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
《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學界尚有爭議,或以為與孔子同時,或認為晚於孔子。老子主要批評了孔子所執之"禮"及"仁義"觀念,對楊朱則主要批評了其"予智自雄"及對"明王之治"的追求。
老子之後,楊朱本人曾針對墨子的"兼愛"、"尚賢"、"右鬼"、"非命"等核心價值觀念進行了"非議"。楊朱後學子華子則對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六欲不得其宜"的觀點和行為做出了雙向的揚棄,詹何則將楊朱"為我"、"貴己"之說中"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極致的發揮。
莊子本人和莊子後學都有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以魏牟為代表的莊子後學認為莊子之學大如東海,而名家公孫龍等人則似埳井之蛙。
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貳』 舉出十個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列子、莊子、關伊子、張道陵、葛洪、陳摶、邱處機、王常月、陳攖寧、易心瑩、
道教是繼承道家學派思想發展形成的
閔 智 亭
道家學派思想怎麼會被道教接收過來成為立教的理論基礎 ?要明白這個原因,就得從道家學派諸著述中來追本溯源。
早在戰國時代,齊國稷下黃老學派,已經把黃帝、老子結合成一個體系。所謂: 「道家之學起源於黃帝,集成於老聃」。不過這時的黃老學派,是把黃帝、老子之「清靜無為,自然而治」的思想作為學術來研究,並沒把黃、老神化。後來,黃帝成了由神仙家們演成的「騎龍升天」的神仙。老子又是個「西渡流沙莫知所終」的存疑人物。《老子》這部書人稱「辭稱微妙難識」,很多詞旨可為修仙煉養者藉作理論依據。而《莊子》,這部老學的繼承和發微著作,所記述的黃帝去崆峒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和形容的藐姑射之山「綽約若處女」的仙人,以及老子繼承人列禦寇的「御風而行」等等,還有「緣督以為經」的煉養法,又都為煉養成仙說作了佐證。齊國的鄒衍,把《洪範》五行,推演成「五德終始之運」,創立陰陽五行學派。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為齊燕方士們找到了修仙的理論依據。同時在南方的楚國,更有著眾多的神仙說。如:彭祖,至殷末已活到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三閭大夫屈原,在他的《楚辭》中能一氣列舉那麼多神仙,他的《遠游篇》更能把修仙「路經」闡發得那樣詳盡,無怪馮友蘭在他的《再論楚辭中的哲學思想》一文中說:「屈原的著作中的精神說,也可說是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料」馮友蘭先生是認為:「黃老之學,到了漢末,終於成了道教」的。戰國時代流行的:《行氣玉佩銘》、《卻穀食氣篇》、《導引圖》(後二者見馬王堆出土帛書),都是屬於道家學派的修煉長生的丹法。由於道家學派的學術思想是繼承古老文化而來,形成其多種因素,《漢書·藝文志》所記漢初「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大旨都在於「去健羨,處沖虛」;另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道家」、「神仙」在西漢初還有所區分,到了東漢已逐漸溶匯到了一起,以次包括於道教之內了。加之佛教傳入中國的影響,以及漢末皇帝對老子的崇祀,皇帝把老子正式神化了。桓帝延熹八年兩次遣使者至苦縣祠老子,一次是正月,遣中常侍左館至苦縣祠老子,一次是十一月遣中常侍管壩之苦縣祠老子;九年,桓帝還「親祠老子於濯龍宮,以文罽為壇,飾淳金扣器,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西漢初用《老子》之學作南面術施政的「黃老學」的老子是人,到了漢末就成了「神」了。神仙方術的「黃老道」也就隨之而形成了。從漢·順帝時的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於吉在曲陽泉水中所得《太平青領書》即《太平經》始,在民間形成一個原始道教組織——太平道。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太平經》按《後漢書·襄楷傳》所說,是:「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宗,而多巫覡雜語。」《太平經》中反對掠奪,拯民疾苦思想和追求平等理想社會的患想,無疑是從《老子》思想淵源中提取出來的。後漢·順帝。漢安年間張道陵在四川創立另一個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即天師道,亦稱正一道。五斗米道更是以《老子》為主要經典,定為教徒的必修課。據《後漢書·劉焉傳》和《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老子五千文》是由張魯定本為五千字而命名,聯系清·光緒年間發現的《老子道經上想爾》中的《想爾二十七戒》,把《老子》註上道教教義的創始者,應是張道陵至張魯。《老子想爾注》至少是張魯定本五千字時加以充實完整起來的。五斗米道除把《老子》宗教化注釋作為教義外,還攙揉了神仙、方術、數術、神咒、符錄、內外丹法等等。五斗米道是直接繼承綜合道家學派思想的《老子》發展出來的。
由黃老學衍繹而來的黃老道 (方仙道),而太平道,而天師道,到兩晉南北朝出現的北天師道、上清道、靈寶道、帛家道、樓觀道等教派,經過各派道教人士的努力,創造出眾多的道經、道典,奠定了隋·唐以後道教的理論基礎。這些著述涉及面很廣,「包羅萬象」,可謂為我們民族文化大放異彩。回顧一下歷代國家正史中的《藝文志》、《經笈志》和其它志乘及輯道教典章經書的《道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道教和道家的啟承關系。
道教是在有悠久歷史、光輝文化的中華民族自己的版圖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有著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特色和民族氣節,不是從 「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平空出現的。道教也吸收了些外來宗教的東西,那是為了充實自己,歷史上也發生過幾次宗教斗爭,道教有時受挫折,那是由於民族矛盾與政治斗爭的結果。
道教自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是以道家學派思想為依據的產物。用道教人士自己的話說:道教是 「黃老遺風」、「老莊家風」,這毫不牽強附會。
金、元時創立的道教全真派, 「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老氏所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庄生所謂:游心於談,合氣於漠,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外天地,遺萬物,深根寧極。才全而德不形者全真有之」 (《甘水仙源錄·郝太古道行碑》)。這段文字雖沒涉及全真派內丹清修的事,然祖述老·庄是很確切的。
綜上所述,所以說,道教是繼承道家學派思想發展形成的。
道家和道教是分不開的
先秦、西漢的 「道家」和東漢以後的「道教」,兩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夠結合?(就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信仰什麼?就是老子之道。)東漢張道陵創教以前,只有 「道家」 而無 「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潛伏在「道家」諸子之內,後來才逐漸得到發展。自從「道教」產生以後,「道家」之書除了僅有的幾種古籍而外,並無新的著作流傳,我們就盲目的認為它的繼承人永遠斷絕了嗎?其實不然。
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個的 「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學精神所籠罩,其中知識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內、方外一切信仰的人士,凡關於治國修身之道,他們都崇拜老子;關於隱逸全真之道,他們都效法莊子(莊子在道家的資格等於儒家的孟子,儒家則孔孟拜稱,道家則老莊並稱);關於神仙變化的傳說,他們都根據《列子》的幻想而擴大之,更加捉影繪聲、描摹尺致(列子書中穆王、湯問二篇,漢劉向已說它「迂誕恢詭,非君子之言」,但劉向也不能不承認列子是道家)。在這樣情況之下,偏重於理論性的「道家」和偏重於宗教性的「道教,彼此打成一片,實際上已分不開了。
