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集

歷史名人集

發布時間:2021-02-25 17:33:11

❶ 關於歷史名人

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而聞名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孔子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為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齊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小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齊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鄵、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的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經》、《尚書》,訂《禮記》、《樂記》,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便死去。孔子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路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歲,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❷ 有哪些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有很多,岳飛,戚繼光,秦始皇,屈原等等還有太多太多。

❸ 歷史名人資料

秦始皇帝(前年-前210年)名政(正)生於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 [1] [2]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 [3] 。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生於邯鄲,故名趙政)。 秦始皇(4張)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 秦陽陵虎符 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 追問: 部分的! 回答: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 嬴姓 秦氏,又名 趙政 (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 秦莊襄王 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 千古一帝 」。
麻煩採納,謝謝!

❹ 歷史名人。。。。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❺ 歷史名人的資料

在我的認識里,評價一個君主到底是暴君還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麼事來判斷,亦或者是功大於過亦或者是過大於功來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戰國的末期,當時戰國七雄之間彼此攻伐無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國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時間里,諸侯國之間頻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幾百個諸侯國,發展到最後變成七個諸侯國之間彼此攻打。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絕對大過他的過錯,在我看來,修皇陵確實奢侈了一些,但正因為如此,還給我們留下了足以震懾世人的秦兵馬俑。

總之我認為,秦始皇算是個明君。

❻ 歷史上的名人

❼ 歷代人物譜集目

查考人名或人物傳記資料的工具書既然很多,查考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現概括介紹如下:

一、查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檢幾種最常用的工具書,如臧勵龢等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彭作楨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姜亮夫編、陶秋英校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學圖書館編的《中國歷代人物年譜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個人的姓名、字型大小、時代、籍貫及其簡單的 生平,可查《中國人名大辭典》。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自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見很有使用價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觀點陳舊,沒有註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

由於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於書後,也有單行本,讀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在《辭海》也可以查到。

2.中國歷史很長,出現了許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讀書時容易混淆,要解決這個問題,可查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辭典》。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哈佛燕京社1931年為清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編制一部專門索引:《歷代同姓名錄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劉書所錄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是書原名《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錢大昕的《疑年錄》、吳修《續疑年錄》、錢椒《補疑年錄》、陸心源《三續疑年錄》、張鳴珂《疑年賡錄》、閔爾昌《五續疑年錄》和作者自編《六續疑年錄》,以及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張惟驤《疑年錄匯編》中多於上述七種疑年錄的人物和大量的碑傳資料。解放後經作者訂正錯誤、補充脫略、刪汰蕪雜和增補若干新的碑傳材料,1959年由中華書局重印並改今名。全書收春秋末期至1919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約一萬二千餘名,按人物的生年順序排列,末附人名筆劃索引。由於該書引用資料不盡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脫漏和錯誤,但總的來說還是一本有用的工具書。又舊的《總表》收有名僧,再版時已刪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陳垣的《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版)。此書根據七百餘種佛教典籍、僧傳、語錄,參考諸家文集、方誌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編成,計收晉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書末有僧人法名通檢,是查考歷代僧人事跡,包括名號、籍貫、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書。

4.研究歷史人物,需要查找較詳細的傳記材料,《歷代人物年裡碑傳綜表》的「備考」欄註明了人物傳記的出處,盡管也有錯誤和遺漏之處,還是可根據這個線索進一步查閱原始資料。另外,可以通過《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閱史書列傳。

清人汪輝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編成《史姓韻編》,曾受到當時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載帝王後妃及外國諸傳人名,又依舊有韻目編排,查檢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搜集《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傳及附見的人名,編成四角號碼索引,人名下註明見於某史某卷和開明版二十五史總頁數及欄數。又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梁啟雄等編的《二十四史傳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過此書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關於人物一生的活動,最詳盡的記載莫過於年譜。

哪些人物有年譜可供閱讀?一般說來各大圖書館都有書目可查。解放後作為單獨的書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學的《歷代人物譜集目》。該書於1962年鉛印,收錄年譜約一千八百餘種,可以作為參考。但據趙國璋《語文工具書使用法》稱,汪誾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綜錄》(稿本),收有年譜二二一四種,可見杭大書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濤《年譜目錄》(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版)、梁廷燦《年譜考略》(載1929年7—11月《北平圖書館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號),可以參考。

