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漢江漢路的串界的歷史故事
1906年起,"地皮大王"劉歆生從江漢路一帶湖塘填起,逐漸填成江漢路後花樓至鐵路外土路基,形成歆生路。辛亥革命後,華人資本家迅速興起,不到10年時間,江漢路一帶成為漢口繁華的商業街。
1927年,我國收回漢口英租界,太平街和歆生路改名為江漢路。現今,在江漢路遺留下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就是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
家住江漢路交通巷的何潤芝,已經86歲,1938年後就搬到江漢路附近居住。她說,江漢路在舊社會就非常有名,街上到處是錢庄、布鋪、煙站,還有擺地攤的。當時的路是碎石頭鋪成,房子很破。
上世紀60年代,江漢路迎來新一輪翻修,公司逐漸增多,滋美食品廠、精益眼鏡店、南京理發店、星火文具店都開到了江漢路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江漢路出現了武漢市最早的夜市。由於晚上生意不錯,一些商販開始租用路邊的門面,大白天也開門做生意。
1995年初,沿街的商鋪和部分人大代表提議改造江漢路。2000年1月,新千年的第一個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將江漢路改造成商業步行街,2000年2月,江漢路步行街開工,2000年9月22日,步行街完工開街。
江漢路集購物、休閑、旅遊、文化為一體,成為武漢市一張重要的名片。
B. 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
1、《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親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
2、《渡江戰役》
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百萬雄師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3、《花椒的傳說》
遠在洪水泛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慘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紛紛回歸了故土,開荒播種。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聰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
4、《大禹治水》
堯在位的時候,中原地區發生了很大的水災,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的腳長年泡在水裡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5、《投鞭斷流》
苻堅初為東海王時,殺苻生自立,稱大秦天王。秦王苻堅企圖征服南方的東晉王朝。他在全國大規模徵兵,當有了80萬大軍時,他得意地說:「東晉很快就會被我征服了。」可是,大臣石越勸苻堅說:「雖然我們現在兵多將廣,但晉軍有長江天險可守,我們未必能取勝。」苻堅傲慢地笑道:「東晉雖有長江之險,卻非牢不可破,以我軍之盛,把馬鞭子投入長江,足可截斷其水流。」遂於第二年親率大軍攻晉,大敗而還。
C. 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
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有:
《赤壁之戰》《渡江戰役》《花椒的傳說》《大禹治水》《投鞭斷流》
1、《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親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
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後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3)漢江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比黃河(5464km)長900餘公里,在世界大河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在世界大河水流量中,長江也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但尼羅河流域跨非洲9國,亞馬遜河流域跨南美洲7國,剛果河流域跨非洲7國,長江則為中國所獨有。
D.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是什麼
