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集市趙古營歷史
辛集市,別稱「中國皮都」。辛集皮革業歷史悠久,始於明,盛於清,專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屬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鎮,被授予「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五星級專業市場」、「中國最大最全產業鏈皮革皮衣產業園區」、「中國最大皮革皮衣專業市場」。
辛集市是河北省省直管市。辛集市現以皮革,機械,化工,農產品加工,旅遊為支柱產業。[1-3]
辛集是河北省中東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位於石家莊市東65公里處,距首都北京250公里。 辛集市北與深澤縣、安平縣接壤,東與深州市為鄰,南與冀州市、寧晉縣相接,西與晉州市毗連。全市總面積951平方公里,總人口61.6萬,城區人口23萬人(2011年)。[4] 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市,是全國衛生城、文化先進市、體育先進市。
2. 辛集的歷史
河北
辛集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隸屬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市
辛集街道景色(9張)政府駐地辛集鎮位於石家莊市東65公里處,距首都北京250公里。辛集位於石德鐵路沿線,鐵路、國道、高速公路橫跨全境,通達全國各地。辛集北與深澤縣、安平縣接壤,東與深縣為鄰,南與冀縣、寧晉縣相接,西與晉州市毗連,北鄰石黃速12公里。辛集市境南北長56公里,東西寬28公里,總面積951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人,轄15個鄉鎮。辛集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市,是全國衛生城、文化先進市、體育先進市,2005年3月,被河北省確定為22個第一批擴權強縣(市)的縣市之一,是全國百家明星縣(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河北省「十強」縣市,2011年5月,被河北省文明辦評為文明城區、文明縣級市。 辛集地圖
北齊時期其置屬安國縣,隋改鹿城縣。唐代始稱束鹿縣。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作亂(「 安史之亂」)。次年鹿城縣改名束鹿縣,取「栟擒安祿山」之意。1949年9月,縣政府駐地由新城遷至今辛集鎮,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辛集鎮曾設縣級鎮,與束鹿縣平級,不久後劃歸束鹿縣管轄。1958年11月束鹿、晉縣、深澤三縣合並為束鹿縣,1961年5月,恢復原束鹿縣轄區,晉縣、深澤縣分設,1965年改轄為31個公社,1986年3月5日撤縣改辛集市,名字取自境內最著名的集鎮—辛集鎮,原轄區不變。1996年12月,鄉鎮合並為8鎮、7鄉共15個鄉鎮,仍稱辛集市。
山東
辛集鎮位於沂南縣中東部,沂河東岸。總面積91平方公里,轄57個行政村,人口5.7萬。該鎮地圖位置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地處沂河沖積平原,是優質蔬菜、水稻之鄉。全鎮蔬菜面積20000畝,年產優質水稻10000噸,生豬出欄17000頭,家禽150萬只。苗家曲村的苗蛋(優質鴨蛋)古為朝廷貢品遠近聞名,李店子村注冊的"蒙山靈芝"暢銷國內外。鎮內建有年成交量1.54億公斤的大型蔬菜交易批發市場1處,貯藏量為1000噸的蔬菜水果恆溫保鮮庫一座,大型竹木批發市場一處。
3. 辛集歷史名人
名人如下:
1. 趙望雲
1906年9月30日生於河北束鹿,1977年3月9日卒於陝西西安。初做學徒,1925年到北京,京華美術專科學校肄業。1933年在河北農村寫生,作品在天津《大公報》連載。1934~1936年又到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農村寫生,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時農民的貧苦生活,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獲平民畫家的稱號。40年代轉赴西北,描繪西北地區的山川風光和農村風物,並作敦煌之行,臨摹石窟壁畫。1949年後,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 。
趙望雲擅人物、山水,筆墨蒼厚,作品寫西北山川、人物,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畫風自然質朴,為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出版有《農村寫生集》、《塞上寫生集》、《黃河寫生冊》、《林區寫生冊》、《 西北旅行畫集》、《埃及寫生畫集》、《趙望雲畫集》 .其子趙季平。
2. 趙季平
