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心中的歷史人物600字。。但要寫唐雎 荊軻 燭之武
「士」大體可分為文士、武士、低級官吏三類,戰國時有名的「士」如荊軻、蘇秦、馮諼、唐雎、燭之武、侯贏等,在他們身邊都體現出非凡的才智、超人的膽識和對主人的無比忠誠。貴族所養之士,多達數千個,被養之人行行俱有。有的為了獵取功名利祿,奔走於各國之間,他們朝秦暮楚,陰謀權詐,不擇手段,以達到個人目的;但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為解救國家危難挺身而出,做了一些於國於民有益之事。
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附: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燭之武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愛國義士.他在說秦伯之前,只是鄭國的一個圉政,小小的養馬官,有著懷才不遇的憤怨,但在鄭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隻身去說秦伯,足見其義.勇.說秦伯時,他隻字不提鄭國利益,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亡鄭對晉有利,而存鄭對秦有利.曉之以理,動之以利,運用智慧最終解了鄭國的危難.所以說他是一個有義有勇有智謀的愛國之士.正所謂: 危難之時挺身行, 寶刀未老入敵營. 但憑三寸不爛舌, 說退秦師留美名.
唐雎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次次,我們為他的聰慧機智、能言善辯所啟發,為他的不畏強暴、蔑視強權所感染,為他的勇赴國難、視死如歸所感動,為他的大義凜然、浩然正氣所激勵,我希望在今後的歲月里,唐雎、荊軻 、燭之武的這些精神能伴隨我們共同成長,使我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內在本質精神得以弘揚,個性風採得以展示!
② 歷史上類似唐雎一樣的人有誰
1、晏子
晏嬰(?—前500年),姬姓(一說子姓)[1],晏氏,字仲,謚「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
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2、蘇武
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3、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4、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5、藺相如
藺相如(生卒年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 。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
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周恩來
網路-蘇武
網路-晏子
③ 唐雎是怎樣的人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布衣之怒」的故事
秦王氣勢洶洶地對唐雎說:「你聽說過什麼是天子發怒嗎?」唐雎回答說:「沒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唐雎說:「您聽說過布衣(平民)發怒嗎?」秦王說:「布衣發怒,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那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有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竟然出現一道白光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竟有一隻蒼鷹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布衣的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倒下的雖然只有兩個人,血流僅僅五步遠,可是整個天下的人都要披麻戴孝!看來今天到時候了!」於是拔出寶劍站起來。
秦王嚇得變了臉色,急忙向唐雎道歉:「先生請坐!哪裡會到那種地步!」
一幕「折服秦王」的荒誕劇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讀者誤作史傳,以為實有其事,初中語文《教參》的分析不能不說是極有影響的: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並吞,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這篇文章記敘唐雎出使秦國,義正辭嚴地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終於折服秦王的經過,表現了唐雎不畏強暴的精神。
其實,秦王是否有必要設計這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騙局」?兩國之間是否存在這番驚心動魄的「外交斗爭」?一介之使唐雎是否可能輕而易舉「折服秦王」?探究有關史實,結論只能是否定的。
