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貴州最有名的戲曲是什麼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黔劇戲衣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視劇情和人物性格而設計。
黔劇自誕生到19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台藝術影片;創作的彝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
(1)黔劇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黔劇藝術特點
黔劇音樂是在貴州揚琴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革,並從貴州地方其它戲曲劇種以及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逐漸發展而成的。黔劇唱腔用貴州方言演唱,以貴陽官話及黔西話為代表,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聲、韻、調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黔劇的基本唱腔均屬四句式板式變化體,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並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腳韻的規律,形成嚴格的上下句式。黔劇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兩類組成,形成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單曲體為輔的綜合體制。
基本唱腔在貴州揚琴的七個常用唱腔的基礎上,按板式變化體進行歸類和發展,形成多系統基本唱腔格局,有揚調腔、二板腔、二黃腔三個腔類:
揚調腔在〔揚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揚調〕、〔苦稟〕、〔反調〕三個唱調構成。
二板腔在〔二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二板〕、〔宮二板〕兩個唱調構成。
二簧腔包含〔二簧一字〕、〔二簧快一字〕、〔二流〕三個黔劇傳統板式唱腔,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二簧垛板〕、〔二簧搖板〕、〔二簧散板〕、〔二簧干板〕、〔二簧倒板〕、〔二簧奪子〕等板式。
黔劇唱腔的連接靈活自如,其連接類型有:基本唱腔揚調腔、二板腔、二簧腔內各板式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另一基本唱腔的連接,如揚調腔與二簧腔的連接,二板腔和揚調腔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其它唱腔的連接包括小調、新腔和未歸入基本唱腔的傳統唱腔;基本唱腔與合唱、伴唱與連接等連接形式。
黔劇器樂曲的來源有三:一是繼承貴州揚琴傳統曲牌〔八譜〕,有〔大八譜〕、〔小八譜〕之分;二是吸收貴州梆子戲曲牌,現常用的有〔小開門〕、〔萬年歡〕、〔柳青蓮〕等;三是新編曲牌,是為特定情景的需要編寫或創作的。
② 戲劇的世界戲劇歷史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先秦時期→漢魏時期→唐宋金時期→元朝→元末明清時期→近代
元代興盛
元雜劇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曲詞2賓白3科範4宮調
1曲詞:配曲的唱詞。2賓白:指古代戲曲中的道白。3科範:指戲曲程式動作。4宮調:樂曲曲調。中國戲劇在元代興盛,形成了一個藝術上的高峰。原因何在呢?
首先,從宋雜劇到金院本,再到元雜劇的誕生,遵循了藝術的內在發展規律。經過長期的藝術積累,終於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以唱、念、做、打的綜合性為特徵的戲劇表演形式。其中,散曲對雜劇結構的最後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就音樂而言,元雜劇每一宮調中選用的曲牌比之諸宮調要豐富得多,可以充分地表演一段情節,符合戲劇沖突從形成到發展、到高潮、再到解決的結構。
其次,城市空前繁榮,游樂場所增多,特別是出現了大量的瓦舍勾欄。早在宋代,勾欄中就有「書會」的組織,一般由下層讀書人和有經驗的老藝人組成,專為勾欄中的各種演出形式提供腳本。元雜劇的成熟,客觀上提高了對書會的要求,急需讀書人為他們競制新篇,以滿足廣大觀眾的欣賞需求。這樣促成了更多的戲劇作品產生。
再次,元代統治者不設科舉,使讀書人失卻晉身之階,於是他們在瓦舍勾欄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仁甫、鄭德輝等優秀雜劇作家,都是在生計沒有著落的情況下,真正深入到社會的下層。那些底層人們特別是倡優的遭遇、覺醒和反抗,深深地感染著他們,所以在他們筆下才敷演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人說,元雜劇是憤怒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為過。 戲劇文本(即「劇本」)是一出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詩劇《莎樂美》。)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實例。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貴州戲劇種類中首推黔東銅仁的儺戲、黔劇、貴州梆子、貴州花燈劇、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戲。
「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這是曲六乙等國內外儺戲研究專家的一致看法。
據專家考證,德江儺文化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戲種。開紅山(頭釘鐵釘)、口含紅鐵、腳踩紅鏵、手下油鍋、上刀山等儺技表演,堪稱中國一絕。
