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友情的故事

歷史上友情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14:36:50

『壹』 歷史友誼故事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於《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是好朋友,分別輔佐齊國兩個公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他們都逃亡在外,齊襄公死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趕回去繼承王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國的路上埋伏准備暗殺小白,結果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小白將計就計,躺在地上裝死,躲過了一劫。公子糾以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國,而小白則日夜兼程,搶先回到齊國繼承王位,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當上齊王,要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說如果大王想治理好齊國,那麼用我就足夠了,如果大王想稱霸諸侯國,非用管仲不可,通過鮑叔牙的勸說,齊桓公決定任用管仲為相。
在管仲和鮑叔牙的輔佐下,齊桓公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無可爭議的霸主這個期間鮑叔牙也有很大的功勞,只不過管仲的光芒太盛,掩蓋了鮑叔牙的光芒而已,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鮑叔牙提出的。其實鮑叔牙更像一個戰略家,而管仲則是個實幹家,二人珠聯璧合,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貳』 歷史上感人的友情故事

羊角哀捨命全交的故事,馮夢龍《喻世明言》中有描述,可以查閱。回簡介:羊角哀,答春秋時燕人,生卒年不詳。與左伯桃為友,聞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值雨雪糧少,伯桃遂並衣食與哀,入樹中死,哀獨行仕楚,顯名當世,啟樹發伯桃屍改葬之,後亦自殺。
此外,劉關張三人的友情也是流傳千年,演義里描述更為精彩。
嵇康、山濤雖有「絕交書」事件,但山濤依然將嵇紹撫養長大,安排出仕,也算是摯友。對了,向秀也為嵇康寫了《思舊賦》。
近代魯迅與柔石的友情,也很深沉。

『叄』 歷史上關於友情的故事100字

俞伯抄牙、鍾子期,知音之交:

出自《襲列子·湯問》。

春秋時期,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卻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一次他於江邊乘興彈琴,引得岸上的樵夫鍾子期駐足觀望,鍾子期贊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俞伯牙驚訝不已,終於找到了理解自己的知音。後來兩人相約次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會,然而造化弄人,第二年鍾子期去世,俞伯牙傷心不已,在鍾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以紀念知音。

歷史上的八大友誼典故,你知道幾個?
廉頗、藺相如,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藺相如憑著聰明才智,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出使秦國,最後完璧歸趙,受到趙王賞識,封為上大夫,後來又封為上卿,比將軍廉頗地位還高。廉頗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功勞卻不如藺相如的一張嘴,很是不服氣,於是處處排擠藺相如。而藺相如則是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甚至見到廉頗後都主動讓行。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肆』 歷史上反映朋友之間的友誼的故事還有哪些

1、俞伯牙與鍾子期

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2、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3、藺相如與廉頗

因藺相如被封為上卿,比廉頗的官位還高,廉頗因此很不服氣,下決心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無法理解,藺相如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

藺相如反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4、白居易與元稹

仁和十年的正月,白居易和元春又在長安城相見了,兩人異常想念,經常通宵達旦的飲酒暢言,事隔不久,元稹就因為直言勸諫,惹惱了宦官貴族就在3月份被貶到了通州當司馬。

同一年的8月份,白居易也因為追查宦官犯的命案而被權臣迫害,也被貶到了江州當司馬,他們相似的命運,使他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元稹和白居易交情很深,被後世稱為「元白」。

5、範式與張劭

範式與張劭,是兩位生死之交。後來兩人一起告假回鄉,範式和張劭約定好,兩年後他會回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張劭的家中,去拜見張劭的父母和看望孩子。後來按照約定的時間範式果然去了,可謂是一諾千金的重義守信之士。

後來張劭病危,下葬那天,範式還未趕到時靈柩就已經出發了,到了墓地要下葬時,靈柩卻不肯進入墓穴。範式趕到後叩拜靈柩說:「元伯,您可以走了。生死異路,從此永別了。」參加葬禮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動的流下眼淚。範式就拉著引棺的繩索牽引靈柩,靈柩這才緩緩向前。然後他又留在墳地,為元伯修墳種樹才離開那裡。

『伍』 歷史上反應朋友之間的友誼的故事還有( )( )

