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虞姬的歷史故事

虞姬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14:30:23

❶ 西楚霸王和虞姬的故事

虞姬想來大家應該是不會陌生的,但是她在史書上的記載確實是有點不盡人意的!沒有人去考證過虞姬的姓氏,她到底是姓虞還是姓姬這也一直是一個有著爭議的問題,但是她是項羽的愛人這一事實是無可置疑的,無論是史書上還是戲曲上都流傳著他們的愛情故事!虞姬是一個具有軍旅色彩的悲劇人物,為什麼這么說她呢?請往下看。

楚歌聲持續著,項羽也從睡夢驚醒,項羽以為他的領地全都被劉邦所佔領。漢軍的楚歌之聲擾亂了楚軍的軍心,使得項羽的部下部分都開始逃離,大將鍾離昧項伯等也都相繼離開,只剩下項羽和他的八百軍隊!勝利已經是沒有希望了。虞姬看著項羽,項羽感慨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則回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說完,就自盡了!項羽抱著愛妻的屍體痛。次日項羽安葬了虞姬又開始了與漢兵作戰,但是最終他還是戰敗了。山窮水盡之下,他迎來了一艘小船,本可乘船活命的他,選擇了自刎烏江!留下了李清照的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能項羽是放不下心中的虞姬吧!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❷ 項羽和虞姬的故事

十六歲的少女躲在門外,小心拎著裙擺,偷聽房間里的人談話。

她知道今天的客人是來談論她的婚事的,在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時代,能嫁給一個自己心悅的人,確是莫大的幸運。

雙方乃是世交,他與她自小相識,青梅竹馬,且長輩也早已有意。眼看二人年歲見長,今天項家來人,正式向她父親提親。

她聽著屋裡的人說話,臉上的光彩恍若天邊紅霞,想起那個一身英武的男子即將成為自己的夫君,她覺得自己的心跳得越來越快。

婚期很快定了。她坐於梳妝台前,一雙剪瞳盛滿吟吟秋水,銅鏡里的人明艷動人,嬌俏的臉上是止不住的幸福笑容。

大婚那天,她微微低垂著頭,身穿華服,在滿目火紅和鞭炮聲中,感覺到他略帶薄繭的掌心,覆上她的手背。

婚後的生活很美滿,他是個好丈夫,滿足了她之前對他所有的嚮往。

亂世起,他和叔父隨軍作戰,四處征討。她作為一介婦人,幫不上太多忙,於是任勞任怨地跟著軍隊輾轉奔波,從不曾言苦。

那天下了大雪,他坐在軍帳中閉目沉思。

她知道,定是前線作戰不順利,他苦思至此,肯定又沒睡好了。她心疼,卻也理解他,把一碗粥輕輕放到案上,不想打擾他,就要退出去。


❸ 我想知道虞姬的故事

我收集的一些資料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謝謝 !

資料一: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年間,鄉人吳九齡、葉祥麟等又為該廟建中殿、後殿,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其詩雲: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抗戰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歷史悠悠,千百年來,沭陽民間關於虞姬的傳說佳話頗多;京劇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歷史悲劇——《霸王別姬》。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即當時垓下戰場的一隅。

資料二:

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蘇省吳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善舞劍。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虞姬
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甚篤。
秦亡,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飲酒帳中,
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起舞,含淚唱出《和垓下歌》,歌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戰國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
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
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美眉樣子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搬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❹ 虞姬的故事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種族、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與項羽相識的過程最終結局全都沒有記載。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里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推測「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團。

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則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楚漢春秋》為漢初陸賈所撰,至唐猶異。劉知風、司馬貞、張守節都曾親見,篇數與《漢書·藝文志》所載無異。本詩既從此書輯出,從材料來源上說,並無問題。有人認為漢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頗疑其偽,但從見載於《漢書·外戚傳》的《戚夫人歌》及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注》的《長城歌》來看,可知秦漢時期的民間歌謠,不乏五言,且已比較成熟。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二《考史》認為此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首五言詩,認為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地位之重要,但仍待更多證據證實。

❺ 虞姬的故事

資料一: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史稱名虞,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清乾隆年間,鄉人吳九齡、葉祥麟等又為該廟建中殿、後殿,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其詩雲: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抗戰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歷史悠悠,千百年來,沭陽民間關於虞姬的傳說佳話頗多;京劇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歷史悲劇——《霸王別姬》。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即當時垓下戰場的一隅。

資料二:

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蘇省吳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善舞劍。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虞姬
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甚篤。
秦亡,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飲酒帳中,
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起舞,含淚唱出《和垓下歌》,歌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戰國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
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
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美眉樣子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搬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❻ 關於虞姬的故事

關於虞姬的故事——霸王別姬

楚漢相爭,項羽兵敗被圍,四面楚歌起。夜晚,虞姬夜巡,才聽見這些擾亂軍心的楚歌,忙進帳喚醒大王,一同出帳細聽。

大王聽到了楚歌,不由驚道:「敵軍中多是楚人,定是劉邦已得楚地,孤無退路,大勢去矣!唉!前者我項羽如何能取勝,因為各路英雄各自為戰,孤家可以消滅一處,再佔一處。」

「如今各路人馬聚集一齊合力來攻我,你我困在垓下,兵少糧盡,萬不能守。此番勝敗難定,妃子啊,看此情形,今天就是你我分別之日了。」

虞姬聽此言,早已泣不成聲。帳外烏騅哀鳴,項羽出帳,愛撫著伴隨自,己出生人死的座騎,烏騅眼睛含淚,靜靜地看著主人。

虞姬強做歡顏勸慰丈夫;「垓下之地高崗絕岩,易守難攻,只要我們按兵不動,候得機會,再圖謀也還不遲。」

虞姬又把項羽勸進帳中,喝酒解悶,幾杯酒下肚,項羽慷慨悲歌:「咳!想俺項羽呼!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跟隨項羽多年,從沒見過丈夫如此深切悲涼的歌聲,自知與他團聚的時日無多,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手持寶劍,邊舞邊歌:「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飲酒消愁,忽然探馬飛報:「大軍壓境,漢軍分四路圍攻。」項羽立即披掛出帳,探馬又報:「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

