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連姓歷史人物

連姓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5 18:09:31

Ⅰ 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小人物,那些小人物,有的連姓誰名誰都沒有記載下來。但是在機緣巧合之下,那些小人物竟然不經意間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其實這也是趕上巧勁了,那麼都有哪些小人物改變了歷史走向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那這裡面到底有沒有你熟知的那些故事呢?

正是夏無且這么一個小人物的一個小小動作,竟然使得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自此歷史被改寫。倘若如果秦王真的被刺殺了,那麼秦朝也就不會被建立。要知道秦朝可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它的意義可是非凡的。但是如果沒有夏無且呢?那麼秦王嬴政被刺殺了,秦朝也就不會被建立。

Ⅱ 歷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經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有一句話說的好,「蜉蝣撼大樹」,意思就是說很小的東西都能撼動一顆參天大樹。而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出現。看似很小第一個人,結果卻能推動歷史的發展。其中,昭君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這位畫師,沒有將昭君的美貌畫出來,否則昭君肯定是要被獻給漢元帝的。而反之,因為自己的私心,將昭君的畫像畫丑了之後,讓昭君有出使了匈奴的機會。從而促進了匈奴的發展,為匈奴和漢朝貢獻了所有,締結了情誼,奉獻出了一生。

而昭君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自我犧牲的精神,為一個別人都不願意去的機會,奮勇的站了出來,然後從一個小小的宮女,變成了歷史千年萬人傳頌的大人物。

Ⅲ 歷史上有姓連的名人嘛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2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二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歷史名人

1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2,連盛:字文昌,進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3,連礦:字佰金,號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間進士選翰林院,曾任戶部主事、山西道監察御史、敕命進階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參政、湖廣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總督漕運兼總河加戶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聲顯赫。

4,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6,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主席。

但中國姓連的不多。

Ⅳ 姓連名人有那些啊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南夫(1085~1143年),字鵬舉,應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徽猷閣侍制,擢顯謨閣學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書銜、兼太平洲廣德軍制置使,知信州、泉州,進寶文閣學士、知廣州、遷廣東經略安撫使,紹興九年(1139年),因得罪權相秦檜,被謫知泉州,後隱於龍溪縣十一都秀山(今龍海市榜山鎮翠林村西)之麓,紹興十三年(1143年)卒,謚忠肅,贈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於秀山,後人因此把南夫隱居處稱「連厝」,把葬地稱「連山」、「尚書尖」、「尚書峰」,把連南夫的後裔稱「連山氏」。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連橫:是江都(福建)連氏的第十世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過台灣,在台南寧南坊兵馬營一帶安居樂業,後代枝繁葉茂,名人輩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稱連橫家族。生於1878年的連橫,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等著作。其中,《台灣通史》一書以大量的史實,記載了大陸、台灣人民一道披荊斬棘開發台灣的歷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連橫的夫人在後序中說:「台自開辟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章太炎讀《台灣通史》後稱贊連橫「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台灣詞典》則從語言方面論證了台灣與大陸的血脈關系,提出台灣「語言多沿漳泉。」在連橫的一生中,始終對故土懷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後五次返回祖國大陸求學、工作、旅遊。1933年,連橫移居上海,後來病逝於滬。

連戰:連橫之孫。於1936年出生於祖國大陸,1945年隨父返台,後步入政界。現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瀛洲:連瀛洲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後輟學到香港的小雜貨店當學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與友人創立華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兼船務代理,事業穩步發展。1949年連瀛洲與數名馬來西亞華商成立華聯銀行,進入金融業,2001年華聯銀行與大華銀行合並,躋身新加坡第一大銀行,大華銀行集團。

連金錘:連金錘幼時隨父從德化縣遠渡南洋(現今的馬來西亞),後居住於此地,與幾名同鄉齊種植黃梨維生。他有7子5女,17孫9男8女。現今其子居住各個地方,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柔佛州與雪蘭莪州。

Ⅳ 連姓的名人

連靜雯,台灣女演員。
連雅堂,台灣歷史學家,《台灣通史》作者。
連戰內,前中華民國容副總統、及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闊如,著名說書人。
連勝文,連戰之子,國民黨中常委。
連稱,連姓始祖,春秋早期齊國大夫,食邑上黨。《左傳》記載:「襄公使稱與管至父戍蔡丘,瓜時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弗許,遂作亂,弒襄公。」

