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剛柔並濟的歷史人物

剛柔並濟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5 19:13:23

Ⅰ 歷史上能真正稱得上曠世奇才的人物有誰

李斯
李斯,楚復上蔡制(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Ⅱ 才華橫溢形容哪些歷史人物

1、 萬能天才者——蘇軾
歷史上公認的20大文人排行榜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果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果。其詩體裁寬廣,新鮮豪健,善用誇大比方,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宕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宕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作品宏富,豪宕自若,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永存詩仙——李白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果為最高。其歌行,徹底打破詩篇創造的全部固有格局,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化多端、搖曳多姿的奇特境地。李白的絕句天然明快,灑脫灑脫,能以簡練明快的言語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善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並且同臻極境的,只要李白一人。
3、文學大師——曹雪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有風流的日子。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助為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喜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討。他以堅定不移的意志,歷經多年艱苦,總算創造出極具思維性、藝術性的巨大作品——《紅樓夢》。
4、史家絕唱——司馬遷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含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5、詩篇之父——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榜首位巨大的愛國詩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荒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呈現,標志著我國詩篇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首創的新時代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首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造的《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中的《國風》與《離騷》並稱「風流」,對後世詩篇創造發生了深遠影響。
6、書法筆祖——李斯
李斯的終身,絕大部分時刻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維的。輔佐秦王完結了一致六國的大業,他建議秦始皇廢棄分封制, 實施郡縣制。又提出了一致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一致法令、錢銀、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盡力。
李斯建議以小篆為規范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效果。小篆的呈現,是漢字開展史上的一大前進。魯迅曾稱譽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罷了」,「然子文字,則有殊勛。」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
7、精力狂人——徐渭
徐渭文武雙全,在詩文、戲曲、書畫等各方面都別出心裁,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文人」。他是我國「潑墨大適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開山祖師,其畫能汲取前人精華而面貌一新,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超卓,創始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許多詩文,被稱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樂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我國榜首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還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8、千秋詩聖——杜甫
杜甫在我國古典詩篇中的影響十分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造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的思維中心是儒家的仁政思維,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習俗淳」的雄偉志向。杜甫盡管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我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篇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9、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果中,以戲曲創造為最,其戲曲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間《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光為我國公民所喜歡,並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許多國家,被視為國際戲曲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說戲曲扮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開荒開路的效果。湯顯祖仍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10、漢賦奠基者、辭宗——司馬相如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采綺麗,結構龐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大綱》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11、詩名全國---謝靈運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學多才,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創始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安康集》。
12、唐代詩鬼---李 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改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心裡苦悶,抒情對志向、志向的尋求;對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公民所受的嚴酷剋扣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全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13、天才浪子---李商隱
李商隱是晚唐甚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尋求詩美的詩人。他拿手詩篇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別致,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美麗動聽,廣為傳誦。但部分詩篇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14、百代文宗---劉禹錫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體裁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作品《天論》三篇,論說天的物質性,剖析「天命論」發生的本源,具有唯物主義思維。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來賓集》。
15、終身風流---唐伯虎
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暢通領悟南北畫派,翰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身形美麗,造型精確;亦工適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善於水墨適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美,取法趙孟頫。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文人」。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於國際各大博物館。
16、人世大隱---李 漁
自幼聰明,素有文人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表演,然後積累了豐厚的戲曲創造、表演經歷,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曲理論體系,被後世稱為「我國戲曲理論鼻祖」、「國際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明的倡導者、文明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國際文明名人之一。
終身作品豐厚,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叫《連城璧》)、《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閱覽《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我國文明史上稀少難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17、榜首文人---紀曉嵐
紀昀學宗漢儒,博學多才,工詩及駢文,尤善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風華正茂,晚年的心裡國際卻日益關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品。他的詩文,經後人收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18、大清奇才---張之洞
張之洞早年是清門戶領袖,後成為洋務派的首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興辦了自強書院(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書院(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書院、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書院、慈恩書院(南皮縣榜首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建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興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侵略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打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
19、浪漫詩僧---蘇曼殊
蘇曼殊終身能詩擅畫,知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文武雙全,在詩篇、小說等多種范疇皆取得了成果,後人將其作品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集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獨具匠心,在其時影響甚大。
20、五言詩---曹植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聞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模範的位置。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就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相同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徵,加上其種類的豐厚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果。

Ⅲ 歷史上剛柔並濟,能屈能伸的人

楚漢相爭的大將軍韓信,曾受胯下之辱,但後當上大將軍後,並沒有殺害曾胯下之辱的屠夫,那屠夫感恩不盡,成了韓信最善勇的士兵!還有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這個老狐狸!

