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八達嶺歷史故事

八達嶺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15:45:29

⑴ 長城的歷史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

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

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3、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好傢伙,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4、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5、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1)八達嶺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⑵ 有什麼八達嶺長城的故事

1、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還很有功勞哩。

傳說,大邊(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

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

要是那樣,不僅是挨打,還有殺頭之罪哩!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

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

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機靈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2、仙女點金磚

很久以前,八達嶺一帶下了場大雨。這場雨一連下了二十多天,只下得山崩地陷,房倒屋塌。老百姓無家可歸,就坐在山樑上忍飢挨凍,望大水嘆氣。

按照慣例,每逢災年,朝廷向百姓發救濟糧,就是老書上說的:「放賑」。大雨一過,官府就放賑了。這一年,放賑的官員叫蘆瑞,這小子專會欺壓百姓。

往年放賑就是把糧食放到百姓的手裡。今年可好,蘆瑞為了往自己腰包里摟,就想了個損招:在路邊支起大鍋,下幾把米,再摻點麥麩谷糠,然後讓百姓排隊來喝粥。

一人一碗,再想喝第二碗的就得跪下來叫他「爺爺」。老百姓都恨死蘆瑞了。可又有什麼法子呢?這一天,路上走來一個姑娘,這姑娘長得可美了,她也走過來要喝粥。

蘆瑞一看姑娘的美貌立馬就迷了。想不到這深山之中竟有這樣仙女一般的女子。蘆瑞頓起邪心。他把姑娘叫進帳篷,拿出他的好乾糧遞給姑娘。

那姑娘紅著臉兒,羞答答地接過干糧吃了起來。蘆瑞望著姑娘那紅石榴一樣的臉蛋說:「你願不願意成天價吃這飯?」姑娘說:「願意。只是……」

蘆瑞接過話就說:「只要你肯跟我走,我保你天天吃香喝辣的。」姑娘眨著星星一樣的眼睛問:「跟你上哪兒去?」蘆瑞厚著臉皮說:「跟我回家,給我當媳婦呀!」

姑娘一聽,臉騰地紅了,說:「謝謝大人的美意。只是我長在長城下,離不開這山山水水,捨不得這萬里長城呀。」蘆瑞一聽有門兒,忙說:「山水我家有的是,長城嘛,我給你修幾道。」

姑娘說:「大人真有這樣的心腸,也算小女子有福氣。不過,我要的長城,非這里的磚石壘的不可。」蘆瑞大笑著說:「這好辦,趕明兒我派人拉幾車就是了。」

姑娘說:「不行,大人要親自用小錘兒找磚,敲著有銅音兒的就要,用不了幾車,有十口袋就夠了。」蘆瑞滿口答應。

姑娘又說:「大人要真這樣,小女子願意生死相隨,三日後和大人成親。」說完,遞給蘆瑞一把小錘,走出了帳篷。這下可把蘆瑞美昏了。

他忙帶人爬上長城,挨著個兒「梆梆」地敲磚,只聽見有「嗡嗡」的銅音的就拆下來裝進口代里,不一會兒,就裝滿了十大口袋。他把十口袋磚搬上車往回拉。

起初,騾子拉的不費勁兒。後來,道兒越來越平,車卻越來越慢,騾子也累得通身是汗。最後,車軸「咔嚓」一聲折了。蘆瑞大吃一驚,忙解開口袋一看,天哪!