Ⅵ 孫氏的歷史人物

一 ; 春秋時衛武公的兒子惠孫任衛國上卿,他的兒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國有賢臣為敖,字孫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為氏。
三 ; 齊國卿士書(敬仲的五世孫,字子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他到樂安,賜姓孫氏。
家族名人
兵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著兵法「十三章」。孫子被推崇為兵法的鼻祖,「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學聖典。
孫權 (182-252)
孫中山 (1866-1925)字逸仙,別號中山樵,世稱中山先生,廣東香山縣人。清末,因見國勢日衰,民族危亡,乃喚起同志,共組興中會,為革命救國的團體;後遞改為中國國民黨,被推為總理。致力革命數十年,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終於辛亥一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改國體為民主共和。手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手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為革命建國的最高原則。民國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國民政府頒令,尊為中華民國國父。
地望分布:山東樂安郡
孫姓起源參考之二:富陽孫姓
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編撰的《百家姓》里,趙錢孫李,孫姓排在第三位。孫姓是一個姓源較多的姓氏,僅《新唐書·宰相世系》即記有「出自姬姓」、「出自羋姓」和「出自媯姓」三支。
春秋時,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生了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武仲為紀念祖父惠孫,以「孫」字為姓氏。
楚國令尹孫叔敖,字孫叔,他是楚國著名賢臣,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形成了又一支孫氏。
另外一支孫姓的來源是出自齊國的田完之後。
原浙江省富陽市市志辦主任、副研究員王文治說:「公元前123年,那時候,一個田姓,名叫田書, 他任齊國大夫,因討伐當時一個諸候國有功,那麼,齊景公賜他一個姓,姓孫。所以,孫姓是從公元前123年開始,到現在2000年,就是2123年歷史。 從孫書到孫權為止,一共出現了29世,也就是29代。孫權以後,到現在為57代,加上孫權以前的代系,一共為84到86代之間。」
位於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這里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也是孫氏後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孫姓作為富陽市的大姓氏,主要分布於龍門、王洲五保、化竹、孫家溪等四十多個自然村中。
古鎮龍門,是富陽市最大的自然村。全村2000多戶,6000多人,90%以上是孫姓村民,是孫權後裔的聚居地。孫氏家族成員,世系輩份清楚,按各自的派系廳堂聚族而居。自北宋年代起,孫權的後裔們就開始定居在這里,到現在已有1050多年了。
孫權51世後裔孫北強說:「 從北宋年代第一世祖定居龍門起,到現在已經繁衍成39世,6000多人口,下面已經分成七個房,七個房有三個房已經遷到蘭溪、諸暨,四個房定居在龍門。那麼現在村子裡輩份最大的是孫權的49世,那麼孫權的最晚的一代是58世。所以,現在是十代同村,四房同居。」

孫權,字仲謀,他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他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 後來又在吳蜀之戰中,擊敗劉備。黃龍元年,即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 建都於南京。
王文治說:「富春孫氏,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吳大帝孫權。孫權他在位52年,稱帝24年,他最大的功績,除了發展長江中下游的經濟、文化、生活、社會發展以外,還派遣人員開發台灣,派遣大將開發海南,疏通東南亞各國跟中國做生意,以及搞友好往來。」
千百年來,孫氏後裔不斷繁衍發展,子孫遍及海內外,並逐漸形成100多個支派。
孫姓在台灣名列第50大姓。據史料記載,台灣的孫姓,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孫氏又主要來自於浙江富陽。孫氏後裔大多散居在台灣各地。
中國歷史上的孫氏名人,可謂是舉不勝舉。春秋時軍事家孫武、孫臏,唐代葯王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清朝朴學宗師孫詒讓等。中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更是聲名遠播世界的一代偉人。
孫姓起源參考之三
孫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孫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種。第一種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姬叔被封於康,周成王時,被改封到衛,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第八世孫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孫。第二種是出自羋姓,是孫叔敖的後代。孫叔敖名敖,字孫叔,因為他在擔任楚國令尹的時候,政績顯著,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自己的姓,有因為楚國祖先季連姓羋,所以說孫姓出自羋姓。第三種是出自媯姓,是齊國田完之後。田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因為避難而到齊國,他的兒子田書,因為作戰有功,被齊景公賜姓為孫,因為陳姓出自媯姓,所以這支孫姓也出自媯姓。 發展和演變:孫書的孫子孫武,因為齊國發生內亂,逃到吳國,並做了將軍,他的後代因此而成為大族。到孫武的第二十二代孫孫權,於二二二年在江東建業建立吳國,是孫姓的影響達到頂峰。到唐代,孫姓又兩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時進入廣東。孫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樂安,東莞,吳郡,富陽,清河,洛陽,涉郡,清州,昌黎等。

