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芭蕾舞經歷的各各歷史時期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芭蕾,歐洲古典舞蹈,由法語ballet音譯而來。芭蕾舞孕育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後半專葉開始在法國發屬展流行並逐漸職業化,在不斷革新中風靡世界。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
❷ 誰知道中國舞蹈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嗎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在人類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會性,在他們組織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舞蹈就是產生這種感應力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獰獵還是戰爭,都是整個部落一起行動,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部落為了有個共同標志,這就出現了圖騰。圖騰不僅作為部落區別的標志,同時亦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禱告或慶賀,都對著圖騰跳舞,這叫圖騰舞蹈。圖騰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樣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們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緣關系,跳這種舞野牛就會出現並讓他們獰獵:澳洲土人跳他們的圖騰蛇舞時,舞者紋臉紋身,作為對自己部落祖先的紀念。龍和風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由於各個部族互相歸並,一個圖騰已經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於是把兒種圖騰特徵,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綜合成龍的形象,以孔雀、山雞等特徵綜合成鳳的形象,用它們代表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作為"帝德"與"天成"的標識。後來才把龍和風當作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
原始社會解體,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從此,圖騰崇拜開始和巫術迷信相結合。因而就產生了巫舞。圖騰崇拜和巫術雖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兩者性質不同,活動形式也不相同。圖騰是原始人類崇拜的偶像,而巫師則是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圖騰舞蹈是社會性的集體舞蹈,而巫舞則是巫師的表演。在巫術中,歌和舞被利用為巫術的手段,製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以保證巫術的成功。從舞蹈發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圖騰舞蹈前進了一大步,它從比較粗糙的集體舞蹈轉向專業的、個人的舞蹈表演,而且還表現出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巫舞十分盛行,規模宏大,形式和內容都相當豐富。
奴隸社會末期,巫舞逐漸向娛君娛種的方向發展。男巫已開始改為女巫。從此巫就失去了原來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大規模地發展;分為祭祖性質的樂舞和宴飲助興的樂舞。中國的漢魏和隋唐時代,是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宮廷內設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樂府、太常寺、梨園等機構,訓練和培養宮廷樂舞演員和樂員。唐玄親和南唐李後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東方國家如印度、日本、朝鮮等,同樣也有專供皇室享用的樂舞和舞伎。在歐洲,古希臘、羅馬的宮廷舞蹈原來也是很興盛的,自酉羅馬滅亡後,整個歐洲為教權所統治,娛樂性舞蹈被中世紀教會認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帶有世俗性質的民間舞蹈仍獨立於宗教舞蹈之外而發展,直到文藝復興以後,宮廷舞蹈才重新恢復。
西方17世紀後的宮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娛樂舞蹈,皇帝也一樣參加跳舞。這種舞蹈是向民間吸收了若千種舞蹈形式,由舞師加以改造和傳授,以適應宮廷中的社交儀式,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從歐洲宮廷舞蹈發展而來的,首先是屬於宮廷中專有的表演,後來轉移到劇場中去演出。它制訂出一整套技術規范和要求,所以稱之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講究形式規范的舞蹈,它傳播面很廣。20世紀初,現代舞在酉方興起,這種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產生的,後來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出許多舞蹈派別。它總的傾向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們自己的表演體系和理論體系。現代舞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較為流行。