只見口袋裡金光閃閃,磚塊變成了金磚。蘆瑞樂瘋了。他趕忙往回跑,哈哈瘋笑著,把所有的糧食都分給了老百姓。他要騰出口袋裝金子了。

正在這時,皇帝派的查賑大臣到了,他派人去叫蘆瑞。蘆瑞只顧著放糧,根本不理。這惹惱了欽差,欽差令人把蘆瑞捆綁起來痛打了一頓。

這一打可把蘆瑞給揍殘了,瘋勁也消了。他如實招出了金磚的事。開始,欽差不信,令人再打,蘆瑞忙說:「大人慢打,金子還在半路上,請大人查實。

如有半點虛言,小人情願一死。」說完,押著蘆瑞向長城奔去。到了大車旁,欽差果然見大車已被壓壞。沒命似地撲過去看金子,當他解開口袋,看到的是一袋一袋的城磚。

欽差這個賊火大了。他扭臉瞧見蘆瑞正跪在路旁,手拿小錘發抖。奔過去,奪過小錘,照著蘆瑞的腦袋就砸。「轟」的一聲,只見一團火光,蘆瑞撲在地上死了。

他的衣服燒光了,頭發燒焦了,後背上皺皺巴巴地裂開了好多口子,這些口子正好拼成了一行字:「欺壓百姓必死!」欽差一看,嚇得魂飛喪膽,忙鑽進轎子,帶著隨從溜回了京城。

這天晚上,人們吃飽了飯,坐在山上望著北面的長城議論著這件事,:「仙女可真為咱辦了件好事。」「可不,殺了蘆瑞,還讓咱有了糧食,只是長城叫蘆瑞毀了不少。」

「沒事,等大水一退,咱們再修補修補。」「唉!這年月命都顧不過來,誰還……」人們在議論著的時候,見黑黝黝的長城上亮起了星星點點的金光。

一閃一閃的特別好看。人們非常驚奇,猜測是仙女點的金磚在放光。第二天,有人跑上山一看,長城全補好了。

3、張果老修拐脊樓

拐角樓施工時,張果老被王母娘娘邀請去赴蟠桃會,他恐怕失禮,沒敢騎驢。會罷,他回到終南山仙洞,看到心愛的神驢瘦得皮包著骨頭,就責問童子:「為何不用心喂料飲水?」

童子告稟:「下界秦始皇修築長城,凡人不夠,又向仙界征丁。別的洞府已派出仙役,我們人手缺乏,只好讓神驢去馱磚。」

張果老聽了又驚又氣,驚得是,秦始皇這條孽龍竟干出偌大事業;氣得是,神驢怎麼累成這般模樣?第二天,神驢又去上工了,張果老悄悄駕雲跟蹤下來。

他剛到八達嶺就聽得幫水峪那邊人喊馬叫,震天動地,便慌忙撥開雲縫往下一瞧,只見高高的山尖上正在修建一座拐脊樓。那裡人山人海,抬石運磚,和泥挑土,像螞蟻搬家似的。

他的毛驢馱著小山般的一馱子磚,正艱難地往山上走著,渾身的皮毛全濕透了,還不時挨抽打。張果老心疼極了,他又掃了一下山上山下,只見崖間溝壑堆著不少屍骨。

禁不住暗罵一聲:「暴君呀!」就馬上化作一個瘦高的老頭兒,飛下雲端。一個好心的工頭對他說:「拐脊樓工程艱巨,地勢危險,你到平處去和灰吧。」

張果老望著他哈哈一笑:「知道老將廉頗的故事嗎?」說著從懷里拿出繩索,背起八塊城磚,腋下又夾上四塊,每隻手又緊緊拿起兩塊,如飛地跑上山坡……

拐脊樓的磚石運齊了,張果老跨上他的神驢回山了。瓦匠們壘牆用到他運的磚發現上面留有很深很大的手印兒。

都十分驚訝,心裡琢磨:「幫助我們修邊的老頭準是神仙。什麼神仙呢?張果老嘛,只有他才有頭好驢子呀。」

4、東米倉,西米倉

在八達嶺上往南看,有兩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狀。東邊的那座山,叫東米倉,西邊的那座叫西米倉。修長城時,民工們要吃飯,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糧食。

那時侯徵集全國糧食,都往這里送,送的少了,不夠用,送的多了,日曬雨淋都霉爛了。盡管不斷地送,可還是供不上民工們吃。民工們吃不飽,還得乾重活,因此連餓帶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傳王母娘娘,很體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達嶺堆放糧食的地方,點化兩座米山。兩座山的糧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從此全國的老百姓再也不往這里送糧了,修長城的民工們也不再挨餓了。

一直到把長城修完,這兩座山也沒見減低。據說,就是打那時侯流傳下來,男人在外做活,婦女在家管吃飯,因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飯的。

5、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

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⑶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一)晾經石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

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

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

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

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

很快,經卷晾曬幹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二)嘉峪關城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

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

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

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

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

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三)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四)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五)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⑷ 八達嶺長城的歷史資料