襄陽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這里是炎帝神農氏、漢水女神等神話傳說的重要發源地和漢光武帝劉秀的誕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多寶佛塔,有號稱「華夏第一城池」全國最寬的護城河。諸葛亮在襄陽隆中躬耕10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襄陽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戰場,也是歷史文人騷客薈萃之地,孕育了楚國詩人宋玉、戰國時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詩人杜審言、孟浩然、張繼和宋代書畫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歷史賢達雅士的足跡和傳頌千古的詩章。李白在《襄陽曲》一詩中寫道:「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堤。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 近幾年,全市大力開發了被確定為國家名勝風景區的古隆中風景區,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條街,恢復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當年寫下膾炙人口名作《登樓賦》的仲宣樓以及明王府、昭明台,開辟了峴山自然風景區、檀溪萬山風景區、鹿門山自然風景區和鄧城遺址風景區。杜甫詩曰:「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王維的《漢江臨眺》更是將悠悠漢江水融入了滔滔漢江情中,把漢江之美,襄陽之魅貫穿其中。
襄陽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里。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隆中名景(17張)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老區),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米公祠位於襄陽市樊城區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紀念北 米公祠
宋書畫家、鑒賞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又稱海岳外史、襄陽漫士。曾官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因其舉止「顛狂」,人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代四大書法家。 廣德寺多寶佛塔
襄陽籍的名人: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孫吳丞相——張悌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唐代名相——柳渾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祖籍襄陽)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神會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南宋初宰相——范宗尹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辛亥革命領導人,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兼第十六旅旅長——羅忠毅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化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從襄陽棗陽走出的開國中將——田維楊 文化部副部長、電影局局長——陳荒煤 酷口相聲演員——賈玲 當代作家——蔣方舟 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亞運會冠軍——黃秋爽
非襄陽籍,與襄陽有關的名人
千古名相——諸葛亮(山東沂南人) 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大者——王粲 三國名士----徐庶 荊州牧——劉表 昭明太子(生於襄陽)——蕭統 梁武帝——蕭衍 鎮南將軍——劉弘 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 魏末征南大將軍——羊祜 馬克思主義在襄陽的最早傳播者——蕭楚女(湖北漢陽人) 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張獻忠 【延安柳樹澗(今屬陝西定邊東)人】 抗戰名將,民族英雄——張自忠 建都襄陽的「闖王」——李自成 宋理宗時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今河南武陟縣西人) 收復襄陽等六郡的抗金名將——岳飛 曾生活(隨州)為官(谷城)於襄陽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E. 有關漢江的100字故事
游手好閑的朴江斗和父親熙奉在漢江邊的高水基地經營一家店鋪,他們與弟弟南日、妹妹專南珠一起過著平靜屬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在漢江大堤上出現了到處吃人的怪物,整個城市陷入了一片恐慌。江斗的上初中的女兒朴賢瑞被怪物綁架,一家人向警方和醫院求助,卻被當成精神病患者。從此,江斗與家人一起為救回賢瑞與怪物展開了殊死搏鬥。
F. 關於長江的歷史故事
