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的譚姓名人
1、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
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
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2、譚綸
譚綸(1520年—1577年),字子理,號二華,漢族,江右民系,江西宜黃縣譚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以防禦侵擾沿海的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倭寇。
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受任福建巡撫,剿滅福建倭寇,收復興化。隆慶二年(1568年),出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自居庸關到山海關,修建防禦台三千座,加強東北防務。
史稱其「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明神宗即位後,被起用為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少保。
萬曆五年(1577年),譚綸去世,年五十八。
追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譚綸喜愛戲曲,促成海鹽腔與弋陽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戲劇力量「宜黃腔」。著有軍事著作《說物寓武》二十篇。
3、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
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
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4、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5、譚獻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原名廷獻,一作獻綸,字仲修,號復堂、半廠、仲儀(又署譚儀)、山桑宦、非見齋、化書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託」,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為長。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
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104闋。
⑵ 姓譚的歷史名人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
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譚平山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
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幹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33年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開展的反「羅明路線」斗爭中受打擊,調國家保衛局任科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並兼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任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1946年7、8月間,與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同年冬兼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與許世友指揮部隊在山東內線作戰,和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在淮海戰役中任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戰役的領導和指揮。1949年5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1952年秋任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調中共中央任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10月後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受到殘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來工作,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譚人鳳
譚人鳳(1860—1920),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清咸豐年農歷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譚人鳳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幹,在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
譚鍾麟
譚鍾麟(1822-1905),字雲覲,號文勤。譚延闓之父;光緒五年(1879)任浙江巡撫,加兵部尚書銜。他派人清查土地,核實漕平,更定厘稅,治浚河道,鼓勵商運,修築炮台,重建文瀾閣並珍藏乾隆帝賜予的「四庫全書」,名震一方。兩年後,調任陝甘總督。為准備新疆建立行省,他於八年(1882)曾奏請在新疆南路設置丞倅牧令道員;十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後,他為改變每年向新疆調運糧餉徵用大批民車的做法,專設官車局,減輕了百姓負擔。為解決鹽販哄抬鹽價問題,他制訂就場征課法,使食鹽價格下降。還在蘭州創建求古書院,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創建河西精舍,選拔文人學者著書講學。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他上奏朝廷,請求率軍迎敵,未允。十四年(1888年)黃河決口,主動籌集60萬兩白銀援助河南修堤、賑災。任陝甘總督六年半,陝甘文化和經濟均有發展,庫儲銀百餘萬兩,各州縣積谷數百萬石,比他就任時增長十倍以上。十四年(1888)以目疾開缺回籍養病。十七年(1891年)春奉旨入京,以尚書銜補吏部左侍郎,後歷任戶部左侍郎、工部尚書、閩浙總督、四川總督等職。二十年(1894年)加賞太子少保銜。二十一年(1895)春調任兩廣總督,曾力排眾議,禁賭查盜,維護治安,但終不能暢行其志。二十五年 (1899年)冬奉旨回京,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三十一年(1905年)逝世,謚文勤。 [1]
譚其驤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獲燕京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 他對中國歷代疆域、政區、民族遷移和文化區域做了大量研究,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均有精闢見解,建樹頗多。主要著作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