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國家一級作曲家,被譽為「最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 主要作品:電影 《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秦頌》、《荊軻刺秦王》、《漂亮媽媽》、《一聲嘆息》、《回家過年》、《炮打雙燈》等 。電視劇 《水滸傳》、《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大宅門》、《青衣》
3. 任率英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中國連環畫研究會顧問,當代連環畫大師,工筆重彩畫的傑出代表。1911年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30年代拜著名畫家徐燕孫為師,專功工筆重彩人物畫, 1950年起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從事中國工筆畫、年畫、連環畫的創作,與劉繼卣、王叔暉等共同將中國連環畫、年畫創作推向藝術高峰。
他的作品畫風工細,構圖嚴謹,線條優美,色彩絢麗,雅俗共賞。其作品既張貼於百姓陋室,又收藏於博物館殿堂。任率英一生創作了大量藝術精品,連環畫白蛇傳被譽為現代連環畫四大經典之一。年畫嫦娥奔月發行以千萬記數,其照片被美國航天博物館陳列。特別是他晚年創作了大量藝術巨制:工筆重彩八十七神仙卷和百美圖卷堪稱工筆重彩的巔峰之作。
4. 方紀
原名馮驥,著名作家。出生於河北省辛集市佃士營村,著有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和詩歌集。代表作散文《揮手之間》,記錄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國共和平談判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抗戰爆發後曾在武漢、長沙、桂林、重慶等地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時期曾在陝甘寧邊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央黨校三部(馬列學院)和《解放日報》社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熱河省文聯主席。解放戰爭中,在前線任隨軍記者。此時,還參加了農村土改,寫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運動的長篇小說《老桑樹底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說《不連續的故事》。1949年後曾擔任《天津日報》編委、文藝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天津市文聯黨組書記、中國作協天津分會主席等職。
5. 李錫銘
1946年後入清華大學先修班、建築系、土木系學習。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受北京市委青委委派到石景山發電廠從事建團工作並兼石景山發電廠黨總支部宣傳委員。1952年後任石景山發電廠黨總支部副書記、代理書記。1957年任石景山發電廠黨委書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後先在石景山發電廠生產組協助工作,後任廠革委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3)辛集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辛集,省直管市,是河北省中東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位於石家莊市東65公里處,距首都北京22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距雄安新區120公里。辛集市北與深澤縣、安平縣接壤,東與深州市為鄰,南與冀州區、寧晉縣相接,西與晉州市毗連。全市總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63.5萬,城市建成區面積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萬。轄7鄉8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44個行政村。
辛集市是河北省第一批22個擴權強縣(市)的縣市之一,是全國百家明星縣(市)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河北省「十強」縣市,2011年5月,被河北省文明辦評為文明城區、文明縣級市,發展最快的城市,全省排第21位,辛集鎮被譽為「河北省第一大鎮」。
參考資料:網路:辛集
4. 「辛集市」為什麼叫「辛集」,辛集最早叫什麼歷史
相傳,古時候沒有集,集是商人們趕集買買賣賣才形成的。要說辛集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先從「商人」的來歷說起。
古時候我國有個商朝,商紂王是個兇殘的昏君。他聽人說冀州侯蘇護,有個才貌雙全、美如天仙的女兒,在金殿上就命蘇護送女進宮為妃。蘇護大罵紂王無道,當場在宮牆上寫了一首反詩:
君壞朝綱, 有敗無常; 冀州蘇護, 永不返商.