Ⅳ 什麼是剛柔相濟,自立自強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曾國藩

物極必反的道理世人皆知,但尺度的把握卻是一門深奧的學問j有人認為,做人要自立自強,必須要顯示剛強。殊不知,剛強過度會適得其反,顯得自己粗俗無腦。水因柔能沖毀萬物,能夠隨意隨容器的形狀而充盈其中。倘若為人能像水一樣善於適應環境,那麼與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國藩曾這樣說:「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

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領悟出天地之間的道理,要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會導致萎靡不振,太剛了則容易折斷。剛並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強矯罷了,柔並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謙遜退讓罷了。做公差,就應該強矯,為名利,就應該謙退;開創家業,就應該強矯,享受安樂,就應該謙退;外出與人應酬,就應該強矯,在家與妻兒享受,就應該謙退。

曾國藩認為,只有自立自強才能成就大事。歷史上諸多聖王賢相、功臣名將、聖賢哲人,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就是因為身上不乏剛毅挺拔之氣,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一種勢不可當的力量,一種堅不可摧的自信。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剛」。有剛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難險阻,能超越常人,戰勝恐懼、悲觀、消極和畏難苟安的心理天敵,能使人體生命之潛能無限地釋放出來。人若無剛則無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則無以自強。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時,敢於與那些名氣大、地位高的人爭斗,顯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強御的精神,但他也處處受排擠,經常成為輿論諷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難。他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過剛則易折,易折則無以達到自強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訓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一條真理:只有剛柔相濟,才能達到自立自強之目的,才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

「柔」,不是軟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長久的力量。莊子在《山木》篇中講到了東海有一隻名叫「意怠」的鳥,這種鳥非常柔弱,總是擠在鳥群中苟生,飛行時它既不敢飛行在鳥隊的前邊,也不敢飛到鳥隊的後邊,吃食的時候也不爭先,只揀其他鳥吃剩的殘食。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以內的排斥,終日悠哉悠哉,遠離禍患。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柔,並不是卑弱和不剛,而是一種安身處世的方法。古往今來,有多少功臣名將由於過「剛」而遭遇不幸。在曾國藩看來,應該把剛直不阿放進心裡,剛柔互用體現在行為處事上。柔是手段,剛是目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立自強。

在面臨挫折和挑戰時,有人會不知所措,或者一味的意氣用事,結果碰得頭破血流;而聰明的人懂得剛柔並濟,能屈能伸,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歷史上勾踐滅吳就是一則外柔內剛,以求自強的故事。春秋時候,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採取了與吳國講和的方略,向夫差稱臣做奴,並獻上了越國的珍財異寶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車,勾踐總是恭順地請夫差踩其背上車,並在車前為夫差牽馬,甚至在夫差生病時口嘗夫差糞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罵,他也不在乎,總是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深討夫差歡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鬆了對勾踐的戒備,放勾踐回到了越國。勾踐一面卧薪嘗膽,苦心勞力,愛撫群臣,教養百姓,發展生產;一面經常派人到夫差面前問安獻寶,迷惑夫差。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活捉了夫差而稱霸諸侯。勾踐以匿剛顯柔的手段,終於達到了滅吳稱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發自內心的,因而是強大和堅韌的。以「懷柔」的手段,以柔制剛,克敵制勝,降伏對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柔弱勝剛強」是老子的一個著名論斷,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可以沖擊任何堅硬強大的東西,沒有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替代它。以柔制剛,以柔克剛,把這運用在自立自強上,往往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代先哲那裡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把所學知識與人生經驗聯系起來思考的人,他主張退步寬平,清淡衡久。他從中汲取人生的信條與經驗,總結出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退,在什麼情勢下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

萬事萬物都不可走極端,片面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人生旅途的沼澤地帶、在名利場勾心鬥角的陰謀中、在人際是非面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說,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知識與人生經驗聯系起來思考的人,他主張退步寬平,清淡衡久。他從中汲取人生的信條與經驗,總結出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爭,在什麼樣的情勢下該退,在什麼情勢下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剛柔並用。

