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史記中有名的故事
1.背水一戰
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
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2.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
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3.王侯將相
秦朝末年,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造成民不聊生。為了修築北方的長城,募集許多勞工。陳勝、吳廣等因為大雨延誤行程,按律當斬,他們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揭竿而起,其他豪傑也蜂擁而起,起義軍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4.取而代之
項籍是下相人,字羽。當初起兵反秦時,年紀二十四歲。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大將項燕,是被秦國將領王翦(jian)殺死的。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將領,封在項地,所以姓項。項籍年輕時,學習文字知識沒學成,離開,去學劍,又沒學成。
項梁很生他的氣。項籍說:「學文字能夠記寫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學劍只能對抗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對抗萬人!」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很高興,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沒學完。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yuè,悅)陽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qí,齊)縣獄掾(yuàn,願)曹咎寫了說情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情才得以了結。
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項籍一起逃到吳中。吳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每當吳中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做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青年,藉此來了解他們的才能。
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項梁與項籍一起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亂說話!這是要滅族的!」項梁因為這件事認為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舉起大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的子弟,全都畏懼項籍了。
5.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懷疑有人要謀害他,派江充去調查。江充借機殺了競爭對手,並把矛頭指向太子劉據。劉據忍無可忍殺了江充,漢武帝發兵捉拿劉據。劉據向任安求救,任安假裝接受但不出兵,被漢武帝知道後以他坐觀成敗有二心而治罪。
史記影響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
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貳』 史記上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軒轅天子
網開一面
囊血射天
酒肉池林
左支右絀
焚書坑儒
指鹿為馬
拔山扛鼎
先發制人
破釜沉內舟
鴻門宴
項庄容舞劍,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
無顏見江東父老
一敗塗地
約法三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運籌帷幄
高屋建瓴
卧薪嘗膽
鳥盡弓藏
一狐之腋
招搖過市
韋編三絕
鴻鵠之志
積毀銷骨
毛遂自薦
脫穎而出
歃血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怒發沖冠
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
紙上談兵
一字千金
奇貨可居
圖窮匕見
背水一戰
肝腦塗地
多多益善
雞鳴狗盜
狡兔三窟
回答者: 冷酷無情3 - 童生 一級 3-22 14:31
軒轅天子
網開一面
囊血射天
酒肉池林
左支右絀
焚書坑儒
指鹿為馬
拔山扛鼎
先發制人
破釜沉舟
鴻門宴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霸王別姬
四面楚歌
無顏見江東父老
一敗塗地
約法三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運籌帷幄
高屋建瓴
卧薪嘗膽
鳥盡弓藏
一狐之腋
招搖過市
韋編三絕
鴻鵠之志
積毀銷骨
毛遂自薦
脫穎而出
歃血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怒發沖冠
刎頸之交
膠柱鼓瑟
紙上談兵
一字千金
『叄』 史記上有哪些歷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徑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他小小年紀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但項羽卻說:「念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學好了也只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項梁聽項羽這么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項羽學習兵法。項梁本人因善於結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麼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傑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經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賓士而來,都獃獃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回到家裡,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干一番大事業,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來以後,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殺掉了當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過了不久,有消息傳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趕快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面前線挺進。一些零散的反秦隊伍,如陳嬰、英布、呂臣等率領的武裝,都紛紛投奔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使這支部隊一下子增長到六七萬人。但是這時陳王已經被叛徒庄賈殺死,張楚政權已經四分五裂。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商量要公推一個起義軍的首領。這時候,有個叫范增的70多歲的老頭子趕來獻計,他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不幸。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死在秦國,楚國人至今懷念著他。您從江東起兵,有很多人前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人們希望您恢復楚國。您如果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就一定能夠號召更多的老百姓。」項梁覺得范增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人四處尋訪楚懷王的後代。沒過多久,大家找到一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這時他才13歲,正替人家當放羊娃。於是項梁帶領大家把熊心立為楚王,為了順應楚人懷念故國的心情,仍稱他做「楚懷王」。這個消息傳開以後,果然又有很多人趕來參加項梁的隊伍。
項梁把楚懷王安置在盱眙(今山東省盱眙縣東北),自己帶兵繼續西進。他在東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打敗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東北)東面大破秦軍,接著又攻下了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南)。這時候,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復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項梁命令項羽和不久前來投奔他的劉邦帶兵急速西進。項羽和劉邦殺死了秦朝的大將李由。章邯見形勢危急,趕快請秦朝政府派援軍,乘著項梁得勝後驕傲自滿,沒有防備的機會,偷襲定陶,殺死了項梁。項梁一死,起義軍的隊伍受到很大損失,項羽、劉邦、呂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採取守勢。