結果,紂王派兵強行把蘇妲己搶了來。在妲己進京的路上,被狐狸精吃了,變做妲己的俏模樣做了紂王的妃子。他倆是柳條子穿魚一肋(類)子貨,變著法地殺害忠臣良將。承相比干,忠心耿耿,就阻止妲己害人干壞事,她就裝病,說心疼的厲害,百葯不治,只有吃了比乾的玲瓏心才能好,紂王就下令取了比乾的心。朝中文武大臣紛紛奏本,強烈要求殺死禍國殃民的蘇妲己。妲己整天價哭著要紂王把文武百官一齊問斬,紂王怕人們起來反抗,就把那些忠臣良將發配去了洛陽,不準分給他們耕地。這些大臣為了養家糊口。只好到鄉村背糧到城裡賣,賬些農民需要的生活用品到農村。在官道上,每天總有不少人來來往往,因他們是商朝來的,當地人就叫他們「商人」,因為他們是商朝來的,當地人就叫他們「商人」,後來,人們就把做買賣的人都稱為「商人」了。
最初,商人們是走家串戶做買賣,後采他們就約定每隔幾天到一個鎮子上去一次,在大街里出上攤,買的、賣的都在這一天趕來進行交易,這樣一集一散,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集」。後來,商人們聽說直隸鹿城收皮子,價錢高,就把黃河兩岸的牛羊皮低價收起來,長途運到鹿城,這里果然皮店、作坊很多,出的價又高,商人們就成幫結隊地來,每五天來一撥,就定規為逢四逢九為集散日,於是就成為商人在北方新立的一個大集。商人們叫號動身時,不說去鹿城,都說到新集。寫帳的人錯把新集寫成不帶「斤」字的辛,從那時起,這里就叫成辛集了。
5. 辛集的歷史沿革
漢 高祖六年(前201)封齊候胡害為貰候,置貰候國。後置貰縣。
文帝(前179-157)封駟鈞為侯。後置 縣( 與 同音)。
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之子劉賢為安定戾候。置安定候國。後改縣。
神爵三年(前59)封廣川繆王之子劉強為樂信候。置樂信候國。後改縣。
神爵四年(前58)封廣川戴王之子劉辟兵為西梁候。置西梁候國。後改縣。
元始二年(2)置安定縣,後改為安民縣。
更始元年(23)宋子(今趙縣)人耿純率宗族賓客2000餘人到貰城(今大車城、小車城)迎劉秀。劉秀命耿純為先鋒,收復宋字。 三國、晉、南北朝 北魏初年(386)改 縣為 縣。
北齊年間(550-577)改 縣為安國縣,縣治在今安古城。 隋 開皇六年(586)改安國縣為安定縣,縣治在今舊城。
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定縣,置晏城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定縣為鹿城縣。
大業初年(605)廢晏城縣,並入鹿城縣。 唐 武德五年(622)劉黑(竇建德余部)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鹿城被唐將桑維和打敗。
天寶十五年(756)改鹿城縣為束鹿縣。 五代 後唐清泰三年(936)石敬塘在契丹貴族幫助下,滅後唐,建後晉,向契丹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其時束鹿縣被契丹統割。
後周顯德二年(955)周世宗命將領韓通修築束鹿縣城(今舊城鎮),以防外族犯境。 北宋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東京,兩河失守,束鹿縣被金統轄。 南宋 嘉定八年(1215)河北紅襖軍首領周元兒抗金,率起義竣攻佔束鹿縣城(今舊城鎮)
咸淳三年(1267)束鹿縣大旱。 元 元貞二年(1296)束鹿縣大水成災。
大德十一年(1307)趙州、束鹿、隆平等州縣大水。 明 洪武六年(1307)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永樂初年(1403)詔令從山西往河北真定南宮一代移民,洪洞縣白馬寺大槐樹為集送點。從此,大批山西移民來束鹿縣占產立村。
永樂四年(1406)束鹿縣大旱。
永樂九年(1411)知縣王揖在衙門西建醫學專門學校。
天順元年(1457)縣儒學訓導康翁賓修成《束鹿縣志》內容條析分明,記載周詳。
成化二十三年(1487)縣儒學訓導康紹儒重修《束鹿縣治》。將天順《束鹿縣志》未載內容增入。
正德六年(1511)文安縣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束鹿縣城(今舊城鎮)。