萬事萬物都不可走極端,片面地依靠「剛」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剛」都將導致失敗。在人生旅途的沼澤地帶、在名利場勾心鬥角的陰謀中、在人際是非面前,退讓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說,善用剛柔,才能長久挺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Ⅳ 做人做事,剛柔並濟講了些什麼

劉卓是一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她活潑、熱情、大方、干練,畢業後,她挑選了一家知名度較高的合資企業,並如願做了公司的文員。

劉卓挑選合資企業是因為這樣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抱負——當個領導。她要在這里學習外國人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也積攢點錢,為日後自己的發展打基礎。因此,從底層做起的思想准備很充分。

她所在的辦公室連她才5個人,一個是四十多歲的查理,一個是與她年齡差不多的張超。查理是頭,經常與領導外出談生意,張超忙著永遠也不見少的文件資料,每當電話鈴聲一響,張超總是朝劉卓努努嘴,示意要她聽電話,她手頭的活再忙也得放下。要是有客戶來,端茶遞水也總是劉卓乾的活。至於業務上的事,任劉卓怎樣態度謙恭地請教,查理和張超都挺會裝聾作啞,除了是或不是,絕不多說半個字。

同事間的冷漠是劉卓最不理解的。如何適應一個冷漠的環境成了劉卓的心病,這樣的事情是每一個踏入新環境,特別是初入新職位的人都會碰到的,所以盡量放低姿態,用自己的誠懇打動別人,是你應有的心態。劉卓的行為體現了這個原則。

做事做人,剛柔並濟。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一個人必須辛勤地做事;為了成長和發展,必須努力克服挑戰,設法解決許多難題。所以,做事做人要剛柔並濟,肯吃苦的人,不但精神生活充沛,得到的物質回報也多。這種人健康有活力,前程樂觀;反之,好逸惡勞的人,終究會逐漸消沉、墮落。

做事做人,剛柔並濟,代表一個人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一位肯擔當、不敷衍塞責的務實者,他們肯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肯在順境中居安思危、磨煉自身,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樂觀和沖勁。當別人笑他們不懂得享受時,他們卻暗暗地告訴自己:勞動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依我們觀察,這些人的干勁是多方面的,他們不但事做得好,做家務和教育子女也都很成功。

幸福是由勞動產生的,事業的成功是幸福最主要的源泉。很多樸素的民間道理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幸福來自做事做人、剛柔並濟的真理。有歌詞唱道,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蹚大河。不管你是否願意,生活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將難題、困窘推到你的面前,讓你時常領略到爬山、蹚河的滋味。所以,做事做人,必須剛柔並濟。

Ⅵ 古今中外剛柔並濟的人物故事

1.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倫敦市郊一個貧困鐵匠的家裡。他父親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有時他一個星期只能吃到一個麵包,當然更談不上去上學了。

他特別喜歡電學和力學方面的書。法拉第沒錢買書、買簿子,就利用印刷廠的廢紙訂成筆記本,摘錄各種資料,有時還自己配上插圖。

2.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丹斯來到印刷廠校對他的著作,無意中發現法拉第的「手抄本」。當他知道這是一位裝訂學徒記的筆記時,大吃一驚,於是丹斯送給法拉第皇家學院的聽講券。

法拉第以極為興奮的心情,來到皇家學院旁聽。作報告的正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聽戴維講課。回家後,他把聽講筆記整理成冊,作為自學用的《化學課本》。

3.後來,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裝訂的《化學課本》寄給戴維教授,並附了一封信,表示:「極願逃出商界而入於科學界,因為據我的想像,科學能使人高尚而可親」。

4.收到信後,戴維深為感動。他非常欣賞法拉第的才幹,決定把他招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奮,很快掌握了實驗技術,成為戴維的得力助手。

5.半年以後,戴維要到歐洲大陸作一次科學研究旅行,訪問歐洲各國的著名科學家,參觀各國的化學實驗室。戴維決定帶法拉第出國。就這樣,法拉第跟著戴維在歐洲旅行了一年半,會見了安培等著名科學家,長了不少見識,還學會了法語。

6.回國以後,法拉第開始獨立進行科學研究。不久,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4年,他發現了電解定律,震動了科學界。這一定律,被命名為「法拉第電解定律」。

7.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學,從一個連小學都沒念過的裝訂圖書學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學家的行列。恩格斯曾稱贊法拉第是「到現在為止最大的電學家」。

