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王悅

歷史人物王悅

發布時間:2021-02-25 19:03:20

Ⅰ 濫竿充數有關的歷史人物是誰

南郭先生、齊宣王。
【典故】: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回竽,宣王說答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上》
【寓意】: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Ⅱ 羋月傳魏美人為什麼被楚懷王割鼻子 魏姬歷史人物

魏美人,魏國人,戰國時期魏哀王魏政送給楚懷王熊槐的一位魏國美人,頗得懷王寵愛,引起懷王寵妃鄭袖的嫉妒,被其暗算,慘遭割鼻之刑死去。

人物生平
公元前323年(楚懷王六年),楚懷王為迫使魏向楚臣服,派柱國(大司馬)昭陽率軍攻魏。魏惠王贈送給楚懷王一名魏國美女,以改善與楚國關系。魏惠王楚懷王很寵愛魏女,鄭袖因此而失寵,這立即引起鄭袖的嫉妒,於是她便想出一個毒計,來陷害魏女。
一方面鄭袖與魏美人假意交好,趁機挑撥離間楚王和魏美人的關系。做出了比楚懷王還要疼愛美人的姿態,與其親近,不時送上一些衣服玩器,並告知大王的生活習慣。魏美人由此對夫人產生了諸多好感。一日,鄭袖告訴魏女,楚懷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於是魏女見到楚懷王都要掩著鼻子,楚懷王見狀向鄭袖詢問緣故。鄭袖說魏女是討厭楚懷王身上的氣味。楚懷王大怒,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鄭袖於是得到楚懷王的專寵。
魏女因心無城府,而受鄭袖陷害,不得不讓人心生憐憫,李白在《懼讒》中也予以魏女幾多同情:「魏姝信鄭袖,掩袂對懷王。一惑巧言子,朱顏成死傷。」
魏女固然值得人同情,單純、善良也固然很好,可在玩弄心機的人面前,不懂得保護自己則是愚蠢。還是白居易的一首《天可度》聰明地一語道破天機:「君不見李義府之輩笑欣欣,笑中有刀潛殺人。陰陽神變皆可測,不測人間笑是瞋。

史籍記載
《韓非子·內儲》記載如下:
荊王所愛妾有鄭袖者。荊王新得美女,鄭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見,近王,因掩口。王問其故,鄭袖曰:「此固言惡王之臭。」及王與鄭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亟聽從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數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國學一曰: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亦悅愛之,甚於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於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己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戰國策·楚策四》記載如下:
魏王遺楚我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說新人也,臣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卧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怎能人曰:「王愛子美飴。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Ⅲ 邯鄲歷史名人故事

趙武靈王
在位於公元前年——公元前299年,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他在國內帶頭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富國強兵,使軍隊戰鬥力和國力大大增強。對中原騎兵隊伍的組建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趙武靈王開疆拓土,大展雄姿,滅中山,略胡地,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今包頭市以北地帶均屬趙境。並深入險地親探秦國情勢,大有代秦統一天下之勢。是我國古代改革開放、變法圖強的先驅。

子楚夫人
即趙姬或邯鄲姬。戰國時秦莊襄王妻,秦始皇生母。趙國邯鄲豪家之女,善歌舞。本為大商賈呂不韋之姬。呂以在趙作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奇貨可居,極力游說親昭王的太子安國君收子楚為嗣,事成後,將她也獻與子楚。她自匿有身,懷孕十二月而生子贏政(秦始皇),後子楚立為太子,她與贏政歸秦。不久,子楚繼位,是為庄襄王。子楚殂,太子政立為王,她為太後。常與呂不韋私通,呂恐事發,乃進(laoai), 詐為宦者, 得侍,私生兩子。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秦王政行加冕禮,親主國政,殺(laoai),及其二子,幽禁她於雍都,誓永不見。後因齊人茅焦之諫,秦王復迎她入咸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死, 謚為帝太後,與庄襄王合葬於芷陽(今陝西臨潼縣芷陽鄉)。

趙奢
戰國時期趙國將領。原為田部吏,執法無私,受平原君推薦,管理國家稅賦,為國不為私,「民富而府庫實」。 後為將軍,善用兵。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秦國攻打韓國,駐軍閼與(今山西和順),他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先是堅壁增壘,故意裝出並不進擊的樣子,然後率領大軍突然急速前進,直逼閼與,搶先佔據北山,以先聲奪人之勢大破秦軍,以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行法不管上下,用人不以唯親。 趙奢墓在邯鄲西紫山上,此山又稱馬服山。