嘉靖年間(1522-1566)知縣白鎰續修《束鹿縣志》。
隆慶二年(1568)本縣進士、河南按察司兵備僉事賈衡撰成《束鹿縣志》,知縣武時傑付梓。
萬曆三十四年(1606)大雨,滹沱河泛濫,午夜大水入束鹿縣城(今舊城鎮),深數尺,官衙民舍多癱壞。
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自東北來束鹿縣,先以百餘名騎兵沖入束鹿縣城裡,占據西、北二門。曾於正在家居的陝西寧夏兵備副史耿啟率領的壯丁交戰後農民起義軍撤去。 清 康熙十年(1671)知縣劉琨,宴請明儒修成《康熙束鹿縣志》。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1月19日,教育部頒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將學堂改稱學校,男女可以同校,初等小學修業四年,高等小學修業三年,簡稱「四三制」。此後,學校之名遍及束鹿縣。
自光道年間至今,束鹿人在武漢開辦酒廠酒店達四五十家,一萬多束鹿人從事燒酒和經銷事業。並延長江中下游在九江、長沙、安慶、芙湖、上海等地設大批分號。書鹿酒業半條江由此而來。束鹿人首創用玻璃瓶裝酒。其釀造的「漢汾酒」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民國2年(1913)束鹿縣衙改為縣知事公署,知縣改為知事。
民國3年(1914)8月,北京北洋軍閥政府頒布縣佐製法令,束鹿縣與西部的小章村設縣佐。
民國14年(1925)由國務院總長龔心湛簽署的「臨時執政令」中關於直隸省屬各地施行市自治日期及區領域令,決定該辛集鎮為辛集市舊城鎮為舊城市。
民國29年(1940)冀中區黨委決定,部署鹿縣劃分為束北束冀兩個縣,以辛集、錨營、圈頭、大李庄一線為界,以南為束冀縣,以北為束北縣。束北縣已北里廂一代為根據地,束冀縣以束鹿與冀縣交界的孟家莊、堤北一代為根據地。
民國31年(1944)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極端困難的時期。冀中區黨委決定將束北縣劃分為兩個聯合縣。即滄石公路的3個區和深縣深磨公路以西的四個區和並組建為深束縣;滄市路以北的四個區和晉縣城東的兩個區及安平縣南部的13個村莊和並組建為束晉縣。
民國32年(1945)1945年10月,深束縣和束晉縣合並成立束鹿縣。將元深縣得4個區、晉縣的兩個區、安平的一個區分別歸還原縣建制。縣委、縣政府機關設在范家莊。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26日,辛集市改為辛集鎮,直屬石家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撤銷舊城鎮改為區級鎮。
1950年1月15日,束鹿縣由原來的17個區劃為10個區。5月26日,又調整為7個區。這7個區是:一區舊城,二區張古庄,三區位伯,四區辛集,五區南智丘,六區新城,七區和睦井。
1954年1月1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發展,一個春季就由1953年的31個發展到282個,11月發展到1339個。入社農戶佔全縣總農戶的42.2%。
1954年4月1日,束鹿縣與辛集鎮合並,辛集鎮由專轄鎮改為縣轄鎮。
1956年 7月6日,撤區並鄉。將原來的99個鄉並為31個鄉,保留一個區級鎮——辛集鎮,並將辛集鎮周圍8個村劃為辛集鎮郊區。
1956年年內,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部轉為高級社。
1958年8月23日,縣委召開全縣廣播大會,動員大辦人民公社。
1958年8月28日,只用了5天時間全縣及建立了8個人民公社,實現了公社化。
1958年11月12日,晉縣、深澤、束鹿三縣合並,稱束鹿縣,縣委、縣政府駐辛集鎮。
1961年5月5日,束鹿縣與晉縣分設,將8個大公社化為30個小公社。
1981年1月25日到4月7日,全縣31個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成立了公社管理委員會和辛集鎮人民政府。
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束鹿縣,設立辛集市(縣級),以原束鹿縣的行政區域為辛集市的行政區域。
