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❷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❸ 草木皆兵的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苻堅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❹ 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是誰
草船借箭——諸葛亮
草船借箭歷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來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三國時期,孫權和齊備聯合對抗入侵的曹操。孫權的部下周瑜和齊備的部下諸葛亮便要合作一起抗敵。可是,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 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 周瑜讓諸葛亮造 10 萬枝箭, 並說 10 天內就要。 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 說:「我 3 天之內就送 10 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 20 只快船,600 名士兵, 把每條船用布蒙上, 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
不久, 船靠近曹操的水寨。 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 一字擺開。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 曹操聽了報告, 說:「霧天作戰, 恐怕有埋伏。 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 霧散後再進軍。」於是, 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 20 條船。
船到了南岸, 周瑜已經派了 500 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 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 魯肅見了周瑜, 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 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 我實在不如他啊!」
❺ 歷史上那位人物喜歡草
沒有吧?^O^
❻ 草船借箭的主要歷史人物
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沒關系,主角是孫權和曹操,也不是有意為之,是孫權因大霧在海上迷路,被曹操亂箭射回,先射的船身的一面,為了不讓船身傾斜,又射的另一面。
❼ 名字里帶草的歷史人物
歷史:漢語詞抄語,含義有三襲: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❽ 歷史人物簡介 8個
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si,第四聲)(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其候刑時,據說曾題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了掩飾自己的逃跑,這首詩被康有為「篡改」過,原詩為:「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待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 留將公罪後人論。」
[編輯本段]生平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台、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與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在瀏陽,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他離家出走,游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斗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斗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
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創建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後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後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後。21日,西太後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寫道:「亘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目錄[隱藏]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直隸河間府(今獻縣)崔爾庄(現行政規劃為河北省滄縣)人(1724~1805)。祖籍河北省深澤縣耿庄村(現該村有1500紀姓都是紀曉嵐後代),乾隆19年中進士,又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因學識淵博為乾隆賞識。曾因為親家兩淮鹽運史廬見曾有罪受到株連被發配到新疆烏魯木齊,後召還,乾隆以土爾扈特歸還為題「考」他,命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至乾隆46年完成,耗時十年。次年擢升為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職務為大學士之副職,從一品),死後謚文達。紀曉嵐住於閱微草堂。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其後人整理有《文達公遺集》。其人除文才軒昂外,縱性放欲的個性在文字獄盛行的有清一代也非常有名。如小橫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觀》卷3中說:「公平生不穀食麵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采蘅之的《蟲鳴漫錄》卷2:「紀文達公自言乃野怪轉身,以肉為飯,無粒米入口,日御數女。五鼓如朝一次,歸寓一次,午間一次,薄暮一次,臨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興而幸者,亦往往而有。昭槍在《嘯亭雜錄》卷10「(公)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河間紀文達公,為一代巨儒。幼時能於夜中見物,蓋其稟賦有獨絕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則膚欲裂,筋欲抽。嘗以編輯《四庫全書》,值宿內庭,數日未御女,兩睛暴赤,顴紅如火。純廟偶見之,大驚,詢問何疾,公以實對。上大笑,遂命宮女二名伴宿。編輯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宮女賜之。文達欣然,輒以此誇人,謂為『奉旨納妾』雲。」
魯迅論紀曉嵐及《閱微草堂筆記》(見《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擬晉唐小說及其支流》)
《聊齋志異》風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
《閱微草堂筆記》雖「聊以遣日」之書,而立法甚嚴,舉其體要,則在尚質黜華,追蹤晉宋;自序雲,「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據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淡數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於風教」(20)者,即此之謂。其軌范如是,故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於論議。蓋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因果之談也。
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非 僅 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魯迅《聊齋志異》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清代書畫家、政治家。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謚文清。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後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海瑞祖先由福建到海南。在中國,回族海姓大族當數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兒,海答爾落籍瓊山後,全族棄武從文,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後裔。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他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張居正像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
和珅, 生於乾隆十五年,住西直門內的羊肉胡同。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歷駕崩。次日,嘉慶帝命和珅與戶部尚書福長安輪流看守殯殿,不得擅自出入,實施軟禁。接著下了一道突兀的聖旨,命令著實查辦圍剿白蓮教不力者及幕後庇護之人。當天就有大臣領會到皇帝的意圖,於是彈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斷送到嘉慶帝手中。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獄。嘉慶帝本要將和珅凌遲處死,但由於皇妹也是和珅兒媳婦的固倫和孝公主的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和珅余黨一律免於追究。
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以後部分賞賜給皇族,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清史稿》等書載稱,和珅「少貧無籍」,即貧窮低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與歷史實際相差太遠。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額峪,與同一姓氏的清開國元勛私毅公額亦都同居一地。英額峪離清太祖努爾哈赤居住的赫圖阿拉不遠,努爾哈赤起兵以後,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鸞及其子達古山巴顏等弟兄子侄,皆投歸太祖,此後不少人擔任文官武將。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納,行伍出身,在太宗時從征,「過北京,征山東,梯攻河間府,首先登城,克之,賜巴圖魯號,授三等輕車都尉」。輕車都尉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職,相當於官階正三品。尼雅哈納之孫阿哈碩色襲祖世職後,又兼任佐領,並於和通泊征准陣亡,被追贈一雲騎尉(官階正五品)。尼雅哈納的曾孫也就是噶哈察鸞的九世孫常保(和珅的父親),襲曾祖父的三等輕車都尉和阿哈碩色的一雲騎尉世職,並在八旗軍內任職,當上了副都統。副都統,官階正二品,是軍界高級將領,每年俸銀155兩、米155石,還有養廉銀500兩。父親常保襲職後,由於常保堂叔啊哈頓色在跟隨康熙皇帝征准噶爾時英勇陣亡,追敘軍功,常保受贈一等去騎尉。至乾隆時兼任福建都統。從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納起,到父親常保,皆是有世職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員副都統,怎能說他是出身低微,「家貧無籍」!
