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在沙河市尚賢村安裝移動寬頻,怎樣聯系安裝人員
10086 人工服務 告訴他你的問題然後要他幫你問一下 就可以了。
2. 中國古代埋頭苦乾的人,拚命硬乾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極多。1934年,魯迅寫了一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後來編入《且介亭雜文》。這篇為主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當時是為了反駁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論,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鬥志。
范仲淹,是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集多種成就於一身,且為官廉潔,提拔賢臣,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事實上,大宋帝國對范仲淹的評價也非常高,去世之後,給他了一個「文正」的謚號,就足以說明對其一生的肯定了。北宋總共有9人獲得「文正」謚號,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就範仲淹和司馬光兩人,而范仲淹相對更勝一籌,畢竟他是改革派,做出成績相對更難一些。
3. 沙河市尚賢村的低保去哪領
那庄絕戶了
4. 歷史上河南兩個大人物,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是
不知道你知道答案沒?明確告訴你是找 字 樣,這是名字諧音哦,望你理解,真正的改革開放之神。而且相信不久的將來他會重新走入國人的視線,這是近代以來唯一能跟袁世凱媲美的了
5. 求造福蒼生的歷史人物
呵呵,有很多的都是啊,諸如諸葛亮什麼的。 還有: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歷史上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說什麼「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那麼,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麼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劉伯溫真是天才軍師嗎?
大多數書籍提到劉伯溫的軍事才能時都說,他「神采飛逸,性格剛毅,抱負不凡,朱元璋一見大喜過望,拜劉伯溫為軍師,朱元璋能掃平元末群雄,一統天下,劉基之功,不亞於漢初之張良。」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佟平認為,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裡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佟平認為,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著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才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漫畫/冷潔
劉伯溫是漢代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種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尤其是明清兩朝的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們,更是刻意把劉伯溫打扮成張良一樣功成身退的隱士,這是否站得住腳?
佟平在文章中指出,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麼關系。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系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盡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才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勛之一,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著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為什麼這時會想到去神化他呢?
1514年,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明朝廷卻突然加贈劉伯溫太師銜,謚文成。說他「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為什麼明朝皇帝在劉伯溫去世139年之後突然想到贈封他?
佟平認為,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其一,跟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許多人被朱元璋殺掉了,所以才輪到了劉伯溫。據史家統計,1370年所封功臣37人中,在朱元璋去世前或父或子被殺、被充軍、被除爵的達到了31人,其中還不包括被暗害死的。既然這些人已經被朱元璋定為壞人,在神化朱元璋的時候自然就不能再用這些人來做陪襯了,這樣就將原本排在40名之後的劉伯溫一下提到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位置了。
其二,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擔當的是太史令,這個官職除了編制歷書等,還負責觀察天象,同時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記史事、編史書、國家典籍、祭祀等。通過劉伯溫來預測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更加具有欺騙性。
其三,劉伯溫寫了許多文章,這樣方便在文人中宣傳推廣。
其四,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開國元勛中學歷最高,是前朝的進士,讓前朝的進士為沒有正規上過學的朱元璋當老師,面子上好看,而且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將近20歲。
其五,劉伯溫是有文才又有從軍經歷的人,適合神化成能文能武的人。
姚崇,唐代「開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則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時屢次出任宰相。毛澤東對《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於姚崇的記載都仔細閱讀並有批註,尤其是在《新唐書》124卷「姚崇傳」的天頭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10個字的批註。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樣的政治智慧與 品格,能贏得毛澤東如此高的贊譽呢?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備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針對時弊,提出10條意見,問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則只有違抗君命了。這10條意見是: (1)武後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復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7)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姚崇的10條意見,區區二百餘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歷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採納,並委以大權,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毛澤東非常欣賞姚崇的10條意見,對此批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毛澤東遍覽《二十四史》,歷史人物汗牛充棟,能以「古今少見」的「政治綱領」而博得他激賞的,確實鳳毛麟角。可見,能否把治國理政的大智慧、大道理具體化為對當權者行事決策的約束和規范,是衡量一個政治家智慧見識的重要標尺。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10條意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易於實施,更易於監督和評判。
這是網址:http://www..com/s?sr=&tn=webxunlei_1_cb&cb=cb&word=%D4%EC%B8%A3%B2%D4%C9%FA%B5%C4%C0%FA%CA%B7%C8%CB%CE%EF&bar=4
6.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簡介及其著作
吳敬梓 wú jìng zǐ(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版寫《蘭亭敘》中蓋有權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著書《儒林外史》
那應該是些近代作家
名著中會考查的啊
比如老舍 魯迅 巴金 以及他們著作中的主人公
7. 河北沙河市尚賢村屬於哪個鄉鎮
尚賢來村,位於河北省沙河市源東郊區,隸屬贊善辦事處。
贊善辦事處駐贊善村。贊善辦事處位於沙河市西部,距市區2公里,轄13個行政村。轄13個村委會:贊善、許庄、尚賢、岳坪、下鄭、上鄭、霞渠、丈八、官莊、福益、大掌、新石嶺、東侯峪。共7200戶,3萬人,總面積37.06平方公里,是沙河市第二大村。
8. 人物)答案:(2)黑孩兒(打一先秦歷史人物)答案
黑孩兒(打一先秦歷史人物)答案是墨子
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版國人,出生於今山權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非攻》。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