1996年12月,合鄉並鎮為八鎮七鄉,共十五個鄉鎮,仍稱辛集市。
古鎮辛集歷史悠久。據《束鹿縣志》記載,明時此地已名新集,後與彭家莊、李家莊、廉官店、王家莊合並,改「新」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築寨牆時,又將鄰村高卜營圈入寨內,同治末年與辛集合並。辛集鎮過去為全國一個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際就享有盛名,有「直隸一集」之稱。
辛集古代稱:廉官店。俗語:「不知束鹿縣,知道廉官店。」
6. 辛集鎮的歷史沿革
古鎮辛集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際就享有盛名。專據《束鹿縣志》記載,明時此屬地已名新集,後與彭家莊、李家莊、廉官店、王家莊合並,改「新」為「辛」。
同治二年五月(公歷1862年)修築寨牆時,又將鄰村高卜營圈入寨內,同治末年與辛集合並。抗日戰爭初期,屬束鹿縣。1942年屬深束縣。抗日戰爭勝利後,該鎮改稱為辛集市,屬石家莊地區行政專署。1949年9月,縣人民政府由舊城遷到辛集,後改市後改市為鎮,錄屬未變。1954年辛集鎮劃為束鹿縣。這里1952年辦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辛集先鋒人民公社辛集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將該管理區與月耳營管理區9個村,安古城管理區一個村,東良馬管理區2個村,子日庄管理區一個村劃為城關公社,辛集鎮獨立成一個公社。1981年1月,改為辛集鎮,並成立鎮人民政府。1982年改稱管理委員會,1986年3月改為興華街道辦事處。1996年12月城東、城北街道辦事處並入,稱辛集鎮。
7. 辛集市的歷史
據史籍和縣志記載,夏、商屬冀州地,周時屬並州地,春秋屬晉地,戰國屬趙地,秦時鉅鹿郡地,但未設行政建制。
西漢開始建縣,時分為貰、(鼎阝)、安定、樂信、西梁五縣,前四縣均隸鉅鹿郡,西梁縣隸信都國。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國大旱,蝗蟲成災,民多流亡。為安撫民心,改安定為安民縣。此後,曾叫(梟阝)、安國縣、鹿城縣,隸屬疆域時有其變。
(7)辛集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本始元年(前73)封燕刺王之子劉賢為安定戾候。
置安定候國。
後改縣。
神爵三年(前59)封廣川繆王之子劉強為樂信候。
置樂信候國。
後改縣。
神爵四年(前58)封廣川戴王之子劉辟兵為西梁候。
置西梁候國。
後改縣。
元始二年(2)置安定縣,後改為安民縣。
更始元年(23)宋子(今趙縣)人耿純率宗族賓客2000餘人到貰城(今大車城、小車城)迎劉秀。
劉秀命耿純為先鋒,收復宋字。
北魏初年(386)改縣為縣。
北齊年間(550-577)改縣為安國縣,縣治在今安古城。
開皇六年(586)改安國縣為安定縣,縣治在今舊城。
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定縣,置晏城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定縣為鹿城縣。
大業初年(605)廢晏城縣,並入鹿城縣。
武德五年(622)劉黑(竇建德余部)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鹿城被唐將桑維和打敗。
天寶十五年(756)改鹿城縣為束鹿縣。
後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在契丹貴族幫助下,滅後唐,建後晉,向契丹稱兒皇帝,割燕雲十六州。
其時束鹿縣被契丹統轄。
中國皮都辛集國際皮革城(12張)後周顯德二年(955)周世宗命將領韓通修築束鹿縣城(今舊城鎮),以防外族犯境。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克東京,兩河失守,束鹿縣被金統轄。
嘉定八年(1215)河北紅襖軍首領周元兒抗金,率起義竣攻佔束鹿縣城(今舊城鎮)咸淳三年(1267)束鹿縣大旱。
元貞二年(1296)束鹿縣大水成災。
大德十一年(1307)趙州、束鹿、隆平等州縣大水。
