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舞蹈故事

歷史舞蹈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16:00:49

1. 舞蹈的故事的介紹

《舞蹈的故事》是由郭豫斌編寫的,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舞蹈是這內樣一種藝術,它作為一種特容殊的肢體語言,讓個體的精神靈魂,與神溝通。舞蹈產生的時間,可能早於一切藝術。人類走出混沌,在語言產生之前,他們就有了激情與夢想,就產生了與神溝通的願望。面對身外這個十分空曠的世界裡的自然現象和規律,他們顯得無助和茫然。對神的敬畏與自身體內奔涌的激情,交匯成舞蹈藝術產生的生生不息的源頭。

2. 舞蹈發展史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在人類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會性,在他們組織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舞蹈就是產生這種感應力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獰獵還是戰爭,都是整個部落一起行動,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部落為了有個共同標志,這就出現了圖騰。圖騰不僅作為部落區別的標志,同時亦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禱告或慶賀,都對著圖騰跳舞,這叫圖騰舞蹈。圖騰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樣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們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緣關系,跳這種舞野牛就會出現並讓他們獰獵:澳洲土人跳他們的圖騰蛇舞時,舞者紋臉紋身,作為對自己部落祖先的紀念。龍和風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由於各個部族互相歸並,一個圖騰已經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於是把兒種圖騰特徵,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綜合成龍的形象,以孔雀、山雞等特徵綜合成鳳的形象,用它們代表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作為"帝德"與"天成"的標識。後來才把龍和風當作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

原始社會解體,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從此,圖騰崇拜開始和巫術迷信相結合。因而就產生了巫舞。圖騰崇拜和巫術雖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兩者性質不同,活動形式也不相同。圖騰是原始人類崇拜的偶像,而巫師則是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圖騰舞蹈是社會性的集體舞蹈,而巫舞則是巫師的表演。在巫術中,歌和舞被利用為巫術的手段,製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以保證巫術的成功。從舞蹈發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圖騰舞蹈前進了一大步,它從比較粗糙的集體舞蹈轉向專業的、個人的舞蹈表演,而且還表現出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巫舞十分盛行,規模宏大,形式和內容都相當豐富。

奴隸社會末期,巫舞逐漸向娛君娛種的方向發展。男巫已開始改為女巫。從此巫就失去了原來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大規模地發展;分為祭祖性質的樂舞和宴飲助興的樂舞。中國的漢魏和隋唐時代,是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宮廷內設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樂府、太常寺、梨園等機構,訓練和培養宮廷樂舞演員和樂員。唐玄親和南唐李後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東方國家如印度、日本、朝鮮等,同樣也有專供皇室享用的樂舞和舞伎。在歐洲,古希臘、羅馬的宮廷舞蹈原來也是很興盛的,自酉羅馬滅亡後,整個歐洲為教權所統治,娛樂性舞蹈被中世紀教會認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帶有世俗性質的民間舞蹈仍獨立於宗教舞蹈之外而發展,直到文藝復興以後,宮廷舞蹈才重新恢復。

西方17世紀後的宮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娛樂舞蹈,皇帝也一樣參加跳舞。這種舞蹈是向民間吸收了若千種舞蹈形式,由舞師加以改造和傳授,以適應宮廷中的社交儀式,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從歐洲宮廷舞蹈發展而來的,首先是屬於宮廷中專有的表演,後來轉移到劇場中去演出。它制訂出一整套技術規范和要求,所以稱之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講究形式規范的舞蹈,它傳播面很廣。20世紀初,現代舞在酉方興起,這種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產生的,後來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出許多舞蹈派別。它總的傾向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們自己的表演體系和理論體系。現代舞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較為流行。

在舞蹈發展史上,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忽視,其實只有民間舞蹈才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舞蹈源泉。歷代統治者都懂得向民間舞蹈吸取營養,但他們叉千方百計去禁止民間舞蹈的活動。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它並不因為被禁止而停止發展,也不因為被宮廷吸收而改變其固有的鄉土特色,它始終是以絢麗多姿的風貌在民間廣泛流傳。