二、按時代或地域查考人物

除了查上述常用的幾種工具書外,也可確定人物的時代和地域范圍,利用另外一些工具書試加搜尋。

1.先秦人物,可查《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大引得第40號,1947年出版)、鍾華編《史記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和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中有關人名的部分,可供查檢先秦至西漢初期人名之用。《史記人名索引》系根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校點本編制,以姓名或曾用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別名、字、號、封號、謚號、綽號等附註於後,並一律作為參見條目,可以從不同名稱進行翻檢,是專查《史記》人名,也即查先秦至漢初人物極為重要的工具書。

清梁玉繩《古今人表考》、蔡雲《人表考補》、翟雲升《校正古今人表考》,可供查閱《漢書古今人表》時作參考。又日本重澤俊郎的《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弘文館1935年版),也可查找見於《左傳》的先秦人物。

2.兩漢人物,可查明傅山《東西漢書姓名韻》(山西鉛印本)、庄鼎彝《兩漢不列傳人名韻編》(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前書是兩漢書的傳記索引,後書輯錄兩漢書中沒有專傳而散見於紀表或他人列傳中提到的人名。另有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的《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也都有人名可查。

最近,李裕民編著的《後漢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已於1979年出版。該書系據1965年出版的《後漢書》點校本編制,收錄兩漢及三國(魏蜀吳)、兩晉的人名。兩漢以前的人名,凡屬紀傳追述世系或有重要價值者,也予收錄。這是查找漢代人物尤為重要的工具書。由於此書與前面提到的《史記人名索引》以及下面要介紹的《晉書人名索引》、《隋書人名索引》等等是根據新點校本二十四史編制的,使用較方便,希特別留意。

3.三國、兩晉和隋代人物,可查王祖彝編《三國志人名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張忱石編《晉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7年版)和鄧經元編《隋書人名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於《吳書·呂蒙傳》「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句下,用小字加註:「或曰,此語不可解,疑有脫誤。」《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出於誤解,於孫規均不作人名標注。而《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又查無孫規其人,讀書至此,就不知「孫規」究作何解?一查《三國志人名錄》,才知孫規實是人名,除《呂蒙傳》外,還見於《孫權傳》。該傳下有「乃遣呂蒙督鮮於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等語,一看便知孫規是東吳將領,所以《三國志選》、新標點本《三國志》於此均作人名標點。可見《呂蒙傳》不作人名標注,顯系因盧注而產生的偶然疏忽。《三國志人名錄》因是索引,在編制過程中很自然地將兩處關於孫規的條目合並起來,就可避免上述差錯。

通過這一番周折,再讀一下《三國志人名錄》的出版說明,就進一步了解這部工具書的重要性。原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三國部分僅以陳壽《三國志》為限,且只收列傳及附見人物;《三國志人名錄》除了列傳及附見人物外,還把文章中提到的人名,甚至裴松之註解中的人名全部收錄,而裴注文字要多出陳書數倍,所以查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定要知道利用《三國志人名錄》。舊燕大編的《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把陳書及裴注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綜合排比,收錄的人物極多,關於孫規也有兩個出處,可見其用處和《三國志人名錄》一樣,甚至更為廣泛。由此也可以推知前面提到的有關史、漢的三種引得的用處,它們所收的人名同樣遠遠超過了《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值得加以重視。

《晉書人名索引》據1974年11月出版的《晉書》點校本編制,收晉代(包括十六國)、三國(魏蜀吳)及由晉入劉宋的人名。但關繫到晉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本索引以姓名或常用的稱謂作主目,其他稱謂如字、號、小名、綽號、官名、爵名、謚號等,附註於後。為了方便於從各種名稱進行翻檢,主目後面附註的所有異稱,另立參見條目。全書按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後附筆畫檢字表,極便查閱。

《隋書人名索引》,據1973年出版的《隋書》點校本編制。該書收錄隋代、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北齊北周)以及入唐的人名。紀傳中上溯隋代人物世系的人名,不受此限,仍予收錄。書中提到的其他古人,均不收錄。但《隋書·經籍志》中的作者名,一概全收。

另有《新舊五代史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在排印中,不久將出版發行。以上二書,為查考隋代及五代人物提供了便利。

4.宋遼金元人物,主要的可查舊燕京大學編、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

《四十七種宋代傳記綜合引得》、《遼金元傳記三十種綜合引得》都提供搜尋古代人物傳記資料的重要線索。由於宋遼金元四朝時間上是交叉的,有些見於宋代傳記引得的人物,在遼金元傳記引得里也能夠查到,這兩部書有相互補充的作用。