洪武六年(1307國家外貿基地)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永樂初年(1403)詔令從山西往河北真定南宮一代移民,洪洞縣白馬寺大槐樹為集送點。
從此,大批山西移民來束鹿縣占產立村。
永樂四年(1406)束鹿縣大旱。
永樂九年(1411)知縣王揖在衙門西建醫學專門學校。
天順元年(1457)縣儒學訓導康翁賓修成《束鹿縣志》內容條析分明,記載周詳。
成化二十三年(1487)縣儒學訓導康紹儒重修《束鹿縣治》。
將天順《束鹿縣志》未載內容增入。
正德六年(1511)文安縣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束鹿縣城(今舊城鎮)。
五星專業市場證書嘉靖年間(1522-1566)知縣白鎰續修《束鹿縣志》。
隆慶二年(1568)本縣進士、河南按察司兵備僉事賈衡撰成《束鹿縣志》,知縣武時傑付梓。
萬曆三十四年(1606)大雨,滹沱河泛濫,午夜大水入束鹿縣城(今舊城鎮),深數尺,官衙民舍多癱壞。
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自東北來束鹿縣,先以百餘名騎兵沖入束鹿縣城裡,占據西、北二門。
曾於正在家居的陝西寧夏兵備副史耿啟率領的壯丁交戰後農民起義軍撤去。
康熙十年(1671)知縣劉琨,宴請明儒修成《康熙束鹿縣志》。
8. 辛集鎮的歷史文化
信量橋,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位於苗家曲村中,橫跨潮溝河,東西走向,為塊石壘砌11孔拱形橋。總跨度60米,東引橋50米,西引橋30米,寬4.6米,高6米,橋面坡度平緩。橋南北兩側分別刻有11個龍頭和龍尾。另在西引橋南側刻有一龍頭,北面無尾,為當地傳說中「禿尾巴老李」的雕像。原東西橋頭石柱上各有石獅1對,橋中間南北兩側石柱上各有一隻石猴。36根石柱形狀各異,有鼓形、球形、香爐形、寶石形等。54塊欄板中有46塊浮雕,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如「八仙過海」「仙人指路」「壽星赴會」「南極仙翁」「王祥卧魚」「麒麟祥雲」「龍虎相鬥」「文武學堂」「松鶴延年」「梅鹿迎春」「葡萄豐架」等,均為深剔平地浮雕陰線刻,細部層次起伏較大,有較強的立體感。從所刻人物、動物、花卉等造型及雕刻技法看,似經多次重修。其中「八仙過海」「王祥卧魚」「南極仙翁」等造型拙樸、神態自若,以雲、水紋相連,似為唐宋時期所刻。「文武學堂」「麒麟祥雲」「龍虎相鬥」等已趨成熟,稍具裝飾色彩,似是清末所補。「葡萄豐架」「松鶴延年」「梅鹿迎春」等雕刻技法成熟,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當為民國年間重修時所添。該橋始建年代失考,但據當地碑文所載,明朝正統、嘉靖、萬曆年間,清朝雍正年間以及民國時期曾經多次重修。
由於潮溝河水自東繞過苗家曲村前,在村西由南向北注入沂河,沂河水自北向西南流,在汛期潮溝河水受沂河水的頂撞,形成「潮信」。村子三面沿河一帶有11個緊密相連、深達丈余的水淵。而「量」字,有「坑,受水之處」意。疑此為「信量橋」之名的由來。
在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關於信量橋來歷的傳說。很早以前,苗家曲村南有個李姓木匠,手藝在十里八鄉很有名氣。苗家曲村前有棵老柳樹,相傳是大禹治水路過時所栽,樹身七八人難以合抱。一年鬧飢荒,老柳樹上的葉芽被村民吃光,樹差點枯死。木匠老李和村民千方百計救活了老柳樹,但樹身卻爛了一個大洞。冬天,一夥孩童在洞內烤火取暖,把老柳樹引著了。幸好此時大老李路過,經奮力撲救,保住了老柳樹性命。老柳樹為了報恩,便多次找到送生娘娘,求她給大老李送個兒子。後大老李的媳婦十月懷胎,竟生下來一條長蛇。大老李一看,揮錛就砍,將蛇尾斬去了半截,一道火光飛向東海。這就是民間傳說的「禿尾巴老李」。
龍王指派禿尾巴老李鎮守黃海,但他卻一直惦記父母,便與老柳樹商定,村民有難的時候,由老柳樹變化成道,救助大家。
苗家曲村前有條大河,為官道必經之地。因無橋不能渡河,每年汛期,鄉親們諸多不便。一天,琅琊太守要經過苗家曲大河赴京進貢。禿尾巴老李得知此事,便計上心來。當進貢車隊行至大河,深陷亂石淤沙中時,恰遇電閃雷鳴,風雨大作,襲來滾滾洪水,把貢品沖個凈光。朝廷得知此事後,詔令限一年即把苗家曲大橋修好。村民們從老道處知道禿尾巴老李設計讓太守修橋之事後,感動萬分。遂將橋命名為「龍橋」,並在橋上雕刻了禿尾巴老李像。