《「龍的傳人」探源》一文,是作者通過研究長江古文化,探索中華民族起源所取得的成果之一。中華民族的子孫,都自認是「龍的傳人」,依據是什麼?至今學術界說法不一。本文對中華民族起源於東部古長江流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打破了一些陳舊的說法,另闢蹊徑,獨樹一幟。主要內容有:(1)一個尚待揭開的「千古之謎」;(2)從江漢平原到黃土高原的大遷徙;(3)民族大聯合與「北雁南飛」。此文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社會科學動態》首先發表,並被選入《中國專家論文集》。研究長江古文化,探索中華民族的起源,對研究世界人類學具有重大的意義。
華夏民族的先民,一般是崇拜龍的圖騰。他們將龍的形象畫在氏族的旗幟上,作為氏族的族徵,成為原始社會最早的一種宗族習俗信仰,從而形成一種穩定氏族人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華夏民族的後裔,都自認為是「龍的傳人」。但是,「龍的傳人」起源在哪裡?至今仍是個「千古之謎」。本文試圖就這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以便就教於有關專家和學者。
一、一個尚待揭開的「千古之謎」。
「龍的傳人」起源在哪裡?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二是長江流域的雲貴高原;三是雙源說,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同時都是「龍的傳人」發源地。筆者認為:「龍的傳人」可能起源於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說:「龍的基調是蛇。」他進一步指出:龍的形象構成,最初可能是有個以蛇為圖騰的氏族大部落,逐步兼並了許多以其它動物為圖騰的小部落,融化了其它圖騰的某些因素之後,於是便添上了獸類的腳,魚的鱗和須、馬的頭和鬃、鹿的角、狗的爪、鳥的翼,化合成為龍。據筆者收集到的資料表明,「龍的傳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還經歷了一場人類大遷徙的過程。原來生活在江漢平原的古人類,由於長江三峽被打開,洪水泛濫,致使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向高地山區轉移。在遷徙的過程中,他們先是與蛇類為伍,後來又與山裡的野獸打交道。從此他們的心目中,除了蛇的形象以外,又增加一些獸類形象的特徵,把這些特徵加在蛇的身上,終於化合成了龍的形象。雖然客觀世界沒有龍的實體,但作為原始人的主觀意識確信無疑。從蛇的形象變異和深化,說明華夏民族崇拜龍的圖騰,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人們對單純蛇的形象不斷美化和完善,說明了龍的圖騰是集體創作共同智慧的結晶。
早在二億年前的三迭紀末,地球上的古中華大地的地形是東高西低,地面上的所有水系一律遵循東水西流的法則,奔向西部地區一片水域非常遼闊的大海,這個大海屬於古地中海的范圍,從現今的三峽地區一直延伸到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等廣大地區,湖北秭歸是當時的一個濱海湖區。那時的地球處於青春發育期,它不甘心洪荒的寂寞,於是爆發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即地質學家稱為的「印支運動「。海底的岩石托起蒼茫的海水向上拱出海面,迫使古地中海向西後退,作為中華民族的棲息地,就以此不同凡響的恢宏氣勢誕生了。
三峽地區的隆起,大約是在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中,沿著當年海底岩石褶皺,形成的巫山十二峰,山頂上至今還遺留有海底古生物的化石,它向人們描寫了一幅幅三峽地區橫空出世的壯舉。此後,古老的秭歸湖消失了,古中華大地的地貌隨即改觀,三峽以西的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幾大水域,被一個水系串連起來,從東往西形成西部古長江的皺形;三峽以東的當陽湖、鄂相湖、鄱陽湖及其眾多湖泊串連起來,形成了從西往東的古長江雛形。
大約在三、四千萬年前,地球上又經歷了一次喜瑪拉雅造山運動,西部的古長江借著這個良機迅速向上升起,從此出現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及三峽峽谷,使古中華大地呈現出西高東低,眾水東流的格局。正如神話傳說中的共工氏怒觸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西部的古長江調頭東進,經過長年累月的大水沖刷,終於沖破了700里三峽的阻攔,東西貫通一氣,形成了一條嶄新的萬里長江。地球的不斷運動和變化,不僅塑造了一個美麗壯闊的長江流域自然風貌,而且造就了一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的中華民族,他們就是「龍的傳人」的祖先。
長江流域的地質地貌變更的年代,正是古生物從水中向陸地進化的大好時期,也是古人類誕生的嬰兒時期。女媧造人的故事,是長江流域最早的神話傳說。屈原在《天問》中提出:「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人類的身體是女媧創造的,那麼女媧自己的身體又是誰創造的呢?傳說女媧是人首蛇身,與她結為夫妻的「蜜棲」或稱「伏羲」也是人首蛇身。這些遠古神話,說明古人類與蛇類結有不解之緣。