歷代以來道教界盡管受盡了儒家的排斥和外界的譏笑,而道教自己半入世、半出世的作風,竟立於不敗之地,其原因何在?就是它的教理教義深入人心,遍及社會各階層,適合群眾所需要之故。我們今日研究道教,對於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必須認識清楚,否則,就不能批判的接受。詆毀者固然是隔靴搔癢,贊美者亦未必恰如其分。已往學者們總是弄不明白, 「道家」哲學思想為什麼混雜於「道教」的宗教信仰中? 「道家」的老子為什麼變成「道教」的天尊?他們常常著書立說,企圖把「道家」與「道教」分開,使太上老君坐不穩三清寶座,但惜徒費紙筆,那些文章並無絲毫效果,因為他們既不懂社會群眾心理,又不察道教歷史根源,只算得一個書生的見解而已。
『叄』 道教著名人物
老子
老子,中國道家學派創始人,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教認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有著樸素的辯證法,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到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在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中,其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驗證了「道」是世界的本源。
莊子
莊子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其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後,成為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對後世影響深遠。
列子
列子是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道家代表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列子》一書,內容篇篇珠玉,如家喻戶曉的《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等,均為道家經典,後被尊奉為「沖虛真人」。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對中國人思想影響甚大,他對生命表現出極為達觀磊落的態度,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鬼穀子
鬼穀子是著名道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著名謀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王禪老祖」是道教後人對鬼穀子的尊稱,將他與老子同列。鬼穀子更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自號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稱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稱為真人,所以歷來有鬼穀子經數代而不老的傳言。最經典的著作有《鬼穀子》《關令尹喜內傳》等。
張道陵
張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創始人,師從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著書有《老子想爾注》,弟子達3000多人。張道陵所創始的正一派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
『肆』 中國古代道家名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道家名人有:廣成子、列禦寇、淮南子、張道陵、呂洞賓等等。
1.廣成子
廣成子,修行於崆峒山,上古黃帝時候的道家人物 。
《莊子·在宥篇》記載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事情,展現道家對道的認識及道家特殊的認知方式;展現了道家以治身為本、治國為末的思想;並將求道方法落實為具體的修煉之術。這些內容對道家向道教演變和道教修煉之術產生深遠影響。
5.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屬於雜家作品。
《淮南子》相傳是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四庫全書總目》亦歸入「雜家」,屬於子部。
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東漢高誘《淮南鴻烈解序》)。作者認為此書如道一樣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
參考資料網路-呂洞賓
網路-張道陵
網路-淮南子
網路-列禦寇
網路-廣成子
『伍』 歷史上道教的文化名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版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權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2、列子
列子(大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75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 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3、莊子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陸』 求知 中國歷史上得道的道教名人(包括傳說的)。
許遜(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東晉道士,創凈明道派。
許遜祖籍汝南(今河南許昌),其父於東漢末年率家避戰亂遷居南昌,吳赤烏二年(239)許遜出生於南昌縣益塘坡(今麻丘鄉)。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只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裡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葯方救治,葯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贊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里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凈明真境」,立凈明道派。其宗旨為「凈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歷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黃初平,東晉人,著名道教神仙,出生地為現中國浙江省金華縣,是當地的一名牧羊小孩。十五歲時得仙指點得道而隱居赤松山。18歲開始修道,得道後易名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仙子」。民間流傳其法力高強,能夠點石成羊。傳說因為煉丹得道、羽化登天,而且以「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們的信仰和崇祀。黃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慶壇的創建人—梁仁庵道長傳入香港,其後蓬勃地發展。香港著名的黃大仙祠就是供奉他的,終日香火不斷。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歷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其父悌,繼續仕吳。吳亡以後, 初以故官仕晉,最後遷邵陵太守,卒於官。葛洪為悌之第三子,頗受其父之嬌寵。年十 三,其父去世,從此家道中落,乃「飢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 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復有字,人 尠能讀也。 ……」
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 不以為戚。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餘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 《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
