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海湖畔是怎樣的傳奇故事
沿著環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會在海北州海晏縣縣城附近的公路邊看到一個個土堆。據歷史文化學家謝佐教授描述,這些土堆是漢代的西海郡古城遺址,是西漢末年王莽稱帝時所建。那麼,為什麼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區建立城池呢?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篡權。他成為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後,認為國家有東海、南海、北海,唯獨缺少一個西海,於是就把青海湖從羌人手裡買了過來,並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個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後,王莽就認為這已經是四海歸一,天下一統歸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公元23年,短暫的王莽政權落敗後,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漢人在匆匆離開時,只留下了一座空曠的古城。
據謝教授介紹,西海郡古城建於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遺址。由於只剩下三個城角,當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現在古城邊的海晏縣城就叫三角城鎮。今天,在西海郡遺址中,人們還能揀到漢瓦的殘片。在這一片片殘瓦中,人們彷彿可以看到漢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興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戰火連綿的時候,古羌人卻在青海湖邊享受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們載歌載舞,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不幸卻沒有放過他們。公元320年,一個叫吐谷渾的鮮卑人帶領他的族人闖入了青海湖地區,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寧靜。
吐谷渾本是鮮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渾,是鮮卑族慕容部的首領。他帶領族人從現在東北的遼寧一路遠行,想要找到適合他們生存的地方。當他們來到青海湖畔時,為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於是決定留下來,並建立了國家。從此,他們的部族為了生存和土地與羌人展開了多年的爭戰,最終建立了吐谷渾國。第一任國王葉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700年之後的今天,人們還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渾國的古城遺跡。伏俟城位於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見當年的國都遺址。古城遺址今天看來依然規模宏大。它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00米,城牆高十餘米,寬17米,城內有棋盤式的道路相互貫通,這讓整個古城顯得滄桑壯闊。
吐谷渾立國近350年。吐谷渾的族人與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開發著青海高原,對青海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羌族的另一支,則吹著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處。
羌人後來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圍地區開始進入多民族聚居的時代。藏民族,繼古羌人之後,也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書寫著傳奇。
❷ 青海省的名人有哪些
青海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報道進士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月21日08:42 青海新聞網 嚴宜是清朝時期青海歷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進士。在仕途中,面對鹽政衙門貪污成風的現狀,他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 楊興霖考取進士後前往四川彰明縣任知縣,其間「課農桑、興學校」。他離職後,「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雲蔚桐在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年僅二十九歲的他最後病逝在軍中。 據《青海省志·人物誌》收錄人物的分布狀況來看,青海歷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每一個地方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相對集中出現,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都要經歷生長、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從歷史上看,在南涼政權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海樂都地區大量涌現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開始嶄露頭角。前清時期,嚴宜、褚裕仁、楊興霖、雲蔚相、晃炳等14名文進士均出自西寧、湟中等地。這一時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了西寧地區。 ●嚴宜:克己奉公傳美名 據我省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考證,嚴宜當年生活在今天西寧市城北區寺檯子一帶,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舉人。獲得這一功名後,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後,他千里迢迢赴京趕考,終於殿試成功,考取進士功名。 