Ⅶ 「連」氏起源,有那些名人

連氏起源:
關於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從官職而得來。出自春秋時期的羋姓。楚國公族有連敖、連尹的官職,後來這兩個官職就作為姓氏傳了下來。
出自姜姓。是春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大夫連稱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為姓,稱為連姓。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大大鼎鼎名的「連裕堂」,在台灣島上無人不知。說也難怪,因為,連氏家族目前是台灣的第五十四個大姓,連姓人遍及全台灣省的每一個縣市。怎能不為人知曉呢?「連雅堂」,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連雅堂先生,即連橫,他是台南人,擅詩文,通史學,還富有民族思想。他所著的《台灣通史》、《台灣詩乘》迄今仍被台灣省列為重要的歷史文獻。台灣的連氏,數台北一地最多,次是台南,再就是苗栗。福建安溪人連良,是大陸連氏遷台的開基始祖。他於清康熙年間,最先移台,入居今台北縣淡水鎮水確里,開基立業。
郡望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歷史名人:
連舜賓:字輔之。宋朝應山人。他年少的時候應鄉試舉沒有考中,於是便回家供養父母,再也不去考試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財產很多都用來救濟當地的老百姓。別的時間他就用來專心教育他的兒子連庶和連癢。他常常對別人說:我不要財產,教育好我的兒子就是最好的財產。後來他的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都當了縣令。兩個兒子都很有名氣,為官清廉,人民對他們倆都有很高的評價。
連闊如:原名華連壽,號仲三。筆名雲遊客。北京人。1927年的時候拜李傑恩學評書,曾參加過北平市的曲藝工會。民國22年開始在天津的《時言報》、《民聲報》、《立言報》上發表評書小說《西漢演義》等。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北平、天津等地說書,並開展廣告業務。曾應尚小雲的邀請,為榮春社排演全部《東漢》說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戲劇界藝人講習班主任委員。創立前門箭樓大眾游藝社,自任社長。1951年任赴朝鮮慰問團戲曲服務隊大隊長。歸國後多次到北京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科學院講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曲研究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連戰:中國國民黨榮譽黨主席。 字永平,台灣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於陝西西安。其祖父連橫為晚清民初一代大儒,早年加入同盟會,著有《台灣通史》。連戰之名就是得於祖父遺言:「中、日必將一戰,若生男則名連戰,寓有自強不息、克敵致勝之意義,有復興故國、重整家園、光明希望之象徵。」其父連震東歷任國民黨黨政要職,曾任台灣省「建設廳長」、台灣當局「內政部長」等職。

Ⅷ 清朝順治帝後宮嬪妃中有個叫赫舍里清如的嗎

赫舍里清如實際上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查無此人

書的情節

姓:赫舍里
名:清如(《西洲曲》低頭弄蓮子 蓮子清如水)
稱呼:宛卿(福臨專用) 如兒(阿瑪,額娘,水吟,拉卓,太後用) 娘娘、主子(奴才們用) 如詩(宋陵專用) 小姐(子衿子佩專用) 姨娘、額娘(玄燁專用)
民族:滿族 正黃旗
年齡:初登場16歲(順治十三年),自盡時21歲(順治十八年)
身份:被銷毀檔案的順治帝宛貴妃,首輔索尼獨生愛女,康熙帝養母,孝誠仁皇後姑姑
家庭成員:娘家——父親 赫舍里索尼 母親 章佳氏
大哥:赫舍里噶布拉
二哥:赫舍里索額圖 二嫂:鈕鈷祿漫雪
侄女:赫舍里芳兒(孝誠仁皇後) 侄子:赫舍里定風
婆家——丈夫 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 養子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婆婆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孝庄太後) 公公 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宗)
姐妹:容淑貴嬪瓜爾佳水吟 洛惠妃鈕鈷祿月凌
仇人:淳嬪烏雅日夕 皇考貞妃董鄂香潯
情敵:端敬皇後董鄂香瀾 靜妃博爾濟吉特拉蕾
愛慕者: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揚州首富宋陵 科爾沁王子博爾濟吉特拉卓
居處:(入宮前)相府
(入宮後)鍾粹宮——重華宮碧琳館——延禧宮正殿——揚州宋府——延禧宮正殿——冷宮
經歷:相府小姐(順治十三年以前,0~16歲)
秀女(順治十三年八月,16歲)
如答應(順治十三年八月~十四年三月,17歲)
如貴人(順治十四年三月~十四年九月,17歲)
如答應且禁足(順治十四年九月~十五年三月,18歲)
宛嬪(順治十五年三月~十五年八月,18歲)
宛貴嬪(順治十五年八月~十六年三月,19歲)
宛妃(順治十六年三月~十七年四月,20歲)
宛貴妃(順治十七年四月~十七年十一月,20歲)
罪妃(順治十七年十一月~十八年正月初六,21歲)
才藝:彈琴 吟唱 雙手書法 佛理 繪畫(潑墨荷花) 詩詞