廉頗
戰國後期趙國著名大將。戰國七雄兼並斗爭時期,為趙國軍隊的主帥,率軍數次擊退秦軍強大攻勢,使秦軍無法深入趙國境內,迫使秦王不得不與趙暫時罷兵講和。 前283年率趙軍伐齊,大敗齊軍,奪取齊地,封為上卿,進一步擴展了趙國的勢力。各諸侯國對他統率的趙軍無不畏懼。前251年,廉頗率軍擊敗攻趙的燕軍,任相國,受封信平君。後因趙悼襄王輕信讒言,被革職,出奔魏都大梁(河南開封西北)。後趙國屢遭秦軍功敗,廉頗急欲歸國效力。 趙王派使者探視廉頗,使者受其政敵的賄賂,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他已衰老,不再起用。 廉頗也未遂報國之願,又投奔楚國,最後客死在楚壽春(今安徽壽縣)。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上卿。相傳邯鄲市西十多公里處的藺家河村是他的故里。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以大局為重,善與人和,歷代備受稱頌。 原為惠文王時繆賢的門客。 秦向趙強索 「和氏璧」,他奉命帶璧入秦,當廷力爭,完璧歸趙。 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隨趙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南)與秦王相會,以智勇斗秦王,免使趙王受辱,因功拜為上卿。 對同朝大臣廉頗容忍謙讓,使其愧悟,二人成為團結御敵的知交。邯鄲城內有條胡同名「回車巷」,相傳就是藺相如在此回車給廉頗讓路的地方。

李牧
戰國末年趙國大將。主要活動年代在趙孝成王至趙王遷時期,是最早抗擊匈奴侵擾並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軍事家之一。他曾採用示弱驕敵、待機誘敵的戰略, 斬殺匈奴驕兵十萬,使其聞李牧名而喪膽。在長達十年多的時間內趙國北部邊界不受侵擾 。並一鼓作氣擊破東胡,侍服林胡,為趙擴地千里。趙王遷三年(前233年), 秦軍派兵攻打赤麗、宜安(今河北省蒿城四南),李牧率兵反擊, 在肥(河北晉縣西)大敗秦軍,因功封武安君。次年,秦軍越太行,攻番吾(今河北平山東),又被李牧率師擊敗。後因趙王中秦反間計,被殺死。

王莽
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至公元23年在位。字臣君,魏郡元城(今大名東沙窩廟一帶)人,祖籍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北)。漢元帝皇後侄,其家族均是高官貴職,有九侯五大司馬。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永始元年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毒死平帝,自稱假(代理)皇帝。 次年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儒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在位時,對元城水患較關注,曾修治屯氏河(後人稱王莽河,今無)以利良田。命令全國民間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禁止買賣;實行五均六管;屢次改變幣制,引起經濟混亂;恢復五等爵,經常改變官制。法令苛細,賦役繁重。 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農民大起義。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終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莽在長安被殺。

毛遂
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雞澤人。公元前260年,秦大敗趙軍於長平,乘勝圍困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 趙王派平原君赴楚國求救,毛遂自薦前往。 談判中,楚王畏秦,議事不決,毛遂按劍上階慷慨陳辭,直說利害,說服了楚王合縱抗秦,使趙國得救。平原君以遂為上客。今永年縣廣府鎮東南有「毛遂墓」。
樂毅
戰國時燕將,中山國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樂羊的後代。燕昭王時任亞卿,幫助燕昭王實現政治、軍事改革,頗有建樹。後出奔趙國,被封為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此後來往於燕趙之間,促使兩國和睦相處。卒於趙國。相傳邯鄲城東的樂家堡為其居地,村北的將軍墓是他的墓葬。現邯鄲市叢台下有亭,亭因封號名為「望諸榭」。

公孫龍
戰國時期邏輯思想家。名家(又稱「辯者」,是辯論名實即概念與事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傳說字子秉,趙國(今邯鄲)人。做過平原君的門客,曾和趙惠文王論偃兵,認為「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反對諸侯兼並戰爭。在當時「堅白同異」的辯論中,和惠施主張不同,但同屬名家。其名辯論題有「離堅白」、「白馬非馬」等多條。認為石頭的「堅」和「白」兩屬性是可以互相分離的;「白馬」和「馬」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別,是不同的概念(「名」),不應混淆,著重分析了概念的規定性和差別性, 還提出並論述了「指」、「物」、「名」、「謂」等概念。 對古代邏輯思想發展有很大貢獻。 雖然其「白馬非馬」的結論未必正確,但此論幾乎涉及了邏輯概念論的所有基本問題,如內涵、外延的反比關系以及限定與概括定義法等。其《名實論》對邏輯判斷、推理的實質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還致力於使邏輯少有政治理論色彩,向純邏輯的方向發展。著有《公孫龍子》。

荀子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國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其學說為我國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荀子本著「揚棄」的原則,繼承了孫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並吸取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從而使儒家理論更加適應新興統治階級的需要。成為以後歷代統治階級不可或缺的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荀子學說,是我國兩千年來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封建制度的理論基礎,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為鞏固封建社會這一制度,有著重要的貢獻。

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史稱秦始皇,曾用名趙政,生於邯鄲,戰國時秦國國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皇帝,被史學家譽為「千古一帝」。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縣制度,統一法令,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糧賦,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同時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對中國文化的摧殘極為嚴重,故而在秦始皇稱帝後不久,秦王朝便滅亡了。

曹操
(公元前155年——公元前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陳留起兵到洛陽去世,奮戰30餘年,參加大小戰役近50餘次,在北方消滅群雄割據,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可謂一代梟雄。赤壁戰後,曹操回到鄴城(今邯鄲臨漳縣),自此以後他大部時間居於鄴城,並修建三台(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他於208年親自參加規劃設計,修建後的鄴都,東西長七里,南北總寬五里。他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善詩歌與精散文,創作的《蒿里行》、《觀滄海》等詩作流傳千古。特別是後期,居鄴城常與「建安七子」寫詩論文,為一時之盛。