宋代和遼金元的兩種引得採用了一些不屬於傳記性質的書,前者如《桐陰話舊》、《萬柳溪邊舊話》、《宋詩鈔》、《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後者如《遼詩紀事》、《遼大臣年表》、《遼方鎮年表》、《元詩選》、《元行省平章政事年表》等,或為史表,或為詩選、詩話。從體例上說有問題,但從查考人物來說,資料愈多愈好,這並不算是太大的缺點;相反,詩文集和筆記里還保存著不少關於人物的記載,傳記引得為了體例的關系又沒有採用這類的書,因此我們如果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某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還不能以引得里所指出的線索為滿足。日本梅原郁、衣川強從一三二種宋代文集中收錄三千二百人的傳記資料(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傳),按筆劃順序編成《遼金元人傳記索引》(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2年版),朱士嘉則從三十三種宋元方誌中搜集三九四九人的傳記資料編成《宋元方誌傳記索引》(中華書局1963年版),正好彌補上述不足,有相互補充的作用。而且,正史和許多傳記資料匯編收錄的人物,一般都是全國性的知名人士,它們不予收錄的人物,文集和地方誌中往往可以找到。這里著重講一下方誌的作用。如李贄《焚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贊劉諧》,《中國人名大辭典》、《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查無劉諧其人,而近年來根據李贄生前的活動范圍,終於從《麻城縣志》中找到了劉諧是隆慶辛未年進士,做過余干知縣,「喜獎寒士,抗上而不慢下」。又如有人整理和研究林則徐的史料,看到有一個名叫李芸渠的人,與林書信往還,甚為相契,但只知此人曾在雲南做官,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情況,查《中國人名大辭典》、《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碑傳文通檢》等都查不到,一查《雲南通志》才知李是江西南城人,原名熙齡,芸渠是其字,曾任雲南澄江府及廣南府知府,主編過《廣南府志》、《澄江府志》、《普洱府志》等書。若是根據這個線索再去查有關的府志縣志,當有更詳盡的材料。這樣的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宋元方誌較少,已有朱士嘉《宋元方誌傳記索引》可查。明代有方誌八百多部,清代有五千多部,民國一千多部,要編制傳記或其它專題索引,規模太大,恐一時難以辦到。所以要從明清以來的方誌中查找人物,目前只能通過了解人物的出生地(包括生前主要活動地區)而後查閱有關方誌。又據朱士嘉介紹,《吳縣志列傳人名索引》(1939年版),是我國第一部方誌人名索引;1934年商務印書館在影印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各省通志的時候,書後都附有四角號碼索引,人名當然也包括在內,故查考上述地區的人物,可加以利用。

再附帶說一下,按地域查考人物,也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查考省志、府州縣志乃至鎮志、村志以外,尚有備查地方人物的專書,如河北省,可查清孫奇逢《畿輔人物考》;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河南省,可查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浙江省,可查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廣東省,可查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又日本梅原郁編《續資治通鑒長編人名索引》(京都同朋會1978年版),若城久治郎編《遼史索引》(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版),小野川秀美編《金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0年版),田村實造編《元史語匯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部1961年版),也可以查遼金元之人物。

5.明清人物。

明代,可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代,工具書較多,而以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和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的《清代碑傳文通檢》最為重要。

明清兩種引得是查考明清兩代人物的重要工具書。明代傳記引得在排列上偶有疏忽;清代引得只錄本名,不列字型大小,與前幾種引得不同,是很大的缺點。

《清代碑傳文通檢》收有關文集一千零二十五種,分列碑傳主人的姓名、字型大小、籍貫、生卒年代和碑傳文的作者及所載書名、卷數,依碑傳主姓名筆劃排列。凡明朝人死在1644年(崇禎17年)以後及現代人生在1911年(宣統三年)以前的人,一律收入。一人兩名或更改姓名的,在附錄中作「異名考」;一人數傳,而所載生卒互異的,作「生卒考異」。總之,這是一本研究清代史料和查考清代人物的極有用的參考工具書,可與《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參照使用。

此外,如蔡丐因編、世界書局1937年版《清代七百名人傳》等可以直接查找人物小傳的工具書也還不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6.近代以來至解放初,可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中的人物傳記、人名辭典。人物傳記約收一千人,人名辭典擬收四五千人,另有若幹人物表。

徐州師范學院鄭雲波、魏雲卿編《中國近代作家傳記暨著述要目》(1964年鉛印本),將近代作家239人的傳記資料出處和他們的生平著作匯集在一起,甚便檢索。另有楊家駱編、1937年辭典館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鑒》,日本橋川時雄編、1940年中華法令編印館出版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任嘉堯編、1947年東方書店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辭典》,樊蔭南編、1931年良友圖書公司出版的《當代中國名人錄》,香港《周末報》編輯委員會編、1950年永發印務有限公司印行的《新中國人物誌》亦可查考。