8.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書房裡看書時逝世,終年76歲。由於他對電化學的巨大貢獻,人們用他的姓——「法拉第」,作為電量的單位;用他的姓的縮寫——「法拉」作為電容的單位。

1***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

2.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後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裡,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後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並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於自然哲學與神學。

3.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的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卒於美國的普林斯頓。

4.***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後即失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兩年後任德國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1933年10月定居美國。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並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並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並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力學家。約公元前287年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古拉,公元前212年卒於同地。

5.****阿基米德早年在當時的文化中心亞歷山大跟隨歐幾里得的學生學習,關於他的生平沒有詳細的記載,但關於他的許多故事卻廣為流傳。他確立了杠桿定律,並稱「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發現了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並用來鑒別皇冠的真假;曾設計了許多戰爭機械,對抗敵人的進攻……

後人對阿基米德給予很高的評價,常把他和牛頓、高斯並稱為有史以來貢獻最大的數學家。

Ⅶ 剛柔並濟 的 出處 是

剛柔並濟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gāng róu bìng jì,意思是剛強的和柔和的互相補充,使恰到好

Ⅷ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他輔佐了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後,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遊,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雲夢(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會稽山,祭大禹廟,以望南海。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本篇在文體上屬於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Ⅸ 剛柔並濟 洞察秋毫講的是什麼

【人生智慧】天下萬事萬物,發展永無窮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是絕對錯誤的。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

【精品解讀】季老的許多人生感悟精妙絕倫,其內涵,足可以讓我等後知後覺之輩,一生咀嚼受用。

他對事物喜歡向正反兩個方向發展的見解獨到,邏輯層層遞進、認識剛柔穿插、觀察細致入微,分析洞察秋毫。

比如關於「霉」與「運」:「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比如關於「謙虛」:謙虛是美德,但必須把握分寸……必須出之以真誠。有意的過分的謙虛就等於虛偽。」;比如關於「懼怕」:「應當懼怕而懼怕者是正常的;應當懼怕而不懼怕者是英雄……不應當懼怕而懼怕者是孱頭。不應當懼怕而不懼怕者也是正常的。」;比如關於「傻瓜」:「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作「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比如關於「生命價值」:「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追求……不管壽長壽短,都要盡力實現這僅有的一次生命的價值。

明白了上述道理,你的心情是不是有點豁然開朗了……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稟賦不同,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註定了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好惡觀等等都會有著不同的差別。

然而,人類最優秀的品質無非兩種,那就是善良與智慧。

智慧若是與善良結伴,那便是大智慧;智慧若是孤獨前行,那就只能是小聰明,而人們最大的弱點則就是小聰明。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德。

小聰明容易被聰明誤,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風,用自造的凄涼來折磨自己。大智慧以善為本,仰觀滿天星斗,俯瞰人間煙火。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遼闊,江河來歸。比喻的就是這種人。

有的東西看起來很小,其實蘊藏著大智慧。公路上的一方小碑,每隔1000米豎一塊,它便成了里程碑。用里程碑來丈量歷史,便有了劃時代的意義,音樂家手中的那根小小的木棍,名為指揮棒,指揮棒一旦被政治家注冊,它便有了雄霸天下的含義。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因為被賦予了明確的色彩,交通就有了鐵的原則。方圓規矩,全是人們用善意制定出來的,所以,它是大智慧!

【入世指南】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誰也勉強不了誰,但誰都得不面對由小聰明與大智慧組成的現實生活。

小人物的小聰明,對社會沒什麼大危害。如果大人物若是被小聰明所誤,造成的後果則是災難性的。清朝的和紳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聰明中度過的,他曾經任《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嵐只是他手下的一個編委而已;是他用重金聘請高鶚續寫了《紅樓夢》,才使後世人讀到了《紅樓夢》的全本,留給人們的則是遺憾;他曾勸說乾隆終止文字獄,才使得後來的讀書人少了一些惶恐。但他所做的這些全是出於私心,為自己著想,只是歪打正著而已。他的整個一生都在貪婪斂財,從而成為超級貪官,害國害民,不得善終,令人扼腕!

