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寬容的名人例子有哪些
1、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2、六尺巷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
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確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3、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4、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並加以指點,最後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
5、林肯總統對待政敵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㈡ 歷史人物有寬容之心的有哪些人舉一個事例
三國時期的蜀國來,在諸葛亮源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㈢ 睚眥必報說的哪個歷史人物
龍王的二子 出自三國演義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 採納哦
㈣ 誰有關於《我感受最深的歷史人物》或事件,600字
額呵呵,編故事都懶
(一)
我多麼想把自己的思緒編織成一個花環送給你,它沒有鮮艷沒有嬌美,我卻想讓它可以慰藉你孤獨的心靈;我多想把我的思緒化作一縷青煙在你墳頭繚繞,它沒有繽紛也不燦爛,或許可以陪伴你的寂寞;甚至,我還想用我的思緒為你建造一座靈堂,讓我的思緒凝結成墓碑。身前沒有人為你立傳,身後沒有人為你寫墓誌銘,我想用我的思緒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七個大字——獨守千秋王荊公。
我笨拙的筆讓我無法梳理我的思緒,但今人陳亮也為你燃起了一縷心香:「有人向他吐了九百多年的唾沫,有人向他拋了九百多年的桂冠。於是我的眼前,便出現了這樣一座近乎荒誕的塑像:他頭戴光環,綉袍上卻沾滿了污水。我想把他的光環調得不那麼刺目,把他的污水盡可能擦去,他們不適合患有潔癖的王安石……盡管他可能不需要我這么做,回我一句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話:『我行我素,如此而已。』」
徽宗之時你配享孔子廟,列於顏回、孟子之次,同時追封舒王;到了理宗淳佑元年,面臨覆亡的南宋皇帝理宗,下詔又把你稱作「萬世罪人」,並削去從祀;號稱明朝「第一文人」的楊慎稱你為「古今第一小人」;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時也沒有忘記把你罵作「小人權謀集大成者」;比林語堂早一點的梁啟超卻稱你為「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而這一切,都來自你的「熙寧新法」。
梁啟超說舜、堯、禹之後,中國只有你一個完人也許過譽,林語堂罵你將小人權謀集於一身過於無知。但是,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文人曾經象你那樣權傾一時,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哪一個文人身前曾遭到那麼多的攻擊,身後又遭到那麼多的唾罵。
有人是「身前寂寞身後名」,你卻是「長悲事業典刑間」。
(二)
要不要變法呢?我們不看變法者的觀點,且看看反對派的論斷。
司馬光是堅決反對變法的,神宗薨,哲宗即位,任司馬光為相,司馬光一上任即宣布:「五日內盡廢新法。」
司馬光怎麼認為的呢?
首先在變與不變上,司馬光說:「古之天地有以異於今乎?古之萬物有以異於今乎?古之性情有以異於今乎?天地不易也,日月無變也,萬物自若,性情如故也,道何為而獨變哉?」天地萬物是否在變化今天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連同樣反對變法的蘇東坡都說:「自其不變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人當然是要死的,可是反對派看到了人要死,卻沒看到道要變。