在舞蹈發展史上,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忽視,其實只有民間舞蹈才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舞蹈源泉。歷代統治者都懂得向民間舞蹈吸取營養,但他們叉千方百計去禁止民間舞蹈的活動。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它並不因為被禁止而停止發展,也不因為被宮廷吸收而改變其固有的鄉土特色,它始終是以絢麗多姿的風貌
❸ 舞蹈發展史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生產勞動而產生的。動作和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人的手腳總是要活動的,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重復過程中,就產生有規律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在人類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會性,在他們組織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舞蹈就是產生這種感應力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獰獵還是戰爭,都是整個部落一起行動,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部落為了有個共同標志,這就出現了圖騰。圖騰不僅作為部落區別的標志,同時亦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禱告或慶賀,都對著圖騰跳舞,這叫圖騰舞蹈。圖騰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樣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們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緣關系,跳這種舞野牛就會出現並讓他們獰獵:澳洲土人跳他們的圖騰蛇舞時,舞者紋臉紋身,作為對自己部落祖先的紀念。龍和風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由於各個部族互相歸並,一個圖騰已經不能代表整個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於是把兒種圖騰特徵,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綜合成龍的形象,以孔雀、山雞等特徵綜合成鳳的形象,用它們代表最高統治者一姓的祖先,作為"帝德"與"天成"的標識。後來才把龍和風當作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
原始社會解體,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從此,圖騰崇拜開始和巫術迷信相結合。因而就產生了巫舞。圖騰崇拜和巫術雖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兩者性質不同,活動形式也不相同。圖騰是原始人類崇拜的偶像,而巫師則是作為人與神之間的橋梁;圖騰舞蹈是社會性的集體舞蹈,而巫舞則是巫師的表演。在巫術中,歌和舞被利用為巫術的手段,製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以保證巫術的成功。從舞蹈發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圖騰舞蹈前進了一大步,它從比較粗糙的集體舞蹈轉向專業的、個人的舞蹈表演,而且還表現出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巫舞十分盛行,規模宏大,形式和內容都相當豐富。
奴隸社會末期,巫舞逐漸向娛君娛種的方向發展。男巫已開始改為女巫。從此巫就失去了原來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大規模地發展;分為祭祖性質的樂舞和宴飲助興的樂舞。中國的漢魏和隋唐時代,是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宮廷內設有專門管理收集樂舞的樂府、太常寺、梨園等機構,訓練和培養宮廷樂舞演員和樂員。唐玄親和南唐李後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東方國家如印度、日本、朝鮮等,同樣也有專供皇室享用的樂舞和舞伎。在歐洲,古希臘、羅馬的宮廷舞蹈原來也是很興盛的,自酉羅馬滅亡後,整個歐洲為教權所統治,娛樂性舞蹈被中世紀教會認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帶有世俗性質的民間舞蹈仍獨立於宗教舞蹈之外而發展,直到文藝復興以後,宮廷舞蹈才重新恢復。
西方17世紀後的宮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質為主的娛樂舞蹈,皇帝也一樣參加跳舞。這種舞蹈是向民間吸收了若千種舞蹈形式,由舞師加以改造和傳授,以適應宮廷中的社交儀式,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從歐洲宮廷舞蹈發展而來的,首先是屬於宮廷中專有的表演,後來轉移到劇場中去演出。它制訂出一整套技術規范和要求,所以稱之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講究形式規范的舞蹈,它傳播面很廣。20世紀初,現代舞在酉方興起,這種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產生的,後來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產生出許多舞蹈派別。它總的傾向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們自己的表演體系和理論體系。現代舞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較為流行。