常保中正平和,為官清廉,在京待的極少,多征戰戍邊在外,為國而少顧家,因此家裡沒有什麼產業,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於福建,和珅家境陷於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歲,與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親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澤孤雁,披風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來和睦、相依為命,更有家人劉全多方奔走照應,兄弟二人雖若荒山竹筍,飽受風吹雨打,但卻更見茁壯成長。
和珅十多歲後進入皇宮西華門內的咸安宮官學讀書,「少小聞詩達禮」。由於與繼母的關系不好,少年時期他的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他18歲與官階正二品的內務府總管大臣英廉的孫女結婚,20歲時又襲了高祖父尼雅哈納的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處境就顯著地好了。因為,三等輕車都尉的歲俸為白銀160兩,還有80石米,比巡撫、布政使的俸銀還多一點。和珅有了這筆可觀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世職給和珅帶來政治上的更大好處,為他提供了一條接近萬歲爺的捷徑,使他於乾隆三十七年,即26歲時,當上了官階正五品的三等侍衛,並隨即充任粘桿處侍衛。粘桿處,即尚虞備用處。清朝制度,「選八旗大員子弟之獧(juàn)捷者為執事人」,負責皇帝巡狩之時扶輿、擎蓋、罟雀之事。粘桿處三等侍衛經常隨侍皇帝出巡,就有了與皇帝回奏、回答的機會,從而為和珅的飛黃騰達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sì)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珅:「讀過《論語》?」和珅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贊賞,「自是恩禮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此後,他不斷升遷,兼任多職,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還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等要職,為皇上寵信之極,官階之高,管事之廣,兼職之多,權勢之大,清朝罕有。他還是皇上的親家翁,其子豐紳殷德被指定為皇上最寵愛的十公主之額駙。
為什麼和珅會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寵信和委以大權,成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為他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文武雙全,諸葛孔明再生嗎?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和珅確實精明能幹,敏捷異常,善於臨機應變,文化水平也相當高,記憶力特別好,還精通滿文漢文,會蒙文和藏文,有處理政務的一定能力,但離真正的善理國政的名相和指揮三軍克敵制勝的名帥,還相距甚遠。論才學,和珅僅算一個名落孫山的小小文生,談不上才華橫溢,一代才子。談治政,不管是破除舊的陳規積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還是除大奸,薦大賢,他都沒有大的建樹。講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與阿桂奉旨統軍征剿甘肅蘇四十三起義,阿桂正在督辦河工,和珅先到軍前,欲於阿桂到來之前撲滅起義,建立殊功,分兵四路進擊,卻失敗了,勇將總兵圖欽保陣亡。和珅不僅沒有奏報自己指揮不當以致失利的過錯,還隱瞞了圖欽保捐軀之事,並顛倒是非,彈劾勇將海蘭察、額森特的先戰取勝是導致清軍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嚴厲斥責,將其降三級留任。阿桂趕到軍營後,問失利之因,和珅諉過於「將帥傲慢」,不聽調度。阿桂「令將帥於次日晨集轅前」。「每呼一將入,輒命和坐其側」,阿桂「有所調撥,及命屯戍處,其人輒應如響,如是者數,和坐上甚恚(huì)憤」。阿桂「問和雲,諸將初不見其慢,尚方劍不知誅誰之頭耶」。和珅「戰栗無人色」。阿桂即命和珅離開軍營,回到京師。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無甚建樹,也無武功,資歷又淺,還不是科舉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學士、軍機大臣中,相當長時間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傑、福康安等,皆系多年軍國重臣,論軍功、政績、資歷、門第、威望、才乾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強。尤其是阿桂,文武雙全,軍功政績皆有,是當時眾所公認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帥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軍機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學士,在四十六年至嘉慶二年去世之前,連任16年首席大學士和領班軍機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後,特別是五十一年以後,在寵任和委以大權上,這四位大學士沒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現這種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錯愛了和珅。
和珅雖不會治國統軍,無甚功業,但卻特別擅長於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權術,還會為皇上聚斂銀錢,供皇上支付各種不便公開動支國庫的費用,故能博取皇上歡心。這在乾隆四十六年廢除「名糧」,增補綠營兵額,給武職養廉銀上,表現得非常清楚。這時,乾隆乾隆八十大壽時以國庫充盈,下詔要取消武將「名糧」,改為給與養廉銀,增補綠營兵,每年要增加軍費白銀300萬兩。乾隆帝詢問阿桂有何意見,阿桂奏稱,費銀太多,不應增補。乾隆不聽其言,下諭說,現在國家「財賦充足」,「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餘萬兩」,支付這新增的300萬兩,綽綽有餘。著大學士會同九卿科道詳議。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實行此法,故極力贊成。乾隆遂下諭批准大學士九卿等的復議,每年增支軍費銀300萬兩。
