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杭州歷史故事50字

杭州歷史故事50字

發布時間:2021-02-02 05:09:53

Ⅰ 杭州有什麼典故

白娘子和許仙的傳說
關於西湖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像「斷橋殘雪」中的斷橋,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和許仙邂逅之處。雷峰塔亦出於此
西湖的橋與古典愛情傳說
西湖麗山秀水,風花雪月,自古即是談情說愛的勝場,與纏綿韻事相關聯的橋可舉出多處。
譬如斷橋,我國四大古典傳奇之的《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娘娘相識在此,同舟回城;後又在這里邂逅重逢,言歸於好,演繹成《斷橋相會》這出許多劇種作為保留劇目的摺子戲。
又如西泠橋,古稱《蘇小小結同心處》。相傳南齊歌妓蘇小小,富才華,頗自重,一次乘車出遊,在白堤上遇到青年才子阮郁,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口佔一絕雲:「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即西泠)松柏下。」迫於時勢身世,蘇小小終難與阮郁諧秦晉之好,積憂成疾,病歿後葬於西泠橋畔,墓亭就叫「慕才亭」。
再如長橋,早先橋長百步,為名副其實的湖上勝景之一。南宋時這里發生過一樁殉情悲劇:青年女子陶師兒與書生王宣教相愛,她的後母挑撥離間橫加阻撓。陶、王坐船夜遊西湖,在長橋下荷花深處雙雙投水以死相抗,杭城人聞之無不唏噓,有人作歌謠哀悼,長橋從此又名「雙投橋」。
石香爐的傳說
有一年,山東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他們在錢塘門邊租兩間鋪面,掛出「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剛剛掛出,上門來拜師傅的便把門檻都踏斷了魯班挑挑揀揀,把一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後生,收留下來做徒弟。魯班哥妹的手藝巧極了,真是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管門,雕出的木貓會捉老鼠。一百八十個徒弟經他們一指點,個個都成了高手。
一天,魯班哥妹正在細心給徒弟們教生活,忽然一陣黑風刮過,頓時天上烏雲亂翻,原來有一個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啦,黑魚精一頭鑽到西湖中央,杭州一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裡吹吹氣,杭州滿城魚腥臭;它在深潭潭裡噴噴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這一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凋謝了,大水不斷往上漲
魯班哥妹帶著一百八十個徒弟,一齊爬上了寶石山。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裡,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頭上。湖中央,轉著一個老大老大的漩渦,漩渦當中翹起一隻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地露出整個大魚頭,魚頭往上一挺,驀地飛起一朵烏雲,升到天上。烏雲飄呀飄呀,飄到寶石頂上,慢慢落下來,裡面鑽出一個又黑又丑的後生。
黑後生滾動圓鼓鼓的斗雞眼珠,朝魯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當?」
魯妹說:「你問姑娘啥行當,姑娘是個巧工匠。」
