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東莞的歷史人物

東莞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5 14:26:27

❶ 東莞有哪些歷史名人

古代
袁崇煥、陳璉、葉富、蔣光鼐、張蔭麟、陳鏡開、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

近現代
周大桂、王金城、劉學斌、張炳光、李旭亮、蔡達標、張佛恩、陳小鳳、李建明、梁沛棠、葉志堅、王志偉、袁旭培、陳潤光、盧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劉柏權、尹錦容、朱國基、陳淦波、陳健民、麥校勛、陳燦球、張紹日、麥彥桐、葉惠全、梁耀輝、李鑄誠、何銳平、張玉其、陳成穩、李揚欽、羅錦耀、莫浩棠、莫志明、楊志茂、葉欽海、譚金榮、李惠文、鄧文迪、林永春、鄧予立、朱漢輝、盧家驄、孫秉樞、王仲銘、梁乃鵬、陳瑞球、陳永棋、陳永燊、陳永奎、陳淑玲、香植球、香偉燦、香樹輝、黃金富、梁麟、袁武、葉樹林、方潤華、趙泰來、趙樹輝、廖煥輝、張瑜平、朱李月華、鄧焜、鄧燾、蕭明、張細、蔡建中、方文雄、梁潔庭、葉志成、葉子軒、葉鳳娟、王錦輝、王國強、李祖澤、陳萬雄、王賜豪、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王煥生、周錫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啟賢、周啟邦、周湛燊、周國勛、周湛煌、葉若林、葉煥榮、溫惠仁、溫容興、鍾偉廷、許勝華、劉旺枝、蔡繼光、蔡就勝、朱偉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聲、王公愚、陳鴻道、汪世忠、何焯輝、歐煥倫、任錦漢、王少強、楊寶玲、葉旭全、陳治海、賴國強、李錦全、黃煥枝、鄭安國、王冠華、陳耀忠、吳少強、陳冠傑、羅建新、葉劍波、王時新、鄧崇光、陳永昌、羅啟仁、黃萬順[15] 等

❷ 東莞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嗎

廣東比較出名的歷史人物,例如有:

1、袁崇煥,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明朝末年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將。

2、屈大均,又名邵隆,號非池,廣東番禺人。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

3、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1814年(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後來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清王朝乃至整個近代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4、鄧世昌,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祖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5、黃飛鴻,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他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

❸ 東莞的著名人物

年代名單古代袁崇煥、陳璉、葉富、蔣光鼐、張蔭麟、陳鏡開、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近代 周大桂、王金城、劉學斌、張炳光、李旭亮、蔡達標、張佛恩、陳小鳳、李建明、梁沛棠、葉志堅、王志偉、袁旭培、陳潤光、盧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劉柏權、尹錦容、朱國基、陳淦波、陳健民、麥校勛、陳燦球、張紹日、麥彥桐、葉惠全、梁耀輝、李鑄誠、何銳平、張玉其、陳成穩、李揚欽、羅錦耀、莫浩棠、莫志明、楊志茂、葉欽海、譚金榮、李惠文、鄧文迪、林永春、鄧予立、朱漢輝、盧家驄、孫秉樞、王仲銘、梁乃鵬、陳瑞球、陳永棋、陳永燊、陳永奎、何鏡堂現代陳淑玲、香植球、香偉燦、香樹輝、黃金富、梁麟、袁武、葉樹林、方潤華、趙泰來、趙樹輝、廖煥輝、張瑜平、朱李月華、鄧焜、鄧燾、蕭明、張細、蔡建中、方文雄、梁潔庭、葉志成、葉子軒、葉鳳娟、王錦輝、王國強、李祖澤、陳萬雄、王賜豪、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王煥生、周錫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啟賢、周啟邦、周湛燊、周國勛、周湛煌、葉若林、葉煥榮、溫惠仁、溫容興、鍾偉廷、許勝華、劉旺枝、蔡繼光、蔡就勝、朱偉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聲、王公愚、陳鴻道、汪世忠、何焯輝、歐煥倫、任錦漢、王少強、楊寶玲、葉旭全、陳治海、賴國強、李錦全、黃煥枝、鄭安國、王冠華、陳耀忠、吳少強、陳冠傑、羅建新、葉劍波、王時新、鄧崇光、陳永昌、羅啟仁、黃萬順 等

❹ 東莞歷史名人

  1.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鄉,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 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3.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第一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游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游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扎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後,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後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後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台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游擊,並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後,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雲騎尉銜。

    4.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 「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5.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 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6.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

❺ 廣東東莞歷史

歷史

東莞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已有蚝崗人在此生活。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越之地。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漢順帝分番禺之地,設增城縣,東莞於增城治下。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涌(今莞城)。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曆元年(1573年)以東莞守御千戶所編戶五十六里立新安縣(今深圳市)。

東莞相傳是東官的音轉,亦有人說是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或曰昔日有僑東莞郡人居此,以為相似於其鄉,故名。