魏徵
(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屬館陶縣)人。魏徵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享有盛譽的諫臣良相,他勤政愛民,直言進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促使太宗行開明之治,在此期間,唐朝出現了興盛局面,而魏徵則是「貞觀之治」的一大功臣。

楊露禪
(公元1800年——公元1872年)永年縣人,楊式太極拳的開創人。楊露禪所創太極拳,經其子班侯繼承發展,奠定了一百零八式的太極拳路。再經其孫楊澄甫修訂,遂定為楊式大架子。現楊式太極拳已譽滿全國,弟子遍天下,其技藝正走向世界。

韓蔭亭
(1912-1979)曾用名韓樾,永年縣田寨人。自幼酷愛學習,樂於助人,思想進步。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投身革命,一九三0年在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學加入共青團,同年轉為中共黨員。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員。努力開辟黨的工作,領導「貧農團」,組織過工人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中共永年縣委軍事委員,永年縣第一任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三支隊營長和營教導員。1939年因傷脫離部隊後在家鄉組織地方武裝,接受黨的指示,打入敵營,暗中配合抗日斗爭。製造了日軍和偽匪之間相互殘殺、營救抗日人員、掩護八路軍過鐵路、照護八路軍首長劉志堅養傷、鳴槍報信我軍突圍等傳奇活動,受到了八路軍首長高厚良、宋任窮、陳再道的高度評價。一九四五年八月後任八路軍平漢支隊司令員,冀南三分區獨立三團團長,率領部隊殲滅日偽軍,解放臨洺關,攻打圍困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鄲。一九四七年九月隨十縱隊大軍南下,開赴中原、挺進大別山、轉戰豫南鄂北、進軍華南作戰。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殲滅了大批敵軍,打出了大片解放區,為全國解放立下了戰功。

高樹勛
(1892-1972)河北省鹽山縣人。早年參加馮玉祥的國民軍,1926年隨部參加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師長,第二十六路軍十七師師長,河北省保安處處長,新八軍軍長,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5年10月,國民黨軍企圖打通平漢線,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10月30日,在前線率部一萬餘人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當時為爭取、分化國民黨軍, 中共開展了號召國民黨官兵以高樹勛為榜樣參加人民行列的「高樹勛運動」。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民主建國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郭隆真
革命活動家、烈士。女,回族,原名郭淑善,又名郭林一。大名縣金灘鎮人。自幼性格堅強,愛打抱不平,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拒絕父母包辦婚姻。1909年和父親一起興辦全縣第一所女子小學。 1913年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五四」運動爆發後,與鄧穎超、 劉清揚等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領導婦女開展反帝愛國斗爭。 又在周恩來的領導下,發起成立「覺悟社」,創辦《覺悟》刊物。期間,曾三次被捕。 1920年和周恩來等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經周恩來介紹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赴蘇聯學習。1925年回國,在北京協助國民黨特別是黨部做婦女工作,是婦女委員會委員之一。曾編印《婦女鍾》、《婦女之友》等刊物,後又創辦縵雲女子學校,作為革命活動的基地。1928年任河北省委委員。 1929年在哈爾濱做工運工作,任中共滿州省委工委書記,是中東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930年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兼宣傳部長,負責工運工作。後被捕,在濟南千拂山英勇就義。

Ⅳ 歷史上王姓的名人

古代有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名嬙,字昭君,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落雁。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外號「詩佛」。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倪:伏羲和黃帝曾與王倪論道.王倪是嚙缺的老師,王倪論道. 道及天邊,智達宇際。
王子成父:齊國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恆公手下一員大將。因敗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賜姓王氏。為琅琊王氏開祖。
王子喬:被奉為「王氏的始祖。」王子喬是黃帝的四十二代後人,又名晉,字子喬,周靈王的太子,人稱太子晉。史載太子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十五歲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師曠見太子晉後,對其稱善不已。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縱橫家的鼻祖。著有《鬼穀子》兵書十四篇傳世,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四大弟子聞名於世。
王斗:齊人,稷下先生,約活動於齊宣王時期。齊宣王以為賢,於是舉薦賢士五人做官,齊國大治。
王綰:戰國末年,秦國的丞相。
王齕: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王翦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戰國著名軍事家,秦大將軍,始皇師之,因功著晉封武成侯,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賁:王翦之子,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陵:(公元前?~前181年),西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著名哲學家。

Ⅳ 有那些姓王的名人

1、王子喬,又名太子晉,春秋時洛陽人。周靈王太子,太原王氏始祖。見(王氏通譜)第一世。

2、王宗敬,春秋時太原(一說平陽)人。王子喬長子,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二世。

3、王詡,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人。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鬼穀子》、《周易玄悟髓訣》等。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4、王渠,春秋末期太原人。曾任周王室司徒。見(王氏通譜)第五世。

5、王錯,戰國時洛陽人。曾任魏國將軍。見(王氏通譜)第九世。

6、王墳,一名王賁,戰國時洛陽人。王錯子,曾任魏國中大夫,為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婿。見(王氏通譜)第十世。