黑後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說:「對了,對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彎彎眉,想必能綾羅綢緞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 魯妹搖搖頭。黑後生魯妹從腳看到頭:「對了,對了!我看你苗條的身材纖巧的手,想必有描龍綉鳳好針線。走,跟我去綉錦被。」 魯妹搖搖頭。 黑後生猜來猜去猜不著,心裡想一想,眯起眼睛說:「漂亮的大姑娘,不會裁剪不要緊,不會刺綉不要緊,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樂得享清福哩。」說著,伸手來拉魯妹。魯班一榔頭隔開他的手,喝聲:「滾開點!」黑後生仍舊咧開大嘴,嘻皮笑臉:「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頭!大姑娘嫁了我,什麼都好講;大姑娘不嫁我,再漲大水漫山崗!」魯妹心裡想:倘若再漲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兒轉了兩轉,辦法便有了,對黑後生說:「嫁你不急,讓阿哥替我辦樣嫁妝。」
黑後生一聽開心了:「好姑娘,我答應,你打算辦樣啥嫁妝呢?」
魯妹說:「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鑿成一隻大香爐。」
黑後生高興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魚王,落凡立廟堂。有個你陪嫁的石香爐,正好拿它來收供養!」魯妹拉過阿哥商量了一陣。魯班對黑後生說:「東是水,西是水,怎麼辦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動手。」
黑後生張開闊嘴巴一吸,滿城的大水竟飛了起來,倒灌進他的肚皮里去啦。 魯班指指山上的一塊懸崖問黑後生:「你看,你看,把這座山劈下來鑿只香爐怎麼樣?」 黑後生說:「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鑿,鑿得越大越風光!」
魯班說:「香爐高,香爐大,重重的石香爐你怎麼搬呢?」 黑後生說:「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腳,身後就會刮黑風;小小的石香爐算得了什麼,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動!」 逃難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魯班他們便爬上那倒掛著的懸崖。魯班掄起大榔頭,在懸崖上砸下第一錘:他一百八十個徒弟,跟著砸了一百八十錘。「轟隆」一聲,懸崖翻下來了。
從此以後,西湖邊的寶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懸崖真大呀,這邊望望白洋洋,那邊望望洋洋白,怎麼把它鑿成滾圓滾圓的石香爐呢?魯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長繩子,站在懸崖當中,叫妹妹拉緊繩子的另一頭,「啪嗒啪嗒」繞著自已跑了一周,魯妹的腳印子便在懸崖上畫了一個圓圈圈。魯班先鑿了大樣,一百八十個徒弟按著樣子鑿。鑿一天,又一天,一共鑿了七七四十九天,懸崖不見啦,變成一隻頂大頂大石香爐。圓鼓鼓的香爐底下,有三隻倒豎葫蘆形的尖腳;尖腳上,都有個三面透光的圓洞洞。大石香爐鑿成了,魯班朝黑後生說:「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妝已辦好,現在就請你搬下湖!」
黑後生要領新娘子。魯班說:「別忙,別忙,你先把嫁妝搬去擺起來,再打發花轎來抬。」黑後生高興死了,一個轉身就往山下跑,他捲起的旋風,竟把那麼大的一個石香爐咕碌碌吸在後面滾。黑後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變成黑魚,鑽進深潭潭;石香爐滾呀滾呀,滾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邊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過來,把深潭潭罩得嚴嚴實實,不留一絲縫隙。黑魚精被罩在石香爐下面,悶得透不過氣來;往上頂頂,石香爐動不動;想刮一陣風,又轉不開身子,沒辦法,只好死命往下鑽。它越往下鑽,石香爐就越往下陷`……
黑魚精終於悶死在湖底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隻葫蘆形的腳。
從此,西湖留下一個奇妙的景緻:每年中秋節夜裡,人們劃船到湖中央去,在爐腳上那三面透光的圓洞洞里點燭火;燭光映在湖裡,就現出了好幾個月影。後來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事,撩撥著遊人的情懷,使得西湖更加令人難忘。