八達嶺長城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長城之一。這里是長城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八達嶺原為隘口,後建關城。明隆慶三年(1569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並在各口兩側的山上建起邊城、梢牆、擋馬牆等,後來逐漸增建為長城,並修築敵樓、墩台。
八達嶺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等等,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築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為今天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回憶。
城牆:八達嶺長城城牆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牆頂寬闊平坦,可以「五馬並騎、十人並行」。青龍橋一帶,山陡坡險,牆頂較窄,最窄處僅2米多。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牆兩側用花崗岩石條包砌,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牆上體為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牆磚鋪砌,使牆頂平整。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築成梯道,便於上下。牆頂兩邊有磚砌矮牆,外側叫雉堞或垛牆,內側叫宇牆或女兒牆。垛牆為迎敵面,牆高1.7-2米,便於掩護人體,一般在人體胸部高度開始築垛口,垛口之間距離約1米。垛口的磚是特製的,一邊為斜邊,碼在口上,呈扇面狀,外寬內窄,觀察面大。
敵樓:八達嶺長城共有敵樓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邏放哨用的牆台,也有上、下兩層的敵台,上層周圍設垛口和射洞,下層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資的房舍。台堡的距離根據山勢和地形而設。一般敵樓為兩層,高10米、長寬均10米。全部為磚石結構,第一層和第二層頂部做成許多拱券,有梯道上下。兩層均有射擊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樓上有垛口,台突出牆外,收牆於台內。
墩台又稱烽火台。八達嶺長城外的東、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圍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設懸樓壘木,下設壕塹吊橋,外設塌窖陷阱;門道上置水櫃,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階,以繩梯上下;每台有火銃、火炮2門,有守卒10人,由附近

⑸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5)八達嶺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對象。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並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⑹ 八達嶺長城有哪些歷史故事少寫

傳說:「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葯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明末學者顧炎武曾兩度登臨,並賦詩盛贊「雄托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對於八達嶺這一名稱的由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兼而有之,考證起來非常有趣,同時也足見八達嶺長城載譽天下的盛名。
當地傳說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這個解釋未必真實,因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據,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過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實際上,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確曾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子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含有「八達」二字,也許「巴達黎黎」是一種誤傳。但聯想到元朝時皇帝們每年要從北京到上京來往一次,而處於必經之路的八達嶺,被這位皇帝乘興賜名,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還有人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受阻,累日不進,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後來這里被稱「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在明代,八達嶺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哨陣地。因為在古代漢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稱作「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嶺」(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和誤傳。但這一觀點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據。
看來,最可信的還是《長安客話》中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了。

「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葯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八達嶺長城傳說

石振懷

從今天起,本版開設了《非遺巡覽》欄目。我們所刊發的這些,都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而又是在京郊地域范圍內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我們渴望大家了解它,保護它,傳承它。

——編者

八達嶺長城是北京地區建築歷史最久遠的長城,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地及交通要道。八達嶺長城2300多年的建築史,就是八達嶺長城傳說的發展史。

八達嶺長城傳說的內容極為豐富,以致八達嶺長城周邊的山、水、石、洞、村、寨、寺、廟、河、泉、花草樹木以及與八達嶺長城有關的歷史名人歷史事件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傳說。目前已收集整理的八達嶺長城傳說故事約160餘篇,有70餘篇入選了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長城故事集》。其中流傳較廣的有《孟姜女尋夫八達嶺》、《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長城》、《張果老修邊城》、《二郎神趕石鞭》、《三關城的故事》、《金牛鑽山的故事》等,而有關八達嶺的由來、孟姜女的故事、趕山鞭的故事都流傳著多個版本。這些傳說充分表達了民眾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反映了百姓對統治者的鞭笞和諷刺,展示出我國民間文化的深厚底蘊。

八達嶺長城傳說的題材廣泛、特色鮮明、地域性強,具有較強的思想性,也凝聚了八達嶺長城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和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這些優美動人的傳說,經過無數人不斷的講述、流傳,至今深植於民間,並經久不衰。

⑺ 八達嶺長城的由來的故事是什麼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明末學者顧炎武曾兩度登臨,並賦詩盛贊「雄托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對於八達嶺這一名稱的由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兼而有之,考證起來非常有趣,同時也足見八達嶺長城載譽天下的盛名。
當地傳說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這個解釋未必真實,因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據,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過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實際上,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確曾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子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含有「八達」二字,也許「巴達黎黎」是一種誤傳。但聯想到元朝時皇帝們每年要從北京到上京來往一次,而處於必經之路的八達嶺,被這位皇帝乘興賜名,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還有人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受阻,累日不進,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後來這里被稱「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在明代,八達嶺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哨陣地。因為在古代漢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稱作「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嶺」(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和誤傳。但這一觀點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據。
看來,最可信的還是《長安客話》中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了。