歷史上,反應朋友友誼比較有名的就是伯牙絕弦(伯牙和鍾子期)、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2、管鮑之交

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5)歷史上友情的故事擴展閱讀

除了上述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外,反應朋友友誼的還有桃園三結義、負荊請罪。

1、桃園三結義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陸』 古代的友情故事

1、古代有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2、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兩個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後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統兵抵禦,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

皇帝命令郭子儀率兵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功卓越著。

3、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4、捨命之交

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

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莫逆之交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為頭腦,以有為脊背,以死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為一體就可以成為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為好朋友。

『柒』 中國歷史上關於友誼的故事

藺相如與廉頗

在戰國時期,趙國屬於有道之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大。主要內靠大臣藺相如以德治國,管理國事。外靠大元帥廉頗,英勇善戰,保衛國土。人民才過上太平日子、安樂生活,百姓無不感激趙王用人英明。

那時侯,趙國在邯鄲建都,內有藺相如,外有廉頗,一文一武,忠心耿耿,盡心盡責,成為趙王左右兩翼。歷史鑒證:「君無良臣國運衰,將無良友吃敗丈。」這話千真萬確,藺相如生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事,寧願委屈自已,也不肯讓國家受到一點損失。所以,人們稱:為海相。廉頗大將生性好強,由於屢建戰功,戰勝齊、魏、燕等國,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上卿,自以為功勞蓋世,驕滿朝崗。藺相如原來只是趙國宦官繆賢的家官。趙惠文王時,得到了楚國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後,送信給趙王,願意拿15座城邑換取寶玉。趙國君臣怕秦國欺騙,又懼怕秦國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繆賢舉薦了藺相如,趙王就派他捧著寶玉到了秦國去。秦王在章台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把寶玉獻上秦王十分高興。藺相如見秦王沒有割讓15座城邑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寶玉上有個小斑點,請允許我指給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寶玉交給他,藺相如後退幾步,靠著殿柱,憤怒地說:「我看到大王沒有誠意將城邑交給趙國,所以我又把寶玉收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寶玉和我的頭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寶玉,連忙答應割城給趙國。藺相如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在朝堂上設大禮接見,才獻上寶王。秦王知道無法強取,只好假意答應。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會違背諾言,便派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打扮成為老百姓,從小路把寶玉送回了趙國。秦王齋戒後,藺相如又對秦王說:「秦國歷代國君,素來不堅守盟約,現在秦強趙弱,如果秦國真有誠意,就先割讓15城邑給趙國,趙國不敢留下寶玉得罪大王。」秦王見無法騙取寶玉,只好作罷。藺相如回國後被任命為上大夫。

過了兩年後,秦王約趙王在澠池進行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不打算去赴宴。廉頗、藺相如認為趙王不去,就表示趙國軟弱膽小。這時,才趙王決定赴會,由廉頗、藺相如跟隨前往,廉頗一直送到邊境處。在澠池宴會上,秦王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說:「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一回瑟吧?」趙王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立即記下了這件事。這時,藺相如上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的音樂,我獻上瓦缶請秦王為趙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氣,不答應。藺相如捧著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請他敲,秦王仍不肯。藺相如說:「你如果不敲,我就在這五步之內,拿我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要殺藺相如,藺相如大聲呵斥,侍從們都潰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便回頭招呼趙國史官也記下了這件事。秦國的大臣要求趙國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相對地要求秦國拿出都城咸陽向趙王獻禮。一直到宴會完畢,秦王始終無法壓倒趙國。這時,廉頗巳在邊防布署了大量軍隊,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趙王回國後,晉升藺相如為上卿,這時廉頗有點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頗一時與藺相如對立起來,不可開交,處處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頗大道阻攔,藺相如繞小道行,廉頗小巷檔道。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種情況下,不少官員向藺相如敬言說:「你身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此受這么大恥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風亮節,不知情者,會認為你有短處,怕廉頗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寬讓,廉頗更會得風揚碌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藺相如堅持穩定不動搖,以和為貴,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顧全大局。有一天,秦軍前來侵犯趙國領土澤州大地,趙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頗大元帥領兵出征。廉頗連夜啟程,發兵澤州。在路上心裡想,時機來了,如果藺相如敢在糧草後勤上發難,寧願丟了澤州,也要和藺相如說個高低,有藺無廉,有廉無藺。他沒想到藺相如先行一步,親自出馬,來在澤州大地莒山腳下,將糧草備足備妥,對營坊安排的停停當當。廉頗領大軍到此後,見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稟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親自用戰刀,在莒山砍下幾把荊條,背在肩上到藺相如勤後住地,跪在帳蓬門外——負荊請罪!並高聲吶喊:「傲則誤國,罪該受刑……。」藺相如明白廉頗一片赤膽忠心,立刻走出帳蓬,將大元帥扶起,讓進內屋,熱情接待。從此留下《將相和》的美名傳遍全國。