Ⅱ 杭州有哪些有歷史典故的景點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國七內大古都之一。因風景秀麗,素有容「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獨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常識地理篇。

Ⅲ 杭州的別稱有什麼歷史故事

位於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大運河南端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這是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素有「天堂」之稱。相傳,夏禹乘舟會諸侯於會稽山(今紹興)時,舍其杭(即方舟)於此。因此,這里便有了「餘杭」、「禹杭」的名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這里設縣稱錢唐。南北朝梁武帝時,改為臨江郡。隋朝時,改稱杭州。這是杭州之名的最早來歷。唐朝時,杭州之名曾多次改變,有杭州、餘杭、錢塘等。「錢塘」由「錢唐」變化而來,是為避國號「唐」之諱。五代十國時,吳越國建都於杭州,歷經5個皇帝,共86年。南宋時,遷都於此,改名臨安,歷經 8個皇帝,共148年。此後,元、明、清又恢復了杭州之稱,並一直使用至今。 杭州除上述名稱外,還有兩個鮮為人知的別稱,一個叫「婆留城」、一個叫「武林」。 1127年,北宋被金所滅,徽宗第九子趙構稱帝建南宋,將都城定在杭州,並改名為臨安,含有臨時安頓下來,日後還要收復失地到中原重振江山之意。但隨著時間的流失,南宋皇帝意志逐漸消沉,早已將家仇國恥忘得乾乾凈凈,陶醉在江南半壁江山的歌舞之中了。正如當時詩人林升在《題臨安邸》一詩中所寫:「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改稱臨安的意義已經完全消失了。所以,南宋滅亡後,元朝立即改稱為杭州了。 關於杭州「婆留城」的別稱,源於五代時吳越國的開國皇帝錢鏐。據傳說,錢鏐出生在一個夜晚。當時他的父親錢寬剛巧從外面辦完事回來,快到家時,只聽得兵馬賓士之聲甚響,又見其家紅光輝煌。錢寬以為是家中失火,待他急忙奔回家中時,屋裡正好傳來孩子出生的啼哭聲。錢寬甚感驚異,認為這是破家滅族的凶兆。於是,決定將孩子丟棄到井中溺死。後幸得隔壁婆婆苦苦勸說,才保住了這條小生命。那口要丟棄錢鏐的井後來被人稱作「婆留井」,錢鏐也因此得了一個「婆留」的小名。後來,錢鏐成了吳越國的開國皇帝,並 將杭州定為國都。所以,後人又把杭州稱作「婆留城」。 杭州「武林」別稱源於西湖西部諸山。西湖風景優美,不僅僅是西湖水美,西湖西部諸山也美。山水交相輝映,才構成了西湖如詩如畫的情致。西湖西部諸山,舊時統稱武林山。所以,杭州又有「武林」的別稱。關於杭州錢塘名稱的來歷,也有一個故事。傳說歷史上曾有一個名叫華信的地方官,想築塘攔江,就欺騙百姓說,凡有人挑土一斛到江邊並送到塘上的,給錢一千。消息傳出後,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挑土石而來。但是當老百姓將土石挑到江邊後,華信卻背信棄義地說沒錢可給。百姓非常氣憤,便將挑來的土石倒在了江邊。攔江的工程沒有建成,但卻在江邊形成了一個塘堤。後來人們便將這個地方叫「錢塘」了。故事講得很有意思,但卻與史實不符。杭州稱錢塘是唐朝的事,而故事說的卻是東漢時期。這顯然是後人根據「錢塘」兩字杜撰出來的。不過這也無妨,不是史實,卻也為杭州增添了一些傳奇色彩。希望能夠幫助你,呵呵……

Ⅳ 杭州我最感興趣的家鄉歷史故事,地理故事,人文故事我最大困惑的歷史故事,地理故事,人文故事

濟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於天台,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濟公活佛是杭州人民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杭州人心目中的濟公形象是頭戴破僧帽,身著破袈裟,手持破蒲扇,外形不僧不俗,非氓非丐,若痴若狂,好詼諧,好戲耍,神通廣大,「專管人間不平事」的一個受人喜愛的瘋和尚。濟公的故事傳說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關。傳說,濟公是南宋時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緣。18歲來杭州靈隱寺出家,法名道濟。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後來轉到南山凈慈寺當記室(文書)僧。 一次,凈慈寺失火焚毀了大雄寶殿。他受方丈之託,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飲沉醉三日後,大聲喊道:「大木來了!可從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湧出。寺曾們趕緊從井裡先後取出七八丈長、五尺多圓徑大木60多根。後來方丈說夠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現,一根剛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動了。今天的凈慈寺中的「神運井」(又稱「運木古井」)里,還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濟公預知將有一座小山從西方飛來落在靈隱寺前,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採用了「和尚搶新娘」的辦法,使得村民們都趕快去救新娘子,從而避開了被山峰壓死的厄運。這就是飛來峰的故事。 一次,濟公經過西湖邊,看到不少居民已將螺螄剪掉了尾巴,准備吃食,濟公就向居民乞討了這些螺螄,放生到西湖裡,這些沒尾巴螺螄都活了。從此,西湖中生長了不少沒尾巴螺螄。至今,虎跑、西溪一帶的山澗中,仍生長著沒尾巴螺螄,傳說就是當年濟公親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條小澗,古時常常要枯竭,是濟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連連喊:「漲、漲!」澗水立時噴涌,並且從此暢流不歇,永不枯竭 .