7、王翦,戰國、秦時頻陽人。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見(王氏通譜)第十六世。

8、王賁,字典,秦時頻陽人。王翦子,曾任秦大將軍,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封武陵侯。見(王氏通譜)第十七世。

9、王離,字明,秦末時頻陽人。王賁子,曾任秦大將軍,封武城侯。見(王氏通譜)第十八世。

10、王元,秦漢之際琅琊臨沂人。王離長子,秦末避亂遷琅琊,後移居臨沂,為臨沂人,琅琊支始祖。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十九世。

11、王威,字武,秦漢之際先遷琅琊後歸太原。王離次子,曾任漢揚州刺史,為太原支始祖。太原支。翦第十九世。

12、王翥,一名王翳,西漢(?-前200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灌嬰斬項羽,封杜衍侯。見(王氏通譜)。

13、王競,西漢(?-前188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車司馬,都尉,封景侯。見(王氏通譜)。

14、王吸,西漢(?-前188年)沛人。官中涓,騎郎將,將軍,封清河侯。見(王氏通譜)。

15、王虞人,西漢(?-前186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從漢高祖劉邦出擊英布,封高陵侯。見(王氏通譜)。

16、王陵,西漢(?-前181年)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官右丞相,帝太傅,封安國侯。見(王氏通譜)。

17、王恬啟,西漢(?-前177年)頻陽人。王翦後裔,官衛將軍,梁山相,封山都侯。見(王氏通譜)。

18、王欣,西漢(?-前176年)濟南人。官御史大夫,丞相,封宜春侯。見(王氏通譜)。

19、王吉,字子陽,西漢琅琊皋虞人。官諫議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四世。

20、王駿,字偉山,西漢琅琊皋虞人。官御史大夫。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五世。

21、王扶,西漢琅琊人。名儒,通(詩)經。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世。

23、王崇,字德禮,西漢琅琊皋虞人。王駿子,官大司空,封扶平侯。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六世。

24、王霸,字儒仲,東漢太原廣武人。官尚書,後歸隱。太原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5、王景,字仲通,東漢樂浪人。官徐州刺史,廬陵太守,主持治理黃河。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三十世。

26、王充,字仲任,東漢(27-97年)會稽上虞人。著名思想家,著《論衡》。琅琊支,見(王氏通譜)。

27、王望,字慈卿,東漢琅琊人。官青州刺史。琅琊支,見(王氏通譜)。第二十八世。

28、睿,字通耀,東漢末琅琊人。官荊州刺史,武陵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二十九世。

29、王允,字子師,東漢末(136-192)太原祁縣人。官司徒,計誅董卓,後遇害。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30、王雄,字元伯,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官東漢幽州刺史。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1、王渾,字長源,東漢、三國魏時臨沂人。王雄子,官東漢涼州刺史,魏尚書令,封陵亭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二世。

32、王昶,字文舒,三國魏時太原晉陽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封京陵侯。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3、王凌,字彥雲,三國魏時太原祁縣人。王霸七世孫,官司空,太尉,封宜城亭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34、王蕃,字承元,三國吳量廬江人。王望曾孫,官尚書郎,散騎常侍,駙馬都尉,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5、王祥,字休徵,東漢、三國、晉(185-269年)臨沂遷廬江人。官三國魏大司農,司隸校尉,封睢陵侯,晉太保,封睢陵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6、王覽,字玄通,東漢、三國、晉(206-278)臨沂人。王祥弟,官魏清河太守,晉宗正卿,光祿大夫,封即邱子。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一世。

37、王沉,字處道,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官魏黃門侍郎,侍中,守尚書令,封博陵侯,晉錄尚書事,封博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8、王渾,字元沖,三國魏、晉太原晉陽人。王昶長子,官魏東中郎將,襲封京陵侯,晉尚書僕射,侍中,司徒,錄尚書事,封京陵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39、王湛,字處沖,西晉(249-295)太原晉陽人。王昶幼子,官太子洗馬,太子中庶子,尚書郎,文學家。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40、王濟,字武子,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渾子,尚公主,官驍騎將軍,侍中,河南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1、王浚,字彭祖,西晉太原晉陽人。王沉子,官驃騎大將軍,司空,領烏凡校尉,尚書令,封東莞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2、王戎,字浚沖,西晉(234-305)琅琊臨沂人。王渾子,官侍中,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僕射擊隊,司徒,封安豐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3、王衍,字夷甫,西晉(256-311)琅琊臨沂人。王雄孫,官尚書僕射擊隊,中書令,尚書令,司空、司徒,太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4、王澄,字平子,西晉琅琊臨沂人。王衍弟,官建威將軍,雍州刺史,荊州刺史,南蠻校尉,封南鄉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5、王敦,字處仲,西晉(266-324)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尚公主,官駙馬都尉,征南大將軍,侍中,江州牧,封武昌公。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6、王導,字茂弘,晉(276-339)琅琊臨沂遷江左金陵人。王覽孫,官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墳傅,封始興公,王氏江左支始祖。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7、王承,字安期,晉太原晉陽人。王湛子,官東海太守,東晉渡江名臣多出其門下。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48、王廙,字世將,晉(276-322)琅琊人。王覽孫,官左衛將軍,荊州刺史,平南將軍,護南蠻校尉,封武陵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49、王彬,字世儒,晉(278-336)琅琊人。王廙弟,官侍中,前將軍,度支尚書,尚書左僕射,封關內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0、王稜,字文子,晉琅琊臨沂人。王覽孫,官豫章太守,廣武將軍。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1、王喬(左加山旁)字開山,晉太原晉陽人。官御史中丞,秘書監,州大中正,廣陵太守,封九原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52、王舒,字處明,晉琅琊臨沂人。王導從弟,官尚書僕射,會稽內史,封彭澤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三世。

