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楊廠

歷史人物楊廠

發布時間:2021-02-25 17:14:50

歷史人物詳介

恭親王奕忻
恭親王奕忻是道光皇帝之子,咸豐皇帝之六弟,生母孝靜皇後。在同治、光緒兩朝時,綜理國家大政及外交事務,為清代後期重要歷史人物。
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來響應,恭親王就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在咸豐五年,打敗了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咸豐帝去世後,恭親王與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打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權。之後,由於他的老道與精明,慈禧太後決定吃掉這個政敵,但恭親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支持,慈禧的計劃終究沒有得逞。同治七年,恭親王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
恭親王不僅屢立戰功,還參與了洋務運動。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
恭親王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曾三次親臨探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恭親王去世,終年67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

曾國藩

生平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曾國藩之文學成就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之軍事功勞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初戰在岳州、靖港敗於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後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佔九江,氣勢很盛;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餘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曾國藩入南京後,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餘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後之虜掠,或戰勝後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後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曾國荃於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干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沖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斗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鑒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年譜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歷10月11日)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准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12月,充文淵閣校理。

1844年(道光24年)34歲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派充翰林院教習庶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11月,欽派武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縣小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沙,10月取決岳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9月,奏准移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布《討粵匪檄》。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豐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撫。7天後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毀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咸豐帝准許。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5月19日,李續賓、楊岳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弟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12月,作《愛民歌》以訓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干入湘軍,為其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商籌北援之策。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太平軍距大營僅20里,「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慶創辦內軍械所。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台,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12月,其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年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1月28日,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喜而命名「黃鵠號」。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9月,與容閎見面,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其長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准裁撤湘軍25000人。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准停徵厘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5月26日,接上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調兵布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並,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養。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制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征地擴遷,規制大增。6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9月,江南造船廠試制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月,奏請按湘軍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計審結並注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准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事出有因。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11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勛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務、訓練情況。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11年)62歲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盡快落實。並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發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⑵ 全國有多少人叫,楊廠,的

表示只知道隋朝的一個皇帝是這個名

⑶ 中國近代史人物

張學良(1901-2001) 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一級陸軍上將,長城抗戰時為陸海空副總司令,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的父親為東北軍領袖張作霖。張作霖為了培養兒子將來承位,光宗耀祖,在張學良很小時,就聘請專人教他文化和科技知識。1918年張學良17歲,即被任命為衛隊旅營長,以後又送他進東北講武堂學習軍事。1920年,19歲的張學良晉升為少將旅長,以後又兼任了航空學校校長,籌劃建立了空軍和海軍,嚴格選拔和訓練各種人才,為東北軍的振興打下了基礎。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以第三軍軍長的身分,率部一直打到了天津。1928年,蔣、馮、閻、桂聯合北伐,張學良以京漢線總指揮身分率軍與之對抗,結果連遭失敗,張作霖只好下令撤退。6月4日當張作霖乘坐的專列行駛到沈陽皇姑屯時,被日軍炸彈炸毀,張作霖受傷身亡。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司令,他不顧日本的威脅利誘,為了維護祖國統一,毅然決定易幟,接受南京政府的領導,隨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官。1930年5月,蔣、馮、閻的中原大戰爆發,兩派都派人聯絡張學良,張學良權衡再三,出兵幫助蔣介石打敗了馮、閻聯軍,蔣封張學良為陸海空副總司令,並把華北大權交給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淪喪,華北受侵,張學良判斷失誤(同時也為保存自己的實力)面對日本的侵略下達不抵抗的命令。蔣介石為了平息全國民眾的怨情,逼張學良引咎自辭,張學良只得於1933年3月11日通電下野,出國去療養,蔣介石安排何應欽接替了張學良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的職務。1934年1月張學良被蔣介石從國外召回,先後任他為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西北「剿總」副司令,代理總司令職務。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他答應抗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但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卻被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幾十年失去了自由。

張作霖(1875.3.19——1928.6.4),

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

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為人放豬,12歲時去私塾偷聽,被塾師楊景鎮發現後允其免費讀書。14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鎮安縣(今黑山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跟隨繼父學獸醫、相馬。