蘇東坡與杭州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宋仁宗景佑三年夏歷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6年12月19日(按公歷計算是1037年1月8日),蘇東坡誕生在四川眉山的一個書香世家,於公元1101年7月28日因病死於常州,享年66歲,他的靈柩葬在汝州郟城釣台鄉上瑞里嵩陽小峨眉山(今河南郟縣三蘇墳)。蘇東坡的原名是蘇軾,字子瞻,東坡是後來他在謫居黃州(湖北黃岡)時自己所取的號。(蘇東坡謫居黃州以後,生活很清貧,他的好友馬正卿知道後替他向官府請來一塊數十畝的荒地,以供蘇東坡進行開墾來增加一些收入,由於這塊荒地是在郡城舊營的東面,因此蘇東坡將它取名為「東坡」,同時也給自己取號為「東坡居士」)。<BR> 蘇東坡從八歲開始進入小學,先後師從道士張易簡、劉微之以及他的父親蘇洵。二十二歲(公元1057年)考中進士。二十六歲(公元1061年)開始步入仕途,他上任的第一站是陝西的鳳翔,任簽判(宋代官制分為「官」、「職」、「差遣」三種,前兩種是虛位,不任實際職務,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簽判」是「差遣」。簽判是「簽書判官廳公事」的簡稱,知府的助理官)。之後,他的足跡遍及南北十多個城市。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貶,盡管這樣蘇東坡仍然盡自己的力量作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情。從他任鳳翔府判官起,到晚年謫貶儋州時為止,凡是他所為官或居住過的地方,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業績,而為歷代人民所贊揚、歌頌。下面我重點為大家介紹蘇東坡在我們杭州任地方官期間所留下的政績和佳話。<BR> 蘇東坡一生曾兩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第一次是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當時蘇東坡36歲。(來杭原因: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變法運動。由於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於是遭到一些變法人士的誣告和陷害。蘇東坡感到處境困難,想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於是在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由於蘇東坡是太守的助理官員而不是主要長官,因此他在任期的三年裡除了協助太守修治六井、組織捕蝗、賑濟災民以外,作為並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西湖詩詞。<BR> 第二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任太守。在兩年的任期中,蘇東坡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蘇東坡剛到杭州時就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原來浙西一帶在年初就已經遭到水災,早稻無法種下。到了五六月份,晚稻剛剛插下,又遭到了旱災,再加上當時的米價狂漲。因此,百姓缺乏糧食的現象很嚴重。知道詳情以後,蘇東坡馬上投入到救災工作中,他一面接連向朝廷上奏,希望馬上撥出相當數量的糧食,來救濟浙西的百姓,並且還請求朝廷免去秋稅。另一面,蘇東坡相信常平倉制度遠遠勝過飢荒之後的救濟,所以他就不斷購買穀子來存滿糧倉,好來應付荒年。在半年內,蘇東坡給皇太後和朝廷一共上表了七次(前面兩次表章叫《浙西災傷第一狀,第二狀》。後面五個叫《相度准備賑濟狀》)。