大人物若是運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蒼生,澤被後世,其貢獻則是歷史性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雖小卻是大智慧,它使中國的改革與開放雙輪齊飛,從此走進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以人為本」四個字雖然平淡,但它由執政黨提出來,就是一種大智慧,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執政黨氣勢非凡的執政走向。

大智慧幫助大人物眼明耳聰:笑看雲翻雨覆,諦聽曠野喧囂!是一種「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心胸。

小人物往往被小聰明所誤,容易變得張狂,自己不認識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東,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這種人就會變成民間約定俗成意義上的那種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憐的。小聰明本身就具有一種擦抹不掉的悲劇色彩,它一旦與功名利祿粘貼,人生的悲劇就上演了。

如果社會上多了像季老所說的那種只考慮個人利益的「壞人」:大眾的利益就會成為他們眼裡是「莊稼」,如蝗蟲般的災難,就會很快把一大片一大片莊稼毀滅,那場景一定是讓人觸目驚心……

上帝應該多給這樣的人以懲罰:讓他們「作威的日子短些,反思的日子長些!」

可惜我們左右不了上帝,因為普通人都是小人物。所以只能胸懷大智慧,去面對現實。幽蘭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虛,寒梅爭妍,無一不是大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憑借的是自我個體的蠻力;「自勝者」,憑借的是堅強的意志。能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獲大道、戰勝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

洞察秋毫,閱事才能夠精準。

剛柔兼有,做人才能夠從容。

◆得與失知足常樂人人都說,可實際做起來卻往往不像說說那麼輕松。人們常常不懂如何割捨不實際的慾念,進而懂得如何享用你所擁有的。

西方有一個國王為了感謝多年來服侍他忠心耿耿的僕人,說:「你盡管向前跑,只要在日落之前繞一圈回來,圍到的土地全部送給你。」

僕人欣喜萬分,不停的往前跑,簡直像一頭發了瘋的公牛。就在太陽往西沉的那一剎那,他終於繞完一大圈返回原地;不過,他也因此而累死了。

國王悲傷的將他埋了,其實他真正所獲得的土地,也只有埋他的那七尺罷了。

人們總想多得一些,結果往往不自覺的連自己也失掉了。

與古人相比,現代人聰明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房地產商開發了一個商業樓盤,並向購買者口頭承諾交房日期,但卻未能如期交房。正當有人為他慶幸「幸虧當時沒在書面協議里承諾何時交房,不然可賠慘了」時,這個商人按照自己的口頭承諾,如數以3倍的金額對購者進行了賠償。僅此一項,他賠了上千萬元。

許多人對此不解。事後他卻說,這是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一筆生意。

當他開發二期工程時,由於誠實守信的名聲在外,他沒有投入一分錢的廣告費,該樓盤90%的房子便已售出。而此前,他計劃投入的廣告費是3000萬元。

「這便是誠信的價值。一個聰明的商人,自然知道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間如何取捨!」聽完這個故事,你還懷疑誠信已經不存在了嗎?即便是這個商人絕頂聰明,是以誠信在為自己做廣告,那又怎麼樣呢,只要結果是雙贏的就好。

但我以為,這個商人正如自己所說,是要准時交房的,但是事情由於發生變化,他沒兌現成。

就如風浪中,有一艘船沉了,惟一一位倖存者被風浪沖到了一座荒島上,每天,這位倖存者都翹首以待,希望有船來將他救出。然而,他盼到「花開花謝」,還是沒有船來。

為了活下去,他辛辛苦苦弄來了一些樹枝給自己搭建了一個「窩」,每天,他默默地向上帝祈禱,船快出現。上帝戲弄了他,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當他外出尋找食物時,一聲霹靂,一場大火頃刻間把他的「家」化為了灰燼,他眼睜睜的看著滾滾濃煙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眼中充滿了絕望。

第二天一大早,當他還在痛苦中煎熬時,風浪拍打船體的聲音驚醒了他——一隻大船正向他駛來。他得救了。「你們是怎麼知道我在這里的?」他問。「我們看見了你燃放的煙火信號了。」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感悟: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在失去的同時,也往往會另有所得,只有認清了這一點,就不至於因為失去而後悔,就能生活的快樂些。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非常自然的。有時候,失去了金銀財寶,但得到了一家人的安全;失之固然可悲,得之也能可喜。有的人得了一些酒肉朋友、冤家債主,失去了道義之交、有情有義之友;如此得失,也甚感不值。周文王得到姜太公而建立周朝,奠定八百年基礎;劉備得卧龍,造就三國鼎立之勢。

可見,只要正視人生的得失,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那麼,如何正視人生的得失呢?