西晉太安元年 (302),其師鄭隱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葯之朴,攜入室弟子,東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陽。太安二年,張昌、石冰於揚州起義,大都督秘任洪為將兵都尉, 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遷伏波將軍。事平之後,洪即「投戈釋甲,徑詣洛陽,欲廣尋異 書』了不論戰功。」但因「正遇上國大亂(指「八王之亂」——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陳敏又反於江東,歸塗隔塞」。在此去留兩難之際,恰逢其故友稀含為廣州刺史, 表請他為參軍,並擔任先遣。葛洪以為可藉此避亂於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為 其仇人郭勵所殺,於是滯留廣州多年。深感「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乃絕棄世務,銳意於松喬之道,服食養性, 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 .
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 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干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 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所留,乃止於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優游閑養,著作不輟。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 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 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 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 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 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 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張神仙 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 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 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 葛洪在堅信煉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 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徵及其化學反映.
他在《抱朴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 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葛洪精曉醫學和葯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 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其所撰《肘後備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 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系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 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為研究魏晉南北朝醫學的重要史料。該書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是 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一千多年。據載, 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 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間,顧眄 皆葯,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⑦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葯》 中對許多葯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 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葯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柒』 中國歷史道教名人有多少位,具體叫什麼,最早的是哪位在那個時期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范,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時期到隋沒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五代時期,到兩宋時期,到全元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餘位。在歷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為人們所耳熟的有:
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學派和道教哲學創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園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縣)。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稱《道德經》是道教文化的開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對人類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極其深刻的見解,在中國及世界影響深遠。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余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鬼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穀子,著有《鬼穀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葯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制葯學有一定的貢獻。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張三豐: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豐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捌』 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歷史人物是誰
李耳,又名老聃。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子。
『玖』 道教中的眾神都是歷史中什麼人物
玉帝,王母,太上老君,太乙真人都是修道的道教人物 玉帝,王母就不用說了內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道教的創始人容
太乙真人就是原始天尊的徒弟 原始天尊 靈寶道君 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的三清
原始天尊的弟子:廣成子 赤精子 玉鼎真人 太億真人 黃龍真人 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 普賢真人(普賢菩薩) 慈航道人(觀音菩薩) 靈寶大法師 懼留孫 道行天尊 清虛道德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