Ⅸ 塗姓的歷史名人

望隆三妙;學邃六爻:上聯典指明朝塗瑞,字邦祥,廣東番禺人。弘治年間,在朝曾贏得「翰林三妙」之譽。所謂三妙,乃才學、書法及儀表也。下聯典引《中國人名大辭典》:「塗溍生,宋宜黃人,字自昭,邃於易學(精通《易經》六爻算卦之學)。三上春官不弟。授山長。有《四書斷疑》、《易義矜式》行世。」
十州世弟;五桂家風:上聯典指北宋·塗僓生九子皆任知州,女婿妙寶任撫州饒知州,世傳「十州弟」。北宋·塗濟生五子俱登進士,時曰「五桂堂」。
塗山啟源;滁水流芳:全聯典指塗氏的得姓源流。
爵封侯伯;學著易詩: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大門聯。
鄉賢世弟;御史家聲: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聯。
善承先志;裕啟後昆: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善裕居始建於1956年,乃塗善文公出洋在印尼發財後寄錢回來所建。「善」即為紀念塗善文。 翰林三妙品;奕葉四奇才:上聯典指明朝番禺人塗瑞,字邦祥,少年時聰穎出眾,儀表非凡,很早就以文學出名,尤其擅長書法。成化年間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弘治年間升修撰。當時人稱「翰林三妙(才學、書法、儀表)」。下聯說明朝豐城人塗謙,字恆謙,正統年間進士,景泰年間官山東按察司副使。與他弟弟塗觀,兩個兒子塗異、塗旦並有才名。奕葉,即奕世,一代接一代。
家聲宏五桂;祖德衍千傳: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帽峰朝祖廟;銀嶺映宗祠: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石麓家聲遠;塗山世澤長:福建省長汀縣塗氏宗祠聯。 得道而居石室;貯錢以賞廉人:全聯典指唐朝塗定辭,有道術,居石室,貯錢五十萬,以賞廉者,卒不得一人。可見當時為官者之腐敗,致定辭公不願為官而寧居石室學道。
邦祥翰林三妙;俊生文學獨魁:全聯典指明朝塗俊生,敦行義而耽文學,與當時文學名人交往甚多,而以俊生文學稱魁。 椒灑初浮千頃綠;梅崗時佔一枝春: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祖德源流吳西是;宗功衍派在南昌: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文封石麓公侯府;武賜新吳將相家: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聯。「石麓」,地方名,即今江西宜黃。「新吳」,即新吳侯,塗氏始祖塗欽。
支分西蜀奇才四;派衍南昌妙品三: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聯。
系本塗山興宋士;典修海國昭吳侯:塗氏宗祠「豫章堂」通用聯。
裔源禹域家聲遠;姓肇塗山世澤長: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十州世弟當接踵;五桂家風應弘揚: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家學三賢五進士;世官一宰三尚書: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善建雅居承先志;山房佳構庇後昆: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善裕居」右橫屋門楣名「善建山房」,惜無對聯,禮敦撰此聯補之。
梅嶺善居承祖德;園中小築啟新猷: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善裕居」聯。1998年在「善裕居」右邊加建二橫屋,名曰「梅園」。 繼承掃除惡魔傳統;發揚團結進取精神:塗大郎公祖廟聯。塗大郎公,元朝時人,江西塗氏系二十一世。公生平剛毅,中正誠信,性格耿直。時鄉有邪魅,依草附木,藉社為害,每歲須童男童女祭奠,境內方獲安寧,否則萬家受害。公思曰:神明正直,主宰一方,血食茲土,宜奠民居而足民食,焉有反為民害,構民仇而享童男童女乎?此必邪魅無疑矣。乃邀姻翁賴八郎公商議曰:欲除此妖害,非**術不能。賴公曰:然!遂與賴八郎公並偕龔六郎,前往茅山(一說驪山)學法。法主熊十四郎見公等來意之誠,乃將法術傳授。公等學成返鄉,翻社廟壇,伐其社樹,投諸流水,民獲安寧。至今遺跡尚存。公除此妖害,功德彌彰。後世子孫,恩戴塗、賴二公德澤,尊為神明,乃塑二公神像,立廟供養,每年打醮祭祀,香火鼎盛,代代靈威顯赫。明末清初,有廣東流寇侵擾縣境鄉民,二公竟顯靈以神兵逐之,時汀洲府清軍掌管縣事官沈夢鯨,乃奏請准旌表,贈以金字匾,題曰:「篤佑顯赫」。