⑶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分布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
譚峭(860或873——968或976),字景升,唐末五代著名道家學者,從小愛好黃老諸子後長大成為道士。泉州府清源縣(今屬莆田市華亭)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其說多本黃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譚峭的《化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典美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著作《化書》內涵物理、化學、生物、醫葯等科學,可謂是一名了不起的古代科學家。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⑷ 姓譚歷史人物
譚震林:1902-198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⑸ 歷史上譚姓的名人
譚嗣同
⑹ 譚姓的歷史名人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⑺ 譚姓氏的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年3月來10日-1898年9月28日),字自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早年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學》《獄中題壁》等。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
⑻ 歷史上姓譚的名人有哪些
譚嗣同、譚政、譚振林等著名人物
⑼ 歷史上有哪些姓譚的古代名人,他們各有哪些事跡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
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幹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33年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開展的反「羅明路線」斗爭中受打擊,調國家保衛局任科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並兼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任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1946年7、8月間,與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同年冬兼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與許世友指揮部隊在山東內線作戰,和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在淮海戰役中任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戰役的領導和指揮。1949年5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1952年秋任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調中共中央任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10月後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受到殘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來工作,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⑽ 譚姓的歷史名人分別是干什麼的
譚夢生:[清]字覺庵,山東濰縣東關人。喜畫梅、蘭、竹、菊。《藝林小詠、濰縣志稿》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元:[明]吳(今江蘇蘇州)人。善山水,有溪亭消暑圖。《退齋心賞錄》
譚燧:[清]江蘇常熟人。工畫山水松石。《畫囊》
譚雲龍:[清]一名化龍,山東濰縣東關木工,幼失學而姿性靈敏,仿邑令鄭燮書、畫幾於亂真。又酷嗜金石,所著印譜若干卷,黃縣賈筠生相國為之序。曲阜桂馥,教授萊州時驚其畫神似鄭燮,因以子猶字之。與掖縣習雲升交最厚,每至掖,必主其家。《濰縣志稿》
譚紹隆:[清]字道興,江蘇常熟人。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武進士。工書,得圭峰碑筆意。《常熟縣志》
譚宗浚:[清](一八四六至一八八八)原名懋安,字叔俗,廣東南海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榜眼。授編修,官四川學使,雲南鹽茶道。工書,長詩文,熟於掌故。有遼史紀事本末、(www.yw11.com)希古堂詩文集。《益州書畫錄續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
譚氏:[明](一六○六至一六四三)女。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昌言第三女,宣府推官陸浚睿妻。工書法,兼善繪事。卒年三十八。《雅坪文稿》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曉 :(生卒年不詳 )。字鏡川,明嘉靖時人。世居常熟湖鄉。該鄉因地勢低,常有澇患,鄉民多棄田業漁,荒蕪田畝以萬計。譚曉與兄譚照購回,鑿池養魚,圍圩植糧;地較高者廣種果樹;窪者種茭白菱芡。因悉心經營,地盡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數萬計"。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數侵常熟,縣令王鐵募金築城,譚氏兄弟獨任4萬余金修固城防。時人稱為"譚半城"。後遇荒年,譚氏還散米賑飢,又斥資築東門至崑山界岸勝10萬余丈,建石橋18座,以利行人。譚曉歿後,邑人紀念他,曾建專詞,兄照並祀。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舉人。屢赴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幕。後署秀水縣教諭。又歷任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松等縣知縣。後去官歸隱,銳意著述。晚年受張之洞邀請,主講經心書院,年余辭歸。
譚先哲:字光美,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累官司戶部郎中。時事利弊,多有陳疏,律已矜慎,不可少干以私,辭官還鄉後,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可望破遵義,據貴陽,後清兵至遵義,可望西逃,連破城邑。譚先哲聞可望軍至,率眾走,保衛東長沖囤,避之,率家人南拜永曆皇帝,囤破,先哲及妻劉氏被執,不屈,雙雙被害。大清乾隆中賜謚烈愍。