1894年因為報父仇殺人而流落至營口,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便投入駐營口田莊台的毅軍,後因表現出眾,被提拔為毅軍統領宋慶的衛士,後升任伍長。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時,張作霖起兵勤王,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鎮壓革命軍,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被派任掌管奉軍軍事大權的巡防營務處總辦,成為奉天省地方最大的軍事首領。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殺害了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名愛國進步人士。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由於他沒有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部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月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

曾國藩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的一生是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分不開的。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

曾國藩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

曾國藩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系。左宗棠、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拚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拚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曾國藩被免職,由李鴻章接代。

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群眾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為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群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為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眾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秘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毀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不願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為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垂罵,連他的湖南同鄉,也把他在湖廣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砸爛焚毀。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家族後代多出官宦,如曾紀澤等。

⑷ 隋唐里的楊廠有哪些人演的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內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容後獨孤伽羅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大興,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 ,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⑸ 歷史上有叫楊廠的嗎

歷史上有叫楊廣的,沒有聽說過「楊廠」。😅

⑹ 山西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山西歷史名人

人 物 出生地 出生時間 簡 介
重耳 前~前628 初因晉室內亂被迫流亡19年。62歲返晉,銳意改革,晉國實力大增。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會盟諸侯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為春秋五霸第二位霸主。
師曠 山西洪洞人 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秦樂的神異故事。
李悝 魏國人 前455~前395年 戰國法家之始祖。魏文侯時為相,在魏推行變法,創立封建法制,使魏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所著《法經》成為秦以後法律的藍本。韓國人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始祖,慎到是「勢」派始祖,韓非子(韓國人)綜合三家集法家大成。
張儀 魏國人(今山西萬榮縣) ?~前310年 縱橫家,初期游說諸國,後入秦。曾以獻商於(今陝西商縣至河南內鄉一帶)之地六百里為誘餌,破壞齊楚聯盟,使秦乘機奪楚漢中(今陝西南部漢中盆地)之地。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不久病死。
荀況 趙國人 約前313~前238年 即荀子,儒家八派首領之一,主性惡說。曾在齊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講學,三任祭酒。到燕遊歷,去秦考察政治,晚年任楚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終老於此。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其學術源於儒家,但又吸取各家之長,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關羽 河東解州人 ?~219年 三國時蜀漢名將,受封漢壽亭侯。為劉備鎮守荊州,兵敗被殺。為人忠義,事跡為後人推崇神化,影響民俗至深。
裴松之 河東聞喜人 372~451年 著名史學家。劉宋時奉文帝命為《三國志》作注,一改過去作注偏重訓釋文義的傳統,重點在史實的增補與考訂。參考各家史籍140餘種,注文史料豐富,文字超過正文三倍,價值不亞於正文,開創了作注新例。另有《晉紀》行世。
王勃 絳州龍門人 650?~676年 初唐四傑之冠。在他27年的短暫生命中,遭遇坎坷,懷才不遇,但其即席所賦的《滕王閣序》歷代傳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千百年一直膾炙人口。
武則天 並州文水人 624~705年 中國惟一的女皇帝。14歲入宮,初事唐太宗為才人。31歲時為高宗皇後,66歲時稱帝改唐建周。實際執政的近半個世紀中,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對祖國統一也做出了積極貢獻。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
王維 山西永濟人 701~761年 別號「詩佛」。唐開元進士,曾官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因對李林甫擅權不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安史之亂後,避世隱居,拜佛念經。其作品主要是田園山水詩,大多吟詠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藝術上頗見功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兼通音樂、繪畫。有《王右丞集》。