在政治需不需要改革的問題上,司馬光說:「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可存也。漢武取高帝法紛更之,盜賊半天下。元帝改肖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變也。」按照他的論斷,我們今天不用立法,用三代之法就可以解決諸如職工下崗、噪音擾民、性騷擾等問題。這不禁又讓我想起詩詞格律的爭論,詩詞格律要不要適應新韻,有人又搬出了「老祖宗」,司馬光早就說過:「祖宗之法,不可變也。」是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祖宗之法自然有祖宗之法的道理,可是祖宗之法能適應現代的社會嗎?司馬光的歷史觀可能極其消極,他認為三代是最好的時代,三代的法律是最好的法律,今天的改革只有越改越糟的結果,沒有越改越好的可能。而歷史不是向著進步的方向前進的,而是向著愚昧的方向發展的。
關於經濟,司馬光的論斷更是近乎愚蠢。他說:「天地所生財物百貨,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有甚於加賦。」天地財富是不是定數?這是一個生活常識,根本連學問都算不上。以司馬光的學問而不知財富可以生產,實在是儒家「重義輕利」的極至。
道不可改,法不可變,財富不可增,那麼今人該怎麼辦呢?面對變法,司馬光說:「利不百,不變法」;面對守法,司馬光說:「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反對派是兩面派,用高得不可能的要求來要求變法,變法要有百利而無一害才能變法;而對於守法卻要求極低,能守著破屋子也是成就,只要有個樣子,只要還能遮風擋雨,只要天下還沒徹底大亂,就算是成功。
民間疾苦不堪,國家積貧積弱,內患不斷,外敵欺凌,這一切都可以忍耐,唯一不能忍耐的就是改革。這是另一種的含污納垢,這是另一種的卑躬屈膝。
自古文人多才幹,但是中國的歷史文人當配角的時候更多,這是不是與文人的忍耐有關呢?然而,你不能忍耐。你不是一個空想家,而是一個實踐家;你不只是一個思想家,還是一個實幹家。
說司馬光為了自己的利益好像說不過去,他和你一樣是一個崇尚節儉,潔身自愛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說,他代表的不是百姓的利益,而是官宦土豪的利益。也許真的,他愛護百姓,愛護每一個人,但是他的思維讓他代表了他可能討厭的人。他批評新法「彼設法奪民,其害乃有甚於加賦」,這里的「民」,不是百姓,而是官宦土豪,蘇轍不是這樣指責新法嗎?「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且不說新法對國家的好處,就說蘇轍這句話本身所表達出的意思,「破富民以惠貧民」不是很多社會要做的一件事嗎?但是,蘇轍就認為是錯的,可見反對變法者是代表了誰的利益。司馬光則認為社會之所以有貧富不均,由於愚智懶勤不同,貧民必懶惰、愚蠢、愛享受。另一個宰相文彥博說的就明白多了,與神宗辯論,他說:「 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便,然與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這才是反對派反對改革的根本原因:「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原來,天下是士大夫的天下,不是百姓的天下呀!
你不這樣認為,你的一首詩說出了你的感受:「畚築今三歲,康莊始一修。何言野人意,能助令君憂?戮力非無補,論心豈有求?十年空志食,因汝起予羞。」(《 慎縣修路者》)修路的農民化了三年時間修成一條康莊大道,誰說山野的農民愚昧無知,只會給當官的添麻煩呢?他們任勞任怨,戮力國家,並無求名求利之心。比起這些踏實勞動的修路人,你覺得自己空食官祿十年之久,卻於事無補,感到非常羞愧。也許就是基於這樣純朴的感情,你要讓修路者富起來。於是,你變法;於是,有人反對變法。
而即便反對變法者本身,他們反對的「新法」也各不相同。曾鞏反對變法,卻支持「保甲法」;蘇軾反對變法,卻支持變俗易風、以實取材;二程、朱熹反對變法,卻支持辦學校、罷詩賦,而辦學校、罷詩賦恰恰又是蘇東坡第一個反對的;司馬光呢?什麼都反對。
再議論「新法」的內容意義不大,但我知道,唯有你明白你要干什麼。
現在我還在吟詠你的《收鹽》一詩,它告訴我你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百姓的:
州家飛符來比櫛,海中收鹽今復密。
窮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復出。
海中諸島古不毛,島夷為生今獨勞。
不煎海水餓死耳,誰肯坐守無亡逃。
爾來盜賊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毫?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毫?」而在士大夫的眼裡,一民之生尚不如草芥,文彥搏不是說了嗎:天下乃士大夫的天下。
(三)
你要干什麼?你要使這個國家擺脫憂患,富國強民。
歷史上把你稱作「拗相公」,說你單憑幻想,不聽勸告,一意孤行。你是這樣的嗎?