今信量橋仍在使用,但由於管理和保護措施不力,損壞嚴重。10條龍尾只剩下三、四,石獅、石猴業已無存,石柱、橋欄亦殘缺不全。 「苗蛋」產自苗家曲村,是「沂蒙四味」(即丘陵花生、蒙山蠍、苗家曲的鴨蛋、沂河的鱉)之一。苗家曲村位於鎮駐地北1公里沂河東岸,距沂南縣城5公里,處於沂河和潮溝河交匯處,三面環水。潮溝河上有老灣、老龍潭等11個緊密相連、深達丈余的淵子,水域寬廣,魚蝦等水生資源豐富,極其適宜鴨的養殖,在這片水域上自然放養後所產的鴨蛋個兒大。本地特有的蛋鴨品種「綠冠」,平均蛋重67克,雙黃多,蛋皮淡綠細滑,蛋白清透,蛋黃色深,味道清香純正。腌制後的「苗蛋」更佳。
「苗蛋」分為兩種。用老龍潭淤泥加食鹽腌制的叫「香蛋」;用老龍潭水加食鹽腌制的叫「鹹蛋」。「香蛋」腌制時間短,蛋白透亮,蛋黃紅黃色,吃時黃油外溢,醇香微咸;「鹹蛋」腌制時間較長,蛋白微黑,蛋黃灰色,聞有臭味,吃時香咸可口。兩種「苗蛋」,煮熟切開後均不落蒼蠅,為蛋中佳品。在民間流傳著「章丘大蔥蒼山蒜,苗家曲的咸鴨蛋」及「湯螃苗蛋金不換」之說。傳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出巡路過此處,品嘗了「苗蛋」後贊不絕口。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路過莒縣時,為吃到「苗蛋」專程到苗家曲。要求苗家曲村每年進貢「苗蛋」一千個。2002年,苗蛋被評為世界藍天杯十大馳名精品,成為國際風聯指定專用產品。
劉家汪(劉家八角汪)村有2株古槐,樹齡約500年。一株胸圍2.6米,樹高9米,冠幅東西11.1米、南北12.7米;另一株胸圍1.9米,樹高7米,冠幅東西6.2米、南北8.4米。
9. 辛集的文化
辛集市,別稱「中國皮都」。辛集皮革業歷史悠久,始於明,盛於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之美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商埠重鎮,被授予「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地」、「中國皮革皮衣之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五星級專業市場」、「中國最大最全產業鏈皮革皮衣產業園區」、「中國最大皮革皮衣專業市場」。
辛集民俗風情一:農民畫
辛集農民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辛集就有畫、綉、剪、編等民間傳統。20世紀50年代,以壁畫為主要形式的辛集農民畫,清新質朴,范圍廣泛。20世紀60年代,辛集農民畫發展趨向文雅工細,注意造型。20世紀70年代以來,辛集農民畫作品注重表現生活,具有醇厚、粗獷、稚拙、絢麗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稚拙淳樸、雅俗共存」的獨特風格。
1987年2月,辛集農民畫首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又在法國、墨西哥駐華使館以及德國、奧地利、美國、義大利、瑞典、丹麥、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引起了強烈反響。1988年辛集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辛集民俗風情二:皮貼畫
辛集皮貼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辛集當時稱為束鹿縣,那時候束鹿皮革業空前發展,皮店、皮作坊、白皮、毛皮、車馬挽具、最出名的是束鹿羊皮襖,穀子皮(馬靴上專用的靴臉專用皮革),後來發展了皮革著色、染色製革工藝。辛集皮貼畫集繪畫、雕塑、刺綉、剪紙等多種工藝特點為一體。畫面色彩絢麗、細膩逼真,既有民間的古樸風格,又有近代的浮雕效果。每一幅作品的人、景、物都表現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真實的再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