首先,對於得失,態度要坦然。所謂坦然,就是生活所賜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屬於你的,就不要自尋煩惱,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這種態度,比那種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態度要開朗,比那種得不喜,失不憂的淡然態度要積極,要有熱情。因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計是不現實的。該得則得,當舍則舍,才能坦然地面對得與失,找到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得失觀才是比較客觀而又樂觀的。

其次,對於得失,認識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應失的。誰得到了不應得到的,就會失去應該擁有的。當嗜取者取得不義之財的同時,就失去了不應失去的廉正。因此,當得者得之,當失者失之。

再次,對於得失,取捨要明智。必須權衡其價值、意義的大小,才能在取捨得失的過程中把握准確,明白該得到什麼,不該得到什麼;該失去什麼,不該失去什麼。比如,為了熊掌,可以失去魚;為了所熱愛的事業,可以失去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可以失去誘人的金錢;為了科學與真理,可以失去利祿乃至生命。但是,絕不能為了得到金錢而失去愛情,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氣節,為了取得個人功名而失去人格,為了個人利益而失去集體乃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像季老那樣,無論如何都是愛國的,無論如何也不願意說假話,無論如何都保持平易近人的本色,無論如何也忘不掉做人的責任……

人生,失去了金錢、資用,會有再來的時候;失去人格、道德,不容易恢復。

得失之間,富含許多的人生哲理。

◆大與小大智慧者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

當二十世紀的人們驚嘆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其實早在此之前幾千年的覺悟者就提出了驚世駭俗的理論:宇宙含有三千大千世界,同樣微塵也含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個比喻的說法,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無數個太陽系。宇宙有無數個太陽系,無窮無盡地大,一顆微塵也有無數個大千世界,無窮無盡地小。宇宙若一微塵,一微塵含整個宇宙。宇宙有無窮無盡的生命,一微塵中也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存在。

所謂大小,都是相對而言的,大可以無限大,小可以無限小,都不能窮盡,所以,怎麼能說宇宙是大的,微塵就是小的呢?由於我們還沒有能力進入微塵的世界,所以就不可能知道它無限小的大千世界,由於我們沒有能力進入宇宙太空,所以就很難懂得和體悟它無限大的大千世界。

感知世界的大小,我們受自身條件的局限,受智慧有無的限制,同時我們也受到自身心理方面的影響。

有一個囚犯,被關在牢獄里,牢房非常狹小,不自在又不能活動。他的內心充滿著憤慨與不平,認為這簡直是人間煉獄,不停地抱怨著。

有一天,這個小牢房裡飛進一隻蒼蠅,嗡嗡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他心想:我已經夠煩了,又加上這討厭地傢伙,實在氣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它時,它就輕盈地飛走了。捉了很久,還是無法捉到它,這才感嘆地說:「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

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感受就是這樣。其實,你即使是生活於天地之間,你被世間的名利、榮辱等東西纏得心煩意亂得時候,你仍然會感覺這個世界太小,讓你極不自在,極其厭煩。當你絕望的時候,你會認為世界小到了無法容身的地步。但是,如果你心態坦然,並不為身外之物牽腸掛肚,那麼,斗室就變成了天地一樣的廣闊空間。

大與小是相通的,大中就有小,小中也有大。我們之所以把大與小機械地分開,正說明我們的思維不夠通達,我們的內心有各種障礙,我們還缺少暢達的智慧。

唐朝江州次史李渤,有一次問智常大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我看未免太玄妙離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在騙人吧?」

智常大師聽了李渤的話之後,輕輕一笑,轉而問他:「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是否真有這回事呢?」

「當然了!當然了!我何止讀書破萬卷啊?」李渤顯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現在保存在哪裡呢?」智常大師順著話題問李渤。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當然都保存在這里了!」

智常大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呢?莫非你也在騙人嗎?」

李渤聽了之後,立即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被各種常見和常識包圍的生活情境之中,我們既依賴於它們,同時又被它們所制約和束縛。如果我們的智慧被封閉住了,如果我們太相信常識和常見,不敢打破常規思維方式,不敢沖破常見執縛,智慧人生又將從何開始呢?

所以季老總是要求他的學生,涉獵中外,多讀百家,多了解新事物。不然何談創新呢?

閱讀全文

與剛柔並濟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