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編鍾的歷史故事

編鍾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5 14:27:19

Ⅰ 侯乙編鍾的歷史故事短一點

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專掘。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屬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Ⅱ 編鍾的來歷

曾侯乙編鍾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而在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編鍾,或將改變對鍾的起源的認識。考古人員在編號墓墓壁二層台發現了1個鎛鍾和4個編鍾,5件為1套。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編鍾,此次發現的編鍾屬於西周早期,預計有5至6個編鍾,其數量和規模超過同時期已發現的編鍾,在當時屬於較高等級,是西周考古的重大發現。
編鍾,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鍾,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中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 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 9 枚一組的和 13 枚 一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鍾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參考鏈接:編鍾(古代樂器)_網路
http://ke..com/subview/17259/15843910.htm#5

Ⅲ 編鍾的由來

1.編鍾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准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鍾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鍾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鍾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2.編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鍾的一種。編鍾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鍾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鍾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鍾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鍾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鍾,不過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鍾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鍾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鍾。
在中國古代,編鍾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鍾。這套編鍾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鍾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鍾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鍾,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 編鍾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鍾之稱。

1982年,武漢民族樂器廠和武漢精密儀器鑄造廠,根據曾侯乙編鍾製成了一套仿古新編鍾。這套編鍾還根據舞台演出和現代音樂的需要作了一系列改革。全套編鍾共24枚,每個鍾可以發兩個音,分三列懸掛。

用曾侯乙編鍾演奏的樂曲《楚商》。樂曲表現了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被流放時的悲憤之情。

Ⅳ 編鍾是怎樣起源的

編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發音類似鍾聲,清脆悅耳、延音持久 。具有東方色彩,適合於演奏東方五聲音階的音樂。編鍾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鍾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鍾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
編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的鍾多為陶制;在3500年前的商代以後的編鍾多為銅制,那時的編鍾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鍾的個數也不斷增加。由於年代不同,編鍾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鍾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古代的編鍾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鍾。
在中國古代,編鍾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鍾。這套編鍾工藝精美,共計六十四枚,分三層懸掛。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鍾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鍾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鍾,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 編鍾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鍾之稱。
1982年,武漢民族樂器廠和武漢精密儀器鑄造廠,根據曾侯乙編鍾製成了一套仿古新編鍾。這套編鍾還根據舞台演出和現代音樂的需要作了一系列改革。全套編鍾共24枚,每個鍾可以發兩個音,分三列懸掛。

Ⅳ 編鍾的歷史

編鍾由若干復大小不同的制「鍾」組成,每一個鍾體上都飾有簡 單的獸面,內腔是空的.編鍾的編制有許多種類,東周時期的 編鍾以九枚一組的居多;較大的編制以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 出土的編鍾)為代表,共計六十四枚,分三層懸掛.
編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的鍾多為陶制;商代以後的編鍾多為銅制.
隨著歷史的發展,編鍾從三枚一套演變到九枚、十二枚甚至更多.不同的編鍾可構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七聲音階.三件一組的編鍾可發出一個完整的五音音階,館藏九枚一組的青銅編鍾為合瓦形編鍾,它可以發出的雙音,音高取決編鍾鍾體的大小.這套編鍾可構成完整的七聲音階.具備了旋宮轉調的能力.當敲擊正鼓音、側鼓音時鍾體通過有規律的振動發出優美的樂音.正鼓音、側鼓音發出的樂音相差三度.
編鍾屬於變音打擊樂器族,發音類似鍾聲,清脆悅耳、延音持久 .具有東方色彩,適合於演奏東方五聲音階的音樂.

Ⅵ 誰介紹一下編鍾的歷史那

編鍾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鍾造型別致,鍾柄部分是空心的,並與內腔相通,鍾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近年來,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發現了有五枚一套的編鍾,可構成四聲音階序列。

曾侯乙編鍾是中國古代最輝煌、最完美的樂鍾,具有「樂鍾之王」的美譽。1978年,當埋葬在墓穴中已經長達2411年的曾侯乙編鍾出土的時候,中國音樂界、考古界震驚了,世界也同樣震驚了。用它演奏的音樂征服了因斯布魯克古代音樂廣播獎的評委,就不足為奇了。

編鍾為什麼消亡,自宋以後,迄止清代,編鍾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鍾,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鍾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編鍾的歷史

編鍾出現在商代,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自宋以來漸漸衰退。
編鍾的形制。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打擊樂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所以被稱為「歌鍾」。它是依鍾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懸掛在木製鍾架,用木棰敲擊發音,音色清脆、悠揚,穿透力強。

編鍾最早出現在商代,當時多為三枚一組,能演奏旋律。商代編鍾造型別致,鍾柄部分是空心的,並與內腔相通,鍾的表面有簡單的獸面紋飾。近年來,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發現了有五枚一套的編鍾,可構成四聲音階序列。

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西周中晚期,編鍾已由三枚或五枚發展為八枚一組,能發出相隔一個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兩個音級。當時編鍾經常用於宮庭宴會,被稱為「鍾鼓之樂」。至春秋中晚期,又增為九枚一組或十三枚一組。