柳宗元 山西永濟人 773~819年 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永貞革新時積極參與,失敗後貶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曾提出「文以載道」、「輔物及時」,提倡文章為刷新政治、補救時弊服務,與韓愈同倡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存世的400多篇散文,文筆生動,思想性強,說理透徹,有很高的成就,又工詩,風格清峭。學問廣博,儒、道、佛不研究,哲學上屬樸素唯物主義,有《天說》、《天對》等論著。
白居易 祖籍太原 772~846年 晚唐著名詩人。晚年寓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詩大多反映社會現實,在藝術上具有形象生動、純朴自然、通俗曉暢的獨特風格。與元稹同倡新樂府運動,並稱「元白」。其作品以組詩《新樂府》和《秦中吟》為代表,《長恨歌》和《琵琶行》為傳世名篇。
荊浩 五代後梁沁水人 唐末五代後 唐末五代山水畫第一人。後因隱居於太行山洪谷,自號洪穀子,過著隱士兼畫家的生活。他博通經史,精於儒學,又善書法,對美術理論造詣頗深,撰有《筆法記》和《山水訣》各一卷。一生進行了大量豐富的創作實踐,留下來很多作品,為歷代名家所嘆賞。著名的有《寒林圖》、《匡廬圖》等。
楊業 河曲一帶人 ?~986年 北宋抗遼名將。曾以輕兵擊敗遼十萬大軍於雁門,被遼軍譽為「楊無敵」。宋二次北伐時,任西路軍副統師,曾收復雲、應、寰、朔四州,後因東路軍兵敗,被迫撤退。由於統帥潘美指揮錯誤,他陷於孤軍作戰,重傷被俘,拒不降遼,絕食三日亡。其夫人及子孫在以後的抗遼戰爭中都立下赫赫戰功,後人把他們的事跡演義成故事、評書等,廣為傳唱。
司馬光 山西聞喜縣涑水鄉人 1019~1086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退居洛陽,奉命設居專事修史,邀集范圍禹、劉恕、劉侵入等主要助手,歷時19年書成,神宗賜名《資治通鑒》,為我國第一部分編年體通史。哲宗繼位後,入朝掌政,廢新法、復舊制,任相八個病死,封溫國公,謚文正。
關漢卿 山西解州人 生於金末,卒於元 傑出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他長期生活在大都(今北京)下層人民中間,一生從事戲劇創作,而且有豐富的舞台經驗。比莎士比亞早兩個世紀,作品比莎氏多一倍。留傳下來的《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195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羅貫中 太原清徐人 約1330~約1440年 元末明初傑出的戲曲、小說作家。成年後離鄉外出漫遊,曾入張士誠幕府。一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全傳》、《隋唐兩朝全傳》、《殘唐五代史演傳》、《粉妝樓全傳》等長篇小說,《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劇本。他的小說作品,開拓和確立了中國古代白話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體制,使「小說」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與詩、詞、散文等雅文學形式並駕齊驅的重要一翼。
傅山 山西陽曲人 1607~1684年 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書畫藝術家。明亡後,曾出家為道士,故以朱衣道人為號。一生為反清復明而斗爭,與顧炎武、屈大均等著名反清人士交往很深。康熙時受清廷禮遇,但他不為所動,表現了堅定的遺民氣節。學術思想不重視理學,獨辟蹊徑研究子學,是清之後研治諸子的開山祖。主張詩文應該「生於氣節」,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為衡量標准,其畫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書法更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醫學造詣頗深,尤以婦科為最。
楊深秀 山西聞喜縣人 1849~1898年 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光緒進士。博學多識。梁啟超稱他為「山西通儒」。為官剛正清廉。甲午之恥,促使他走上變法維新之路。發起關學會,以言官身份屢請變法。新法失敗的前夕拒絕出走,在獄中寫道:「久拼生死一毛輕,臣罪偏由積毀成」,「縲紲到今終不怒,未知誰復請長纓」,慷慨赴死。
渠本翹 祁縣城內人 1862~1919年 山西第一票商和最早的實業家。光緒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後以外務部司員駐日本橫濱任領事一年。他目睹清政府日趨腐敗,對政界十分冷淡,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興辦實業和教育上。曾創辦山西省最早的民族工業雙福火柴公司(今平遙火柴廠的前身)。他還領導了山西人民收回礦權的斗爭,任保晉礦務公司第一任總經理。他創辦祁縣中學,曾任山西大學堂監督。民國以後,寓居天津,專門從事書畫收藏和著述,1919年病故。
趙樹理 山西沁水人 1906~1966年 貧農家庭。在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期間開始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並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捕。出獄後開始創作生涯。抗戰期間入黨,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從事抗日宣傳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他創作了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及一些戲劇、曲藝作品,在實踐文學大眾化方向上影響深遠。「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趙樹理的創作和文學主張,指出了一條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大眾化風格的道路,影響著一代文風,尤其在著名的「山葯蛋」流派中起著領軍作用。
高君宇 靜樂縣人 1896~1925年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山西黨組織創始之一。曾參加中國共產黨「二大」、「三大」和國民黨「一大」,赴蘇聯參加了共產黨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各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也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終因積勞成疾,29歲時病逝。其女友石評梅(平定人,文學家)在其墓碑上鐫刻了高君宇生前自題像片的詩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輝光,我願死如慧星之迅忽」,形象地概括了高君宇光輝短暫的一生。
劉胡蘭 文水縣雲周西村人 1932~1947年 8歲時就為八路軍站崗放哨,13歲擔任村婦救會秘書,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從事地下工作。1947年劉胡蘭為救助群眾遭閻匪軍逮捕。在敵人威逼利誘目睹六位同志被殘酷屠殺時,給敵人以響亮的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最後在敵人的鍘刀下壯烈犧牲。毛澤東題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⑺ 重慶的歷史人物,5個以上

