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禹州的名人都有誰
禹州人傑地靈,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孕育出了雜家呂不韋、先秦法家韓非子、西漢留侯張良、西漢改革家晁錯、三國名士徐庶、司馬徽、謀士郭嘉、唐代畫聖吳道子、行書鼻祖劉德升、補綴《史記》的褚少孫、《笑林》祖師邯鄲淳、獨步書壇的褚遂良、明代五朝元老馬文升、游俠原涉,屯田制創始人棗祗等一批志士仁人,聲振華夏,遺址猶存,流傳下來許多佳話趣事,令人流連忘返。
呂不韋,戰國末年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陽翟的大商人,後來在秦國的政治中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召集門客遍匯《呂氏春秋》,成為雜家的代表。
韓非子,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秦末農民戰爭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晁錯,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學法家學說,漢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有辯才,號稱「智囊」。漢景帝時為內史,後升遷御史大夫。曾多次上書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減諸侯封地、重農貴粟。吳、楚等七國叛亂時,他被景帝錯殺。晁錯的經濟思想,散見於《漢書》的《食貨志》、《爰盎晁錯傳》等篇。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末潁川一代名士。歸曹後,在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對於徐庶,因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對其有精彩的描寫,中國人對他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書中許多情節雖與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薦諸葛,史籍卻有詳細的記載。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閑雲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手下著名軍事家、謀士。世人稱他為「鬼才」。郭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曹操說:「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後世尊稱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人
② 河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老子,春秋晚期楚國(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版創始人,著有權《道德經》。
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
張衡,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司馬懿,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統帥,以謀略著稱,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玄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杜甫,祖籍襄陽,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留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吳道子,出生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岳飛,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華民族一代英傑。
③ 河南有哪些經典歷史傳說
傳說沒有歷史卻是悠久的中國杜康文化之鄉----河南汝陽中國太極拳發源回地---河南溫縣中國木蘭答之鄉---河南虞城中國抬閣之鄉---河南安陽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河南陝縣中國大禹文化之鄉---河南登封中國夏禹文化之鄉---河南禹州中國羲皇文化之鄉---河南新密中國車輿文化之鄉---河南平輿中國三國文化之鄉---河南許昌中國陶瓷文化之鄉---河南禹州中國臘梅文化之鄉---河南鄢陵中國女媧神話之鄉---河南濟源市邵源鎮中國木版年畫之鄉---河南開封縣中國盤古文化之鄉---河南桐柏中國重陽文化之鄉---河南上蔡中國梁祝之鄉---河南汝南縣中國盤古聖地---河南泌陽中國財神文化之鄉---河南衛輝中國三皇故都文化之鄉---河南周口中國嫘祖文化之鄉---河南西平中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河南西平
④ 許昌的悠久歷史
帝堯時期
許昌古稱「許」,源於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於潁水之濱而得名。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元明清時期
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
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
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許昌同時還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⑤ 禹州的來歷(詳細)
禹州禹境稱「夏邑」或「夏國」,亦稱「虞國」。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
後夏遷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建都於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商朝置歷國仍為夏邑,商湯曾將夏禹的後裔封於此。西周以此地為歷邑,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於康(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鄭(今新鄭市)。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復遷陽翟。
(5)禹州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禹縣,先後隸屬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劃單列。
禹州市轄潁川、夏都、韓城、鈞台4個建制街道;神垕、方山、順店、無梁、鴻暢、梁北、古城、火龍、文殊、鳩山、褚河、郭連、范坡、花石、張得、方崗、萇庄19個鎮;小呂、磨街、山貨3個鄉。
地處伏牛山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帶,在東經113°03′-113°39′和北緯33°59′-34°24′之間。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東接許昌市建安區 、長葛市,北靠鄭州市新鄭市、新密市,西北鄰鄭州市登封市,西及南部連平頂山市郟縣、汝州市、襄城縣。
⑥ 三國許昌的故事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生在許昌。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生在許昌。舊時許昌確有一座青梅亭,相傳青梅亭是一座台榭式的圓形建築,大概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坐北朝南,九級台階,單檐六角凌空的琉璃瓦蓋;四周有曲環走廊,青龍抱柱,白虎架粱;門窗透雕,里襯錦綉帷帳,檐下懸掛宮燈。
亭子十分寬敞,可擺幾十桌酒席。亭外有從雲南移來的幾棵青梅樹。當時這里清溪款款,樹木蔥蘢,幽竹疊翠,梅子飄香,風景甚是優美。曹操每每到此,總是把酒暢飲,賦詩作詞,以抒情懷,這里也是軍營接待貴賓的最高處所。