據考古發現證明,在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早已有遠古人類的足跡。眾多的古人類化石中,有距今約5萬年以前的「漢陽人」、50萬年以前的「長陽人」、201——204萬年的「巫山人」,比早期發現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還早40萬年。世界公認的拉瑪古猿距今約1400萬年,已能直立行走,會使用天然棍棒和石塊獵取食物。這種古猿不僅在長江流域上游有所發現,而且在位於長江流域下游的江蘇省溧陽縣黃地區發現了距今約4500萬年的古猿化石,這是近幾年內的考古新發現。據專家考證,這種猿人身高只有10多公分,說明人類進化還處於嬰兒時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的深入研究,筆者相信「龍的傳人」發源地這個「千古之謎」一定會揭曉。
「龍的傳人」探源 來自: 書簽論文網www.shu1000.com 二、從江漢平原到黃土高原的大遷徙
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古代有個廣袤無垠的兩湖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海拔50米左右,原系古雲夢澤,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故亦稱「雲夢平原」。
千里沃野的江漢平原,是古雲夢澤的一個組成部分,這里的水網縱橫,湖泊密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林木茂盛,雜草叢生,適宜各種古生物繁衍和棲息。這兒是遠古人類得天獨厚的搖藍,同時還有一個龐大的蛇類王國。古人類在此與蛇類為伍,和平相處。在這種自然生態環境里,古人類既有自己的朋友,也有天敵。主要是屬於兩棲動物的鱷魚,經常出沒在水中和陸地上襲擊古人類,威脅到古人類的安全和生存。
筆者的幼年時期,經常聽到老一輩人講述《尺人兔馬》的故事。這個故事敘述的是在遠古時期,有一大群古人類生活在江漢平原,他們的身高才只一尺(約30公分)左右,始祖馬只有兔子那麼大。此時的古人類比尚處嬰兒時期的「中華曙猿」已有進化,身高長了一倍多,但尚處在人類童年時期。傳說,這群古人類與普通猿猴不同,能直立行走,會使用天然的樹棍和石塊,以吃樹上的野果為主,還在樹上結巢居住,有時也成群結隊地走下樹來,到湖水中去打魚摸蝦。當遇到鱷魚侵襲時,古人類尚無自衛能力,湊巧遇到這種情況,隱藏在湖邊水草中的大蟒蛇主動沖出來趕跑鱷魚,營救古人類,於是在古人類的心目中對大蟒蛇十分崇拜,視它為保護神。此時的古人類還不會製造工具,也沒有自己的語言,他們的思維方式只能是直觀的,遺傳到後代,成為一種古老的習俗,到了原始氏族社會,就成了氏族崇拜的圖騰。至今在鄂西山區,還有家族信奉「鷹公公,蛇婆婆」。
隨著古長江的地理地貌的變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崛起,眾水東流切開了三峽峽谷,洪水湧向東南的水鄉澤國,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兩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的古人類,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紛紛轉移到高地山區,從此「龍的傳人」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場大遷徙。
古人類從平原向高原轉移的第一站,首先是鄰近江漢平原的大巴山脈的神農架林區。
大巴山位於川、鄂、陝三省邊境,長250公里,寬40——70公里,海拔2000——2500公尺,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正好橫亘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之間,山體龐大,山勢巍峨,地面崎嶇,交通不便,自古就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著稱。
從江漢平原轉移出來的古人類,在大巴山脈的神農架林區里生活了一段時期。這里仍處在長江流域的中、上游結合部,地勢較高,不耽心洪水威脅,但山高林密,氣候寒冷,空氣稀薄。隨著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古人類的生活習慣也隨之而變更。原來平原地區氣候溫暖,空氣充足,到了山區氣候嚴寒,空氣稀薄,迫使他們的體型向高處生長,以便吸收更多的空氣這是後來的北方人比南方人的體形較高大的原因之一,原來在平原與蛇類為伍,到了深山老林要與山裡的各類野獸為打交道,客觀環境的變化,也改變了古人類的主觀認識,他們由單純崇拜蛇的形象,改為多種動物形象的崇拜,其中有虎、牛、馬、鹿、豬、鳥等,於是他們把這些動物的特徵加在蛇的身上,化合成了龍的形象,這是一種主觀意識的再創造,是古人類智慧的結晶。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在古人類大遷徒的過程中,曾經了出現過一大群古人類由組合到分散,又由分散到重新組合的過程,在分散時期各個小部落崇拜的物象各不一致,重新組合時又以蛇的形象為主,綜合其它物象的特徵,形成了一個新的圖象,作為共同信仰的物象,這就是原始氏族社會崇拜龍的圖騰。
從江漢平原轉移出來的古人類,為了戰勝自然環境的惡劣條件,從單純以狩獵為生,到初步學會農業生產。但大巴山裡的土地瘠薄,不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為此他們又要進行一次大遷徙,這次的目的地是要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的高原平坦地帶。本來他們可沿著長江向上游轉移,但西部地區的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態環境更加惡劣,更不利於發展農業生產,只得沿大巴山脈向黃土高原進行遷徙。傳說中的神農氏,在大巴山裡生活期間,已開始進行農業生產,並出現了商品經濟的萌芽。《周易·系辭下》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後來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他們也遷徙到黃河流域去了。重慶市有所大學師到川東作社會調查,發現在深山老林里還有的老百姓家中,供奉畫有蛇的形象祖宗牌位,問他們這是什麼原因?回答說這是從老祖宗口耳相傳下來的一種習俗。還說,他們的老祖宗是從江漢平原遷徙來的,他們後裔的一部分人又沿著大巴山脈向黃土高原遷徙去了。這個古老的習俗,正好說明大巴山脈是這次古人類遷徙的一條天然通道和橋梁。
