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什麼關於封建家長制的歷史故事
摩爾根在其《古代社會》中將古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基本構成分為氏族、胞族、部版落、部落聯盟權,最後形成民族和國家。而家長制最早就淵源於原始社會中的父系氏族。中國古代家長制的產生及發展經歷了萌芽階段(夏商周時期)、初始階段(春秋戰國時.866年9月25日出生在Kentucky州的Lexington。在Kentucky放立摩爾根學院接受教育。他在Johns Hopkins學院研究胚胎學,並獲得博士。
2. 歷史上有關父母與子女離別的故事
岳飛參軍前,與母親跪別,岳母在他的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字,讓他銘記國仇家版恨,保家殺敵。權
徐客霞少時不願外出遊歷,因為母親年齡偏大,要在家盡孝。一天,徐母不讓其進門,告誡他要做翱翔的蒼鷹,不坐籬笆下的小雞,並且不與他見面,徐遂外游,成偉大的旅行家。
孟子想去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悠忽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
3.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簡短故事
畫荻教子北宋時候,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回很出色,在文答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 了解家長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簡要記錄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釋:指著鹿,故意說是馬。專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屬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人物:趙高,秦二世
補充:
註:樓上所說的胡亥,即秦二世。
5. 關於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甘祖昌,江西省蓮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甘祖昌對子女嚴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編成一本書,這里僅選擇幾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艱苦奮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裡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幹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後來錦榮隨父回鄉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後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願再幹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於很快適應了環境,以後個個養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一次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牆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闆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呵。」以後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范仲淹:
宋代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就是精神傳子的典範。人們都很熟悉,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家喻戶曉。可人們不一定知道,他還是一位精神傳子的好父親。范仲淹在孩子面前常常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家裡貧窮,十幾歲才上學讀書。為了讀書,他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鍋粥,冷了凝成粥凍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每餐就用幾條鹹菜下粥,終經刻苦學習。」把刻苦精神傳遞給孩子。做官以後,牢記窮苦百姓,以「先憂天下」為座右銘。有一次,二兒子范純仁結婚前,提出購置一些上等的物品,想把婚事辦得排場一些,便列出一張清單徵求父親的意見。范仲淹看後皺起了眉頭,然後搖搖頭說:「這太過份了,哪能這么鋪張!」說完見兒子低頭不語,不像平時那樣樂意地聽取自己的意見,便又親切地說:「孩子,我不是捨不得花錢,我也知道是親家那邊想風光一下,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范家的家風,不能忘記先憂天下的信條啊!」一席話,聽得兒子點頭稱是,忙把清單改了又改,最後只辦了一個簡朴大方的婚禮,並將積攢的俸祿拿來周濟貧困親友、部下和老百姓。受到人們的稱贊。范仲淹就以自己良好的個性品德為榜樣,大展孩子可塑性,爆發孩子的敬仰及模仿。
6. 中國歷史上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1、卧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
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負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3、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5、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7. 家長對孩子講的歷史故事會怎樣評價
講故事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語言表回達能力的發展,答這些是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用的。孩子通過父母講的故事去感知和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呵護孩子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纏著父母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父母不要不書本丟給孩子,聽說讀寫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過程。好的閱讀習慣是從聽爸爸媽媽講故事開始的。父母給孩子講完故事以後,不妨告訴孩子故事是在哪一本書里看的,激發孩子自己閱讀的興趣。
8. 歷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郭巨,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版本權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一定要20字的話,只能用古文了: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
9. 關於父母對子女的愛的歷史典故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10.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2、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10)家長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