53、王允之,字深猷,晉(303-342)琅琊臨沂人。王舒子,官建武將軍,南中郎將,江州刺史,衛將軍,會稽內史,封番禺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4、王悅,字長豫,東晉金陵人。王導長子,官中書侍郎,早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5、王恬,字敬豫,東晉金陵人。王導次子,官後將軍,魏郡太守,吳國、會稽內史,封即邱子。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6、王洽,字敬和,東晉(323-358)金陵人。王導三子,官建武將軍,國吳國內史,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7、王協,字敬祖,東晉金陵人。王導四子,官撫軍參軍,封武岡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8、王邵,字敬倫,東晉金陵人。王導五子,官丹陽尹,吏部尚書,建威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59、王薈,字敬文,東晉金陵人。王導六子,官吳國內史,會稽內史,鎮軍將軍,散騎常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0、王羲之,字逸少,晉(303-361)琅琊臨沂人。王導侄孫,官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世稱「王右軍」。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61、王述,字懷祖,晉(303-368)太原晉陽人。王承子,官會稽內史,揚州刺史,散騎常侍,尚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九世。

62、王蒙,字仲祖,晉太原晉陽人。王喬(左加山旁)侄,官中書郎,司徒左長史,文學家,有集八卷,女為晉哀帝皇後。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3、王遐,字桓子,晉太原晉陽人。王承弟,女為晉簡文帝皇後,官光祿勛,追贈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64、王胡之,字修齡,東晉琅琊臨沂人。王廙子,官侍中,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5、王彪之,字叔武(譜作叔虎)晉(305-336)琅琊臨沂人。王彬子,官侍中,廷尉,吏部尚書,尚書僕射,鎮國將軍,尚書令。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四世。

66、王坦之,字文度,東晉(330-376)太原晉陽人。王述長子,官侍中,州大中正,中書令,丹陽尹,襲封海西公,有文集八卷。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7、王禕之,字文邵,小字僧思,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述次子,尚公主,官中書侍郎。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68、王玄之,字伯遠,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長子,書法家,早卒。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69、王凝之,字叔平,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0、王徽之,字子猷,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三子,官黃門侍郎,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1、王操之,字子重,東晉琅琊臨沂人。王羲之四子,官侍候中,尚書,豫章太守。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2、王獻之,字子敬,東晉(344-386)琅琊臨沂人。王羲之七子,尚公主,官建威將軍,吳興太守,中書令,女為晉城安帝皇後,大書法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73、王蘊,字叔仁,東晉(330-384)太原晉陽人。王蒙次子,官左將軍,尚書左僕射,丹陽尹,鎮壓軍將軍,會稽內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4、王珣,字元琳,東晉(349-400)金陵人。王洽長子,官吳國內史,尚書僕射,尚書令,司徒。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5、王珉,字季琰,東晉(351-388)金陵人。王洽三子,官黃門侍郎,侍中,中書令。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76、王愷,字茂仁,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長子,官侍中,右衛將軍,吳郡內史,丹陽尹,襲封海西公。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7、王愉,字茂和,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次子,官江州刺史,尚書僕射,前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8、王國寶,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三子,官侍中,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後將軍,丹陽尹。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79、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坦之四子,官荊州刺史,建武將軍。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一世。

80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東晉太原晉陽人。王蘊次子,官丹陽尹,中書令,平北將軍,青、袞二州刺史。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1、王謐,字稚遠,東晉(360-407)金陵人。王協嗣子,官侍中,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武昌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2、王廞,字伯興,東晉金陵人。王薈長子,官建武將軍,吳國內史。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五世。