戰國末期,天下紛爭,游說之士活躍於政治、外交舞台。唐雎是魏國的策士,《戰國策》對其人其事之記載,真假參半虛實有之。該書詳錄唐雎四次游說之辭,茲據於鬯《戰國策年表》編年如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齊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唐雎以「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為由,說動秦王發兵救魏,「魏氏復全,唐雎之說也」。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魏信陵君竊符救趙,志得意滿居功自矜。「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唐雎以此語誡之,信陵君幡然醒悟謙恭「受教」。
秦始皇六年(前241),唐雎說楚春申君合縱,「相萬乘之楚,御中國之難」,「為天下梟」(《戰國策·楚策三》),率諸侯合力抗秦,事未果。
第四次,即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該章載錄秦王「滅韓亡魏」之語。始皇十七年(前230)韓滅,後五年魏亡,故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廷見秦王嬴政事,《戰國策年表》系於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按照《戰國策》的記載,唐雎活動於戰國末期約四十年間(前266-前225),其一生行事多與抗秦存魏攸關,從《戰國策》所錄其人言辭看,此人乃一「辯其談說」(《荀子·儒效》)的策謀之士。《唐雎不辱使命》的記載與唐雎的這一身份似乎也沒有扌干格難通之處。然而,《戰國策》關於唐雎的記載卻存在一個難以彌合的破綻: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出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遂約車而遣之。唐雎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至於此,甚苦矣……」
這便是《戰國策》所載唐雎首次使秦事。是年唐雎「九十餘歲」,自稱「老臣」,秦王則以「丈人」呼之。照此推衍,十年後說信陵君,十五年後說春申君,唐雎已過百歲,至為安陵君使秦而面見秦王嬴政,上距說秦昭王四十餘載,唐雎已為一百三十餘歲之朽然老丈矣!元代吳師道《〈戰國策〉校注補正》析曰:「唐雎為魏說秦時,九十餘,至與信陵君語,相去十年,為安陵使秦……上去說秦四十二年,決不存矣。」吳氏之說切中肯綮。《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其人之存歿已屬一大疑問,遑論奉命出使懾服秦王了。一百餘歲之老朽面折廷爭折沖樽俎,而令秦王驚惶失態俯首聽命,這只能是編排出來的一幕滑稽劇,而絕非真正的歷史。在這一點上,《戰國策》的記載是不能自圓其說的。①
退一步說,即令兩次使秦的唐雎非為一人②,該文的歷史真實性依然是大可懷疑的。
安陵,即鄢陵。安、鄢古韻同屬元部,可行通用,《唐雎不辱使命》亦見《說苑·奉使》,其文「安陵君」作「鄢陵君」,可見其地實一。楊寬先生《戰國史》所附歷史地圖於「安陵」下括注「鄢陵」,亦可證之。安陵原為魏之屬地,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秦相穰侯魏冉興兵擊魏,斯時鄢陵已入秦境:
(魏昭王)謂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廣陶,攻齊得剛、博以廣陶,得許、鄢陵以廣陶,秦王不問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許、鄢陵必議,議則君必窮。為君計者,勿攻便。」
此為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事。由引文可知,早在魏冉攻魏之前,迫於秦之壓力,魏國已割鄢陵以增廣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說,唐雎為安陵君使秦前五十八年,安陵已落秦人之手。秦莊襄王三年(前247),魏信陵君有言:「無忌將發十萬之師以造安陵之城。」可見此時安陵之歸屬尚無變化。沒有材料可以證明,此後安陵復歸於魏,又成「魏的附庸小國」。誠如歷史地理學家顧觀光所雲:「鄢陵久為秦有,而安陵至戰國末尚存,此則傳聞異辭,當在闕疑之列矣。」(《七國地理考》卷五)
從時間、地點、人物的矛盾情形看,《唐雎不辱使命》事出虛妄,當可定論。當代學者繆文遠先生在《戰國策考辨》一書中斷定,是章出自秦末漢初縱橫家之「擬托」。朱東潤先生也認為:「本文情節當出於虛構,不能視為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遜上編第一冊137頁)斯誠不刊之論。倘對該文內容深入剖析,這一點可以看得更為清楚。
首先,基本情節不合事理。作為一方域僅「五十里」之小國,當天下板盪之際,只能成為臣服大國強國的附庸,事實上是很難作為一個「國家」獨立存在的。即令魏國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尚存」,以秦王橫掃六合之兵威,但遣偏師一支以擊,彈丸之地旦夕可下,何須卑詞「易地」,自討沒趣,進行一嘲外交斗爭」?秦王舉措固然令人費解,而唐雎之行則愚昧至極。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魏國既滅,安陵豈能以「五十里之地」對抗虎狼之秦?即令以「劫秦」手段換取秦王一紙承諾,在「兵革不修、詐偽並起」「氵昏然道德絕矣」(劉向《戰國策書錄》)的戰國末期,缺少實力保障,這種承諾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戰國策》注者鮑彪認為:「唐雎之使愚矣!雖抗言不屈,豈終能沮之乎?」戰國策士的游說活動皆有明確的功利目的,唐雎怎麼會「知其不可而為之」呢?