清朝(1839年),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此後鴉片戰爭爆發。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85年9月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東莞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5)東莞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簡述

東莞,簡稱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地級市,西臨珠江口,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東莞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國際加工業的重要一員,有「世界工廠」之名稱。

外省人構成東莞城市人口的一半,其中港澳居民約120萬人。

地理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珠江三角洲東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1′-114°15′,北緯22°39′-23°09′。

最東端是謝崗鎮的銀瓶嘴山,最南端是鳳崗鎮雁田村的雁田水庫,最西端是沙田鎮西大坦村的獅子洋中心航線,最北端是中堂鎮潢涌村大坦小組的東江北支流中心航線。東西長約70.45公里,南北寬約46.8公里。

東莞市東接惠州市惠城區、惠陽區,南抵深圳市龍崗區、寶安區,西挨廣州市南沙區、番禺區、蘿崗區,北達廣州市增城區、博羅縣;四周共與穗、深、惠的9個縣級行政區接壤。

東莞市海域面積為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獅子洋和伶仃洋。大陸海岸線長97.2公里,屬南亞熱帶淺海區,長安、虎門、沙田、厚街、麻涌、洪梅和道滘等7個鎮擁有海岸線。全市擁有威遠島、泥洲島、木棉山島、涌口沙、蝦繒排5個海島,海島岸線長34.58公里,海島面積24.13平方公里



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注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1958年,東莞被譽為全國第一個「游泳之鄉」;2000年1月,中國龍舟協會授予東莞沙田鎮全國第一個「龍舟之鄉」稱號;道滘被國家文化部譽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東莞石龍鎮被譽為「舉重之鄉」。

東莞的石排鎮中坑村和長安鎮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醒獅舞蹈藝術之鄉」,此外,清溪鎮、樟木頭鎮均是聞名中外的麒麟藝術之鄉。



❻ 在廣東省東莞市的古代歷史人物

東莞虎門是中國的南大門,也是英軍登陸的第一個地方

獅子洋 和 零丁洋 大家可以盡管百度,文天祥也去過。
林則徐不是東莞人,只是派過來的中央大員,但是虎門硝煙已經將他深深的刻在東莞的歷史上了。下面是我搜集的一些。^_^當然,遠遠不止這些。
1.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鄉,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東莞虎門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 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東莞中學一號校友,東莞名人很多都是那裡畢業的】

❼ 東莞有哪些革命英雄

東莞著名的有: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漢族,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葉富(1848-1880) 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蔣光鼐(1887~1967),字憬然,祖籍廣東東莞虎門鎮南柵村,我國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49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張蔭麟(1905—1942),字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1905年11月出生於官宦之家,1922年畢業於廣東省立第二中學。次年,考入清華學堂中等科三年級肄業。僅半年,在《學衡》雜志第21期上發表處女作:《老子生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針對史學家梁啟超對老子事跡考證提出異議,清華師生大為震動,並梁啟超的激賞。1924年6月,又發表論文《明清之際西學輸入中國考略》,分析明清兩代傳入的西方學術的差異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陳鏡開,1935年生於廣東東莞石龍,我國舉重名將,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87年5月11日,國際奧委會授予他奧林匹克銀質勛章,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獲此殊榮。1997年入選國際舉聯名人館,後任亞洲舉重聯合會終身名譽主席。陳鏡開是中國首批獲得運動健將稱號,5次獲得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兩次,記功一次,並被推選為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見。 倫明,(1875~1944)近代藏書家、學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廣東東莞望牛墩人。弱冠入庠,旋補廩生,27歲時中光緒舉人。次年(1902年)入京師大學堂,畢業後,復得舉人銜,分發廣西候補知縣。同年返粵,先後任兩廣高等師范學堂教員、兩廣方言學堂講席。 盧子樞,(1900.9—1978.2)原名沛森,又名沛霖,以字行,號顧樓、九石山房、不蠹齋。廣東省東莞縣盧屋村人。善鑒賞兼長書法。精研國畫,尤工山水。山水從四王入手,歷元季四大家,而上追董、巨得其精髓而自有風度;又多見古人真跡,博觀眾取,游覽山川,得自然之真趣,創意造景,卓然成家 陳伯陶(1854—1930),號象華,一字子礪,晚年更名永燾,又號九龍真逸,東莞中堂鳳涌人,清朝探花。 鄧爾雅(1883-1954年),名溥霖,字季雨,東莞莞城人。鄧爾雅是一個多面才子,他一生的成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精研小學,外甥容庚從之學金石,容肇祖學古文,容肇新學治印,都成一代名家,由此可窺一二。 鄧爾雅是東莞名士鄧雲霄的第十一世孫。 張伯楨(1877-1946年)出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字子干,號滄海,又號篁溪,東莞篁村勝和村人,濟世未酬拋儒冠。