83、王綏,字彥猷,東晉太原晉陽人。王愉子,官冠軍將軍,荊州刺史,中書令。太原支晉陽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84、王誕,字茂世,晉、南朝宋金陵人。王悅孫,官廬江太守,鎮蠻將軍,龍驤將軍,輔國將軍,封洛鄉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5、王鎮之,字伯重,晉、南朝宋(357-422)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封華容縣男。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6、王弘,字休元,晉、南朝宋(376-428)金陵人。王珣子,官晉太尉長史,宋尚書僕射,侍中,司徒,司空,錄尚書事,太保,封華容公。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7、王惠,字令明,晉、南朝宋(385-426)金陵人。王邵孫,官吳興太守,吏部尚書。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8、王韶之,字休泰,晉、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宋侍中,禮部尚書,文學家,史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89、王微,字景雲,晉、南朝宋(415-443)金陵人。王珣孫,官宋中書侍郎,文學家。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0、王僧達,字昌達,南朝宋(423-458)金陵人。王弘子,官尚書僕射,護軍將軍,封寧陵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1、王准之,字元魯(一作元曾),晉、南朝宋(311-426)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晉尚書左丞,御史中丞,封都亭侯,宋侍中,都官尚書,領吏部,丹陽尹。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92、王球,字蒨玉(一作倩玉)南朝宋金陵人。王謐子,嗣出,官侍中,中書令,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03、王玄謨,字彥德,晉、南朝宋(387-468)太原祁縣人。王允族裔,官宋都督,前將軍,太常,大將軍,封曲江侯,卒進公爵。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4、王弘之,字方平,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王鎮之弟,曾官烏程命,不樂仕進,性好山水。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5、王懿,字仲德,晉、南朝宋(?-439)太原祁縣人。官宋徐州刺史,征北大將軍,封新淦侯,通曉音律。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96、王華,字子陵,晉、南朝宋(385-427)金陵人。王廞子,官宋侍中,右衛將軍,護軍將軍,封新建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7、王曇首,晉、南朝宋(394-430)金陵人。王珣五子,官宋侍中,太子詹事,卒封豫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8、王裕之,字敬弘(以字行),晉、南朝宋(368-447)琅琊臨沂人。王廙曾孫,官晉吏部尚書,宋尚書僕射,侍中,尚書令,為琅琊支餘杭分支始祖。琅琊支餘杭分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六世。

99、王僧綽,南朝宋(423-453)金陵人。王曇首長子,尚公主,官尚書吏部郎,侍中,襲封建寧侯。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0、王彧,字景文(以字行),晉、南朝宋(412-472)金陵人。王邵曾孫,官宋侍中,尚書僕射,中書令,中書監,太子太傅,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1、王悅之,字少明,南朝宋琅琊臨沂人。王獻之孫,官黃門侍郎,御史中丞。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2、王道隆,南朝宋吳興烏程人。王羲之國孫,官右軍將軍,南陵太守,封吳平侯。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3、王僧虔,南朝宋、齊(426-485)金陵人。王曇首次子,官宋尚書僕射,中書令,齊侍中。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104、王儉,字仲寶,南朝宋、齊(452-489)臨沂遷金陵人。王僧綽長子,尚宋公主,官駙馬都尉,侍中,襲封建寧侯,齊左僕射,侍中,太子少傅,封南昌公,文學家。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八世。

105、王智深,字雲才,南朝宋、齊琅琊臨沂人。王導後裔,史學家,撰宋記三十卷。江左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四十世。

106、王逡之,字宣約,南朝宋、齊(?-495)琅琊臨沂人。王彪之曾孫,官齊寧朔將軍,南康相,侍中,學者。琅琊支,見(琅琊王氏通譜)第三十七世。

107、王玄載,字彥休,南朝齊下邳人。官左民尚書,平北將軍,袞州刺史,封鄂縣子。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108、王玄邈,字彥遠,南朝齊下邳人。王玄載弟,官西戎校尉,都官尚書,徐州刺史,封河陽侯。太原支祁縣分支,見(太原王氏通譜)第四十二世。

Ⅵ 歷史人物名字帶「悅」的,三國的方悅就算了,出場不到1分鍾打醬油的忽略……

王悅來(?~561年),字眾喜,自西魏、北周朝大臣。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人。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初,北魏政府派爾朱天光率部進入關中,鎮壓萬俟丑奴起義軍。爾朱天光聞王悅頗有武勇,召為騎兵參軍,除石安(故治在今陝西涇陽縣)縣令。

田悅(751-784)唐朝魏博節度使。平州盧龍(今河北省盧龍縣)人。為田承嗣之侄,唐代魏博節度使。778年(唐代宗李豫大歷十三年)田承嗣死後,他任魏博(唐朝方鎮名,為安撫安史之亂後而設之河北三鎮之一。治所在現今河北省魏縣。位冀南大名縣東北,繼之又擴至魏、博、衛、貝、澶、相等六州)節度使。781年(德宗李適建中二年),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位石家莊市東北)李寶臣卒,其子李惟岳求襲節鉞;未幾,淄、青(今山東省淄博市及青州市)李正己卒,其子納亦求節鉞,朝廷皆未允,後他親自代為請求亦未答。因乃合謀同叛。唐德宗派兵鎮壓,引起戰禍連年不息,士卒死傷慘重。784年(德宗興元元年)降唐,為其從弟田緒所殺

