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名人
戰國
中國戰國形勢圖
目錄
一、【中國的戰國歷史】
簡介
戰國七雄
政治制度
技術進步
科學發展
哲學思想
二、【日本的戰國歷史】
• 日本戰國時期歷史
•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 本能寺之變與羽柴秀吉崛起
• 德川家康的縱橫
• 日本戰國時代一百年
[編輯本段]
一、【中國的戰國歷史】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另一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處於東周時期。
[編輯本段]
簡介
戰國時期 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魏、趙、韓、齊、楚、秦、燕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斗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斗,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斗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編輯本段]
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
春秋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並,戰國初年,約有十幾個國。大國有秦,魏,韓,燕,趙,齊,楚,即「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小國有東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另外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分布在四周,北與西北有林胡,樓煩,東胡,儀渠,南有巴,蜀,越。
七國的疆土地理:
秦:約佔有今陝西關中、漢中和甘肅東南部、四川省大部。
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悝,吳起,商鞅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
戰國中期,就是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 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
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范睢為相,採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加強了秦國的國力,軍事,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削弱了各國的力量。
各國變法和新的君主集權制
A、魏國李悝變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變法內容:
1、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按著「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吏,削弱貴族特權,建立封建官僚制度。
2、推行盡地力之教。
3、實行平糴法。
4、作《法經》。
B、楚國吳起變法
背景:楚國衰落,楚悼王用吳起變法。吳起(約前440年-約前381年),衛國人,在衛國謀求發展不成,投奔魯國,在曾參門下學習,取齊田居兒為妻,因未回家奔母喪,曾子中斷了師生關系。魯穆公用他為將,他殺妻求將。到魏後參與李悝變法。前383年,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變法內容是:
1、明法申令:即制定一系列法律並公開宣布,對各級官府的命令嚴加審查,實行層層監督,以保證新法的貫徹執行。
2、收奪爵祿:凡是封君過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祿,廢除公族中疏遠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舊貴族遷移到荒涼的地區。
3、裁減官吏:減少俸祿開支,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到訓練軍隊上。
4、整頓吏治,堵塞私門: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義不計毀譽,一心為地主政權效力。
C、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鄒忌諷齊王納諫
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招徠士人,發展水利,對外用兵,圖謀吞並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這時,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大力整頓政治,鼓勵臣民進諫,制定法律,招撫流亡,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用奇計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對前來稷下的學者,給予士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專心學術,培養弟子,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D、商鞅變法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期以後最為強大的國家。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
B. 注:歷史人物春秋五霸是誰
春秋五霸抄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史記》。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ǘ),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還有人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C. 春秋歷史人物
秦明~水滸的.
D.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及人物
戰國時期的兩個重要人物蘇秦和張儀,他們同是鬼穀子的門徒,亦與當時著名的軍版事家孫臏、龐權涓同出一門,蘇秦和張儀的斗爭影響了整個戰國後期的發展,戰國時期的七雄:齊國、楚國、燕國、魏國、趙國、韓國、秦國,當時秦國最為強大,經常討伐其它六國,令人人懼怕,國國自危,蘇秦就為六國提出並實施了合縱之策(即聯盟抗秦、伐秦),此策維持了六國的政權不受侵佔,他亦因此受六國封為相國,俗語(六國大封相)的典故就是源出於此,一個人當六個國家的相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而當時秦國的相國張儀則提出連橫之策(即對六國聯盟作分化、拉攏、逐個擊破)來應對合縱,始終六國本來亦是各懷鬼胎,團結不實,最後當然是連橫破合縱,六國被秦國一個個地消滅,正式結束了整個東周時期,不過雖然合縱之策最終失敗,但由於其實施,嚴重阻礙了秦國統一霸業完成的時間,令戰國時期多維持了一百幾十年
E. 歷史人物春秋五霸是誰
從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並,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溺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泰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系,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案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並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卧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七七○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F. 春秋時期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古時有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
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等。1123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