他們有的可以成為革命英雄。你自己看看你需要什麼吧。

❽ 東莞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許之鑒,莞城城西人。熊飛起義,他集兵千餘人跟隨熊飛抗元。榴花戰役,他的戰功最大。熊飛殉國後,跟從文天祥於汀洲,駐兵潮陽。元兵突至,力戰五坡嶺,被執,不屈死。
陳策 (1893年–1949年),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中將,中國國民黨海軍中廣東艦隊的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帝國騎士司令勛章。
簡歷
陳策三歲時隨父親到新加坡,八歲時回中國。小學畢業後,到廣州的「廣東海軍學校」讀書,並且加入同盟會。1912年民國成立後,曾成立「海校同志會」反對袁世凱,事敗出走香港。1917年海軍第一艦隊程璧光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陳策亦置身其中。之後更參與游說陳炯明支持孫中山。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雙方發生武裝沖突。陳策指揮艦隊,協助孫中山等人突圍。1923年孫中山重回廣州,任陳策為廣東艦隊司令,北伐後,廣東艦隊改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仍以陳為司令。
1930年,陳策依靠海軍艦隊,盤踞海南瓊州。1932年與陳濟棠發生沖突,陳策率艦到海口,陳濟棠出動空軍轟炸,擊沉驅逐艦一首,陳策被迫下野出國考察。回國後獲南京任為海軍部次長,並且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委,開始制定中國海軍抗日方略。1936年陳濟棠以抗日名義再次反蔣,但手下的空軍、陸軍宣布效忠中央,海軍亦投奔陳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策兼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衛,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海軍攻擊。1938年與當時居住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間計,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擊斃日軍數百人。陳策亦於在這次戰役中被日軍炮火擊中,左腿被截去。
1939年陳策到香港,出任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陳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種關系,統籌在香港進行的抗日工作;包括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種合法及非法手段組織運送物資到中國後方,與及和英國政府聯系軍事。英國政府曾透過陳策,商討萬一日軍進攻香港,中國軍隊加以援手的可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軍亦同時發動對香港的進攻。十八天後,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投降前楊慕琦致電通知陳策,陳獲悉後,決定乘船突圍。英軍即將僅余的數艘魚雷艇交陳策指揮。同時十多名英國高級軍官,及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報人員,亦決定跟隨突圍。途中陳策所乘的魚雷艇被日軍發現,對其開火射擊。陳策手腕中彈,跳入水中。幸得副官徐亨背負游水上岸獲救。(徐亨為出色運動員,曾於國際運動比賽得多項獎牌,包括游泳、排球及水球。徐後來於1970年代以中國、中華台北代表身份,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最後陳策等數十人成功離開香港,經廣東惠州抵達中國軍隊控制地區。英國官兵則經雲南、緬甸、印度回到英倫。為表揚陳策的貢獻,英皇授予他「帝國騎士司令勛章」(KBE)。
日本投降後,陳策任戰後廣州市第一任市長,惟一年後因足疾離職養病。1949年8月31日晚上,陳策在廣州家中逝世。
關於陳策之死,有人認為可能是蔣介石特務為防止他投共,將其殺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陳同時飲酒及服葯所致。

❾ 東莞歷史名人。

古代
袁崇煥、陳璉、葉富、蔣光鼐、張蔭麟、陳鏡開、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

近現代
周大桂、王金城、劉學斌、張炳光、李旭亮、蔡達標、張佛恩、陳小鳳、李建明、梁沛棠、葉志堅、王志偉、袁旭培、陳潤光、盧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劉柏權、尹錦容、朱國基、陳淦波、陳健民、麥校勛、陳燦球、張紹日、麥彥桐、葉惠全、梁耀輝、李鑄誠、何銳平、張玉其、陳成穩、李揚欽、羅錦耀、莫浩棠、莫志明、楊志茂、葉欽海、譚金榮、李惠文、鄧文迪、林永春、鄧予立、朱漢輝、盧家驄、孫秉樞、王仲銘、梁乃鵬、陳瑞球、陳永棋、陳永燊、陳永奎、陳淑玲、香植球、香偉燦、香樹輝、黃金富、梁麟、袁武、葉樹林、方潤華、趙泰來、趙樹輝、廖煥輝、張瑜平、朱李月華、鄧焜、鄧燾、蕭明、張細、蔡建中、方文雄、梁潔庭、葉志成、葉子軒、葉鳳娟、王錦輝、王國強、李祖澤、陳萬雄、王賜豪、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王煥生、周錫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啟賢、周啟邦、周湛燊、周國勛、周湛煌、葉若林、葉煥榮、溫惠仁、溫容興、鍾偉廷、許勝華、劉旺枝、蔡繼光、蔡就勝、朱偉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聲、王公愚、陳鴻道、汪世忠、何焯輝、歐煥倫、任錦漢、王少強、楊寶玲、葉旭全、陳治海、賴國強、李錦全、黃煥枝、鄭安國、王冠華、陳耀忠、吳少強、陳冠傑、羅建新、葉劍波、王時新、鄧崇光、陳永昌、羅啟仁、黃萬順[15] 等

閱讀全文

與東莞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