其次,人物形象有欠准確。該文的兩個人物唐雎和秦王,與真實的歷史人物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反差。歷史上的唐雎,是一位縱橫捭闔巧舌如簧的策士,並不是專諸、聶政、要離之類的玩命角色。「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的恫嚇,「挺劍而起」一拚死活的架勢,非唐雎一類的策士所願為所能為。而作為唐雎對手的秦王嬴政,絕不是懦弱無能易於就範的庸主,那種色厲內荏前踞後恭的性格,和喑口惡叱吒一統天下的嬴政的個性特徵難以吻合。只要讀一讀《史記·刺客列傳》就可以知道,面對荊軻鋒利的匕首,猝然之間,秦王「乃以手共搏之」,可見其人身手矯健處變不驚,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角色。那種「色撓,長跪而謝之」的形象,和歷史上的秦王嬴政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由此觀之,《唐雎不辱使命》不僅違背了歷史的真實,作為文學作品,也違背了生活的真實;其文出於虛構「擬托」,而且虛構「擬托」的手法也實在算不上高明。
對照《史記》對唐雎其人其事的記載,對准確理解《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不無啟迪。太史公處置《戰國策》中關涉唐雎的材料,採取了三種方式。一是載錄其事直書其名:《魏世家》記唐雎說秦昭王援魏事,文字與《戰國策》悉同。一是載錄其事諱涉其名:《魏公子列傳》載唐雎說信陵君事,不書「唐雎」之名,而雲「客有說公子」者。史遷下筆審慎,無疑對其時唐雎之年齡及緣何由魏入趙俱生疑惑。一是對《戰國策》中有關材料棄置不用:《唐雎不辱使命》即屬此類。照一般讀者看來,《唐雎不辱使命》情節生動文字鮮活,絕不比《刺客列傳》中的「曹沫之劫齊桓公」遜色。《史記》何以作如此取捨?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太史公已辨其偽。可以說,早在二千年前,司馬遷即以史家銳利的目光對唐雎劫秦王之真偽作過甄別。秦帝國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始皇仁義不施積怨天下,故漢初縱橫之士假託唐雎之名,向秦始皇潑了這盆污水。③這就是《唐雎不辱使命》產生的社會背景。「易地」是秦始皇的祖宗們常常祭起的法寶,而「劫秦」之事,在秦的歷史上也不鮮見。這無疑給「擬托」者提供了歷史素材和想像空間。在此基礎上,塞進漢初方士們特別感興趣的「白虹貫日」「慧星襲月」「倉鷹擊殿」之類「天人感應」之談,迷人心竅惑人耳目,所有這一切拼湊一處,便借著「唐雎」的亡靈,上演出一幕「折服秦王」的歷史荒誕劇。
〔注釋〕①《戰國策》系西漢劉向據六種書合成,文字非出一人之手,有此矛盾,並不奇怪。②《戰國策》整理者南宋鮑彪認為,兩次使秦之唐雎非為一人。然魏有兩唐雎之說舍此別無根據,故多數治《戰國策》者並不認同。③楊寬先生認為,《戰國策》某些章節,「只是用作練習游說的腳本的,就不免誇張失實,甚至假託虛構」(《戰國史》529頁)。《唐雎不辱使命》很可能正是講究「揣摩」的策士們虛擬的供「練習游說用的腳。」
④ 歷史上真有唐雎嗎
沒有,這個人物是杜撰的,所謂唐雎見秦王根本就是虛構的。因為秦國規定除了專秦王其他屬人不能帶劍上朝,看荊軻刺秦就知道了。更何況當時交戰情況下,六國人就更不可能帶劍上朝了。而且秦王也就是秦始皇是個有雄才偉略的帝王,怎麼可能唐雎一拔劍就嚇得變臉色了呢。
⑤ 歷史上是否有唐雎這個人
歷史上有唐雎這個人。
唐雎(jū),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版使命,不畏強權,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於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⑥ 像唐雎一樣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張儀 連橫
蘇秦 合縱
諸葛亮 舌戰群儒
觸龍 觸龍說趙太後
藺相如 完壁歸趙
晏嬰 (晏子專使楚)
毛遂 (毛遂自薦屬)
燭之武 燭之武退秦師
⑦ 唐雎是哪國人,你知道他有哪些故事嗎
唐菊不辱使命 唐雎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斗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並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輝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戰國末年的弱國臣子唐雎,他的凜然正氣千百年來仍然令人震撼。
不久前,我帶領學生學習《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重溫那一豪壯的場面。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一個頗有深度的問題: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國避過一劫,緣於他的拚死一搏。可唐雎的劍是從哪裡來的?