再說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認為楚軍元氣大傷,用不著擔心了,於是把項羽他們撇開不管,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王和他的謀臣張耳、陳余沒有防備秦軍的進攻,一戰就敗,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固守。章邯派大將王離和涉間把巨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般,秦軍在城外布成了鐵牆般的防線,章邯自己則率領主力運輸糧草,供應王離的圍城大軍。
趙軍被圍困得頂不住了,趕緊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授趙大軍早就趕到了,但一見秦軍勢力強大,誰也不肯充當那碰石頭的雞蛋,都縮頭縮腦地遠離秦軍駐扎。
再說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趕緊准備援軍,派宋義為上將軍,叫他帶著次將項羽、末將范增北上救趙。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拚殺,一個個摩拳擦掌,鬥志很旺。但是宋義卻是一個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語取得懷王的信任,騙取了兵權,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當他走到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的事。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里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裡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拼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沖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項羽遭到一場搶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怒哼哼地走出了軍帳。宋義沖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兇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沖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暴脾氣,怎麼會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宋義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zhāng)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斗,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斗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章邯帶領殘兵敗將後退了幾十里,派人到咸陽去求援兵。但趙高正忙著奪位,一個援兵也沒派,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率領剩下的秦軍投降了項羽。巨鹿這一場惡戰,項羽的楚軍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強大的秦王朝已經無力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了。不久,劉邦的隊打進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項羽立即帶兵西進,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范曾卻對他說:「如果你想永遠稱為大王,就必須殺死劉邦。」但是項羽心想:「曾經是朋友,為是么一定要成為敵人?」在鴻門宴上你一再推延不願意殺死劉邦,還把劉邦封為漢王,可誰又有知道英雄相惜的情意呢?你敗了,敗得一塌糊塗。盡管你「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你也只能突圍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損。對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鄉——江東。烏江江心有一條船,度過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
但你不願意度過烏江,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認為大勢已去,難有回天之力了。
『肆』 《史記》中有哪些故事
《史記》中鴻門宴,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指鹿為馬,紙上談兵等故事。
1、鴻門宴。指回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答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3、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親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後鑿沉舟只,只帶三天干糧。
4、指鹿為馬。該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
5、紙上談兵。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伍』 史記中有哪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請例舉出
著名的有:
軒轅天源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陸』 史記有哪些歷史故事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
孔子和弟子們在曠野里挨餓。
孔子就把子路喚來說:「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中踟躇無助。)吾何為於此?」,子路說:「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人之不我行也。」(難道是我們所行的道義並非『仁』么?人們不相信我們,才不會照我們說的去做。)孔子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言非兕虎而循曠野也。」子路若有所思地下去了。
子貢進來,孔子又說:「賜,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恭敬地回答道:「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老師就不要自責了吧?)」「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言良農能善種之,未必能斂獲之。」子貢很慚愧地下去了。
顏回進來。孔子說:「回,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這才面露喜色,欣然而笑道:「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柒』 史記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1、負荊請罪
趙國的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本就看藺相如不順眼,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馬就火冒金星,不服氣了,並且暴跳如雷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於是他拉下老臉,脫下戰袍,心甘情願的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負荊請罪」。
2、鴻鵠之志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陳涉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被人僱傭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
就對一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富裕了,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3、毛遂自薦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當時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援。
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部隊抵達前線,就大敗秦軍,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5、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