3. 原始舞蹈《扶來》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場景

傳說中的伏羲與女蝸一起創造了人類,所以受到歷代的景仰。《扶來》就是歌頌伏羲的樂舞。

伏羲,也叫作伏戲、包犧,又稱作犧皇、皇羲。傳說中伏羲和自己的胞妹女媧通婚,生育後代,後來又被禁止。這實際上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族內婚到族外婚的演變。傳說中的伏羲還是個多作發明的人。他的發明之一是八卦,用以記載和預測世事。伏羲之世,天下野獸很多。他發明了網繩的編織,因此可以用網來捕捉動物以供食用。人們用來歌頌他並在捕獵勞作中表達歡快之情感的樂舞,就是《扶來》。

《扶來》又稱《立本》或《立基》。也有人說樂舞歌詞部分叫《扶來》,整個樂舞名《荒樂》。這個樂舞的內容,講的就是伏羲氏發明結網,教會人們以網捕魚的事跡。當網結成的時候,大家為之歡欣鼓舞,甚至連美麗的鳳凰亦飛來慶賀,於是《扶來》之「扶」,實際上就是飛來之「鳳凰」。原始舞蹈的舉行總是載歌載舞的,雖然那時人們所唱的歌詞早已經失傳了,但是根據人們經常把歌中的襯詞或首句當做歌名的做法,猜測「扶來」即歌中的詞句,於是取名《扶來》。

實際上,狩獵的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占據了很長的一個時期,並且留下了很多的印跡。新疆皮山縣昆侖山口的岩畫上就留有許多狩獵圖,其中人形生動,頗似舞姿。人們在狩獵中得到的動物角、牙齒、骨頭或皮毛等,顯示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很自然地被用作裝飾,並被融合進帶有舞蹈意味的形象中。

4. 求一篇古代舞蹈史論文3000字左右

有著五千年漫長歲月的中華,積淀出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在這一塊孕育悠久歷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這一朵奇葩。作為服飾道具的「袖」,作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遠流長。袖舞是中國舞蹈文化精神與民族審美觀的體現,經過歷史各時代的藝術加以選擇、創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賦予它們新的氣韻、新的品格。袖舞成為了獨立的舞蹈肢體語言,體現中國古典舞的精神與風貌。

一、水袖、袖舞

(一)水袖、袖舞的概念1.水袖的概念水袖是演員用來進行舞蹈表演的一種服飾文化的舞蹈道具,它既有服飾功能,又兼有道具的屬性。水袖通過舞者身體的舞動來帶動,就像道具一樣具有可操縱性的特點。袖包括袖身和袖體兩部分。袖身是指穿在身上的服飾部分,袖體是指接在衣服袖口處向外延長的長袖部分。2.袖舞的概念袖舞是以獨具特色的袖作為道具的舞蹈,是一種能夠代表中華傳統審美特徵的典型舞蹈樣式之一。袖舞綜合了觀賞性、技藝性、表現性,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氣質精練地反映出中國舞蹈獨具韻味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從而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品格和藝術價值。

(二)水袖、袖舞的來源「袖」在舞中可以用簡約的「長袖善舞」四個字說明。華夏民族的寬衣大袖是袖的源頭,經過歷史的沉澱,在追求美的同時加以延長與誇張,獨具特色的「水袖」就形成了。我們都知道,中國古典舞中的袖是提煉中國戲曲的「水袖」而成的。那麼,「水袖」名稱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水袖的最早的叫法是「水衣」,水衣的袖子隨著發展逐漸變長變寬,便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水袖。因為袖舞動的形態像水波盪漾,所以叫「水袖」。袖舞在這塊歷史文化的沃土上,不斷吸收和繼承精華部分再加以創新,才得以發展成熟與完善。

二、水袖的歷史發展及當代表演形式的演變

樹有根才能生長繁茂,袖舞也有生長和流傳的根,它深深地屹立在民間藝術的土壤中。袖舞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袖的形態和舞的風格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演變發生著變化。它或虔誠與迷狂,或嫵媚與婀娜,或純熟與精美,或逍遙與飄逸,或華貴與端莊,或精練