由於蘇東坡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以致在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浙西百姓沒有因飢荒而餓死人。<BR> 蘇東坡在杭州做的第二件事情是:由於水災和旱災的侵襲,百姓飢荒嚴重,再加上瘟疫的流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蘇東坡從公款里撥出二千緡,自己再捐出五十兩黃金,在杭州城中心的眾安橋建立了一家杭州歷史上最早的公立醫院——「安樂坊」。「安樂坊」專門收納窮苦病人,給他們施捨葯劑、稀粥,並請名醫龐安時來坐堂問診。此外,蘇東坡還另外分設了幾個病坊,並經常派遣官員和醫生去病坊給病人治病。<BR> 第三件事情是關心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以及清除杭州城的運河淤泥。在吳越時代,沿海曾經築有一堵長牆,防止海潮進入運河,免得海鹽污染城市內的淡水。但是那道長牆在蘇東坡任太守的時候就已經年久失修。當時杭州城內有兩道運河——鹽橋河(中河)和茅山河(東河)。它們以南北方向穿過城市,直接在閘口連接錢塘灣,與錢塘灣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很多淤泥,一般每隔四、五年,運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由於當年沒有現代的機器,所以由河床挖出的淤泥就直接堆在岸邊那些居民家的門口。更糟糕的是交通情形,那時,一隻船要走好幾天才能走出城去。為此,蘇東坡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就了一項既能治標有能治本的計劃。他讓鹽橋河通過市區,使海水設法從別處流入茅山河,另外在錢塘江南部修建水閘,海潮高的時候將閘關閉,海潮低的時候再放水,兩條運河在城北相會。這樣,海潮帶來的泥沙就減少了,加上茅山河又在東郊流過了三四里,泥沙當然都已沉澱,而市區的水域也幾乎很乾凈了。隨後,蘇東坡又在城北餘杭門外開了一條新運河,與西湖連接,以確保城內運河的水位。這套疏浚茅山、鹽橋兩道運河的辦法很有效,它不僅使運河的水深到達八尺,消除了淤塞。而且,還大大減少了市區水域的污染。和運河交通同樣重要的,則是杭州人民的用水問題。我們都知道,杭州是由江海長期積淀而成,所以除了山泉之外,原地的水又苦又咸,不能飲用。為此,唐朝李泌曾引西湖的水,開鑿了錢塘六井,解決了居民飲水問題。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整治過六井。可到了蘇東坡通判杭州時,六井大多已經堵塞,井水渾濁惡臭,無法使用。於是,蘇東坡與太守陳述古又重新整治了六井,並作了《錢塘六井記》一文。當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時,六井已年久失修。於是,他決定再次整治六井。由於這次治井在工程技術上比上次前進了一大步,而且還新開鑿了一口井,所以使向來離井最遠的居民也能就近飲用到井水。如今,這六口井只剩下「相國井」一井,在我們杭城的解放路上。<BR> 第四件事情就是治理西湖和修築長堤。蘇東坡在第一次來杭州時,西湖淤塞的面積就已佔了百分之二三十。十五年以後,當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重遊西湖的時候,發現西湖淤塞荒蕪的面積已佔了一半。他想,如果再過二十年,西湖必將全部被淹沒。經過調查踏勘,蘇東坡決心整治西湖。於是,他向哲宗皇帝呈上了《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議。在奏議中他首先指出西湖的嚴重形勢。其次他從養魚、蓄水、灌溉、助航、釀酒等五個方面來指出西湖的重要性。在後來得到哲宗皇帝的准奏以後,蘇東坡開始動工疏浚西湖。沒想到一開工就出個問題,那就是西湖當時的葑田面積很大,被挖出的淤泥將放在哪裡呢?如果把它堆在岸上的話,既費工又費時,後來蘇東坡考慮到西湖的南面距離北面有三十里,對他們的來往很不方便,於是決定將湖底的淤泥和葑草築一條跨越西湖南北的長堤(全長2.8公里),這樣,既可以去掉淤泥,又能便於交通。