重慶的歷史人物有楊尚昆、聶榮臻、劉伯承、李伯釗、鬍子昂等。

1、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入上海大學學習。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2、聶榮臻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出生於重慶江津吳灘鎮。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3、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4、李伯釗

李伯釗(1911(辛亥年)—1985(乙丑年).4.17),戲劇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主席楊尚昆的夫人。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麗。出生於重慶大梁子。

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9年與楊尚昆結婚,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顧問,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著有歌劇《長征》、話劇《北上》等。

5、鬍子昂

鬍子昂(1897年3月-1991年11月19日),漢族,曾用名胡鶴如,四川省巴縣(今屬重慶市巴南區)人,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中國民族工商業者的傑出代表、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⑻ 歷史人物

和珅(1750-1799),字致齋,原名善保,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他生於乾隆十五年,父親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統。他祖上是今遼寧清原縣人,清初隨清帝入關,住在北京西直門內驢肉胡同。

和珅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與弟弟和琳從小都受到較好的教育,十來歲時被選入咸安宮官學,接受儒學經典和滿、漢、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資聰穎,勤奮努力,成績突出,因而得到老師吳省蘭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20歲的和珅繼承祖上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參加順天府科舉鄉試,沒有考中舉人。不過,沒有功名的和珅,後來卻因頗有才學主管了許多文化、教育事業。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歲的和坤被任命為三等侍衛(正五品),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仕途轉折

皇帝的侍衛很多,但為什麼和珅會得到乾隆的賞識?

《庸庵筆記》記載:某日乾隆要外出,倉促中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乾隆責問:「這是誰的過錯?」眾侍衛都嚇得不敢出聲,只有和珅應聲說道:「執掌此事的難辭其咎!」乾隆馬上將他升了職。

另一說法是,某日乾隆在轎中背誦《論語》,忘了下文,和珅順口背了出來,乾隆很是歡喜。總之,年輕的和珅英俊瀟灑,又頗有才學,可能在某一偶然的機遇中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從此時來運轉,飛黃騰達。

乾隆四十年閏十月,26歲的和珅被提升為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再升為御前侍衛,並授正藍旗副都統。四十一年正月,授戶部左侍郎,三月授軍機大臣,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

短短半年,和珅從一名普通的侍衛,進入清王朝權力的最高層,成為乾隆皇帝的親信寵臣。

雲南查案

《和珅列傳》中記載,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歲的和珅接受了一項重要任務,與刑部侍郎喀寧阿一起遠赴雲南,查辦大學士、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污案。

和珅一到雲南,首先拘審李侍堯的管家,取得實據,迫使精明干練的李侍堯不得不低頭認罪。和珅從接受這個任務,到乾隆下御旨處治李侍堯,前後只用了兩個多月。

隨後,和珅又向皇帝報告說,雲南的行政管理混亂,許多州縣都出現虧空,需要徹底清理整頓,這一報告立即得到乾隆的贊許。

當年五月和珅回京以後,又進一步向皇上表述想整頓雲南的鹽務、錢法和邊防事務的具體意見,都得到乾隆的肯定。

雲南的案子和珅辦得很出色,確實表現了他的才華,所以和珅在回京的途中,就被提升為戶部尚書。

結親皇家

時隔一個月,乾隆給和珅6歲的兒子賜名豐紳殷德,又將自己最寵愛的小女兒和孝公主許配給豐紳殷德,兩人於乾隆五十四年結婚。

這門親事,既給和珅帶來經濟上的利益,又使和珅在政治上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處。和珅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即使做錯了什麼事,也不會受到處分。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蘇四十三造反,和珅受命與大學士阿桂一起督軍鎮壓。前方將帥本來快要取勝,但和珅先到一步就瞎指揮,竟然轉勝為敗,致使總兵圖欽保被打死。