(一)原始時期水袖的發展在舞蹈藝術起源的遠古時期,原始宗教和舞蹈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舞蹈藝術是宗教儀式的一種手段和活動。中國遠古時期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巫舞,在中國古文中,「巫」和「舞」兩者是相通的,「褎」字是古代「袖」字的寫法,從這可以看出,「袖」最初是獻祭的儀式舞蹈中一種手執的舞具。從「褎」字看出了以「手」摘「禾」的形象,體現了「禾熟拔其穗」的動態。原始「袖舞」中所執的稻穗是宗教活動中具有明確意義指向的器物,舞蹈的形態受到了影響,道具和服飾成為中國舞蹈的一大特色。

(二)漢代時期水袖的發展袖舞在漢代迎來了發展的高峰。史料里記載著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在漢代,長袖的形狀分為細長的舞袖和喇叭形狀的寬大長袖這兩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袖舞」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長袖的縱向延伸,在袖口端接一長飄帶;另一個是袖式稍短,是「水袖」演化的由來,後來成為中國古典戲曲不可缺少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也有手執巾而舞的形態,它的舞名被稱為「巾舞」。從「羅衣從風,長袖交橫」「表飛毅之長袖,舞細腰以抑揚」「君似飛鸞,袖如回雪」這些漂亮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到漢代袖舞的動人之處。它一脈相承於細腰長袖的「楚舞」,經過進行加工創作,使它更純熟更精美。在漢代的袖舞中就有了精湛的技藝,例如加長的巾袖舞在揮灑間自然會增加難度,巾越長,要求舞者的臂力、技巧越高;例如大幅度橫向折腰的動態對身體的柔韌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注重的是腰功與袖式的變化;例如追求趙飛燕「掌上舞」那樣「機迅體輕」等等。

(三)隋唐時期水袖的發展隋唐時期,封建社會上升至一個鼎盛時期,樂舞藝術尤其是宮廷樂舞也隨之進入一個繁盛的階段。袖舞成為了一種中原樂舞文化的傳統,滋養著舞蹈的發展。袖舞在唐代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方向是長袖的發展,「纖腰弄明月,長袖舞春風」說明了唐代對前代傳統長袖舞的繼承。另一個方向是廣袖的發展,「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說明了「廣袖」的形態。從廣袖中,我們看到了唐代袖舞的華貴與大氣。運用舞巾、風帶、長袖以及腰肢的軟功,柔曼婉暢、具有濃厚的抒情性。時而長袖拂垂翻飛,時而慢舞雙袖,時而揚袖、轉袖,時而飛舞長袖,時而急翻雙袖,各種舞袖的姿態和技法,是「細腰長袖」的舞風在唐代樂舞中的延續和發展變化,即使袖的形態有所改變,但是袖舞身體動作的韻律已經根深蒂固地流傳下來。

(四)明清時期水袖的發展從宋元市民文化的潮流可以看到舞蹈發展重要的現象,戲曲藝術脫穎而出,創立了獨立地位。明清時期,戲曲舞蹈已逐步發展成熟和流行起來。在這一進程中,袖舞不斷適應戲曲的表演程式與要求,袖舞融入到了唱、念、做、打的戲曲藝術當中,成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表現手段,「水袖」也成為了一門獨特的技巧。在前代袖舞的基礎上,戲曲的水袖著重發展和豐富了袖技,將袖作為一種專門的技巧來發展,並服務於戲曲中人物和情節的表現。戲曲的水袖不僅在袖舞的傳統審美上發生了改變,而且復雜和豐富了表現技巧和手段。也可以說,因為戲曲水袖技巧的集中發展,袖舞有了較強的「語言性」。