近20年來,德江縣著力發掘、整理、保護和搶救儺堂戲。其儺堂戲和儺面具先後在貴陽、北京、深圳、重慶等城市以及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展出,並通過《人民日報》、《人民中國》、《中國建設》、中央電視台等國內外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後,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993年,文化部命名德江縣為全世界惟一的「儺戲之鄉」。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8歲就開始學戲,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就風靡了整個江南。
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代表劇目有《宇宙鋒》、《五花洞》、《貴妃醉酒》、《嫦娥奔月》、《霸王別姬》、《黛玉葬花》、《太真外傳》、《鳳還巢》、《生死恨》、《游龍戲鳳》等。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晚年定居於:天津市。她8歲拜師,10歲登台,13歲收徒,是豫劇界第一個女演員、豫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被觀眾和戲劇大師及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後」、「豫劇三鼎甲之首」、「中國豫劇大王」、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1925年八歲的陳素真拜豫劇祥符調名旦孫延德為師學戲,1928年農歷二月初二,在古都開封相國寺永樂舞台貼演《日月圖》,飾女主角胡蓮英,成為豫劇界第一個女演員。1934年農歷八月十六日,由杞縣返回開封,在永樂舞台演出《反長安》飾楊貴妃,一炮走紅。後又演出《十面埋伏》、《春秋配》、《白蛇傳》及(四大征)等劇目,被媒體報刊譽為「河南梅蘭芳」。1935年10月《三拂袖》等戲贏得「豫劇皇後」桂冠。1938年春,在開封,被觀眾譽為:豫劇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古都洛陽,參加獅吼劇團募捐義演《凌雲志》、《滌恥血》。 秋天,隨獅吼旅行劇團抵達古都西安,在三山戲院演出《滌恥血》《克敵榮歸》《女貞花》三場開炮戲,大獲成功,觀眾多達6000人,一場戲演下來,收入就可掙得六両黃金,轟動整個長安城,並被譽為「豫劇大王」稱號。
代表劇目有《梵王宮》、《烈火旗》、《宇宙鋒》、《霄壤恨》、《鳳帥令》、《三上轎》、《春秋配》、《天國盛會》、《拾玉鐲》、《金囍記》、《三拂袖》、《佛血淚》、《女貞花》、《滌恥血》、《黃金嬋》、《義烈風》等。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人。中國越劇泰斗,越劇袁派創始人,工正旦。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她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不唱堂會,不屈服於社會上惡勢力的威逼利誘,保持了作為藝人的尊嚴。她主張戲曲應當對社會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積極演出針砭時弊的劇目。
她積極倡導越劇改革,不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採眾長,真實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運用燈光、布景以及在服裝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驅。她的改革,為越劇演員和其他劇種爭先仿效,並為後學者所師承。
代表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祥林嫂》、《王昭君》、《紅粉金戈》、《黑暗家庭》、《香妃》、《絕代艷後》、《一縷麻》、《忠魂鵑血》、《凄涼遼宮月》、《相思樹》、《山河戀》、《梅花魂》、《白蛇傳》、《秋瑾》、《火椰村》等等。 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一1998年4月12日),女,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是天津人。十三歲學評劇,十五、六歲開始任主演。在十年動亂中,楊淑敏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離開評劇舞台後的楊淑敏,在丈夫吳祖光的鼓勵下,開始堅持寫作和繪畫。她寫的一篇作品《萬年牢》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6課,描寫了父親的正直品格。
藝名「新鳳霞」,作為齊白石先生的徒弟和義女,楊淑敏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行筆端莊、古拙、厚朴,內涵雅趣。1998年4月12日,楊淑敏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楊淑敏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
代表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劉巧兒》、《花為媒》等。 嚴鳳英,(1930~1968),女,今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人。原名嚴鴻六,中共黨員,黃梅戲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為族人所不容,後跟隨嚴雲高學戲,取藝名鳳英。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摺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贊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歷任安徽安慶市黃梅戲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遭迫害致死,現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黃梅閣中,安慶羅嶺建有嚴鳳英故居紀念館,毛澤東為其題寫「黨的好兒女」。