在舞蹈發展史上,民間舞蹈常常被人忽視,其實只有民間舞蹈才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民間舞蹈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它是一條永遠不會枯竭的舞蹈源泉。歷代統治者都懂得向民間舞蹈吸取營養,但他們叉千方百計去禁止民間舞蹈的活動。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它並不因為被禁止而停止發展,也不因為被宮廷吸收而改變其固有的鄉土特色,它始終是以絢麗多姿的風貌在民間廣泛流傳。
❹ 舞蹈銅雀女的歷史背景 和所要表達的 人物 情節 與寓意 !!!求高人指點 急
一、歷史背景:
1、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整個社會已進入了封建社會,但是樂伎卻仍然處於奴隸的地位,任人宰殺,沒有起碼的人身自由。
2、東漢(公元25——公元220)末年,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璋縣西南)修建了一個高高的舞台,命名銅雀台,在這台上養有專供侍宴觀賞的樂舞伎。曹操死後,這些伎人就遵照遺命,被幽鎖在銅雀台上,每月的初一、十五還要向曹操的靈位呈歌獻舞。風華正茂的妙齡少女被迫陪伴亡靈虛度一生,高台沉沉,悲風習習,其生不如死的苦況可想而知。
3、唐代(公元618——公元907)詩歌中有不少詠銅雀伎的篇章,其中有朱放的一首《銅雀伎》這樣寫道:「恨唱歌聲咽,愁飛舞袖正;西陵日欲暮,是妾斷腸時。」意思是歌聲嗚咽,唱不盡無限冤屈恨,舞袖沉沉,凝聚著滿懷愁緒。暮色籠罩著西陵,那就是伎人們悲傷欲絕的時分。
二、所表達的人物情節為:舞伎鄭飛蓬與鼓手衛斯奴從小相愛,但光彩照人的飛蓬遭魏王曹操、曹丕父子兩代的霸佔並倍受將官的欺凌,飛蓬因反抗被處死,已被挖去雙目的衛斯奴擊鼓相送,最後,飛蓬剪下一束青絲,輕輕放在戀人的身旁,踏著悲憤的鼓聲,一步步地走向刑場。
三、寓意:漢代是我國樂舞發展的一個高峰,而鼓舞則是漢代舞蹈的一個典型的代表。該舞從歷史文化的根源上,講述一個中華兒女與中華舞蹈文化在歷史夾縫中生存與傳承。
(4)舞蹈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銅雀伎》關於主人公的塑造 :
1、鄭飛蓬與衛斯奴。
舞劇中描述的是舞伎鄭飛蓬和鼓手衛斯奴之間的一場傳奇的愛情故事。鄭飛蓬和衛斯奴都是三國時期豪閥曹操所蓄的家伎,供豪門貴族在宴會之上賞玩取樂之用。舞姿美艷的飛蓬與自小一起習藝長大的衛斯奴相戀,卻無法擺脫被曹操等豪強霸佔、被眾將官的欺凌的悲慘命運。在慘遭百般凌辱之後,鄭飛蓬反抗不成無奈赴死,戀人衛斯奴則被剜去雙目,連鄭飛蓬在自己面前被拉去刑場都不得而知。
舞蹈展示在我們面前的鄭飛蓬是一個浪漫、堅強而又滿懷悲情的藝術者,又不得不在強權面前作為一個供權貴取樂的玩物。鄭飛蓬和衛斯奴這兩個角色代表的並非炙熱如火的階級革命情懷,而是在歷史的壓迫下偷生的小人物,是在歷史與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下古代樂伎人格中最為真實的一個側面。
2、曹氏父子與銅雀台。
區別於兩位主人公的藝術杜撰性,曹氏父子則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他們本身也有著非凡的詩詞與藝術成就。然而在這部舞劇中,曹操被塑造成為一個反面角色,是當時社會封建倫理與豪閥統治的典型代表。舞劇中描寫的他對鄭飛蓬舞姿的貪戀和褻玩的態度是推動故事發展與走向悲劇結尾的動力。曹操對待家中樂伎的態度可以說是殘暴的,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於建安十五年修建銅雀台,「妾與伎人,皆著銅雀台…每月朝十五,輒向帳前作妓」,以供其晚年宴樂之用。
《銅雀伎》中講述的就是銅雀台上兩位樂伎,舞伎鄭飛蓬和鼓手衛斯奴之間的故事。在這場舞劇之中,曹操和他所建的銅雀台既是故事中的人物與場景的一部分,又是對壓迫樂伎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具化體現,也是依託了漢末魏晉時期的社會史實對當時樂伎生活和藝術活動最為真實的描寫。
❺ 有哪些歷史人物與胡璇舞有關
和胡旋舞有關的歷史人物就是唐玄宗楊玉環和安祿山了。這幾個人和她關系最為密切。正是因為安祿山胡旋舞跳的好,也才深得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喜愛任他為干兒子也正是有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❻ 中國古代有什麼著名舞蹈
從舞蹈功能上分為:自娛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自娛娛人相兼的舞蹈,以及取悅神靈、祭祀祖先的舞蹈。
從發展史的角度分為:原始舞蹈、民間舞蹈、宮廷舞蹈、舞台藝術舞蹈和城市群眾性舞蹈。
按舞蹈類型、舞蹈門類可分為: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古典舞蹈
古代流傳下來,具有傳統審美特徵和典型性的舞蹈。
1民間舞蹈:
民間舞蹈(folk dance) 起源於人類勞動生活,它是由人民群眾自創自演,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及人們精神風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所以也稱為「土風舞」。
民間舞蹈多為載歌載舞的集體舞,舞蹈動作千姿百態,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這些舞蹈表現的內容有古代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戰爭經歷、圖騰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現代生活中各種傳統節日里人們表達歡喜之情的娛樂活動,有的則滲透了各種民俗、祭祀、禮儀活動的遺風。
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它沒有國家地域的界限,能夠溝通世界各國,因此是最社會化、最國際化的舞蹈。
2現代舞: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反映西方社會的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的舞蹈。在表現手法上,要求不斷創新,強調舞蹈家的個人風格。
現代舞最初是反對古典芭蕾而產生,曾一度水火不容,現在則互為影響,相互吸收、融合:現代舞吸收芭蕾的技巧和訓練方法,擴大自己的表現力;芭蕾則吸收現代舞的觀念和創作手法,形成現代芭蕾。