隨著古長江的地理地貌的變化,古地中海西退直至消失,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雲高原崛起,眾水東流切開了三峽峽谷,洪水湧向東南的水鄉澤國,滔天的洪水淹沒了兩湖平原,致使生活在江漢平原一帶的古人類,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紛紛轉移到高地山區,從此「龍的傳人」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場大遷徙。
三、民族大融合與「北雁南飛」
江漢平原的古人類,通過大巴山脈到黃河流域,在距今約8000年以前,一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氏族部落,逐漸在黃河流域兩岸定居下來,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歷史和文明,所以說,我們研究「龍的傳人」發源地,並不排除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搖籃。從大量出土的文物資料表明,在距今約1.2萬年至6000年之間,中華民族已經歷了人類由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三個歷史階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長江流域也發現有相應時期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漢族約占人口總數的94%。所有漢族都自認為是「炎黃子孫」,即「龍的傳人」。
早在新石器晚期,以黃帝(軒轅)為首領的夏民族,沿大巴山脈來到陝西境內,後定居在河北涿鹿,以發展農業生產為主,這個氏族在遷徙過程中兼並了許多小的氏族部落發展壯大起來,成為黃河流域一支較大的氏族部落。由於他們的祖先是從江漢平原遷徙來的,從祖輩那兒遺留下來的許多習俗得到傳承,崇拜龍的圖騰就是其中之一。雖然龍的圖騰是由蛇演化而來的,顯然在他們的心目中,對蛇的圖騰已經淡化,加之黃土高原地帶比較乾旱,對發展農業生產不利,於是人們希望天上有個神靈能夠呼風喚雨,使田地的禾苗生長茁壯,這個神靈的形象就是「龍」。雖然自然界並不存在龍的實體,但從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習俗,已在人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夏民族一直以龍的形象作為氏族崇拜的圖騰,並流傳到後世。
與夏民族同時到達黃河流域的氏族,還有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殷民族和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傳說,神農氏在大巴山裡就能嘗百草、播五穀、明醫理、治病人,至今在湖北神農架林區還有他的許多遺跡。他作為殷民族的首領,遷徙至黃河流域,定居在山東一帶,以鳳凰作為氏族崇拜的圖騰。其實自然界也沒有鳳凰這個實體,它也是以某種鳥類為主的多種物象的復合體。後來殷民族與生活在山東、河南、安徽一帶的九黎族,因爭奪黃河流域的一片肥活的土地發生戰爭,此時炎帝已衰老不能征伐,只得向黃帝求援,於是黃、炎兩族聯合起來,大戰於涿鹿之野,終於打敗了九黎族,擒殺了蚩尤。經過這場戰爭,統一了中原地區,各氏族部落都推舉黃帝代替衰老的炎帝,形成了以黃帝為主的民族大融合。在融合過程中許多氏族放棄了自己崇拜的圖騰,一致以龍的圖騰作為各氏族的旗幟,成為「龍的傳人」,亦稱「炎黃子孫」。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各諸候國都自稱「諸華」,或「諸夏」,合稱「華夏」。但「中國」這個名稱,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因為商、周的王都建在東、西、南、北之中,所以各諸候國稱它為「中國」。在我國的歷史上,由於戰爭還引起過多次民族大融合,才使漢族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實際上漢族也是多民族的融合體。
「龍的傳人」探源 來自: 書簽論文網www.shu1000.com 另有一種情況,在黃河流域實現民族大融合時,有的氏族部落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離開了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我們稱為「北雁南飛」,這也是一種人類「回歸」的現象。首先是在戰爭中被打敗的九黎族,一部分人留在黃河流域被融合,另一部分人遷徙到長江以南與三苗族融合,所以至今苗族還認為蚩尤是他們的祖先。其次是楚、巴兩族南下長江流域。