(五)當代水袖表演形式的演變在當代,袖舞的追求與發展需要超越歷史傳統,成為一種語言機制,一種能夠營造中國古典文化意象、能夠表現中國人感情、能夠向現代審美趣味延伸的語言機制。這對於中國傳統袖舞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古典舞」正式確立後,在中國古典舞創新的同時,袖舞技術也得到了突破,尤其是古典舞身韻的產生,水袖發展為獨立的道具身韻,藉助舞蹈表演,才讓我們體會到今天袖舞的魅力所在。盛培琪教授為袖舞注入了新元素,給予袖舞新的氣息和溫度。她還提出袖與腰、重心、步伐之間的「三節六合」的關系要貫穿於身法的要求中,讓舞者身體和袖成為一個完整統一的結合體。袖舞的完善與成熟,是中國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當代延伸的體現,也是傳統舞蹈風貌的當代建構。

結束語

淺析中國古典舞水袖的歷史發展是在宏觀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發展,歷史發展演變,水袖的技術技巧表現以及美的體現。豐富而絢麗的袖舞經過漫長的藝術長河的沉澱,吸取了許多優美的動態和靜態舞姿,在圓轉、回盪與流動的曼妙風韻中,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麗的無窮魅力,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東方藝術。袖舞就像一股清泉,清新,淡雅,婉麗。凝聚著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追求,豐富的舞蹈語匯,折射出變化、演化、幻化的無窮意境。
希望對你有幫助

5. 要關於舞蹈的故事

貝多芬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里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感嘆
肖邦三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家裡舉行晚會,別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媽媽彈琴時手指的動作。晚會結束了,他就坐在媽媽的鋼琴前彈出一支悠揚的曲子。媽媽聽了很驚訝,第二天就給他請了一位鋼琴老師。小肖邦學琴很認真,可是,因為年齡小,手也小,影響按鍵。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手指頭縫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間隔大一些。經過五年的艱苦練習,肖邦八歲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鋼琴了。成千上萬的聽眾,被優美的琴聲陶醉了,劇場里不斷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肖邦愛彈鋼琴,並且不怕吃苦,刻苦練習,最後成為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6. 求勵志舞蹈故事,給分歐,


人家在戀愛,我們在練功; 人家在上網,我們在上鼎;
人家踢毽子,我們在踢腿;
人家每天牽著自己的寵物作伴,我們每天拎著自己的臭鞋作伴;
人家在背英語單詞,我們在背舞蹈名詞;
人家在寫日記,我們在寫筆記;

人家在分析文章結構,我們在分析舞蹈編創結構;
人家在牆上塗鴉,我們在牆上耗腿;
人家在玩手機,我們在玩手絹;
人家在看電視,我們在看舞劇;
人家在找快感,我們在找靈感;

人家花前月下,我們練功廳把桿下;
人家在逛精品店,我們在逛練功房;

人家把四肢過度柔軟稱為病態,我們把四肢正常硬度稱為病態;
人家為修自己照片學ps, 我們為改自己舞蹈學解構;

人家為了好聽上網找音樂,我們為了好跳花錢做音樂;
人家聽歌先聽這詞是什麼,我們聽歌先聽這節奏是什麼;

人家學歷史可以看史類電視劇,我們學舞史還要看完歷史書再看舞蹈視頻;
人家看韓劇時眼睛紅紅的,楚楚動人,我們耗腰眼睛充血紅紅的,甚是嚇人;