接著,蘇東坡又在長堤上造了六座橋(這六座橋分別是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東浦橋和跨虹橋,我們杭州人通常叫作「六吊橋」)和九座亭子,並且還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元佑六年,蘇東坡的繼任知州來到杭州,在堤上題了「蘇公堤」碑,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就把這條長堤稱為「蘇堤」。而「蘇堤春曉」成為今天的「西湖十景」之一。而「西湖十景」中的另一景「三潭印月」也與蘇東坡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西湖的淤塞,蘇東坡把湖面分派給人種菱,並在湖上造了三座小石塔,禁止在石塔以內的水域種植菱和茭白之類的水生植物。後來,這三座小石塔就演變成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BR> 蘇東坡在杭州除了勤政愛民、體恤百姓之外,也非常鍾情山水,交遊比較廣,留下了許多故事和佳話。<BR> 蘇東坡通判杭州時,與孤山的惠勤和尚關系很好。他每次去看望惠勤和尚時,惠勤都用泉水烹茗招待他。當蘇東坡第二次蒞杭時,惠勤已經去世。於是蘇東坡就把這泉水命名為「六一泉」。之所以把它稱為「六一泉」是因為惠勤生前與蘇東坡都十分崇尚「六一居士」歐陽修,故此得名。<BR>杭州有一道名菜「東坡肉」顧名思義與蘇東坡有關。當時,杭州人民為了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和修築長堤的功德,都抬著豬挑著酒,並且披紅掛綠,敲鑼打鼓,前往杭州府衙慰勞蘇東坡。蘇東坡得知後非常感動,但禮物卻不肯收。可百姓就是不依,說「如果不收下的話就不走了」。蘇東坡沒辦法只得將這些人的名字記下,這才收下禮物。等百姓們都走了以後,蘇東坡便吩咐廚師按姓名,把豬肉分割成每人一塊,再教他以家鄉煨肉的方法,煨好後,加以生薑、辣椒、醬油、醋、蔥等佐料調和而成的汁水,逐戶送去,說是讓杭州父老鄉人品嘗一下蘇老爺家鄉的風味。從來沒有吃過這般鮮、嫩、香、酥肥而不膩的豬肉的杭州人,更是贊不決口,於是就把它叫做「東坡肉」。後來,杭州有些飯館仿燒「東坡肉」生意相當地好,接著,別的館子也相繼效仿起來,結果「東坡肉」就成了杭城的十大傳統菜餚之一了。<BR> 另一個講的是畫扇判案的故事。有一天,蘇東坡正座在公案桌前辦公時,有一個老年人手捂著半邊紅腫的臉前來告狀,說是有一個製造扇子的人不但借了他的錢不還,還出手打人。說完以後還遞上了借據。蘇東坡看完借據以後,覺得證據確鑿,就立即把制扇的人叫到堂前詢問他為何借了錢不還。那位制扇的人說他家以制扇子為業,自從今年春天以來連著好幾個月都是陰雨天氣,等到九、十月份時天又開始冷了,所制出的扇子賣不出去,因此沒有錢來還債,而並不是我不想還。至於打人的事,他說是因為老年人恨他借了錢不還,就辱罵他那死去的父親。於是他就在一怒之下打了老年人一個巴掌。蘇東坡知道原委後,就叫那位制扇的人回家把扇子給拿來,說是他替他賣。制扇的人聽說後,馬上奔回家中,拿來二十把絹扇呈給蘇東坡。不一會兒,蘇東坡便在絹扇上畫上了各式各樣的煙雲、山水、怪石、枯木、翠竹等,並且還題上楷書、隸書等字體。然後把他交給制扇的人讓他拿回去還債。後來,等這位制扇的人抱著團扇走出府門的時候,就被那些早已等候在門外的人以高價搶購一空。這樣一來,制扇的人不但還了債,而且還有積余。<BR> 「欲共水仙薦秋菊,長留學士住西湖」。蘇東坡兩次來杭,仁民親政,建立了卓著的功績,深得杭州百姓的敬仰和愛戴。為了感謝蘇東坡為杭州做的好事,百姓們為他建祠立碑,不少人家還掛著他的像。如今,杭州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又把靈隱冷泉亭附近的兩座亭子,取蘇東坡的「西湖春淙一靈鷲」,「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詩意而命名為「春淙亭」和「壑雷亭」。還有兩條馬路「東坡路」、「學士路」也是為了紀念蘇東坡而命名。