譚湖:(1852—1922),字平波,俗稱譚老平,淇縣南大李庄人。20歲時,拜石奶奶廟辛老常為師,開始學醫。30歲左右獨立行醫,兼開葯鋪。後收徒弟五六人,善治從不收診費,售葯也很便宜,在群眾中享有盛譽。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鑫培:(公元1847年-公元1917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湖北武昌人。他藝名「小叫天」。擅長老生京戲,他善於革新,為京劇老生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極其深遠,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譚人鳳:(公元1860年-公元1920年):同盟會元老,湖南隆回人。他積極參與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對組織和推動長江流域革命,起有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後,又積極投身於討袁革命中。著有《石叟牌詞》。
譚平山:(公元1886年-公元1956年):廣東高明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發起組織廣州共產主義小組,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海外,後與鄧演達組織第三黨(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積極主張抗日,建國後曾任人大常委、民革副主席。
譚錫疇:(公元1892年-公元1952年):著名地質學家,河北吳橋人。他是我國第一批地質學家之一,在我國許多省區從事過最早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尤其是山東白堊紀地層古生物調查(最早發現我國的恐龍化石)、四川西康地質礦產調查具有開創性意義。曾在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校任教,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地質人才。
譚天度:(公元1893年-公元1999年):廣東高明人。1920年參加革命,為廣州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之一,與譚平山、譚植棠(亦為廣東高明人)並稱「譚氏三傑」。參加了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期間參與創建並領導了東江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期間在香港從事統戰工作。他是目前為止中共歷史上年齡(享年)最大的黨員。
譚冠三:(公元1908年-公元1985年):湖南耒陽人。1928年參加秋收起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譚廷襄: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清代官員,歷任直隸總督、刑部尚書等職。譚紹光: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將領。因在摧毀江南大營及攻克蘇杭的戰斗中有功,被封為慕王,後在蘇州被叛徒刺殺身亡。
姓譚的名人男性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 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是一位在大中華地區有影響力的流行歌手與電影演員。曾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是於1970年代至現在的樂壇巨星,曾在1984至1987年度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連續四屆獲得「最受歡迎男歌星」獎,1996年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獲得「金針獎」。當被問及有關年齡問題時,他常自稱「年年皆為二十五歲」。譚詠麟擅長演唱浪漫情歌,代表作有《愛在深秋》、《愛的根源》等。2008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頒發的榮譽勛章。
譚盾:作曲家。湖南長沙人。1976年入湖南省京劇團任小提琴演奏員。198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86年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理論碩士學位。1983年獲國際韋柏室內樂作曲比賽二等獎。作品有交響樂《離騷》、弦樂四重奏《風雅頌》、《交響序曲第一號》等。
譚自烈:教授。四川墊江人。1940年畢業於重慶大學化學系。1947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生院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曾任中央大學副教授、教授。1953年後,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長沙工學院教授,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系主任。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對有機聚碳烷和碳化硅纖維研究較深。
譚友夫:河南新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師宣傳員、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一分校教導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團政委。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7年後,任晉冀魯豫軍區旅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戰軍旅政委、陝南軍區分區司令員。參加了百團大戰和邯鄲、淮海等戰役。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歷任副軍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後勤部部長,安徽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譚錫疇:地質學家。直隸(今河北)吳橋人。1916年畢業於工商部地質研究所。後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進修。回國後任職於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曾在山東蒙陰發現大量保存完整的恐龍、魚類等化石,確定當地地層時代為中生代的早白堊世,糾正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認為是二疊-石炭紀的錯誤。著有《山東淄川博山煤田地質》、《四川西康地質發育史》、《四川峨眉山地質》等。
譚佳星:2015年中國好聲音.汪峰,夢想班第2名..
譚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廣東開平人。民國25年(1936年)上海復旦大學商科畢業。民國28年美國紐約大學研究院國際貿易系畢業。回國後,任華業信託公司、華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南信託銀行常務董事等職。民國37年赴香港,任香港華商總會理事。1950年經中央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去信動員,從香港回上海。1956年後任公私合營上海房產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六、七屆中央監察委員、民革上海市七屆委員。
譚富:廣東人。譚星弟。初系廣東三合會成員。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屬下大將。1854年參加起事,圍攻韶州不克。次年夏,往湖南,尋至江西,加入太平軍。約於1857年後,隨翼王石達開獨立行動,自贛赴浙、閩、湘、桂。1860年1月,和譚星等脫離石達開東走,旋轉戰粵、湘、贛邊境,12月入閩,戰武平,次年4月抵江西,與李世賢會合,隸其麾下。後隨軍戰於浙江,守嚴州。1862年為忠劬朝將。次年1月初,走浦江,後升天將。1864年春,為取糧進江西,戰於建昌,攻宜黃,尋封陪王,由贛至閩。1865年5月敗於永定劍灘,隨後入粵,守鎮平,8月叛降清朝,並更名德恩。