英氣快當年,撐天撼地;雄風披奕世,治社除氛:塗大郎公祖廟聯。
大禹娶塗山,姻聯王室;永嘉移江左,績著帝廷:福建省長汀縣塗坊鎮塗氏大祠堂大門聯。「永嘉」,紀年號,即西晉懷帝永嘉年間。
椒衍瓜綿,開東南之氏族;才高學博,撰古今之志書:上聯典指晉代塗欽公,東晉初因護帝有功敕封新吳侯,鎮守豫章,欽公為東南塗氏始祖。下聯典指五代後唐·塗廙為刺史,曾撰寫《豫章古今志》。
慷慨高懷,雅慕古人風節;禍福明諭,克令黃寇聽從:全聯典指明朝塗俊生,字友良,廣東番禺人。黃寇反,詔許自新,求人賢,無敢應者,俊生毅然請行,至則諭以禍福,賊皆羅拜聽命。
永懷先輩,艱辛始創家業;昌啟後昆,努力再展宏圖: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坑尾村梅樹崗塗氏宗祠「永昌堂」聯。
金聲玉色,廉能垂譽於江洲;雅什風篇,淵源受教於安國:上聯典指塗曉,字復明,登唐睿宗景雲間進士,任江洲刺史,授中散大夫,廉能可述,有「玉色金聲」之譽。下聯典指西漢時塗揮,仕漢,初為諫議大夫,與王璜同門友,受《周易》、《毛詩》於孔安國(為孔子十一世孫,西漢古文學大師)。
衍派四奇,自豫溯昌昭遠脈;支分五桂,由閩徙粵發自枝: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無富色、無貴色、無文章色,方成士品;有書聲、有機聲、有小兒聲,才是人家:此聯為塗征自題聯。
五桂振家風,山高水長,百代聲靈猶赫濯;十州昭世系,瓜綿椒衍,千秋俎豆亦馨香: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家學溯淵源,塗水鍾靈,共羨三賢五進士;世官膺爵秩,麓山毓秀,曾為五子十知州:塗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聯。
世系由閩徙粵,遷居石賴,永守十州垂百代;室依龍山米斗,門朝天賜,還期五桂茂千秋: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石賴村塗貴寧祖厝正殿聯。
祠宇建梅崗,枕那嶺,拱帽峰,赫赫規模,守成當思創業;雲礽宜樹德,和鄉鄰,睦宗族,煌煌聖訓,敬祖即在尊王: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十一世創業開基,鴻圖大啟,燕翼詒謀,派衍青溪昌厥後;億萬年孔明祀事,豹變南山,鯤騰北海,英豪奮跡紹徽前:廣東省大埔縣英雅鎮英雅坑尾梅樹崗塗氏宗祠聯。

Ⅹ 歷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1、申啟賢(?-1839),字子敬,號鏡汀,延津南街(今河南新鄉)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福建道、江西道監察御史、順天府尹、倉場侍郎、禮、戶、吏部侍郎、山西巡撫等職。曾提出禁煙主張,為中國近代禁煙運動開啟先河,他的禁煙義舉在黃河故道廣為傳揚。

2、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員,《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諱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

崇禎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南京國子監博士、大理寺評事、太僕寺丞等職。甲申之變,佳胤殉國死節,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入清,褒揚忠烈,賜謚端愍。有《申端愍公詩集》、《申端愍公文集》傳世。

3、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申包胥(生卒年不詳),風姓,包氏,名胥,因封於申邑,故稱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孫,又稱王孫包胥。華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

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5、申舟(?-前595年),羋姓,文氏 ,名無畏,字子舟,因被封於申,以邑為氏,別為申氏,又被稱為文之無畏、毋畏、文無畏。楚文王的後代 ,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出使齊國過宋國境時被宋國殺害,楚遂興兵伐宋,引發了楚圍宋商丘之戰。

閱讀全文

與連姓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