「熙寧新法」實際上是兼收並蓄的集體智慧。「青苗法」參考了李參在陝西發放青苗錢的經驗;「免役法」吸收了江浙數郡雇役的經驗;「方田均稅法」首創為大理丞郭諮;「均輸法」用漢武帝時桑弘羊之說;「農田水利法」范仲淹曾經實踐過……這一切都不是主觀臆斷,空穴來風,而是分析思考,總結實踐的結果。你不是一個狹隘偏執的陋儒,而是一個開放自信的真儒。
有人說你急於求成,不顧實際。但有一個故事說明你的謹慎嚴密。神宗對「免役法」中「官戶減半優待」的做法很不滿意,「疑官戶取助役錢少」,你則耐心勸告,以為「度時之宜,只可如此」。對待冒進,你是有分寸的。
對你誣陷最深的算是你「專任小人」。但罵你的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改革之初,急需人才的你連「二程」、張載這樣在民間講學的人都提拔到中央重用,更何況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可是,這些人不為你所用,紛紛離去,或爭執於朝,或謾罵於野。改革使你不得不重用人才,那些所謂的人才的爭執與謾罵又不得不讓你使用投奔來的人。呂惠卿、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歷史中有很多污點,但你必須重用。但是,即便已經被歷史釘到恥辱柱上的這些人真的就如反對派說的那樣嗎?呂惠卿的才幹不用說了,「熙寧新法」的大部分正文是他擬定起草的;反對派罵李定「母死不守孝」,且不說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李定連自己的生身母親是誰都不知道,他怎麼守孝?舒亶可謂至孝之人,任地方官的時候曾親手殺死一個毆打自己母親的人,反對派誇獎過他嗎?翻遍歷史,除了那些後人的杜撰,何正臣並無污點,但他就是因為直接審理了「烏台詩案」而遺臭萬年。李定是宋朝狀元,舒亶少有英明,何正臣九歲賜進士出身,重用這些人,並不過分。行筆至此,我不得不感嘆人言的可畏了。
說你「專任小人」,真不知道你「專任小人」的勇氣和利益從何而來。當代大學者林語堂專門為你列了一個表,上邊是改革派,下邊是反對派。在改革派後面括弧的注釋里大都簡單地寫上「小人」「兩面派」「聲名狼藉」等字眼,在反對派後面括弧的注釋里大都簡單地寫上「元老」「忠臣」「偉人」的評判。但是就是這個表格,恰恰證明了你的無私無畏,因為反對派里赫然有你兩個弟弟的名字,王安禮和王安國。連你的弟弟都反對你變法,你變法是為了誰?是為了你自己嗎?是為了你的家族嗎?
有人偏偏視而不見,所有能夠詆毀一個人人格的詞彙全部用到了你的身上。說你不近人情、不識好歹;說你褊狹任性、睚眥必報;說你玩弄權謀、誣陷良善;甚至說你虛偽奸詐、藏污納垢。
你所有的罵名和一個人的命運脫不開干係,這個人就是蘇東坡。而你的反對者利用蘇東坡來詆毀你,後人卻想當然地想像你不容東坡。當代大學者余秋雨先生甚至說,你指使人誣陷蘇東坡,是因為你的才華不如他,你嫉妒東坡。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不說「烏台詩案」的來龍去脈,就說蘇東坡的為人。蘇東坡思想敏銳,頗有主見,且敢於直言,無所畏懼。這是他的優點,卻也是他慘遭舛運的必然。蘇東坡能罵別人寫的詩象「吃了蒼蠅,必須嘔吐出來」,可見其刻薄;他敢指責皇上「帝王改過,其如是哉?」批評皇上「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回,臣不知所說駕矣」,可見其膽大;而他的才華讓他不可能在反對變法的思想指導下選擇沉默,在詩詞中發牢騷應是必然。李定等人收集蘇東坡言論一百多條,說他「詁終不悔,其惡已著」,「傲悖之語,日聞中外」,「訕上罵下」,「怨己不用」,並非一點道理一點根據沒有。蘇東坡因詩啟禍,確實是有感而發,不能說是無意為之,為此受責不能說成政敵有意對他進行栽贓陷害。翻遍歷史,沒有李定等人與蘇東坡私人矛盾記載,說李定為了報私仇毫無根據。說你因為嫉妒東坡才華而指使別人誣陷東坡,也只有楊慎、邵伯溫這樣毫無政治經驗的人能夠想像得到,也只有林語堂、余秋雨這樣不長腦子的人才會相信。蘇東坡不冤,不該。不冤是因為他的確有言有論;但李定等人也不該非要置他於死地。因詩獲罪,何必如此呀。
有人不相信事實,他們相信自己的想像和揣度。不是有人相信你褊狹任性、睚眥必報嗎?不是有人說你刻薄殘忍,不事寬厚嗎?與那些「君子」相比,你們到底誰更寬厚呢?