嚴宜在雲貴一帶任知縣、知州多年。後來調入鹽運,掌管長盧鹽區薊水分司的鹽運事務。長盧鹽區管轄著自山海關至黃驊縣的各鹽場,而薊水分司的鹽運河道,從天津薊縣到北塘入渤海,全長300公里。那時鹽政衙門貪污成風,可嚴宜堅決不受賄。後來案發,只有他一人沒有涉入案中。嚴宜的廉潔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當記者翻閱《西寧府續志》中有關嚴宜的相關記載時,發現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僅清正廉明,而且在為官路上還富有傳奇色彩。 嚴宜任桐梓縣知縣時,看到山賊梁之賢聚集數百人,依據河水之險,時常搶奪附近的居民。於是,他帶領眾人,攻破山賊的老窩,擒獲了梁之賢,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這一事件,嚴宜被調往貴築縣任知縣。後來,有一些毛賊,從雲南地區進入了貴州境內,藏在山中,打家劫舍。嚴宜知曉後,召集周邊村民,帶領官兵出其不意,將那些毛賊團團圍住,切斷他們的水源和糧食。時間不長,毛賊們只好束手就擒。從此以後,這一帶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被人稱為與著名理學家陸隴其齊名的嚴宜,對程朱理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遺失了。他現存的詩作多屬於贈答為內容,形式上多為七律和五古。嚴宜的詩歌筆調靈動,多有精練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經學,精書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慶庚辰進士。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他在上學期間,聰明伶俐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他的老師因此非常喜歡他,對他的才能贊嘆有加,常常讓他和自己一起閱覽試卷。後來,褚裕仁隨同康公離開青海來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觸到了許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圍的熏陶,學問長進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晝夜地讀書,對於不懂的,就及時請教別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位青海人在異鄉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職,都非常注重當地的文化教育。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載,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陝西眉縣橫渠鎮張子祠,書院是張載讀書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張氏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張文運之子,張承胤時為張子祠奉祀官,他與鳳翔張子後裔修建張子塋墓,並興建石門、石馬、石碑坊。對墓地綠化擴大,當年完工,並請在朝監察御史李大年為石門提寫了「宋代儒尊」四個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後來橫渠拜謁張子祠,「見其堂宇傾危,遺像剝落,牆垣頹廢無存,不重修不知為祠矣。」於是,褚裕仁帶頭捐銀,購買建築材料,三個多月後工程竣工,並把圍牆擴大。秋天完工後,褚裕仁撰文立碑,並為書院門庭懸掛「張橫渠先生講學處」橫匾。 褚裕仁一生好學上進,據《西寧府續志》記載,他直到離開仕途,依然「與門人講和行並進之學」。 ●群星璀璨耀河湟 楊興霖,字雨臣。根據《西寧府續志》中有關文字的記載,他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父親去世後,他在父親墳前建起了一個小房子,「廬墓三年」。一時間,被當地人傳為佳話,成為了孝順的典範。 楊興霖是道光辛丑聯捷進士,他在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期間,「課農桑、興學校」,重視當地的農業建設和文化教育。在他離職後,當地人淚眼送別,相送數千里,還對他依依不捨。「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回到青海後,楊興霖成為了湟中書院的主講。他「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為青海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影響了當時眾多的文人。 雲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聰慧,對於看過的經史子集過目不忘,並且能夠背誦,讓周圍的人都很驚奇。 在這種天賦下,咸豐年間他考取進士功名,被授予內閣中書。三年後,雲蔚桐被調到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在任期間,雲蔚桐帶著青海人的質朴,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二十九歲的他病逝在軍中。 青海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沖撞、融合、升華而形成的,既有歷史的多變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有地理單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長芳、葛渾元、趙星瑜、張琦、劉耀生、張明遵等文人,來自青海的不同地區,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組成了輝煌燦爛的青海文化,為青海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者:祁萬強)
❸ 青海省境內的倒淌河有什麼歷史傳說故事呢
俗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因為我國整體地勢為西部高,東部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而流。所以,反過來自西向東而流的河流就顯得那麼獨特,有個性。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比較有名的一條相對而言為逆流的河流,名字就叫做倒淌河。聽著這名字就知道這條河流的獨特性,因為這樣,還有很多遊客慕名前來的。
倒淌河雖然溫柔,但是它兩岸地區可不溫柔,還極其任性。至於這么說,主要是因為倒淌河兩岸氣候多變,時晴時雨,時冷時熱的,有著很大的落差。怎麼樣,你准備好來看這條神秘的倒淌河了嗎?