西湖的傳說

古時候,天河兩岸各住著一位仙子,東邊的叫玉龍,西邊的叫金鳳。他們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

一天早晨,他們起了個早。玉龍鑽進河裡,金鳳飛向天空,游呀,飛呀,不知不覺來到一個仙島上。

「玉龍,玉龍!」金鳳忽然叫起來,「你看這塊石頭多漂亮呀!」果真是塊光亮奪目的石頭!玉龍高興地說:「金鳳,我們發現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顆圓珠子,我肯定它會變得更加光彩照人。那時,它也許會成為天地間最寶貴的寶物。」

於是,玉龍、金鳳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一顆滾圓的珠子。他們又找來天河裡的水,把它洗得更亮,使它變成了天地間最美的東西。

這件事被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一個心腹,在一天夜裡偷走了那顆寶珠,並把它鎖進深宮。一天,王母娘娘做壽。席間,她把寶物拿出來給眾仙開眼界,眾仙無不稱奇。

玉龍、金鳳這天沒有參加宴會。但是,正在仙島上對坐垂淚的他們,忽然發現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過來。他們覺得那道光與寶珠放出的光芒像極了。於是,他們順著光芒來到仙宮,發現寶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他們氣極了,沖上去要搶寶珠。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拚命去護。這一來,寶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間。

玉龍、金鳳急忙去追,可惜晚了,寶珠已觸地,霎時間,它變成了晶瑩碧透的湖水——西湖。玉龍、金鳳捨不得離開它,就變成了西子湖畔兩座山峰——玉龍山、鳳凰山,日夜守護著嵌在神州大地上的明珠——西湖。

關於杭州西湖的歷史和傳說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其實,西湖是一個瀉湖。根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朝時,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著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沖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此後日積月累,沙洲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隔了開來,原來的海灣變成了一個內湖,西湖就由此而誕生了。

關於「西湖」這個名稱,最早開始於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等名稱。到了宋朝,蘇東坡守杭時,他詠詩贊美西湖說:「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美人西施,於是,西湖又多了一個「西子湖」的雅號。

Ⅳ 杭州的歷史故事名人詩詞歌賦

杭州與蘇州並稱「蘇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杭州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淵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將相、逸士高人,他們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為西湖的風景憑添幾分歷史的凝重,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名人的故事吧。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
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張煌言
(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1645年
(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斗爭近二
十年。
宋應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字時祥,號桐岡,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
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授絳州知州。歷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進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上《海防事宜》,預策倭患,進選將、練兵、積粟三策。官至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
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
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
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梁實
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
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
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達夫,原名郁文,出生於浙江富陽滿
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
等。郁達夫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學乘,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紀念漢代辭
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
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農歷9月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詩人,翻譯家。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
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Ⅵ 收集杭州籍歷史文化名人5位,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1
沈 括(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Ⅶ 杭州西湖的傳說故事

西湖來源傳說:

相傳抄在很久襲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7)杭州歷史故事50字擴展閱讀: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Ⅷ 杭州的歷史故事

1、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2、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3、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5、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8)杭州歷史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Ⅸ 問一下誰知道過去的杭州城的真實故事歷史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 ,佔地約二十一公頃。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專,宋屬末元初,聚景園成為「散景園」,其南側地帶,被隨蒙元鐵騎南下而遷居杭州的回民擇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蕪淤塞成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澤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隨園景一起難逃厄運。到明代中葉,當年蔚然大觀的柳浪聞鶯勝景,只剩下柳浪橋,華光亭兩處破舊陳跡。清初,更是一派凄涼景象,紫珊老人(錢塘詩人徐逢吉)《少年游》詞的上半闕專寫地盛況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竄破冢,輦路已全荒。燕子飛來,桃花不語,閱過幾滄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樹各一,表忠觀(錢王祠)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乾脆稱那裡為墳山窠。

Ⅹ 杭州的大街小巷的歷史有哪些故事

白蛇傳 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 杭州方臘的屬地水滸也有關於這個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杭州歷史故事5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