正因為和珅擅長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滿、好大喜功、愛聽諛言、文過飾非、自詡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辦事,又善於斂財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別寵信,成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寵信和庇護,和珅身兼多職,位極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財、施刑、「撫夷」等方面大權,他便肆無忌憚地攬權索賄,亂政禍國。
和珅聚斂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員索取賄銀。內而九卿,外而督撫司道,不向和珅納銀獻寶,不是和珅親友,是很難當上官的,從而形成了「和相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政以賄成」,禍國殃民的嚴重局面。以乾隆最關心的河工而言,就敗壞得不像個樣子。史稱:「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後,河防日見疏懈。其任河帥者,皆出其私門,先以巨萬納其帑庫,然後許之任視事,故皆利水患充斥,藉以侵蝕國帑」,「至竭天下府庫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樓諸決口,其患尤倍於昔,良可嗟嘆」。
和珅聚斂財富之多,在歷代文武大臣中當首屈一指,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關於和珅究竟有多少財產,確實數目是難以知曉了,但從他被嘉慶帝親政後勒令自盡和抄沒家產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慶帝下諭宣布,革和珅職,下獄問罪,抄沒家產。正月十一日,嘉慶下諭,定了和珅20條大罪,其中講道和珅的財產有:夾牆私庫有金32000餘兩,地窖內埋藏銀300餘萬兩。另外,檔案記載,和珅還有取租之地1260餘頃、取租之房1000餘間,以及大量珠寶玉器衣服書籍等等,數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於私人的筆記和野史,更把抄沒和珅的家產說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說,抄沒清單所列106號中的25號,即折算成銀2億余兩。有的說,赤金元寶100個,每個重1000兩,估銀150萬兩,赤金580萬兩,估銀8700萬兩,元寶銀940萬兩,白銀583萬兩,蘇元銀315萬兩,當鋪75座,本銀3000萬兩,玉器庫兩間,估銀7000萬兩,地畝8000餘頃,估銀800萬兩。和珅確實是中國古代最大最富的貪官。
和珅在當政的短短25年裡,就聚斂了如此難以想像的錢財,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問: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清朝幾乎15年的國庫收入捲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絕後的四大斂財手段。
那麼,他的龐大家產究竟有著哪些奇珍異寶?他又有著怎樣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創紀錄地攫取如此讓人瞠目結舌的錢財?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紀連海教師,將與我們一同清點和珅蔚為壯觀的家產,曝光他瘋狂斂財的隱秘手段,並探究這位清朝第一貪官真實的心路歷程,揭示他的貪婪之謎。《百家講壇》已播出。
也就是說,和珅少時家境貧寒,在咸安宮學院念書時常常因學費的原因而擔心(註:所謂的學費並不是什麼要交給老師的費用,而是飯費、買衣服用的錢),而後來受到乾隆皇帝的寵後,就變得開始驕奢淫逸。愛錢愛到嘉慶帝從他的府上查抄到了值八億兩白銀的贓款,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❾ 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
草船借箭歷史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來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三國時期,孫權和齊備聯合對抗入侵的曹操。孫權的部下周瑜和齊備的部下諸葛亮便要合作一起抗敵。可是, 周瑜非常嫉恨諸葛亮, 總想找個理由殺掉諸葛亮。 一天, 周瑜讓諸葛亮造 10 萬枝箭, 並說 10 天內就要。 諸葛亮痛快地答應了, 說:「我 3 天之內就送 10 萬枝箭過來。」周瑜很吃驚。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 20 只快船,600 名士兵, 把每條船用布蒙上, 兩邊堆滿一捆捆的乾草。 不久, 船靠近曹操的水寨。 諸葛亮命令將船頭朝東船尾向西, 一字擺開。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吶喊。 曹操聽了報告, 說:「霧天作戰, 恐怕有埋伏。 先讓水陸軍的弓箭手向他們射箭, 霧散後再進軍。」於是, 箭像雨點一樣射向那 20 條船。 船到了南岸, 周瑜已經派了 500 名軍士在江邊等著搬箭, 卸完後共有十二三萬枝箭。 魯肅見了周瑜, 把諸葛亮借箭的事說了一遍。 周瑜嘆氣說:「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 我實在不如他啊!」 故事中的人物: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也是其中一人。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實際上,周瑜性格開朗,謙虛和氣。曲誤周郎顧,就是說周瑜精通音律,也很有雅量,別人彈錯了曲子,他僅僅用眼神示意。不僅吳郡人對這位戰功赫赫的英才敬仰萬分,他同時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斗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