如今,青梅亭已無原貌,為紀念這段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灞陵橋景區內修建有青梅亭,到此處遊玩的人們,可細細品味曹操「望梅止渴」的智慧,以及「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豪邁氣概。
(6)禹州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許昌,河南省轄地級市,又稱蓮城,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資源豐富;下轄2個區、2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2017年總人口495.63萬人。
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古文化旅遊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許昌交通便利,市區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
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 。
⑦ 孫思邈真的到過禹州嗎是否在禹州行醫幾十年為什麼在他的簡介中沒有記載
關於孫思邈是否到過禹州之前有很多爭議,但是後來有人通過他的歷史文獻內,還有禹州當地的流傳容故事,總結出孫思邈在禹州生活多年,從以下幾點可以證實:
(一)孫思邈在禹州生平事跡較多,如一針救二命之事、蔥管導尿之術、抓葯、察葯、花蕊、懸壺濟世等。
(二)因孫思邈常年在禹州,死後又葬在禹州,禹州人民在此建祠以示紀念。全國各地紀念孫思邈建立祠、廟雖多,但形成街道的不多,所以禹州之葯王祠街、山林街,是很好的歷史見證。
在他的簡介里沒有記載這個我覺得也並不見得,古人事跡因為流傳久遠,很多已經不可考,而且同時流傳的也有許多個版本,就單說孫思邈的出生就有N多個版本,而且,一般的簡介就是簡介,是不會有傳記人物特別詳細的記載,你可以找一下他介紹他生平的書來看,是有的,我之前看到過
⑧ 許昌古代史
「許昌人」古人類遺址「許昌人」古人類遺址,位於許昌縣靈井鎮。「許昌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之後中國古人類研究的關鍵考古發現,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現代人類起源中的重要一環,並有望打破人類「非洲起源說」的觀點。 [編輯本段]中原城市群副中心的發展定位許昌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中部崛起的部署,並且必須從這個戰略部署的高度去觀察、分析、實踐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中部崛起是國家區域總體協調發展的四大構成板塊之一,而實現中部崛起必然要走城市群帶動的路子。
許昌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曹公曾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以蓄軍資」、「揚鞭馳騁長江水,揮戈飲馬黃河邊,政基許昌定中原」成就了一番霸業。
神垕古鎮
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古鎮」之名歷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仍盛產各種陶瓷,「神垕古鎮」被譽為全國唯一「活著的古鎮」。悠久的歷史給神垕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目前,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餘處,大多數分布於以老街為核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內。 [編輯本段]文化四鄉中國三國文化之鄉
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中國鈞瓷文化之鄉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面積1461平方公里,人口116.92萬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禹州市鈞瓷文化豐富多彩,古樸典雅,產生這些鈞瓷文化之源自然來自鈞瓷藝術的產生,發展和繁榮。該市古瓷窯、古鈞窯遺址有260多處,為全國古瓷窯遺址縣級之最,而且出土的鈞瓷、鈞瓷器皿及殘片,殘片上的裝飾圖案、文字都在證明該市為鈞瓷文化的發源地。時代相傳的民謠都在傳遞著鈞瓷文化產於該市。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
「黃金有價鈞無價」。
「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歡」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雲天」。
「客商走天下,日進斗金錢」。
「要要窮,燒鈞紅,十窯九不成」。
這些民謠流傳至今,婦孺皆知,從鈞瓷文化的地域特點上看,從故事開始,繁衍出許多門類,詩歌、散文、對聯、歌謠、戲劇等,因文化特色濃厚,神垕也因此成為全國歷史名鎮,位於城區古鈞台附近的鈞官窯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該市申報鈞瓷全國原產地保護獲得成功。
從民俗上講,以神後為中心涉及禹州全境。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爺,凡有窯的人家這一天都要燒香,祈求火神爺保護窯爐安全,窯工安全,能燒制出傳說故事中的精品鈞瓷。而禹州人猜枚行令時是不許喊「五」的,因為「五」與「捂」諧音,為窯家的不詳語,外地到禹作客的人,如果喊五,便罰酒,不受罰就過不了關。這一民俗在神垕猶為認真。
上世紀的1999年全國鈞瓷郵票首發式在禹州舉行,一次儀式盛會,咫尺方寸之間,進一步佐證了千古絕唱,世界瑰寶,優秀文化源於該市。2003年以來該市每年舉辦一次鈞瓷文化藝術節,多次舉辦全國性的高品位,高規格的鈞瓷文化藝術研討會。一座上萬平方米的陶瓷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九月份破土動工,禹州為獨一無二的鈞瓷藝術文化之鄉,該市的古鈞官窯遺址成為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
中國臘梅文化之鄉
河南省鄢陵縣臘梅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品種繁多,是我國重要的臘梅栽培中心。
鄢陵臘梅種植遍及全縣的12個鄉鎮,350餘個行政村都有臘梅種植。現全縣臘梅種植面積達6000餘畝,共有臘梅苗圃20餘個,品種多達50餘種。以柏梁鎮姚家村為中心,方圓五公里為臘梅栽培集散地也是鄢陵臘梅落戶的原生地。現有以生產臘梅為主的「鄢陵臘梅園」、「鄢陵花木盆景園」、「鄢陵六和花木生產基地」、「陳化店劉庄生產基地」等,全縣年產120萬株。
鄢陵臘梅民俗特色有臘梅避邪之說,臘梅喜慶之說,臘梅友情之說,臘梅風骨之說。
20世紀80年代初,編纂出有關臘梅生產,栽培技術性書籍20餘部,整理臘梅文化故事傳說30餘篇,創作出《花魂》、《花鄉清韻》、《花鄉宴》、《金梅爭艷 》 等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並分別獲得 「五個一」工程獎和省戲曲大賽獎;鄢陵臘梅文化已成為中原文化寶庫中最顯著、最搶眼的文化。 [編輯本段]中國第一個王朝的發源地啟,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許地成為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並建都於夏邑,為華夏第一都,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發源地。 [編輯本段]古鈞台和「鈞台之饗」古鈞台又名夏台,位於河南省禹州市。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又因「夏桀囚商湯於鈞台」,所以古鈞台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座監獄」。古鈞台是歷史上著名的「鈞台之饗」的發生地,古鈞台成為夏代諸帝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的地方,成為夏「皇宮帝苑」的重要組成部分。
⑨ 誰能告訴我些河南省禹州市神後鎮的一些歷史故事
禹州神垕,以生產鈞瓷而聞名,是全國名鎮。曾經被帝王四次皇封。在歷史上就是重鎮,現在仍存有大量的古建築。
相傳貂禪就是出自這里。
⑩ 關於禹的小故事
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