❹ 青海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文章列表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格爾內木胡楊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容勝]察爾汗鹽湖景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文風景綺麗多姿的文成公主廟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氣勢恢宏的佑寧寺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仙米原始森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柳灣墓地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熱水吐蕃墓葬遺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諾木洪文化遺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龍羊峽水電站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隆務寺 佚名 04-27
❺ 青海湖的傳說是什麼
關於青海湖還有這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臨行前,唐王賜給她能夠照出家鄉景象的日月寶鏡。途中,公主思念起家鄉,拿出日月寶鏡,看見了久違的家鄉長安,淚如泉涌。但公主突然記起了自己的和親使命,便毅然將日月寶鏡投出馬車外,之後寶鏡化成了青海湖,流淌至今。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實際上,青海湖是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的。青海湖在距今20~200萬年前的形成初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並與黃河水系相通。當時這一地區的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瀉入黃河,形成了一個外流湖。到了距今約13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新的地質構造逐漸形成,周圍山地強烈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由此便形成了尕海、耳海,後又隨著地質結構的不斷變化,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青海湖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所以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
青海湖是一處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覽地,也是一個吸引了眾多學者專家關注的寶湖。我國曾對青海湖進行了多次綜合考察,發現青海湖裡蘊藏著豐富的可利用礦產資源。同時,青海湖還是一個天然的魚庫,這里魚類豐富,尤以湟魚最負盛名。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人類活動加劇、盲目開荒等自然影響和人為破壞,致使注入青海湖的河流水源大量減少,青海湖水位正以每年12.1厘米的速度下降。在2000年,更是下降了21厘米。這也就意味著,青海湖中的水正以每年4億多立方米的速度在流失。這樣的變化也使得青海湖正由一個單一的高大湖泊逐漸分裂成「一大數小」的湖泊群。
青海湖
❻ 青海春節習俗,起源,傳說.
起源: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另一個是祖先信仰。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歲節(年節)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與自然規律等方面內容。
傳說: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
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
習俗:
1、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2、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6)青海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春節節令食品:
1、年糕
年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2、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❼ 青藏高原青海湖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研究資料表明5000年前青海湖地區還有闊葉林成片,氣候溫暖,「三皇」故里就在其版不遠的地方,伏羲氏族留下了權雷澤雷神圖刻石,對比「山海經」記載雷澤就是青海湖,雷神就住在這里,華胥在湖邊遊玩時踩到雷神的腳印懷孕生下了伏羲大帝故事就發生在青海湖畔。
❽ 有關青海湖形成的神話故事
1000多年前,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臨行前,唐王賜給她能專夠照出家鄉屬景象的日月寶鏡。途中,公主思念起家鄉,便拿出日月寶鏡,果然看見了久違的家鄉長安。
她淚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記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決然的將日月寶鏡扔出手去,沒想到那寶鏡落地時閃出一道金光,變成了青海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個大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
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
❾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報道進士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聞網
嚴宜是清朝時期青海歷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進士。在仕途中,面對鹽政衙門貪污成風的現狀,他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
楊興霖考取進士後前往四川彰明縣任知縣,其間「課農桑、興學校」。他離職後,「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雲蔚桐在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年僅二十九歲的他最後病逝在軍中。
據《青海省志·人物誌》收錄人物的分布狀況來看,青海歷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和社會背景。每一個地方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相對集中出現,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都要經歷生長、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從歷史上看,在南涼政權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青海樂都地區大量涌現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時期,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開始嶄露頭角。前清時期,嚴宜、褚裕仁、楊興霖、雲蔚相、晃炳等14名文進士均出自西寧、湟中等地。這一時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了西寧地區。
●嚴宜:克己奉公傳美名