譚政:湖南湘鄉位於漣水(湘江的支流)河畔,湖南最早的書院就建立在這山清水秀的湘鄉。離湘鄉不遠處有一座風景優
譚千秋:男,中共黨員,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步雲橋鎮岩前村人。1978年3月,以優異成績考入湖
譚震林: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十年內戰時期,歷任湖南省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中國工農紅
譚定良:譚定良,別號瀘水人。江西省安福縣人。江西省書協會員,安福縣美術書法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譚雪生:(1921.1—) 別名譚渡,廣東開平人。 擅長油畫。1946年畢業於國立藝專西畫系。 曾任華南文藝學院美
譚勇:(1918.8—) 號怯庵 ,廣東四會人。 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 早年參加嶺南畫派《民間畫會》。
譚百辛:(1930.12—)原名譚伯辛,廣東陽江人。擅長版畫、中國畫。1949年參軍,十四軍文化處美術創作。
譚興渠:(1929.11—)布依族, 貴州獨山人。 擅長現代彩墨畫、 扎染、蠟染藝術。 195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譚全昌:(1949.8—) 遼寧東港人,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為吉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
譚紅:1981年畢業於四川美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四川美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參加日本著名畫家。
譚根雄:(1956.2—)上海人。擅長油畫。198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美術系副
譚鑫培:(1847一1917):著名京劇藝術家,湖北江夏人。他在藝術 創造上成就卓著,為京劇老生表演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影響極其深遠,有「伶界大王」的美譽。 譚派主要劇目有《定軍山》、《失空斬》、《珠簾寨》、《桑園會》、《擊鼓罵曹》、《四郎探母》、 《王佐斷臂》等。傳人有劉春喜、賈洪林、貴俊卿、余叔岩,兒子譚 小培,女婿王又宸,孫子譚富英等人。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 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著有《譚有夏 合集》
譚國玉:山東文登鋪集鎮東譚家口村人,生於哈爾濱,1949年07月參軍入伍,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保送入軍事工程學院工程兵工程系學習。畢業後留學蘇聯古比雪夫工程學院,獲副博士學位。(www.yw11.com)曾任總參工程兵部副部長、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少將軍銜。
譚乃達:1938年6月生,男,漢族,吉林農安人;中共黨員,中將軍銜。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五大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譚輔烈:(1903-1982)男,國民黨陸軍中將。江蘇高郵樊川人(現揚州江都樊川人)。黃埔一期。
譚仲池:漢族,1949年10月出生,197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瀏陽人,曾任長沙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現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文聯主席。
譚棲偉:男,土家族,1954年8月生,重慶石柱人,重慶市委黨校研究生,1973年3月參加工作,197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市委移民工委書記(兼),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等職務。
譚耀宗:1949年12月出生於香港,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民建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主席。
譚躍進:少將 出生於1958年02月;男;研究生學歷;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與管理學院院長、專業技術少將、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軍事裝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譚仕祿:男(1944.04---)少將軍銜,也有些資料稱作「譚世祿」,重慶萬州區沙坪壩人,中共黨員,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畢業。1991年06月晉升為少將軍銜。
譚知耕:河南新縣人。1929年參加光山縣農民赤衛軍。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四軍連指導員、第三十一軍軍部參謀。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譚富吉:(1934—)海軍少將,湖南湘鄉人。曾任海軍廣州基地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85年08至1990年06月任海軍廣州艦艇學院政治委員。1988年0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軍銜。
姓譚的名人女性
姓譚的名人,譚姓名人
譚晶:女,中共黨員,著名的青年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總政歌舞團獨唱演員。1998 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隨即考入總政歌舞團,現為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山西省青聯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www.yw11.com)第十九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2006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研究生班,成為我國第一個通俗唱法碩士學位獲得者;2009年5月入黨,現在讀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研究生。
譚維維:(Sitar tan)是內地知名女歌手,2006年《超級女聲》全國亞軍。2010年,以一首備受爭議的《譚某某》讓世人驚艷,其歌詞犀利且個性,譚維維表示這次真正做了一次自己想要的音樂,維維表示其歌詞完全是自嘲之前的自己,自稱自己現在是「搖滾憤青」份子,現在的音樂多了獨立感完全屬於自己想法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