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③ 中國戲曲史
定上四調、保定皮影、保定賢寓調、保定碰板調、十不閑蓮花落、固義儺戲、海興南鑼、北方崑曲、定州秧歌戲、蔚州梆子、高腔、唐劇、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戲、張家口賽戲、臨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蓮花落子、河間南辛庄木偶戲、新穎調、涿州橫歧調、武安平調、張家口東路二人台、哈哈腔、保定詩賦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墜子戲、邢台淮調、邢台西調、肅寧武術戲、懷安軟秧歌、肥鄉羅戲、四股弦、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子、宛梆、二夾弦、柳子戲、五音戲、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京腔、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編輯本段]戲劇名詞
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等
[編輯本段]戲曲的「兩下鍋」
張寶申
近年來,在舞台和電視上,時常出現不同劇種的演員同演一出戲的情況。如:在紀念梅蘭芳誕辰百年時,年愈八旬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與京劇梅派傳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過《穆桂英掛帥》;中國京劇院與西藏藏劇團曾合演過《文成公主》。這種演出形式,戲曲界稱為「兩下鍋」。還有多個劇種同台演出的「三下鍋」、「四下鍋」。在中央電視台的戲曲晚會上,曾有過京劇、豫劇、龍江劇和河北梆子四個劇種的演員合演一台《花木蘭》的情況。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觀眾的很大興趣。
在中國戲曲的歷史上,這種「兩下鍋」的演出形式由來已久,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種重要手段。許多劇種在「兩下鍋」中,演變出新的劇種。元大都時期的北京是雜劇的一統天下,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眾多劇作家和《竇娥冤》、《西廂記》等一批著名的劇作。明永樂年間由南京遷都北京後,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隨之而來。為適應新的環境,南曲和雜劇實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優長,形成了新的崑山腔、弋陽腔。而雜劇則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崑山腔演變為崑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據了主導地位。《長生殿》、《桃花扇》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傳演至今。今天的京劇也是二百多年前漢劇與徽劇「兩下鍋」的產物。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後,與漢劇藝人「兩下鍋」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劇的二簧腔和漢劇的西皮腔為基礎,形成了一種新的「皮簧戲」。此後,皮簧戲又從崑曲、梆子腔等劇種中不斷吸取營養,漸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不僅成為京城戲曲舞台的主流,而且開始向全國傳播。這一時期,由山陝梆子演變而成的河北梆子(時稱秦腔、直隸梆子)和由「蹦蹦戲」發展起來的評劇,都曾與京劇「兩下鍋」演出。清光緒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雲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開梆子、皮簧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觀眾歡迎,許多班社紛紛效尤。一時間,京城內外,京梆「兩下鍋」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京劇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也「二科生徒幾乎無一不習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馬連良氏,亦曾習《取洛陽》之小王子」。在與京劇「兩下鍋」的演出中,許多河北梆子演員,如:荀慧生、於連泉(小翠花)、趙桐柵(芙蓉草)等,後來都改唱了京劇,成為著名的京劇演員。
評劇形成於清末民初,是由蓮花落、蹦蹦戲、平腔梆子戲演變而來的新劇種。在解放前一直行當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臉)戲為主,稱為「半班戲」。所以,評劇在初期經常與河北梆子、京劇「兩合水」或「三大塊」聯合演出。在與京劇、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評劇在音樂、唱腔、劇目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至上世紀30年代,以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和愛蓮君為代表的女演員的出現,使評劇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不僅流行於京津、東北和華北地區,而且還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區演出,影響很大。但因其男演員較弱,仍常與京劇「兩下鍋」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與京劇武生演員趙如泉合演過《武松殺嫂》。1945年,新鳳霞在青島,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劇班,「兩下鍋」演出過《秦香蓮》等戲。