據傳言:東莒村是藺相如的故里,原叫藺家莊,自從廉頗負荊登門請罪後,藺相如為了讓後人吸取教訓,懂得和則貴的道理,才把藺改為莒,其意草頭下兩個口,上下一心,互相寬讓,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後人自己死後,一定葬在廉頗負荊之樹下。所以,藺相如的墳墓葬在莒山頂上。從此這座山,叫:莒山。藺家莊叫東莒村。當地人們為了記念藺相如,在莒山的正頂修下了藺相如祠堂廟,每年陰三月十八日,廟會三天,以表記念。

『捌』 十則名人的友誼故事

1、范仲淹和王質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捲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

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生死之交的故事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贊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後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3、「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唐代文壇上,卻有兩個文人給後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來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經常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為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那年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休戚相關的命運,把白居易與元稹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一生交誼很深,世人稱為「元白」。

4、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

「管鮑」指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鮑步牙兩個人。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之後,鮑步牙知道管仲家裡十分貧困,總是多分給管仲一些,絕不認為管仲貪心;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事時,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觀條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鮑叔牙深知並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幹得不出色,而是時機和運氣問題……管仲深情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後來推薦管仲做了齊國之卿,幫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齊國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現在,人們常以「管鮑之交」形容友誼篤厚。

5、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並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

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願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

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裡去,一連幾個鍾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後,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

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

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後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於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6、周恩來和張學良

周總理和張學良將軍沒有見過幾面,可是他們卻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在西安事變後,他們才見過第一次面,不過他們卻是一見如故。當得知張學良准備和一起回到南京時,周總理心急如焚,趕忙跑到機場勸阻,不過當他到機場時,飛機已經起飛了。

在張學良被軟禁後,周總理曾想盡辦法營救,奈何沒有成功。在周總理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沒有忘記張學良。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不能忘了兩位張先生啊,他們都對國家做過貢獻。

7、魯肅和周瑜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里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

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208年,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

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斗爭。

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

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一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玖』 歷史上關於友情的感人故事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葯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太宗攻佔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一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卜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台。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愴。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牆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說: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總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稱為賢相。可是無法形容他的偉大,德行可說是相當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禍內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談自己的功勞,王圭、魏徵勸諫國君,而房玄齡、杜如晦讓位給他們,李世績、李靖善於統御部眾而房玄齡、杜如晦採用他們的意見,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卻把善處歸給國君。說他們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當的

『拾』 歷史上關於偉大友誼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家,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後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 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後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寧割席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 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朋友比狀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學家白敏中在青年時,與疏言灑脫的賀拔甚是好 朋友,兩人一起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王起欣賞白敏中的才學,想取他為狀元 ,但不滿意於他與賀的交往。於是派人帶信給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於是就拒絕賀的來 信,但是事後他又後悔了,就跑出去追賀將事情告訴了他,然後說:「狀元有什麼了不起, 難道比朋友更重要嗎!」兩人於是開懷暢飲,王起知道後,反而一起錄取了他倆。

真假朋友

明代學者蘇竣在《雞鳴偶記》中,對真正朋友還是虛假朋友作了區分。他 指出,道義互相砥礪,有過失互相規勸,這樣的朋友為「畏友」,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危 急關頭,都能生死相依,這樣的朋友可稱密友;而以甜言蜜語來迎合人,以吃喝玩樂論交情 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爭奪,遇災禍就相互傾軋的人是「賊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友情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