據我省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考證,嚴宜當年生活在今天西寧市城北區寺檯子一帶,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舉人。獲得這一功名後,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後,他千里迢迢赴京趕考,終於殿試成功,考取進士功名。
嚴宜在雲貴一帶任知縣、知州多年。後來調入鹽運,掌管長盧鹽區薊水分司的鹽運事務。長盧鹽區管轄著自山海關至黃驊縣的各鹽場,而薊水分司的鹽運河道,從天津薊縣到北塘入渤海,全長300公里。那時鹽政衙門貪污成風,可嚴宜堅決不受賄。後來案發,只有他一人沒有涉入案中。嚴宜的廉潔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當記者翻閱《西寧府續志》中有關嚴宜的相關記載時,發現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僅清正廉明,而且在為官路上還富有傳奇色彩。
嚴宜任桐梓縣知縣時,看到山賊梁之賢聚集數百人,依據河水之險,時常搶奪附近的居民。於是,他帶領眾人,攻破山賊的老窩,擒獲了梁之賢,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這一事件,嚴宜被調往貴築縣任知縣。後來,有一些毛賊,從雲南地區進入了貴州境內,藏在山中,打家劫舍。嚴宜知曉後,召集周邊村民,帶領官兵出其不意,將那些毛賊團團圍住,切斷他們的水源和糧食。時間不長,毛賊們只好束手就擒。從此以後,這一帶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被人稱為與著名理學家陸隴其齊名的嚴宜,對程朱理學很有研究,並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詩作大部分都遺失了。他現存的詩作多屬於贈答為內容,形式上多為七律和五古。嚴宜的詩歌筆調靈動,多有精練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經學,精書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慶庚辰進士。他不僅通經學,而且精書法,行文有大家風范。他在上學期間,聰明伶俐的特點就表現出來了。他的老師因此非常喜歡他,對他的才能贊嘆有加,常常讓他和自己一起閱覽試卷。後來,褚裕仁隨同康公離開青海來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觸到了許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圍的熏陶,學問長進很大。在這樣的環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晝夜地讀書,對於不懂的,就及時請教別人。付出總有回報,這位青海人在異鄉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職,都非常注重當地的文化教育。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載,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陝西眉縣橫渠鎮張子祠,書院是張載讀書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清順治二年,張氏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張文運之子,張承胤時為張子祠奉祀官,他與鳳翔張子後裔修建張子塋墓,並興建石門、石馬、石碑坊。對墓地綠化擴大,當年完工,並請在朝監察御史李大年為石門提寫了「宋代儒尊」四個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後來橫渠拜謁張子祠,「見其堂宇傾危,遺像剝落,牆垣頹廢無存,不重修不知為祠矣。」於是,褚裕仁帶頭捐銀,購買建築材料,三個多月後工程竣工,並把圍牆擴大。秋天完工後,褚裕仁撰文立碑,並為書院門庭懸掛「張橫渠先生講學處」橫匾。
褚裕仁一生好學上進,據《西寧府續志》記載,他直到離開仕途,依然「與門人講和行並進之學」。
●群星璀璨耀河湟
楊興霖,字雨臣。根據《西寧府續志》中有關文字的記載,他是一位極其孝順的人。父親去世後,他在父親墳前建起了一個小房子,「廬墓三年」。一時間,被當地人傳為佳話,成為了孝順的典範。
楊興霖是道光辛丑聯捷進士,他在四川彰明縣任知縣期間,「課農桑、興學校」,重視當地的農業建設和文化教育。在他離職後,當地人淚眼送別,相送數千里,還對他依依不捨。「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數千里為遙。」
回到青海後,楊興霖成為了湟中書院的主講。他「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為青海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影響了當時眾多的文人。
雲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聰慧,對於看過的經史子集過目不忘,並且能夠背誦,讓周圍的人都很驚奇。
在這種天賦下,咸豐年間他考取進士功名,被授予內閣中書。三年後,雲蔚桐被調到安徽地區負責軍務。在任期間,雲蔚桐帶著青海人的質朴,兢兢業業,最後積勞成疾,二十九歲的他病逝在軍中。
青海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沖撞、融合、升華而形成的,既有歷史的多變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有地理單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長芳、葛渾元、趙星瑜、張琦、劉耀生、張明遵等文人,來自青海的不同地區,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組成了輝煌燦爛的青海文化,為青海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者:祁萬強)
❿ 青海境內的神話故事
據《海內西經》記載,昆侖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侖山脈位於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內。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侖,實是戰國之後的西部地理概念,說西王母居昆侖,不及旁論,僅一理便可明了是後人所指的地方。因為西王母是漢民族廣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侖山下是少數民族地域,少數民族中並不見對西王母有特別崇拜心理。這說明西王母並非是當地少數民族的先人,亦說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獨存在,否則西王母傳說就不會存在於漢文化中,而是應存在於今昆侖山下的少數民族文化中。
昆侖有西王母是中國西部地域擴大之後,西王母作為中國西方的神靈,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國西部萬山之最的昆侖山應有其廟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國東部的泰山亦有廟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傳播的結果,按照上言所確定的中國西部界線,以及前文對西王母古部族的歸屬,作為古戎族的祖先來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涇、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廟也應在這一地域。
從涇川回山王母宮遺存的建築內容資料來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廟、一池這樣簡單的遺存,而是一處專門的、完整的關於西王母的聖地。涇川回山王母宮無論從所處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遺存及多種古籍的記載、當地民俗信仰都與西王母息息相關,確認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廟所在。由於戰國時期後,涇川回山周圍的廣大地域已成為中國內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與當時歷史不符,且失去了神靈的無限神秘感,加之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戰國之後的文人在整理關於西王母的神話傳說時記在了昆侖山,實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