解放後,評劇在改革發展中,健全了生、凈行當,豐富了男聲唱腔,特別是擁有了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等一批男演員,徹底解決了「半班戲」的問題。而且,創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員為主的劇目,受到觀眾的歡迎。「兩下鍋」已成為一段歷史的記載。
元曲簡介 繼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我們在此對其予以簡略介紹。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鍾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宋元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年流行於浙東沿海一帶,到元末明初較為成熟。也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明清傳奇:在南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物指用南曲寫成的長篇戲曲劇本。薈萃了南戲和元雜劇的精華。
元雜劇和明清傳奇的區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並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齣的長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本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後,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光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採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並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未、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於表現生活。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
1 、始於離者,終於和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河南豫劇
關於豫劇的起源。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說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④ 戲曲的來源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⑤ 黔劇的歷史源流
黔劇的前身是貴州揚琴。貴州揚琴,亦稱貴州彈詞、文琴,是一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分角色坐唱的說唱藝術。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顏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歷史」(《關於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光緒九年(1833),王石青、蔣發三、丁小瑞三人在貴陽建立揚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開演唱。之後,黔西於光緒十一年成立「文音俱樂社」,織金於光緒十五年成立「庭院樂府」,安順於光緒十六成立 「相悅茶社」,畢節於宣統三年(1911)成立「同鄉娛樂會」,1921年前後,遵義、安順、盤縣、銅仁、都勻、興義、安龍、獨山、大方、貞豐等地相繼出現了揚琴班社。經過多年的演唱實踐,貴州揚琴逐漸成熟定型。據《貴州彈詞彙編》記載,最早的貴州揚琴唱本是《二度梅》,於光緒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編次。
1950年,大定(今大方)縣的揚琴藝人為配合「清匪反霸」運動,用貴州揚琴的曲調為秦腔劇本《窮人恨》配曲,用當地方言演出,開創了黔劇的先聲。此劇用揚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調子,傳達悲喜的劇情,歌曲台詞通俗易懂,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1952年秋,黔西縣揚琴藝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紹芝、魏利亨等,將婺劇劇本《百日緣》配以貴州揚琴唱腔,用當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劇、川劇的表演、鑼鼓,演出獲得成功,並取名為文琴戲。爾後,徐有三又將貴州揚琴的傳統曲目《搬窯》整理改編成文琴戲排練,在該縣武神廟為第一次區鄉幹部會演出,熟悉的鄉音土語引起了觀眾的共鳴,這次演出被黔劇界認為是黔劇的誕生。
1954年春,黔西縣成立了業余文琴劇團。為建立文琴戲的觀眾基礎,該團在以後的兩年中,到全縣百分之七八十的鄉鎮演出,受到普遍歡迎。隨後,該團又到臨近的金沙、織金兩縣演出,為觀眾喜聞樂見,並激起兩縣揚琴藝人的仿效。
文琴戲和黔西業余文琴劇團的出現,引起了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1956年5月,黔西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縣文琴劇團,貴州出現了第一個專業文琴劇團。
1957年後,各地在黔西縣文琴劇團的影響下,相繼成立了專業或半專業文琴劇團,並於1959到1960年間舉行了兩次文琴戲會演,黔西縣文琴劇團作為貴州的地方劇種出訪了四川,到成都、重慶演出。
1960年2月,文琴戲正式命名為黔劇,組建了貴州省黔劇演出團。同年五年,周恩來視察貴州時觀看了該團演出的《卓文君》、《西廂記》選場,同年6月,該團帶《秦娘美》、《張秀眉》、《紅旗食堂》、《女礦工排》、《搬窯》、《佳期拷紅》、《葬花》等劇目至京演出,爾後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歡迎和好評。