1978年湖北隨縣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戰國初期的曾候乙墓編鍾,共六十五枚。被稱為我國古代編鍾之王,每個鍾體上都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時」(曾候乙作)。

2000年2月,湖北荊州戰國楚墓發掘兩套2300年前的大型編鍾,各由14件組成,青銅製造,高0.72米。

秦漢以後,在歷代宮廷雅樂中所使用的編鍾多呈圓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變,且每鍾只能發出一個樂音。在經歷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它由盛興而衰退。

到了隋唐時期,編鍾除在「雅樂」中使用外,還用於隋「九部樂」和唐「十部樂」中的「清樂」和「西涼樂」里,很少流傳民間。唐代詩人在作品中曾描繪出編鍾聲音宏亮、鏗鏘悠揚、悅耳動聽的妙響。

自宋以後,迄止清代,編鍾鑄造技術鮮為人知,鍾樂也漸被淘汰,清代宮廷中所鑄編鍾,不僅其形制與傳統編鍾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遠。

Ⅶ 編鍾和銅鼓的傳說故事

在水城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

從前,在水城有一對布依族青年男女,小伙叫銀哥,姑娘叫金娘。兩人情投意合,深深相愛。秋天,河水猛漲,阻隔二人相會。一對戀人在思念中煎熬。犀牛富於同情心,接連三年背銀哥、金娘過河相見。

到准備成婚時,犀牛聽仙家說,二人無緣結合,乃不再出現。二人無法相見,相約殉情。當銀哥、金娘跳進滾滾河水時,突然金光閃動,二人好端端站在犀牛背上,犀牛將二人背往大海。

銀哥阿爸和金娘阿媽思念兒女心切,歷盡艱辛,向各村寨討來碎銅,找皇帝要得封號。鑄成一公一母兩個銅鼓編鍾。六月初六,銅鼓編鍾敲響,銀哥和金娘即站在犀牛背上回來。

(7)編鍾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銅鼓和編鍾

銅鼓的鼓面飾有四至八隻蛙,有的大蛙負小蛙,有的大蛙中還有數只小蛙。這是古人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

銅鼓為壯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飾蛙就是圖騰崇拜的象徵。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Ⅷ 編鍾的由來

出自《隋書·音樂志》:「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又形質像鍾,故名編鍾。
1978年夏天出土於湖北隨縣(今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戰國早期曾國君王曾侯乙墓。這是一種打擊樂器,供古代宗廟祭祀和宴請賓客時使用。全套編鍾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鍾,共65件,總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編鍾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鍾架上。鍾上均鑄有篆書銘文,共二千八百餘字,其內容全面地反映了戰國時期我國樂律學達到的高度水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編鍾。編鍾音樂性能保存完好,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從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五個八度,能演奏古今中外的樂曲。這套編鍾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歷史、音樂和冶鑄技術等,都有著極高的價值。它的總用銅量達5噸之多,設計精巧,鑄造愧麗,出土時尚完整地懸掛在鍾架上,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古今樂曲均能演奏,八鼓諧余韻繞梁令人驚嘆叫絕,它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愧寶,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3年湖北省博物館等單位復製成功了28件編鍾,演奏了《春江花月夜》等樂曲,抑揚頓挫和諧動聽,湖北省歌舞團演出了歷史歌舞《編鍾樂舞》,使觀眾聽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美妙聲音。
編鍾的鍾架稱為鉅(jù),由245個構件組成,設計精巧,比例適宜,結構牢固,可以拆卸。雖然承受了二千多公斤重的全套編鍾,歷時二千多年,出土時仍矗立如故。是研究先秦音樂史與青銅鑄造工藝的珍品。
這套編鍾共65枚,依大小次序分3層9組,懸掛在鍾架上。鎛鍾1枚;甬鍾45枚,分5組居於鍾架的中、下層,中層音色嘹亮,下層形大體重,音調深沉渾厚;鈕鍾19枚,比甬鍾小,分3組掛於鍾架上層,音調清脆。

Ⅸ 編鍾的來歷!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准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鍾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鍾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致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鍾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Ⅹ 曾侯乙編鍾的歷史以背景/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鍾十九件,角鍾四十五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鍾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厘米。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鍾架通長十一點八三米;高達二點七三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採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鍾體大小,鍾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制系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鍾形與復雜的鍾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鍾都能別兩個樂音,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尤為可貴的是,鍾體和附件上,還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錯金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學理論以及曾和周、楚、齊等諸侯國的律名和階名的相互對應關系,這一重大發現,據棄了所謂「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不能旋宮轉調」的說法。
為了使這套中華樂器史上珍貴的國寶發揮更大作用,科學工作者將曾侯乙編鍾進行復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國音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會、考古學會的學者專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漢對復制的編鍾進行了鑒定。專家通過聆聽和比較原件和復製品每個鍾的音色、音高,並交替欣賞原件的錄音和復制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瀏陽河》、《聖誕夜》等中爍曲。他們認為復製品確實達到了原件的音響效果,高音區清脆,明亮,悠揚;低音區渾厚,深沉,氣勢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數音樂與原件的差異小於正負五音分之內,為一般聽眾所難以辨別。

閱讀全文

與編鍾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