三、按身份、職業查考人物

按身份、職業等查考人物,可分兩大類:一類如查帝王、大臣、科舉出身人物的工具書,主要有李子文編《歷代帝王系統表》(1954年上海新亞書店出版),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四部備要本),吳廷燮編《歷代方鎮年表》(遼海書社排印線裝本),燕大引得編纂處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引得》(1934年版),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1965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錢實甫編《清季重要職官年表》(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清季新設職官年表》(1961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劉壽林編《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1966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燕大引得編纂處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1941年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1963年編印的《中國駐外使領年表》(1912—1949)等等。

另一類是查考一些學者、藝術家等等的工具書,主要有潘念之編《思想家大辭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鄧元鼎和王默君編《宋元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張明仁編《四朝學案人名索引》(1936年世界書局出版),支偉成編《清代朴學大師列傳》(1925年上海泰東圖書局出版),阮元、羅士林、諸可寶、華世芳等編《疇人傳四十六卷續編六卷三編七卷近代疇人著述記1卷》(1955年三聯書店)出版),黃鍾駿編《疇人傳四編11卷》(195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孫濌公編《中國畫家人名辭典》(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朱鑄禹編《唐前畫家人名辭典》(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和《唐宋畫家人名辭典》(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洪業輯、1934年北平哈佛燕京社印行《清畫傳輯佚三種附引得》,曹惆生編《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等等。另有郭味蕖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徐邦達編《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傅抱石編《中國美術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等學術年表,也可查有關人物。

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列述有明一代十九個學派和二百多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善的學術思想史。繼《明儒學案》後,他又撰述《宋元學案》,每個學案列有一「表」,對於師友的淵源,各派的支流,了如指掌;每案之後又編有「附錄」,把時人及後人正反兩方面的評論廣加搜羅,比《明儒學案》的編寫似又有所改進。可惜此書沒有完成,黃宗羲就去世了。其後由其子百家續寫一部分,而主要由全祖望續成。全書一百卷,列有九十一個學案,敘述的學者多達兩千餘人。清江藩著《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清人唐鑒著《清學案小識》,合稱《清儒學案》。《清儒學案》與《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又合稱《四朝學案》。這是查考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學術家的重要參考材料,讀者尤需注意。《四朝學案》目前通行的平裝書有商務印書館和世界書局兩種本子。鑒於《明儒學案》已收入《八十九種明代傳記綜合引得》,《清儒學案》已入《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故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又出版鄧元鼎、王默君編的《宋元學案人名索引》,讀者可分別加以利用。另外,世界書局本第四冊附有張明仁編制的《四朝學案人名索引》,共收二百多卷書中所載有傳及附傳學者三千餘人,按姓氏筆劃排列,亦於1936年出版,更便檢索。

《疇人傳》收有我國從上古傳說時代起到清末止天文數學家四百人(附錄西人五十二人)的傳記。另有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第一機床廠編的《科學技術發明家小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外科學家小傳》編寫組所撰《中外科學家小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書,都是查考科學家傳記的有用工具書。

凡是中華書局重印的宋代、遼金元、明、清四種傳記引得已收錄的人物傳記(見前表),本章不再單獨介紹,以免重復。

又蔡金重編、1937年燕京哈佛社印行的《藏書紀事詩引得》,是查考歷代藏書家資料的有用工具書。

《藏書紀事詩》,葉昌熾著,共輯錄五代至清的藏書家一千餘人的材料。倫明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則是葉書的續輯。《引得》將以上二書中的有關條目按中國字庋擷法混合編排,以人名等為主目,下注朝代、字型大小、籍貫、室名、印鑒及著述選輯校刻諸書名,再注出處;以字型大小、室名等為見目,只注其所屬的主目,不注出處。不會查中國字庋擷法者,另有筆畫索引可查。

蔡金重編、哈佛燕京社1941年印《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作者引得》,李書春編、1934年印《唐詩紀事著者引得》,林斯德編、1931年山東大學圖書館出版《全唐詩文作者引得合編》,燕大引得編纂處1934年出版《宋詩紀事著者引得》、《元詩紀事著者引得》,以及中華書局1965年編輯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篇名目錄及作者索引》,也都是查考古代文學家的有用工具書。

