉庫積蓄才開始充實。但韓滉過於嚴苛,審理反復,用法嚴峻,也招致了百姓的嗟嘆怨恨。
5、韓非
又稱韓非子,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適應戰國末期治理亂世的歷史環境,對秦王朝統一中國功不可沒。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中央提出的治國方略,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以法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改造了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⑤ 姓韓的歷史名人有誰
韓 嬰(戰國)、韓非(戰國)、韓信(漢)、韓愈(唐)、韓翃(唐朝詩人)、韓湘子(唐.韓愈侄子)、韓擒虎(唐)、韓世忠(南宋)、韓侂胄(南宋)、韓林兒 (元末)、韓山童(元末)
⑥ 歷史上姓韓的名人
1、韓非
韓非,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韓非子》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2、韓信
韓信,漢族,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3、韓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4、韓延徽
韓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遼國的開國功臣,是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韓延徽還招募漢人到北邊來墾荒。於是更多漢人逃往契丹。到了後期,契丹事實上已經成為胡漢雜居地帶,而農耕所收賦稅,也增強了契丹的經濟實力。
韓延徽是繼晉末十六國時期施行「胡漢分治」民族政策以來,在契丹最早繼續倡導「胡漢分治」的漢族政治家。當初中原所屬的北部大藩,如幽州、涿州等地,很多漢人難於忍受本國藩帥對財富的掠奪,看到契丹地廣人稀,紛紛「闖契丹」去尋活路。這是一場足夠規模的、自發的漢人北上移民潮。
5、韓擒虎
韓擒虎,原名韓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人。隋朝名將,北周驃騎大將軍韓雄之子。韓擒虎年少時,粗獷豪邁,以有膽識和謀略而著稱,體貌魁梧偉岸,有一副英雄豪傑的儀表。他喜歡讀書,經書、史書、百家之言都略知大旨。
北周武帝宇文邕攻打北齊時,北齊將領獨孤永業鎮守金墉城,韓擒虎說服他投降。進軍平定范陽,他又被加授上儀同,授官職為永州刺史。南陳軍隊逼進光州城,韓擒虎以行軍總管之職打敗了他們。又跟從宇文忻平定合州。楊堅作丞相後,他為合州刺史。
⑦ 中國歷史上姓韓的名人有哪些
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門師兄。
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2、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3、韓雄,字木蘭,河南東垣人,北周將領。祖景,魏孝文時為赭陽郡守。雄少敢勇,膂力絕人,工騎射,有將率材略。及魏孝武西遷,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統初,遂與其屬六十餘人於洛西舉兵,數日間,眾至千人。與河南行台楊琚共為掎角。每抄掠東魏,所向克獲。
4、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 -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 ,南宋名將、詞人,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
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他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5、韓山童(?-1351年),子韓林兒,元末民變軍(紅巾軍)領袖,出生於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一信仰白蓮教的家庭。成年後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並結識了安徽阜陽(《元史·順帝本紀》作潁州)人劉福通。
⑧ 求詳細的韓氏起源及歷史上韓氏名人
「韓」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 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陜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家族名人 韓非 (?~前234)
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韓信 (?~前196)
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後所殺。
韓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謚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世傳其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嘗於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之四。或稱為「韓湘」。
韓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時,平苗傅、劉正彥之亂,破金兀術於黃天盪,名重當時,稱為中興第一功臣。後以秦檜主和,罷其兵柄,乃口不談兵,隱居西湖,自號清涼居士。卒謚忠武,孝宗追封蘄王。
韓侂胄 (1151~1207)
位元組夫,宋安陽人,韓琦的曾孫。寧宗時專權十餘年,官至平章軍國事。專橫恣肆,斥理學為偽學,使朱熹等人均獲罪。後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終兵敗被斬首。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⑨ 誰知道韓姓的起源和歷史
歷史來源 「韓」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 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陜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家族名人 韓非 (?~前234)
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韓信 (?~前196)
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後所殺。
韓愈 (768~824)
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謚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世傳其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嘗於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之四。或稱為「韓湘」。
韓世忠 (1089~1151)
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時,平苗傅、劉正彥之亂,破金兀術於黃天盪,名重當時,稱為中興第一功臣。後以秦檜主和,罷其兵柄,乃口不談兵,隱居西湖,自號清涼居士。卒謚忠武,孝宗追封蘄王。
韓侂胄 (1151~1207)
位元組夫,宋安陽人,韓琦的曾孫。寧宗時專權十餘年,官至平章軍國事。專橫恣肆,斥理學為偽學,使朱熹等人均獲罪。後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終兵敗被斬首。
地望分布 江西豫章郡。
⑩ 姓韓的歷史名人
韓非 約前280-前233年 河南禹州 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韓王信 ?-前196年 韓國(今山西、河南一帶) 漢初將領,韓國太尉
韓信 前231年-前196年 淮陰 漢初三傑、軍事家,封淮陰侯。
韓延年 ?-前99年 郟城(今河南郟縣) 漢朝成安侯
韓安國 ?-前127年 梁成安(今河南汝州) 漢朝宰相,一代名臣
韓當 ?-226年 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遷安) 東吳名將
韓雄 生卒年不詳 河南東垣 北周將領
韓擒虎 538年-592年 東垣(今河南新安) 大隋上柱國
韓愈 768年-824年 河陽(今河南孟州) 唐朝文學家
韓瑗 606年-659年 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 唐朝宰相
韓休 672年-739年 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 擔任宰相
韓滉 723年-787年 長安(今陝西西安) 唐代畫家,宰相
韓偓 約842年-約923年 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 詩人,著有《玉山樵人集》
韓令坤 923年-968年 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 北宋開國名將
韓延徽 882年-959年 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 遼朝宰相
韓崇訓 955年-1010年 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 檢校太傅
韓琦 1008年-1075年 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 三朝宰相
韓彥直 生卒年不詳 綏德(今陝西綏德) 尚書,宋朝名臣
韓世忠 1089年-1151年 延州(今陝西綏德) 韓家軍統領,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韓侂胄 1152年-1207年 安陽(今河南安陽) 追封岳飛、開禧北伐
韓山童 ?-1351年 欒城(今河北欒城) 元末紅巾軍領袖
韓林兒 ?-1366年 欒城(今河北欒城) 元末紅巾軍領袖
韓爌 1564年-1644年 山西永濟 大明內閣首輔
韓文 1441年-1526年 洪洞(山西洪洞) 太子太傅,尚書
韓錦雲 1806年-1874年 海南省文昌縣 雲南糧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