人家的責任感和負疚感獻給美麗的愛人,我們的責任感和負疚感獻給偉大的舞蹈。
人家的所愛滋養著她們,她們計較回饋,我們的所愛摧殘著我們,


1.她們的腿不細,如果細那基本功腿部的能力應該沒那麼好。
2.她們走路的樣子不好看,跟練功有一定的關系。
3.她們不嬌氣,從小練功所以很能吃苦。
4.她們身上都有傷,如肌肉拉傷,骨頭錯位。
5.她們很聰明,因為她們跳舞的時候會記節奏,動作,舞蹈感覺,從小訓練的。
6.她們喜歡坐在地板上.
7.她們聊天的時候表情豐富,喜歡邊壓腿邊跟你聊天。
8.她們也許不漂亮,但氣質是跟其他女孩兒不同的。
9.她們的張揚是因為她們有更多的表現欲。
10.她們從小住校,所以她們很獨立。
11.她們執著於學院派風格,有時會對社會流行的舞蹈出現質疑。
12.她們在生理期也會堅持上專業課,身體損傷很大,如果你的女朋友是舞蹈專業出生,請多疼愛她們一點。
13.她們比其他女孩兒更在意體重,因為她們很害怕別人說她已經不像跳舞的了。
14.她們的文化課學的都不怎麼樣,不要問原因,因為我真的不想說她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專業上。
15.她們......血,那是因為她們在某年某月某日的基訓課上的投入。

7. 舞蹈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之一。遠古時代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圖騰舞蹈活動,並且把它作為圖騰崇拜的重要內容,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樂三者合為一體,既是巫術禮儀,又是歌舞活動。

8. 歷史故事性的女子獨舞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應邀到宮廷表演,無人能比。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世事浮雲,以公孫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藝,最終結局卻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終。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聖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這位絕代佳人當再不寂寞。

千古聞名

楊貴妃擅長胡旋舞,甚至擅長音樂。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長安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9. 誰知道中國舞蹈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嗎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在人類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會性,在他們組織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舞蹈就是產生這種感應力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獰獵還是戰爭,都是整個部落一起行動,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部落為了有個共同標志,這就出現了圖騰。圖騰不僅作為部落區別的標志,同時亦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禱告或慶賀,都對著圖騰跳舞,這叫圖騰舞蹈。圖騰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樣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們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緣關系,跳這種舞野牛就會出現並讓他們獰獵:澳洲土人跳他們的圖騰蛇舞時,舞者紋臉紋身,作為對自己部落祖先的紀念。龍和風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由於各個部族互相歸並,一個圖騰已經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於是把兒種圖騰特徵,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綜合成龍的形象,以孔雀、山雞等特徵綜合成鳳的形象,用它們代表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作為"帝德"與"天成"的標識。後來才把龍和風當作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

原始社會解體,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從此,圖騰崇拜開始和巫術迷信相結合。因而就產生了巫舞。圖騰崇拜和巫術雖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兩者性質不同,活動形式也不相同。圖騰是原始人類崇拜的偶像,而巫師則是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圖騰舞蹈是社會性的集體舞蹈,而巫舞則是巫師的表演。在巫術中,歌和舞被利用為巫術的手段,製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以保證巫術的成功。從舞蹈發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圖騰舞蹈前進了一大步,它從比較粗糙的集體舞蹈轉向專業的、個人的舞蹈表演,而且還表現出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巫舞十分盛行,規模宏大,形式和內容都相當豐富。

奴隸社會末期,巫舞逐漸向娛君娛種的方向發展。男巫已開始改為女巫。從此巫就失去了原來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大規模地發展;分為祭祖性質的樂舞和宴飲助興的樂舞。中國的漢魏和隋唐時代,是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宮廷內設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樂府、太常寺、梨園等機構,訓練和培養宮廷樂舞演員和樂員。唐玄親和南唐李後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東方國家如印度、日本、朝鮮等,同樣也有專供皇室享用的樂舞和舞伎。在歐洲,古希臘、羅馬的宮廷舞蹈原來也是很興盛的,自酉羅馬滅亡後,整個歐洲為教權所統治,娛樂性舞蹈被中世紀教會認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帶有世俗性質的民間舞蹈仍獨立於宗教舞蹈之外而發展,直到文藝復興以後,宮廷舞蹈才重新恢復。

西方17世紀後的宮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娛樂舞蹈,皇帝也一樣參加跳舞。這種舞蹈是向民間吸收了若千種舞蹈形式,由舞師加以改造和傳授,以適應宮廷中的社交儀式,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從歐洲宮廷舞蹈發展而來的,首先是屬於宮廷中專有的表演,後來轉移到劇場中去演出。它制訂出一整套技術規范和要求,所以稱之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講究形式規范的舞蹈,它傳播面很廣。20世紀初,現代舞在酉方興起,這種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產生的,後來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出許多舞蹈派別。它總的傾向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們自己的表演體系和理論體系。現代舞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較為流行。