文章對此沒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否帶劍而入呢?根據當時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攜帶武器,因此還演繹了許多盪氣回腸的故事:荊軻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圖當中,專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首藏在魚肚子里。唐雎長長的劍自是匿之不住。難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極點,任由使者攜劍以示氣度?這種僥幸之說恐怕難以站住腳。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間,秦王早已有過前車之鑒: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史記·刺客列傳》)。雖然說堂堂秦王,蠻橫驕縱,但絕對不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斷不會有如此舉動。
那唐雎「挺劍而起」時該不會是使秦王之劍吧?秦法雖然規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秦王倒是有劍的,可諸位不要忘了,唐雎前來乃是「秦王不悅」之後,是想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亡國危機的。秦王會把一區區小國使者放在眼裡嗎?即便接見,也只能殿下侍候。因而,唐雎根本沒有接近秦王之機會,拔出秦王之劍無異於痴人說夢。
既然如此,唐雎的劍到底從何而來呢?
該文出自《戰國策》,我們先來看一看《戰國策》吧。它是一部介於子、史之間的古書,主要記錄戰國時代以縱橫家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同時也有一些歷史事實。其中歷史記載有的是民間傳說,有的引寓言故事。評論家吳小如在《古文精讀舉隅》中談到,《戰國策》並非全部實錄。蔡守湘於《先秦文學史》中所持也是「記言記事具有藝術虛構」之論。馬積高、黃鈞在其《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則明示,《戰國策》是史家之筆兼策士之辭,「為了聳人聽聞,游士的言詞有誇張渲染和虛構的特點」。《戰國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謂安陵君》(課文節選於此)是一篇游士說客的文字,唐雎也作唐且。秦王稱天子之怒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且則稱布衣之怒為「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秦王只好「長跪而謝」。《戰國策》就是用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敷張揚厲的語言,來突出唐且作為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這類誇張和近乎虛構的筆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歷史散文的文學色彩。
朱東潤先生認為:唐雎脅迫秦王之情節當出於虛構,不能視為真實的史料記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歷史上的安陵國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正史對它的滅亡幾乎沒有記載。《資治通鑒·秦記二》則說,「二十二年,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臣受地於魏之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王義而許之。」安陵國能夠暫存與唐雎似乎沒什麼關系。《戰國策·魏策四》之《秦魏為與國》記曰:「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諾。』遂約車而遣之。」而同樣節選自《戰國策·魏策四》之《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且不但年輕了,還神功蓋世,能夠與年富力強的秦王相抗衡,把秦王嚇得跪地求饒。兩者前後矛盾,必有一記載有虛構成分。而《史記》中乾脆沒有唐且這個人。正如古文學家游國恩所說,「《戰國策》最長於說事,但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唐雎劫秦王極有可能是文學作品的藝術誇張,也可能是子虛烏有。
如此說來,故事似乎沒有流傳下來的理由。黃岳洲、茅宗祥在《中華文學鑒賞寶庫》中告訴我們,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這種無畏品格為時人和後人所贊賞。同時,唐雎的「不易」顯示了安陵國土的神聖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義,是尊嚴。秦人企圖用欺騙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料卻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許多亡國者和將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實與否倒是次要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