乾隆知道情況後,命令和珅馬上回京。和珅回京後,不但沒有受到處分,反而兼任了兵部尚書。

據史料記載,和珅從繼承三等輕車都尉,直至他獲罪前後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

乾隆四十一年,27歲的和珅被授予軍機大臣。3年後,領班軍機大臣於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學士阿桂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當年在軍機處任職的還有大學士王傑、尚書董誥和福長安。阿桂、王傑、董誥都討厭和珅,結果就出現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辦公的奇特現象。

為此,御史錢灃專門上了一道奏摺,請皇上下令恢復軍機大臣在一起辦公的規定,這一奏摺矛頭指向和珅,乾隆承認奏摺所反映的情況是對的,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乾隆知道阿桂與和珅不和,常常讓阿桂在外領兵或查閱工程、辦理案件,軍機處的實權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時,就曾聽說「許多中國人私下稱和珅為二皇帝」。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

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視。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把國都從雍(今陝西鳳翔南)遷到蔌陽(今陝西蔌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辟道路 。 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稱。楚、魏與秦接界,且魏已開始修築長城,自鄭縣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諸侯相互征伐,秦處雍州偏僻之地,不參與中原會盟。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後於關東六國的局面。並東向進攻,

公元前359年,他山師伐韓,至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築城於殷(今武陟東南)。前 356年,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於元里(今陝西澄城東南),拔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衛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 (今陝西夏縣西北)。次年,秦築關塞於商 (今陝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 (今山西離石西)。

公元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廢井田制,統一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咸陽,築冀闕。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陽縣東15里。次年,孝公遷都咸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 公元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魏軍大將公子邛,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 (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故稱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徐文長 明清兩代,出現過不少多才多藝的文人。不過象徐文長那樣,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能獨樹一幟,給當世及後代留下深遠影響的,卻也頗為難得。他的詩,袁中郎尊之為明代第一,他的戲劇,受到湯顯祖的極力推崇,至於繪畫,他更是我國藝術史上成就最為特出的人物之一。鄭板橋對徐文長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稱「青藤門下走狗」。近代藝術大師白石老人,也對他深為傾慕。然而,徐文長的一生卻很不幸。他雖然有著強烈的功名事業心和報國願望,卻連舉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發狂殺妻而下獄七載,晚年靠賣字畫甚至賣書賣衣度日,終於潦倒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愛他的,至今在浙江還流傳著許多徐文長的故事。他在紹興的故居——青藤書屋,歷盡四百餘年的人世滄桑,還依然保存,維系著後人對這位富有平民氣息的文學藝術家的長久懷念。
解縉(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育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進士,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胃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不但賢良淑慧,而且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解縉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傳說他自幼穎敏絕倫,其母畫地為字,於褪概中教之,一見不忘5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屬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涌數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囚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次年,會試第七,廷試與兄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選為庶吉士,讀中秘書。明成祖時,人直文淵閣,進翰林學士,參與機務,後又兼右春坊大學士,一時詔令製作,皆出其手。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明代文學家,新都(今屬四川)人。少年時聰穎,11歲能詩,12歲擬作《古戰場文》,人皆驚嘆不已。入京作《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眾臣因「大議禮」,違背世宗意願受廷杖,楊慎謫戍雲南永昌衛,居雲南30餘年,死於戍地。
楊素,隋朝一代權臣。他年少好學,有大志,與牛弘(後任隋禮部、吏部尚書)同窗。知識淵博,文學、書法均有造詣,然不受人重視,只有叔祖魏尚書左僕射楊寬對他贊賞,他對人誇耀說:「他是了不起的人才,楊家子孫誰也不及他。」