楚族原屬夏民族,傳說他們的祖先顓頊是「五帝」之一。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古時候,火對於人類生存十分重要,楚族的首領曾任火官,成縛顯著,被封為祝融氏。後來在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前去平叛,因鎮壓不徹底,結果被殺。在長期的部族戰爭中,楚族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只得從夏民族分離出來,先是沿黃河遷至陝西漢中一帶定居,在此深受殷民族的影響,將崇拜龍的圖騰改為崇拜鳳的圖騰。在周滅殷以後,楚族又沿漢水南下,到達荊山一帶,他們在此開山墾地,「篳路藍蔞,以啟山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國力富強,疆土開拓,勢力范圍迅速擴大到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他們不僅帶來了黃河流域的先進生產技術,而且帶來了先進思想和文化,在統一了長江流域兩岸的各個諸候小國後,建立了強大的楚國,成為我國南方的霸主。
與楚族同時到達長江流域的還有巴族,相傳巴族也是黃帝的後裔。他們的著名首領是廩君。他率領巴、樊、瞕、相、鄭等氏族部落,從陝西到達湖北長陽,又沿清江向上游遷徙,定居夷城(今湖北恩施市)。傳說廩君死後化為一隻白虎,所以巴族後裔以虎的形象作為崇拜的圖騰。巴族主要活動在川東、鄂西、湘西、陝西漢中一帶,並建立了巴國。
楚、巴兩族的回歸,對長江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時,楚、巴兩族為爭奪勢力范圍,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後來巴國被秦所滅,楚族統一了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他們在龍文化、鳳文化、虎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更加輝燦爛的楚文化。
「龍的傳人」發展史,也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過去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缺乏深入研究,特別是司馬遷的《史記》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似乎全部中華民族的歷史早有定論,不必深究,所以對長江流域的古文化研究很少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今後我們應該有領導地加強這個方面的研究工作,重新譜寫中華民族的歷史,為世界人類的文明史作出新的貢獻
G. 漢水(漢江)在歷史上叫什麼名字啊
1、漢江又稱漢來水,古時曾源叫沔水、夏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並稱「江河淮漢」。全長1532公里,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2、唐朝叫漢水,西周時候已經稱作漢水了,譚其驤先生的古代地圖集中有。
3、明朝以前,漢水近江一帶歧道曼分,多口入江,主道經漢陽與孝感、黃陂之間東流,在今天的漢口諶家磯、黃陂沙口間匯入長江。
漢水在漢川以上江面較寬,往下就窄了,常年鬧水患,歷史上曾多次泛濫自然改道。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漢水中下游連年大水,堤防多次決口,終使漢水在漢陽縣西排沙口、郭師口間決而東下,經魯山(龜山)之北入江,這條新水道從此成了主道,自此有了九省通衢的美稱。
4、有段曾經稱作夏水,《水經注》,故道從沙市市東南分江水東出,至沔陽縣附近入漢水。自此以下的漢水,也兼稱夏水,漢水入江處叫夏口。
H. 漢中歷史
http://www.3qhouse.com/html/news/200912/27/126191129983826.html
http://tieba..com/f?kz=294339327
自己參考看下吧
I. 襄陽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及故事
古隆中在鄒灣漢襄抄陽城北50里,與所有史書里關於亮家的方向和距離都不符合,證明古隆中是明清以來襄陽說們造的假「故居」。
考古證實司馬懿隨曹操接受劉琮投降時進的是鄒灣漢襄陽城,此時諸葛亮一年前已離開南陽卧龍崗躬耕地去當劉備軍師了。
東漢襄陽並沒隆中地名,只有一個阿頭山,也與諸葛亮沒啥關系。
曹操和司馬懿要奪取的是襄陽城,咋能不知襄陽在何處?
鄒灣遺址就是漢襄陽城,有司馬懿丟印為證,劉琮投降是在鄒灣襄陽城,如欺騙曹操到中廬或宜城投降,劉琮還能不被砍頭嗎?
漢江邊上是渡口軍營,劉表不可能把襄陽建到自己墳地里。劉琮也不能在自已父親墳地里投降。
再說襄陽名稱也對不上號,應稱漢陰才對,充分說明襄陽是三國後移過址仍用舊名。漢江邊上的襄陽滿城也挖不出唐代以前的文物,劉表墓又埋在城中央,毀祖墳建城少說也得比劉表晚上幾代人才能乾的事情。說明建城最早也只能是在晉代開始的。漢江邊上的襄陽城與諸葛亮扯不上一毛錢的關系!古隆中更是與諸葛亮不沾邊!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被發現
孔明寓居已不見,
襄陽帶名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錯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J. 關於漢江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
人物:陳友諒、徐苟山、柳丙元
民間故事:《陳友諒傳奇》、《狄仁傑智擒青蛇精》、《九女墳》、《童承敘苦心教嘉靖》,黃龍廟老婦救蛇的故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