如果是具體的舞曲有 白紵舞 水袖舞 楊貴妃的霓裳雨衣舞 凌波舞 驚鴻舞這是我比較喜歡的
❼ 中國舞蹈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舞蹈
中國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藝術積累,在五千年以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舞蹈。
舞蹈是我國古代所稱「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樂則是一種綜合藝術形態。古人認為:「所謂詩表述思想感情,歌唱出它的聲音,舞蹈表現它的外在形象。三者都根源於人的內心,然後樂器隨之演奏。」樂就包含著詩歌舞樂這些基素。這門古老的藝術在它誕生之初,原是渾然一體,混沌不可分的。今人所稱之詩歌、音樂、舞蹈,只是在經歷了相當長一段發展過程之後,才逐步演化形成的。
這種原始的藝術形態產生之後,就成為人類在漫長發展道路上的忠實旅伴,陪同人類從幼年到成人,從蒙昧進入文明。其間,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同的時間流程,無不或深或淺地在樂舞藝術中留下了痕跡。因此,不僅是對藝術史的研究,作為對人類生產勞動、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風、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審美情趣……乃至政治文化的考察和探索,古老的舞蹈文化無疑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和視野。
樂舞中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深層意識。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平衡的歷史發展進程,為我國樂舞文化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斕、內容繁富的壯麗畫卷。中國舞蹈是中華民族全體智慧和心靈的結晶。
我國古代舞蹈在原始社會中渡過了萌芽、形成期,大致在青銅時代已臻於成熟,然後在封建社會中進一步發展,歷漢至唐,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期,自宋以後,隨藝術領域的整體變動而進入轉型期。
中國舞蹈的歷史
在原始時代,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態。舉凡狩獵、戰爭,或者性愛、生殖,以及祭祀或祈禱等活動,都是通過舞蹈來進行的。
周代舞蹈是中華樂舞文化中的第一個高峰,其樂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統的發展,形成身心一元論的明確的樂舞美學思想。
兩漢舞蹈百技紛呈,是俗樂舞文化的高峰。
魏晉南北朝時代,各民族共同創造的舞蹈文明在這個時期顯示了其藝術的自覺,為隋唐樂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礎。
唐代舞蹈文化燦爛輝煌,達到了藝術巔峰。唐代繼承隋代的設置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宮廷各種樂舞機構,使唐代舞蹈成為吸收異域優秀文化和傳播東方文明精華的博大載體。
宋元以來,民族民間舞蹈興盛,許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漸被新興的戲曲中的舞蹈所代替。
明清時代,戲曲舞蹈漸趨成熟,其豐富的特技表現手段,大大增強了戲劇的藝術表現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作為獨立的劇場藝術的舞蹈日益完善和成熟起來。現在,中國舞蹈空前繁盛,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舞蹈的主要內容
中國舞蹈品類繁多,異彩紛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種都具有各各不同的性格和色調。但也不難發現,中國舞蹈是一個整體,有著共通的神韻和風貌,且不說民族之間、地域之間的頻繁交流,相互融匯,就是娛人和自娛、專業和業余、宗教和世俗、宮廷和民間……也無不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糾結的狀態。其間,無論是祭祀舞蹈、表演舞蹈,還是社交舞蹈、教育舞蹈、宗族舞蹈、行業舞蹈……在舞蹈百花園中均佔有一席之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雅樂舞蹈、伎樂舞蹈、民俗舞蹈、宗教舞蹈則是中華舞蹈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方面。
中國舞蹈表現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三種:
第一種是反映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類的舞蹈。
第二種是與民俗有關系的舞蹈。
第三種是祭祀的舞蹈。
中國舞蹈的藝術特徵
第一,載歌載舞。中國的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如漢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採茶燈」、「花燈」,滿族的「莽式」,維吾爾族的「麥西來普」,藏族的「弦子」,這些都是載歌載舞的民間舞蹈。
第二,廣泛利用道具。這些道具有:手絹、扇子、花綢、頭上戴的帽子、面具、腰裡綁的腰鼓、腰鈴、腳踏的高蹺,以及各種道具如:傘、燈、刀、劍、棍等。
第三,形象鮮明、情節生動。中國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個故事為依據,舞蹈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
第四,自娛與表演的統一。
❽ 東北有哪些舞蹈名人
王曉燕,1974年8月出生,年僅17歲的她從吉林藝術學校畢業,分配進入吉林省歌舞團當舞蹈演員,開始用全部青春去耕耘舞蹈這片藝術的聖地。1986年9月,25歲時的王小燕第一次登上了吉林省舞蹈比賽的舞台,以舞蹈《追魚》獲得了中青年演員比賽的一等獎,並被授予「優秀青年演員」稱號。
4 演藝貢獻 編輯本段