1960年,貴州省黔劇團、遵義專區黔劇團和畢節專區黔劇團,聯合排練了《半把剪刀》、《團圓之後》、《珍珠塔》、《雙玉蟬》等其它劇種的優秀劇目,並創作演出了《山高水長》、《人民辦案》等現代戲。1965年9月,貴州省黔劇團的《山高水長》,遵義專區黔劇團的《考幺女》,畢節專區黔劇團的《把關》、《開鎖》等劇,均赴成都參加西南區話劇地方戲匯演。
黔劇自誕生到19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台藝術影片;創作的彝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該劇1979年9月赴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觀摩演出,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一等獎,演出一等獎。曾榮獲中央文化部戲曲創作、演出一等獎。還有苗族歷史故事劇《張秀眉》,以及其它現代戲《山高水長》、《血披氈》、《考幺女》、《把關》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搬窯》、《珍珠塔》、《三難新郎》等都受到觀眾喜愛。
⑥ 文學戲劇故事有哪些!
1.崑曲
張繼青
張繼青,原名張憶青,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39年1月生,上海市人,漢族。1960年畢業於江蘇蘇州崑曲繼字輩科班。現任江蘇藝術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她1952年從藝,工閨門旦、初習蘇劇,曾得到崑曲前輩全福班老藝人尤彩雲、曾長生教授,在傳統技藝上打下良好基礎。1958年以後開始專工崑曲,又得到崑曲名家沈傳芷、姚傳薌、俞錫侯的傳授。歷任江蘇省蘇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主要演員、名譽院長。她的戲路較寬,正旦、五旦、六旦演來均得心應手,表演風格含蓄蘊藉,唱腔剛柔相濟、韻味雋永,吐字歸音圓潤可賞。在四十餘年的舞台演藝生涯中,曾塑造多個舞台藝術形象,廣獲好評,有《朱買臣休妻》中崔氏、《牡丹亭》中杜麗娘、《漁家區》中鄔飛霞、《長生殿》中楊玉環、《白蛇傳》中白娘子、《竇娥冤》中竇娥、《關漢卿》中珠廉秀、《蝴蝶夢》中田氏以及《躍鯉記·蘆林》中龐氏、《西遊記·認子》中殷氏等,尤以「三夢」而著稱,即《痴夢》、《驚夢》、《尋夢》。1984年以全票而名列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1993年獲江蘇戲劇紫金獎榮譽獎,同年獲日本安之紀念基金首屆基金獎,1994年獲第十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加加杯評比演員特別獎,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授予長期潛心昆劇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曾多次應邀赴義大利、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韓國、芬蘭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演出,在國際文化界享有較高名望與盛譽。
2.汪世瑜
汪世瑜,浙江京昆藝術劇院院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之殊榮者。他十四歲人劇團學藝,師承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工小生。他巾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見長,經四十餘年舞台磨煉,蜚聲海內外,獲「崑曲巾生魁首」之盛譽。汪世瑜是浙江戲劇界的代表人物,對浙江京昆藝術的保存、繼承傳播和發展傾往了無數心血。同時還為浙江各戲曲劇種培養了一批著名演員。他著有《汪世瑜談藝錄》一書,還曾多次赴香港、台灣、美國、日本、泰國等地演出、講學,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現為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文聯委員、文化部崑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崑曲研究會常務理事。
3.京劇:
張火丁
程派青衣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白城,自幼酷愛京劇。15歲時棄評改京,獨闖京城求藝,啟蒙老師王蘭香。1986年考入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科,工青衣。1989年畢業後考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師李文敏學習程派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張火丁正式拜師程派傳人趙榮深,成為關門弟子;得其真傳,她先後向趙榮琛學習了程派名劇《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紅鬃烈馬》和《春閨夢》等戲,又系統學習了程腔的咬字、發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領,受益匪淺。
張火丁天賦極佳,學戲扎實,悟性好,深得程派藝術的精髓,藝術功力大長,台上頗有光彩,她主演的《鎖麟囊》,行腔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鮮明,獨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豐富多彩,處處傳神。受到內外行的一致贊賞。
1995年,張火丁調人中國京劇院,先後塑造了《北國紅菇娘》之楊貴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絕路問蒼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評。1996年被中國京劇基金會評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
1999年底,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全面展現其藝術才能,獲得成功。年輕的張火丁唱、念、做、舞頗具大家鳳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個性。張火丁是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4.梅派:
李勝素
梅派再傳弟子當中,河北籍演員李勝素的扮相秀麗動人、音色圓潤優美、行腔舒展自然,頗得梅派神韻,擅演劇目有《廉錦楓》、《白蛇傳》、《孟麗君》、《貴妃醉酒》、《鳳還巢》等。不僅在內地菊壇叫響,在香港、台灣等地區也受到歡迎。李勝素13歲開始學戲,在河北省藝校教師齊蘭秋的教導下,悉心學習青衣、花旦,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邯鄲市京劇團,由於她唱腔優美,擅長表現個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戲,贏得家鄉觀眾的好評。1987年,李勝素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為師,在表演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從學戲就崇拜梅派戲大方和深厚內涵的李勝素,於1988年正式入梅派,隨梅葆玖老師學戲,《醉酒》、《宇宙鋒》、《鳳還巢》都是梅老師一遍一遍親自教,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李勝素漸漸把握了梅派內在的神韻與內涵,經常隨老師參加國內外梅派大匯演更奠定了李勝素扎實的表演功力。1991年李勝素調到山西省京劇院成為主演,任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曾在全國中青年京劇電視大獎賽獲得最佳表演獎,榮獲第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繼承傳統戲的同時,李勝素和老師一起大膽進行創新,將旦角的各種表演技藝融為一體,加入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給老戲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藝術上嚴格要求,李勝素還不倦求學,在中國戲曲學院「首屆全國京劇優秀演員研究生班」的三年學習,她系統掌握了戲曲表演的專業理論。除了在新戲《彈劍記》、《滿江紅》中任主角,李勝素還在火爆京城的京劇版《宰相劉羅鍋》中扮演三格格。剛剛正式調入中國京劇院二團的李勝素演出很多,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戲迷很喜歡梅派藝術,《紅線盜盒》、《霸王別姬》《宇宙鋒》、《貴妃醉酒》都是很叫好的戲。
5.評劇:
筱白玉霜
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7、蓋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武戲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臉。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雲,「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馬派。代表人物馬連良,三十年代同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合稱「四大須生」。
主要地方劇種及其代表人物
京劇: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有近二百年歷史。
昆劇:也叫崑山腔、崑曲、崑腔。編演《十五貫》、《牆頭馬上》、《李慧娘》等劇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員有俞振飛、華文漪、李淑君、張繼青等。
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等地,約有五、六十年歷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劇目流傳很廣。著名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金采鳳等。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著名演員有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張淑敏、裴艷玲、張惠雲、趙鳴岐、周春山、齊花坦等。
評劇:流行於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東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席寶昆、李憶蘭、馬泰等。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劉毓中、劉箴俗。
晉劇:也叫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主要演員有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張德成、賈培之、周慕蓮、陽友鶴、陳書航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歷代著名演員有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等。
漢劇:也稱漢調,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著名演員有陳伯華、吳天保等。
黃梅戲: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著名女演員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創造。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
⑦ 中國戲曲的歷史、種類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⑧ 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藝術列舉幾個
一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 ; 社會現實生活。
⑨ 中國戲曲的歷史
戲曲( opera)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