項羽情知大勢去矣!他催促愛妃穿戴戰袍,快快隨他殺出重圍,這時候虞子期也來保護大王突圍,虞姬不願拖累項羽,鎮靜地叮囑丈夫:「此番出兵,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再圖後舉,望大王自己多多保重。」

猛不防,虞姬抽出項羽腰上佩劍,自刎身死。

(6)虞姬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簡介:

1、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人稱「虞美人」,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據歷史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輕盈如水。相傳,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會稽郡。

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以山陰(今紹興)為都尉治。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慕項羽英名,嫁予項羽為妻,陪伴左右,亦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甚至連本名、種族、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與項羽相識的過程最終結局全都沒有記載。

2、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❼ 有關虞姬 、的生平事跡 .

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的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呂馬童,慷慨地自刎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❽ 求一份虞姬這個歷史人物的簡介

虞姬, 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稱「虞美人」。今沭陽縣(沭陽,隸屬江蘇省宿遷市,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顏集鄉人。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文武雙全,舞姿美艷。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史書中雖然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後人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 她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按《史記》、《資治通鑒》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虞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 霸王別姬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 更也有近代詞人喋血贊揚虞姬的詩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吳越薄鋼刃,香魂血濺烏江岸。」表現了虞姬忠烈的性格。 編輯本段姓名之謎史 項羽與虞姬書中對虞姬的介紹較少,甚至沒有介紹她的姓名。在《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目前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

❾ 虞姬的典故

按《史記》、《資治通鑒》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神話》中的虞姬形象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傳聞中的身世】虞姬是秦末江蘇省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
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虞子期的妹妹虞姬不僅貌美,而且好武。她十分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願嫁給他為妾。隨項羽出征,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升為上將軍,經過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項羽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甚篤。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唱罷,拔劍自刎。
項羽悲痛萬分,在倉促間只好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說江東還是霸王的地方,漢軍沒有船,讓霸王渡江東山再起。項王說,自己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謝絕的烏江亭長的好意,將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然後率領28個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後項王見到呂馬童,慷慨地自刎將頭送給了呂馬童。 [編輯本段]【虞姬與霸王別姬】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指虞姬)。」 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
「霸王別姬」是秦漢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再看《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虞兮幽恨對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飲劍何如楚帳中。
詩的大意是:夜聞烏騅馬的嘶鳴,叫人肝腸寸斷。虞姬在幽恨中直直地對著眼中有兩個瞳子的項羽大將軍。項羽部將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後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何如虞姬那樣自刎於楚帳中而芳華百代?
關於虞姬,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簡略的交待。項王被漢軍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 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對項羽的和歌,據《楚漢春秋》記載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多麼動聽的名字!
虞姬死於四面楚歌聲中,張愛玲在讀中學時所寫的《霸王別姬》里,卻感嘆:「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將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莊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謚號……」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她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
虞姬究竟是什麼人?她的絕世容貌如何?早已消失在歷史帷幕的深處。現代人,梅蘭芳等藝術家,一直借題發揮,扮演《霸王別姬》,讓她到台前且歌且舞,亦悲亦泣,把「幽恨」二字張揚到了美學的境界。虞姬形象如何,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至少擁有美貌、才藝與風情三大優勢(林黛玉筆下的五美,包括她自己,都是色、藝、情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林妹妹才如此地惺惺相惜),這就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王像《金瓶梅》開篇里說的:「只因撞著虞姬……豪傑都休。」從歷史和政治上來說,項羽是敗軍之將,劉邦是開國之勛。但從人格力量和美學角度看過去,項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後一搏的生死關頭竟然對虞姬「泣數行下」,讓後人,至少是讓我覺得,這個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大將軍更有人情味,更具個性光彩,比起劉邦來也就顯得更真更善更美。
有趣的是,項羽與虞姬,西施與勾踐、夫差,王昭君與漢元帝、匈奴單於呼韓邪,紅拂女與李靖,甚至綠珠與石崇,這五組男女關系中,當作為歷史敘事的時候,人們注重的是它的男主角,但一旦當作人生際遇去解讀、吟誦、傳唱、演繹時,女性形象大都光彩照人,甚至使刻板、枯燥、冰冷的歷史教科書也因此有了人性的光彩和生活的溫情。

❿ 霸王別姬的歷史故事

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霸王別姬的故事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

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么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凄然淚下,莫能仰視。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而起的「楚漢之爭」,項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後一場戰役了,然後楚王項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輸了,那天晚上都唱著楚歌---四面楚歌!

而項羽自己與虞姬喝酒唱歌,然後好象虞姬被他說的自殺了---有一首歌,只記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後項羽自己也在一條什麼河邊自殺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而後人就根據這個而寫了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闖,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

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妄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

《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春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劉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10)虞姬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閱讀全文

與虞姬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