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姓名人有哪些
曾國藩、曾志偉、 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貳』 從古到今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慶敏:(1898-1937)又名澤寰,字渡生,廣東東莞人。畢業保定軍官學校六期。陸軍第66軍159師457旅副旅長。奉令於上海阻敵。8月17日在江蘇江陰與敵激戰時,肉搏殉國。國民政府追贈少將。
曾紀澤:字頡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曾國藩弟,字沅甫(1824-1890),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運乾: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叄』 曾姓有那些名人
曾。。。曾哥。曾鐵可
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萬:漢代鎮南將軍。
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鯨: 明末畫家。
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現代名人:
約農: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中生: 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 ,軍事家
生: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山: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昭掄: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聯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憲梓: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培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憲林: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委副主任
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曾「字省略了)
望採納
『肆』 姓曾的名人哪些
曾國藩、曾鞏、曾子、曾輝、曾熙等。
1、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2、曾鞏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3、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shēn),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
4、曾輝
1914年出生於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曾加入中國遠征軍,參加過昆侖關戰役、滇西反攻等戰役。2016年8月11日11點30分因病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5、曾熙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陽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晚年自號農髯。中國傑出的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軍人物。
『伍』 曾姓有哪些名人
曾姓名人如下:
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萬:漢代鎮南將軍。
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鯨: 明末畫家。
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現代名人:
約農:東海大學首位校長,曾紀澤之孫
中生: 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 ,軍事家
生: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
山: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昭掄: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聯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憲梓: 「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中國全國人大常委
培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憲林: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部長, 全國人大常委、財政委副主任
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主席
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陸』 姓曾的古代名人有那些
姓曾的名人
曾 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魏庄鄉南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 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 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 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 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 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 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 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 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 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 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 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 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 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紀澤:字頡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柒』 世界上姓曾的名人有誰
*曾姓名人
古代:
* 曾皙: 春秋時期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
*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人,世稱「曾子」。相傳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 曾萬:漢代鎮南將軍。
* 曾文辿(曾文迪): 唐代風水大師。
* 曾鞏:北宋散文家,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曾會: 北宋翰林院修撰、池州太守、禪宗居士
* 曾公亮: 北宋宰相、學者、軍事家
* 曾南仲: 北宋進士、天文學家、中國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設計者
* 曾慥: 兩宋之際道教學者、詩人。
* 曾鯨: 明末畫家。
* 曾國藩: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 曾紀澤:清朝政治家、外交家,曾國藩之子。
『捌』 中國歷史上,姓曾的名人有哪些
清朝有一位很出名的曾姓官員,他的名字叫"曾國藩」。
『玖』 歷史上姓曾的有那些大人物
1、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
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2、曾元裕
曾元裕,唐朝後期軍事人物。歷官左散騎常侍。黃巢之亂時,任招討副使,鎮守洛陽。黃巢掠蘄黃,被曾元裕擊敗,斬首四千餘人,黃巢遁逃濮州。
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五在申州(今河南信陽)以東大破王仙芝的部隊,擊殺萬餘人。招討使宋威老病貪功,朝廷遂以元裕取代宋威為招討使(「諸道行營招討使」)。
潁州刺史張自勉為招討副使。宋威還駐青州。至此,王仙芝一路敗退。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又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擊破王仙芝。王仙芝被俘斬。以功任平盧節度使,鎮守青州。
3、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
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
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
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4、曾秉忠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吳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生於清嘉慶丙子(1816年)十月十二日,行伍出身,先後任把總、參將、總兵。
咸豐年(1860年)為江南水師提督,在兩廣、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國隊伍,於江南洙涇一戰為太平天國所敗,受滸職發往兩江總督曾國藩軍營差遣。
後卒於軍伍,著加恩開復革職。由於積勞成病,同治二年(1863年)在營身病故,終年47歲,歸葬本鄉。聖上開恩,收回革職處分成命,按照提督軍營病逝撫恤。
5、曾國荃
曾國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國藩的九弟,湘軍主要將領之一,因善於挖壕圍城有「曾鐵桶」之稱,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咸豐二年(1852)取優貢生。
咸豐六年(1856),攻打太平軍「有功賞「偉勇巴圖魯」名號和一品頂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間,與郭嵩燾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後歷任陝西巡撫、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 1884)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銜。翌年,卒於位,謚「忠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