「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葯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⑻ 八達嶺長城的名字由來是什麼

達嶺長城的名字由來:

1、明代《長安客話》的解釋,「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

因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赤城、蒙古,西去張家口、懷來、宣化、大同,東到永寧、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所以它是古代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稱。

2、由「八大嶺」諧音而得名。

因這一帶山巒層疊,地勢險峻,據說所建的長城在這里要轉八道彎,越過八座大的山嶺,當年興建這段長城很艱難,工期遲遲完不成,曾先後有八個監工為其而死。

最後通過仙人的點化,採取「修城八法」,即「虎帶籠頭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兔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才把建築材料運送到山上。所以人們就把這段長城稱為「八大嶺長城」,後來地名就諧音成「八達嶺」。

3、由「巴達嶺」諧音而得名。

相傳元代有一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到此,見這里關山險峻,層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巴達嶺」,後訛傳為「八達嶺」。

但查閱《歷代帝王錄》、《中國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過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卻有一位叫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據傳他出生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內。

4、由「把韃靼」諧音而得名。

據傳明代時,八達嶺一帶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沿陣地,因明時漢人把東北方的滿族人稱為「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靼」(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

5、由「八道嶺」諧音而得名。

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起義大軍征戰到此,受阻於長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說前方還有八道險關。李自成聽罷長嘆一聲:「這里的八道嶺實在是難以越過,看來強攻是不行!」於是命令起義大軍改道而去,後來這里被稱為「八道嶺」。

(8)八達嶺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長城之最:

1、八達嶺長城是接待中外遊人最多的長城景區:

截止到2009年,八達嶺長城接待過的國家數達178個,佔世界國家總數的91%。只有16個沒有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的遊人尚未來過。國家外交部的一位負責人講:「據我所知,八達嶺長城接待的世界國家數在國內景區中是最多的」。

2、八達嶺長城是接待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最多的長城景區:

1957年,八達嶺長城接待了第一位外國貴賓——原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在以後的近50年的歲月里,八達嶺長城先後接待了尼克松、里根、布希、伊麗莎白二世、撒切爾夫人、明仁天皇、葉利欽、普京、曼德拉等400餘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

3、八達嶺長城是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最多的長城景區: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里舉辦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頻繁,每年多達10到20餘次。

4、八達嶺長城是中國萬里長城最傑出的代表:

八達嶺長城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最早對外開放的長城景區和接待國賓的首選地。

1991年,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長城的代表,接受了聯合國頒發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2002年,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萬里長城的代表,接受了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世界最長的牆——長城」的證書。上述兩份證書的原件就珍藏在中國長城博物館中。

⑼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有哪些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有:

1、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

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2、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

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3、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

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4、西麻草

八達嶺有一種草,叫西麻草。這種草有毒,人碰著它,就象蠍子蜇一樣疼。它生長在八達嶺長城外,替邊防人員放哨,對保衛八達嶺很有功勞。

傳說,長城修好以後,在關口地方都設重兵把守。八達嶺當然是一個重要的關口了,從修好那天起,一直沒有斷過駐兵。

長城上不是都有樓子嗎?那樓子叫敵樓,站崗放哨人員就在那裡頭。當官的經常提著鞭子查哨,發現哪個敵樓的哨兵睡著了,就是一頓馬鞭。

他們更怕的是自己睡著了,敵人摸上來還不知道!因此,他們一到崗哨上來,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爺呀,保佑著,千萬別讓我睡著。敵人來了,跟我打聲招呼,讓我知道。」

也別說,他們的哀告玉帝還真知道了。玉帝體會邊防人員的苦處,便想了一個辦法,派草神帶上西麻草籽,撒在長城外。草長起來了,到處都是。

入侵的敵人一碰到這種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員聽見有人喊叫就醒了。從此,再也不會因站崗失誤而被殺頭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們對西麻草也更加保護。

⑽ 八達嶺長城有哪些歷史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相傳秦始皇建長城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山羊馱磚」的故事:在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但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閱讀全文

與八達嶺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