在舞蹈發展史上,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忽視,其實只有民間舞蹈才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舞蹈源泉。歷代統治者都懂得向民間舞蹈吸取營養,但他們叉千方百計去禁止民間舞蹈的活動。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它並不因為被禁止而停止發展,也不因為被宮廷吸收而改變其固有的鄉土特色,它始終是以絢麗多姿的風貌

10. 中國舞蹈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舞蹈

中國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藝術積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舞蹈。

舞蹈是我國古代所稱「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樂則是一種綜合藝術形態。古人認為:「所謂詩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聲音,舞蹈表現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於人的內心,然後樂器隨之演奏。」樂就包含著詩歌舞樂這些基素。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它誕生之初,原是渾然一體,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稱之詩歌、音樂、舞蹈,只是在經歷了相當長一段發展過程之後,才逐步演化形成的。

這種原始的藝術形態產生之後,就成為人類在漫長發展道路上的忠實旅伴,陪同人類從幼年到成人,從蒙昧進入文明。其間,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的時間流程,無不或深或淺地在樂舞藝術中留下了痕跡。因此,不僅是對藝術史的研究,作為對人類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風、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審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無疑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視野。

樂舞中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深層意識。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平衡的歷史發展進程,為我國樂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斕、內容繁富的壯麗畫卷。中國舞蹈是中華民族全體智慧和心靈的結晶。

我國古代舞蹈在原始社會中渡過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銅時代已臻於成熟,然後在封建社會中進一步發展,歷漢至唐,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期,自宋以後,隨藝術領域的整體變動而進入轉型期。

中國舞蹈的歷史

在原始時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態。舉凡狩獵、戰爭,或者性愛、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禱等活動,都是通過舞蹈來進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華樂舞文化中的第一個高峰,其樂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統的發展,形成身心一元論的明確的樂舞美學思想。

兩漢舞蹈百技紛呈,是俗樂舞文化的高峰。

魏晉南北朝時代,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舞蹈文明在這個時期顯示了其藝術的自覺,為隋唐樂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礎。

唐代舞蹈文化燦爛輝煌,達到了藝術巔峰。唐代繼承隋代的設置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宮廷各種樂舞機構,使唐代舞蹈成為吸收異域優秀文化和傳播東方文明精華的博大載體。

宋元以來,民族民間舞蹈興盛,許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漸被新興的戲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清時代,戲曲舞蹈漸趨成熟,其豐富的特技表現手段,大大增強了戲劇的藝術表現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來。現在,中國舞蹈空前繁盛,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舞蹈的主要內容

中國舞蹈品類繁多,異彩紛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種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調。但也不難發現,中國舞蹈是一個整體,有著共通的神韻和風貌,且不說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頻繁交流,相互融匯,就是娛人和自娛、專業和業余、宗教和世俗、宮廷和民間……也無不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糾結的狀態。其間,無論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還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業舞蹈……在舞蹈百花園中均佔有一席之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樂舞蹈、伎樂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則是中華舞蹈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方面。

中國舞蹈表現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三種:

第一種是反映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類的舞蹈。

第二種是與民俗有關系的舞蹈。

第三種是祭祀的舞蹈。

中國舞蹈的藝術特徵

第一,載歌載舞。中國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如漢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採茶燈」、「花燈」,滿族的「莽式」,維吾爾族的「麥西來普」,藏族的「弦子」,這些都是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

第二,廣泛利用道具。這些道具有:手絹、扇子、花綢、頭上戴的帽子、面具、腰裡綁的腰鼓、腰鈴、腳踏的高蹺,以及各種道具如:傘、燈、刀、劍、棍等。

第三,形象鮮明、情節生動。中國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個故事為依據,舞蹈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第四,自娛與表演的統一。

閱讀全文

與歷史舞蹈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