Ⅶ 山東省昌樂縣有哪些古代歷史名人

古代:
1、徐幹(170~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幹亦染疾而亡。徐幹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5卷,已佚。明代楊德周輯、清代陳朝輔增《徐偉長集》6卷,收入《匯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論》2卷,《四部叢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2、王鎮惡(373~418),東晉名將。北海劇(今山東昌樂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五月初五齣生,家人以為不祥,王猛卻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祖父王猛親自為其取名曰「鎮惡」,既有避諱的意思,又有警示為人處事的作用。 王鎮惡的祖父是前秦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王鎮惡的父親王休,曾為河東太守。王鎮惡出生於公元373年6月11日,陰歷是寧康元年(373年)五月初五。按習俗,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家人便想把他送給別人家養活,以免對本族有害。可王猛見了王鎮惡後很驚奇,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宋書·王鎮惡列傳》)!所以給他起名叫「鎮惡」。 王鎮惡十三歲時苻秦敗亡,他流落到河南西部,曾在澠池人李方家寄食。後來鎮惡隨叔父王曜投奔東晉,住在荊州,喜讀兵書,論軍國大事,雖不擅長騎馬射箭等武功,而「意略縱橫,果決能斷」。為東晉錄尚書事、 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 ,任振武將軍,領兵奇襲江陵(今屬湖北),擊滅了為劉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將領劉毅。十二年,劉裕北攻後秦,王鎮惡為龍驤將軍,奉命領前鋒,和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軍自淮水一帶出發,長驅直入,逕抵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次年,又主動向劉裕獻策,領水軍自黃河入渭水,乘蒙沖小艦溯流西上,與晉軍主力夾擊長安。至渭橋(長安北),棄船登岸。他激勵部下,此地離家萬里,舟楫衣糧俱無,唯有死戰方可求生立功;並身先士卒,率眾奮勇沖殺,一舉攻克長安,滅亡後秦。因功進號征虜將軍。

3、王昕,字元景,北海劇(今山東昌樂西)人,生年不詳,卒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十年。少篤學讀書。汝南王悅辟為騎兵參軍。遷常侍,武帝嚴憚之。體素肥,遭喪後,遂終身贏瘠。楊揞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後為人所讒,文宣帝輿朝臣酣飲,昕稱病不至。帝遣騎執之,見其方搖膝吟詠,遂斬於御前,投屍漳水。昕著有文集二十卷,傳於世。

4、李成(919~967)中國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原籍長安(今陝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於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成為「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後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擅山水,師承荊浩、關仝,並加以發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雲,後人稱這種表現技法為「卷雲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這種「石如雲動」的形象成為以後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學他畫法的較多。畫跡在北宋時已經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無李論」之說。作品成功地表現了煙靄霏霧和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中自然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李成對北宋的山水畫發展具有極大影響,師承者眾多,有許道寧、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詵、燕文貴等。

5、韓熙載(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國南唐官吏,青州(今昌樂)人。後唐同光進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殺而奔吳。南唐李升時,任秘書郎,輔太子於東宮。李璟即位,遷吏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書舍人。
交泰元年(958年)貨幣貶值,提議鑄鐵錢,提高幣值。一枚新大錢,當十枚舊錢;一枚新小錢,當二枚舊錢。仿「開元通寶」規格,徐鉉為書篆文。新錢鑄成,廣為流通。韓熙載拜戶部侍郎,充鑄錢使。後升任兵部尚書,勤政殿學士承旨。
韓熙載博學,善文,史稱「制誥典雅,有元和之風。」,工書法,與徐鉉齊名。性格放盪蓄有愛妓王屋山。卒後追封為右僕射同平章事,謚「文靖」。有《定居集》、《擬議集》(已佚)、《格言》50餘篇。

6、趙池(生卒年不詳),明後期官員,昌樂人。1568年(隆慶二年)舉進士,為行人,繼為御史。萬曆初,司禮太監馮保之侄仗勢不避道,被他拿下枷示。後出為汝南知府,以病乞休。

7、閻循琦(1711~1776),字景韓,號瑋庭,清乾隆時期大臣,昌樂縣河頭鄉黎家村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隨父宦居各地,讀書能見其大,為文亮拔至深。1738年(乾隆三年)舉人,1742年(乾隆七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3年後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遷京畿道監察御史,後歷任吏部掌印給事中兼吏部文選司掌印郎中、內閣侍學士、刑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任間勤於國事,敢於諫疏,務實恤民,有政績。曾改造京西門頭溝煤窯,倡開渠鑿洞排水,淤去煤暢,官不費而民不擾。督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籌劃詳明,皇帝稱其「才可用」。上奏救災銀封實施辦法,切中時弊,深得皇帝贊賞。誥授資政大夫。1775年(乾隆四十年),於京城病歿,贈太子太保,謚「恭定公」。

8、閻循觀(1724-1771),字懷庭,山東昌樂人。清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乾隆七年(1742),閻循觀年僅十八歲就考中舉人,後講學於麓台書院。閻循觀在麓台書院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為麓台書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閻循觀因病去世,年僅45歲。他去世後,韓夢周繼續在麓台書院從事教學工作。後人把閻循觀與韓夢周,並稱「山左二巨儒」。
當代

現代:
1、吳愛英,女,漢族,1951年12月生,山東昌樂人, 197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8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現任司法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共十四、十五、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中共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2、李鴻忠,男,漢族,1956年8月生,山東昌樂人,197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l975年8月參加工作,吉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3、王天普,山東昌樂人,1962年生,1985年7月青島化工學院(現青島科技大學)基本有機化工專業大學本科畢業;1996年7月大連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03年8月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2006年5月當選為中國石化第三屆董事會執行董事,並任中國石化總裁。