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5、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誰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薦了公孫隰朋,並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G. 春秋戰國時期名人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
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內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容,他的學說和思想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代表作《道德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具有古典人道主義
編訂文化典籍「五經」:《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墨翟: 「兼愛」「非攻」「尚賢」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重民」思想
荀子: 唯物主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 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主觀唯心論;鄙視富貴利祿。
韓非子: 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 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H. 春秋時期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
生死之交
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賢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時有左伯桃,乃西羌積石山賢士。幼亡父母,奮發攻書,義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遂赴元王處,值雍地,於竹林間茅舍,求宿於羊角哀。二人徹夜長談,十分投機,結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長,角哀為弟。後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風雪連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決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見元王。封後,即辭王回梁山樹洞尋伯桃屍。卜地葬於蒲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環抱,風水極佳。為伯桃建享堂,塑儀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於荊軻之墓相近,故軻鬼逼伯桃。伯桃靈魂無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戰荊軻,裂其墳,拋其骨。此二人義交俠舉,遂為千古美談。
管鮑之交
昔,齊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自幼以貧賤相交。後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終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甘羅十二為丞相——出使趙國
張唐的行期確定下來後,甘羅便對呂不韋說:「請君侯替我准備五輛馬車,讓我先去趙國替張唐打通關節。」[7]
呂不韋就進宮把甘羅的請求報告給秦始皇說:「過去的甘茂有個孫子名叫甘羅,年紀很輕,然是名門之後,所以諸侯都知道他。最近張唐打算推病不去燕國,甘羅說服他,使他答應毅然前往。現在甘羅願意先到趙國為張唐清除障礙,請大王答應派他去。」秦始皇召見甘羅,於是派他前往趙國。
趙國國君趙悼襄王到郊外迎接甘羅,甘羅問趙悼襄王說:「
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的事嗎?」趙悼襄王回答說:「有所耳聞。」甘羅接著問:「您聽說張唐要到燕國任相嗎?」趙悼襄王回答說:「也有所耳聞。」甘羅分析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敢背叛秦國。張唐到燕國任相,說明秦國不會欺辱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來擴大在河間一帶的領地。大王不如先送我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丹,再幫助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趙悼襄王立即親自劃出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一帶的領地。秦國送回燕太子丹,趙國有恃無恐地進攻燕國,奪得上谷三十座城邑(一作三十六座城邑),讓秦國得到其中的十一座城邑。
甘羅回到秦國後,秦始皇封賞甘羅擔任上卿(相當於丞相)之職,並將甘茂原來的田地、房宅賜給甘羅。
I. 春秋的人物有哪些
1、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2、荀子
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3、莊子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4、墨子
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J. 求春秋戰國所有著名人物列表
孟嬴 女 秦哀公長妹,許配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為讒臣費無極進言楚平王而納,乃是絕美之女子。
子蒲 男 秦將,從申包胥,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大敗夫概王於沂。類型 將軍 性格 慎重
子虎 男 秦將,從申包胥,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大敗夫概王於沂。同上
智開 男 秦臣,原晉國四卿之首智瑤之子,被趙襄子策反韓、魏二家而至滅族。與邑人逃至秦國為臣。
商鞅 男 原衛國公子,姓公孫氏。少好刑名之學。被人薦於魏王而不用,後出奔至秦。為秦孝公重用。以法治國,
使原本落後未開化的秦一躍成為強國。但因其法令森嚴,為宗貴所怨,秦孝公死後,以車裂處決。
張儀 男 魏人,與蘇秦同學於鬼谷先生,至秦從秦惠王,使連橫和解之術瓦解了蘇秦的合縱攻秦之策。為秦王所倚
重。
司馬錯 男 與張儀辯論攻韓伐蜀的利弊,為秦王所採納,而後又在攻蜀滅巴中十分活躍。多次平定了蜀地叛亂,為秦
日後攻楚做好了准備。
陳軫 男 游說之士,合縱派的傑出代表。與張儀俱事於秦,兩人爭寵朝堂,為張儀詆毀,陳軫以講故事來辯解自己
的清白,後離秦去楚。
犀首 男 名衍,姓公孫。先後任秦國大良造,魏國相國、將軍等重要官職,曾佩五國相印,聲名顯赫,與張儀同為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
樗里子 男 名疾,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作戰多以智取,秦人言:「武則任鄙,智則樗里。」為秦國名將。
魏章 男 秦國大將,出自魏。商鞅破魏後捉魏將公子昂,後歸秦為將。在征伐四方中活躍異常。
甘茂 男 楚人,事下蔡人史舉先生,學百家之術,經張儀、樗里子所薦,得見秦王,王悅而任其為將。在攻取漢中
時,十分活躍。
甘羅 男 甘茂之孫,12歲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出奇計賺得趙王五城,後封為上卿。
任鄙 男 秦國大力士,可舉鼎絕臏,神勇無比。為秦武王所好,官至漢中守備。
魏冉 男 秦昭王之弟,扶立昭王有功,被封為將軍。舉薦白起為將,攻伐六國,受封穰侯,內侍太後,外輔昭王,
入為秦相,威震秦國。
樓緩 男 秦國謀士,游說趙王割讓六城與秦,與趙國辯士爭辯。後隨隱歸。
蔡澤 男 燕國辯士,游說諸侯而不遇,西從入秦,為昭王謀劃,深得昭王信愛,拜為相國,號綱成君。
范睢 男 魏國辯士,字叔。游說諸侯,先侍奉魏王,為魏相魏齊猜忌,辱打幾死。後化名張祿亡奔與秦,游說秦王
,為秦王所喜。任其為客卿,後拜為丞相,受封為應侯。
白起 男 善用兵,深通韜略。其作戰料敵於先,行兵詭異,一生征戰未有一敗,聲震天下,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
礎。積軍功至秦國武安君,然終因功高蓋主,為秦王所忌,自刎而死。
王齕 男 秦將,長平之戰與趙國名將對峙三年未果。被秦王用范睢的計謀,派間諜在趙國放風謠傳,暗中替換主將
白起,令王齕為副將。後在秦滅六國中繼續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