四、從字型大小、筆名等轉查人物本名

中國人的名號最繁:有名,有字,有號,有別名,有別號,有室名,近代作家更有各種各樣的筆名,而且多有以字型大小或筆名聞世而本名轉被忽略者。一般工具書多數是以姓名為主,下附字型大小,難以直接查找,這樣就非要有以字型大小、筆名等為主目倒過來轉查人物本名的工具書不可。因此,陳德芸編、廣州嶺南大學圖書館1937年出版的《古今人物別名索引》,陳乃乾編、中華書局1957年重印的《室名別號索引》,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7年編輯出版的《民國以來人名字型大小別號索引》,蔡金重編、燕京大學1934年出版的《清代書畫家字型大小引得》,商承祚和黃華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型大小索引》,蔣星煜編、燎原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作家筆名索引》,袁涌進編、中華圖書館協會1936年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筆名錄》,以及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室1959年編印的《中國現代作家筆名錄》,都成為極其有用的工具書。

又唐人喜以行第(排行)相稱,如「白二十二」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九」即元稹。岑仲勉著《唐人行第錄》(中華書局1962年版)是查考唐人行第的有用工具書。

此外,還有專查謚號、廟號、尊號、史諱的工具書。在封建時代,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稱號,以示褒貶,叫做謚號。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謚號有一些按照地主階級觀點賦予特定涵義的字,如「經緯天地日文」、「威強睿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殺戮無辜曰厲」、「好內遠禮曰煬」、「恭仁短折曰哀」、「在國遭憂曰愍」等等。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共謚為文范先生。

從漢代起,帝王又有廟號,如某祖、某宗等等。有些帝王後世即以廟號相稱,如「漢高祖」、「唐太宗」。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或生前所加,或死後追加,全是尊崇褒美之詞,如清代那拉氏為皇太後,尊號累積有慈禧等十六字之多。

另外,舊時對帝王將相或尊者不敢直稱其名,需要避諱。避諱的辦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因諱改字;二、空字;三、缺筆。由於避諱而更改人名、地名、官名等等,造成文獻資料上一些混亂現象,需要參考一些專講史諱的書籍以了解這方面的常識。

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光緒刊本),雷廷壽編《清謚法考》(1924年鉛印本),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1936年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道光本),陳垣《史諱舉例》(1958年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等等,是查考謚號、廟號、尊號和史諱方面的工具書,其中《史諱舉例》尤為重要。

五、查外國人

查考外國人物,有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3年出版的《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圖書資料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的《蘇聯哲學社會科學人名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張英倫、呂同六、錢善行、胡湛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外國名作家傳》(上下冊)等書。

《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匯編》,內容豐富,極為重要。該書資料全部選譯自1950—1958年出版的《蘇聯大網路全書》、1958年版《英國大網路全書》、1959年版和1961年版《美國大網路全書》、美國出版的1941—1954年各卷和1959年卷《當代人物傳記》、美國出版的1930—1935年版《社會科學網路全書》和日本出版的1953—1955年版《大人名辭典》。收集范圍以近代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思想家和學者為主,同時酌量收錄政治人物和社會活動家,以及少數和我國近代、現代史有關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人、外交人員和傳教士等。所收人物以卒於1870年及以後者為限(即卒於1870年以前的都不收),大體上上及整個十九世紀,下迄當代。全書共收人名約七千五百條。由於資料來源的限制,所收歐洲和北美洲人物大大多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物,已經去世的人物大大多於當代的人物;同時,因取材於各種不同來源,所以資料的立場觀點不一,著重點和詳略也都不一,使用時宜注意。

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工具書,如唐敬杲等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現代外國人名辭典》,潘念之和金溟若編譯、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版《世界人名大辭典》,劉炳藜等編、中華書局1940年版《中外人名辭典》,也可查考。

另外,辛華編、外文書店1970年版《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德語姓名譯名手冊》和197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修訂本)、《西班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葡萄牙語姓名譯名手冊》、1970年版《拉美常用縮寫手冊》、1970年版《日本姓氏手冊》,張競干、黃竟成、王鑒明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譯名手冊》,史群編《日本姓名詞典》,計分拉丁序、漢字序、和名序三冊,商務印書館已於1979年出版拉丁序本,其餘二冊亦即將出版。以上工具書,可供翻譯工作者參考。

❽ 歷史名人介紹

編輯本段王羲之寫字換鵝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自己做官時,從後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編輯本段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編輯本段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編輯本段東床擇婿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像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像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編輯本段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里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話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❾ 歷史名人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 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像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
李白於武後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時他已結交了不少 李白手跡碑刻
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斗酒詩百篇-狄少英國畫作品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