4、王國華,山東昌樂人,早先在內地從事教育、出版工作,1992年任香港《大公報》社長。他曾任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慶祝香港回歸籌備委員會委員。現為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希望幫到你。

Ⅷ Q﹕東郭先生是歷史人物嗎﹖南郭先生是歷史人物嗎﹖

東郭先生,是住城東邊的一個貌似有學問的人,南郭先生則在城南,同理,還有北郭,西郭先生的。

《東郭先生和狼》中的東郭先生是杜撰出來的,屬於寓言里邊的文學創造。
《史記》中的東郭先生是歷史人物,《史記.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漢武帝時,大將軍衛青是衛皇後的哥哥,被封為長平侯。他帶領軍隊出擊匈奴,追到余吾水邊才返回,斬殺大量敵兵,捕獲許多俘虜,立下戰功,勝利歸來,武帝下令賞賜黃金千斤。大將軍從宮門出來,齊地人東郭先生以方士身分在公車府候差,當道攔住衛將軍的車馬,拜見說:「有事稟告大將軍。」衛將軍停在車前,東郭先生靠在車旁說:「王夫人新近得到皇帝的寵愛,家裡貧困。如今將軍獲得黃金千斤,如果用其中的一半送給王夫人的父母,皇上知道了一定很高興。這就是所謂巧妙而便捷的計策啊。」衛將軍感謝他說:「先生幸虧把這便捷的計策告訴我,一定遵從指教。」於是衛將軍就用五百斤黃金作為給王夫人父母的贈禮。王夫人將此事告訴了武帝。武帝說:「大將軍不懂得做這件事。」問衛青從哪裡得來的計策,回答說:「從候差的東郭先生那裡得來的。」於是下令召見東郭先生,任命他為郡都尉。東郭先生長期在公車府候差,貧困飢寒,衣服破舊,鞋子也不完好。走在雪地里,鞋子有面無底,腳全都踩在地上。過路人嘲笑他,東郭先生回答他們說:「誰能穿鞋走在雪地里,讓人看去,鞋上面是鞋子,鞋子下面竟像人的腳呢?」等到他被任命為俸祿二千石的官,佩帶著青綬,走出宮門,去辭謝他的主人時,舊時同他一起候差的,都分批的在都城郊外為他餞行。一路榮華顯耀,名揚當代。這就是所謂的身穿粗布衣服,懷里卻揣著珍寶的人。當他貧困時,大家都不理睬他;等到他顯貴時,就爭著去依附他。俗話說:「相馬因其外表消瘦而漏掉良馬,相士因其外貌貧困而漏失人才。」難道說的就是這種情景嗎?

南郭先生出於典故」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這個南郭先生,是歷史人物。

Ⅸ 古蜀國的歷史簡概和重要人物

以下內容粘貼自網路:

據文獻記載, 古蜀國最早的先王是蠶叢、柏濩 ( 伯灌)、魚鳧, 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鱉靈, 或說是蒲澤, 其後是開明。①這些帝王名號怪異, 史料匱乏, 正如詩人李白喟嘆道:「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長久以來, 其歷史一直是雲遮霧罩, 成為困擾著人們的難解之謎。

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於湔。 望叢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國區域圖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以張若為蜀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公〕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五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門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城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里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其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龍?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王漁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昭襄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王與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枉死,使使迎喪入葬郭內。初則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
編輯本段歷代君主
古蜀國歷代君主: 望叢祠中的望帝、叢帝像
(一)蠶叢王朝 蜀王蠶叢(相傳是教會古蜀國人民養蠶技巧的君王) … … … (二)柏灌王朝(相傳是教會古蜀國人民種植技巧的君王) 蜀王柏灌 … … … (三)魚鳧王朝(相傳是教會古蜀國人民捕魚技巧的君王) 蜀王魚鳧 … … … (四)杜宇王朝(?~約前666) 蜀望帝(杜宇)(相傳杜宇因為過於相信一位大臣的話而讓位給手下大臣,結果大臣殘暴無道而杜宇又沒有任何辦法,只好化為杜鵑) (五)開明王朝(約前666~前316) 1、開明叢帝鱉靈 2、開明盧帝萬通(又稱成帝) 3、開明保子帝蘆保(又稱褒子帝) 4、開明青帝胡 5、開明赤帝(又稱別帝) 6、開明黃帝 7、開明白帝 望帝之陵
8、開明黑帝 9、開明聖帝 10、開明尚王 11、開明後王 12、開明末王(又稱蘆子霸王) ?-前316年 (六)蜀侯國(前314~前285) 13、蜀侯嬴通國 公元前314--前311年 14、蜀侯嬴煇(惲) 公元前308--前301年 15、蜀侯嬴綰 公元前300--前285年 (七)安陽國(約前316~前207) 開明制 前316~前257 開明泮 前257~前207 (蜀國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王朝,開明王朝自叢帝鱉靈開始傳十二代至末王,為秦國所滅,秦惠王封其子通國為蜀侯,直至公元前285年,秦昭王才廢除蜀國。另外,秦滅蜀之後,蜀國王子安陽王帶領部分余眾遷到今越南北部建立安陽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王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