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周武帝誅殺字文護親掌朝政,株連多人,楊素團曾受護的重用,也受到冷落。此時,楊素以其父敷死於王事,未受朝廷追封,上表申訴。武帝不理,他連上三表,武帝大怒,下令殺楊素。楊素理直氣壯地說:「臣事無道天子,死得其所。」武帝聞言,刮目相看,欣賞他的膽略,赦免他無罪,並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謚忠壯,授他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武帝又令素起草詔書,素下筆成章,文詞華麗,帝贊揚他說:「好自為之,不愁富貴。」楊素回答說:「恐富貴來逼我,我無心圖富貴!」於是,武帝更加信用他。為什麼楊敷死於鄴時隔九個月,楊素一聲不吭,直到他的靠山宇文護被殺才上表申理?其實楊素是把追封父功以鞏固門第作為資本,以尋找新的靠山。正因為他曾是字文護的人,激起了武帝的憤怒。而精於權術的楊素,想出了以壯言惑主的激將手法,果然奏效。這樣,不僅鞏固了門第父蔭,而且得到高官厚祿,受到皇帝器重。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稱帝於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卒於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長,代行奉義校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遇刺身亡,時年二十六歲。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繼位為討逆將軍,正式統治江東地區。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七月,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投降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夫人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臨沮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被封為南昌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40歲的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黃初三年(222年),孫權自封為吳王,定都於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黃武(即黃初、章武合稱)。黃武二年(223年),劉備駕崩於白帝城,享年63歲。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聯盟,共伐曹魏。黃武三年(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將曹丕燒成重傷。黃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40歲。孫權趁機率大軍攻打江夏,因太守文聘堅守而退。黃武八年(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大吳,改元黃龍。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嘉禾三年(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敗於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台灣島)、印度、東南亞等國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於赤烏四年(241年)病逝,年僅33歲。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了第二任太子、第三子孫和,又賜死第四子魯王孫霸,最後立第七子(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之母潘氏為皇後。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神鳳元年(252年)四月,孫權駕崩,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統治中國南方地區53年,長達半個世紀。

樊噲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他與劉邦的交往甚密,曾與劉邦一起隱於芒碭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與蕭何、曹參共同推戴劉邦起兵反秦。待劉邦做了沛公,便讓樊噲做了他的隨從副官。跟隨劉邦征戰,先是攻打胡陵、方與,在豐縣一帶打敗了泅水郡監和郡守的軍隊,後又平定了沛縣。在與司馬橺在碭東作戰時,表現英勇,斬十五首級,打退了敵人,被封為國大夫。抵抗章邯軍隊時,樊噲率先登城,斬二十三人首級,被賜爵為列大夫。此後經常跟隨劉邦出征,常立戰功。攻城陽,下戶牖,破李由(李斯之子)軍,共斬首十六級,被賜上間爵。在圍攻東郡守尉的戰斗中,打退敵人,斬首十四級,俘獲十一人,得封賜五大夫。之後又破秦河間守軍,趙賁、楊熊等的軍隊。屢次先登陷陣,捕斬有功,被賜爵為卿,被賜賢成君的封號。後又多有斬獲而再加封賜。攻武關至霸上,樊噲率軍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個,俘獲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左慈
東漢末廬江(今屬安徽)人,字元放。方士。傳說嘗與曹操宴,曹操欲得松江鱸魚,他以銅盤貯水釣得。操欲殺之,乃遁去。後入東吳,為孫權禮重。相傳他精通道術,曾為葛玄師,授《太清丹經》等。為東漢丹鼎派道教的道術傳授人。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當時淮陰下鄉南昌亭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邀為門客,但不為其妻所容,「食時信往,不為具食」,韓信憤然離去,「釣於城下」,但所獲不能果腹。一漂母見韓信飢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十日。韓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聞之,深感慚愧。

淮城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漢書·韓信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漢書·韓信傳》)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廠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讓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

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

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准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復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余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漢二年(前205年),漢王帥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漢王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王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

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辟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余,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

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又有張耳加盟,乘勝欲下趙國,軍隊銳不可當。可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後面,希望您暫撥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慮採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成安君陳余是一個書生,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士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楊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