王曉燕2005年,在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杯」大賽中,王小燕主演的一部具有濃郁關東特色的舞劇《關東女人》獲最佳主演獎和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這部僅用了74天而奮力創作重排的舞作,雖還有待精心打磨,但它所彰顯的卻是一個真正的「關東女人」以現實中的行動魄力,實現了藝術的創新,並以此填補了12年來吉林省大型原創舞劇國家級大獎的空白。由於在舞蹈表演藝術上取得的出色成績,以及在舞蹈表演風格上創造的極具個性的東北地域特徵,王曉燕被聘任為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青年舞蹈家王小燕,一個關東熱土上的「舞蹈精靈」。她愛舞蹈,執著於用舞蹈去駐守短暫易逝的青春;她愛舞蹈這項事業,堅定豪邁地這是一位舞者的熱情,一位舞蹈藝術家的堅定,更是一位追求宏大理想的舞蹈創業者的信心。在為舞蹈事業繁榮發展的不斷求索中,她不僅創造了一個東北地域舞蹈文化的品牌,也踏踏實實樹立起了一個敬業勤勉的舞蹈藝術工作者的形象。
5 社會評價 編輯本段
現任吉林省歌舞劇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兼藝術總監的王曉燕,在響應號召、支持改革的工作中,帶領全團演員共同創造吉林歌舞品牌。無論是訓練還是演出,她以舞者的堅韌帶動了所有演員的熱情,不僅開拓了演出市場,創造了吉林省歌舞劇院集團演出歷史的新高,同時也為集團和全體演職人員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收益。
作為一名真正屬於人民的舞蹈藝術家,王小燕堅持的方向是「以優秀的作品服務人民」。在她的心中,每一場演出都是同等的重要,她要用舞蹈去愛人民,人民的喜悅,即是一種愛的回贈。幾十年的舞蹈表演生涯,她時刻以藝術回報社會為己任,下基層的公益性演出已經成為她的家常便飯。每年由中國文聯和中國舞蹈家協會聯合組織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她都要積極參加,還曾赴西藏、雲南、江西、貴州、四川、新疆等邊遠山區、革命老區,不辭辛苦、盡心盡力送去黨的溫暖和關懷。
❾ 中國最著名的舞蹈家是誰
楊麗萍,1958年生於雲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愛舞蹈。1971年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版,九年後調入中央權民族歌舞團,並以「孔雀舞」聞名。1992年,她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赴台灣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獨舞《雀之靈》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金獎。2003年,楊麗萍任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總編導及主演。2009年,編導並主演《雲南映像》姊妹篇《雲南的響聲》,再獲成功。
❿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舞蹈
一、《大武》
《大武》是周代編創的歌頌武王伐紂獲得勝利的樂舞作品,屬《六舞》之一。共分為六段:
1、在一段擊鼓聲後,舞隊從北面上場,舞者都手執武器,列隊而立,以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
2、舞隊兩面有人振鐸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有滅商。3、滅商後再向南進軍。
4、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穩定。
5、舞隊再分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接著有條不紊地變化各種復雜的隊形,形成整齊的隊式後,舞者皆坐,作低勢的靜止場面,表示國家得到了很好治理。
6、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表示對周王的崇敬。全舞結束。
二、《靈星舞》
《靈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漢代祭祀後稷的樂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現了開墾、耕種、鋤草、驅雀、收割、舂穀和揚糠等勞動的生活,以此來紀念和歌頌後稷教民種田的功勞。
三、《盤鼓舞》
《盤鼓舞》(又名《七盤舞》)是漢代具有較高技藝性的舞蹈,舞者在七個盤鼓上以不同的節奏,時而仰面折腰雙腳踏鼓,時而騰空躍起,然後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態摩擊鼓面。
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行似的輕盈舞步,若俯若爺、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四、《胡旋舞》
《胡旋舞》唐代時從康國傳來的民間舞,舞蹈旋轉為主,故名胡旋舞。胡旋女的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的內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面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五、《踏謠娘》
《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戲,《踏謠娘》是根據北齊時的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小戲,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沖突,編演者有鮮明的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
據傳,這個歌舞戲,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鮮明說明它是一出很受廣大歡迎的雅俗共賞的歌舞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