有一個叫阿雲的姑娘,因為不願嫁給醜陋的夫婿,便乘其在田舍睡覺時懷刀斫之,其婿身披十餘創,一指被斷,僥幸未死。然後阿雲到官府自首。當時的知州許遵認為阿雲納采訂婚之日,尚在服母喪,因而這一婚約是不合法的,只是平常的殺傷,不能算是殺夫,並且阿雲自首,理當二等罪。獄上於朝,有司定為謀殺已傷,主張處以絞刑。你則對阿雲非常同情,認為阿雲雖是謀殺,但受害者並未致死,而且阿雲有自首的行為,應當從輕減等判刑。這一下惹惱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他們對阿雲有的只是痛恨而無任何同情,以為以妻殺夫,罪加一等,因而堅決主張判阿雲死罪。司馬光在這里有一個自相矛盾,儒家以「孝」為先,阿雲母死正在服孝,有人逼她成婚,這本來應該是司馬光這個大儒極力反對的,但是,司馬光沒看到,他偏偏承認了阿雲的婚約。最後在你的堅持下,留下了阿雲的性命。
誰寬厚?誰刻薄?誰無理?誰殘忍?司馬光篤信「祖宗之法不可變」,阿雲母死正在服孝時被逼的婚約司馬光卻承認,看來司馬光也有「變法」的時候。
「王安石變法」,驚天地,泣鬼神,上下大驚,朝野頓亂,但有誰注意過這樣一個事實:在你變法前後的九年中,你沒有因變法或反對變法殺過一個人。對於歷代改革家說來,這不算是千古奇觀,也算是不可想像了吧!
(四)
到底誰是「小人」?
變法與反對變法,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君子」與「小人」之爭。
反對變法的人說你是小人,因為你口口聲聲要理財,要聚財。反對派搬出了孔子的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利之辯就是君子小人之辯,言義者就是君子,重利者必是小人。於是,口口聲聲要理財聚財的你就成了小人。君子羞於言利,因為利是小人之道;君子羞於言兵,因為有違仁義之道;君子羞於言刑,因為這是胥吏之事;君子羞於言樂,因為這是俳優之業。於是才有了蘇東坡那段著名的辯論:「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與貧。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於長而存;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於短而亡。」按照這個理論,積貧積弱則是功德,富國強兵反而成了罪過。國家的長短存亡不在有功,甚至越是富強就越容易滅亡,越是貧弱就越容易長存。商鞅富國強兵,尋亡社稷;仁宗十戰九敗,傳國久遠。當代學者許文明在論述蘇子這段話的時候,用了一句非常刻薄的話:「從現在的標准來看,蘇軾、司馬光之輩簡直是喪心病狂,愚昧、自私、偏執到了極點,與他們博學多識的君子風度不符。」說喪心病狂可能言重,但蘇軾、司馬光以為僅靠道德可以治天下,言利就是小人的論斷實在有點荒唐。
你心中的「君子」、「小人」呢?神宗問你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你說:「君子、小人情狀亦易考,但誕謾無義理,前言不復於後,後言不掩於前,即是小人,忠信有義理,言可復,即是君子。」言而有信、言而有理、表裡如一的是君子,誕謾無理、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是小人。
你理財,你在為誰理財?你不事修飾,不自奉養,於飲食衣服一無所擇,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自己的財你根本就無財可理。
你聚財,你在為誰聚財?辭相回鄉,一貧如洗,開墾荒地,自耕自作,在荒郊野嶺蓋了幾間草房,卻連院牆都沒有。
你是在為朝廷理財,為朝廷聚財;你是在為國理財,為國聚財;你是在為民理財,為民聚財。如此大功,何小之有?
有的人一邊窮奢極欲、行若狗彘,一方面又口誦孔孟,身披夷齊。在你面前他們沒有自慚形穢,為了掩藏他的狗苟營生反而罵你裝模作樣。極力貶低你,就是為了開脫他們自己。自身行為卑污,人格低下,卻總是以己度人,以為別人都應當如此,誰要是和他們不一樣,那就是不近人情,就是大奸大惡,就是偽君子、假道學。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你的潔身自好是純潔的證據,因為在他們的思想里,根本就沒有純潔的人。
《辨奸論》有言:「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是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根據你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的行為,居然看出了你是奸臣,真是千古奇談呀。而他們愛護孔孟之道居然到了要穿上華麗的衣服、洗干凈嘴臉才能談論的地步,讓人敬仰又驚訝。其實,你不修邊幅正是你重內輕外強調內在道德修養而無暇顧及形式的結果。你在揚州府事韓綺,一次你看了一晚上的書,第二天沒來得及梳洗就去議事,韓綺猜測你昨夜去了妓院,並勸你要好好讀書。迫不得已,你才說出了實情。因用功讀書,勤於思考而沒有時間和興趣仔細打扮,這些本來應該是優點的品格,推論到你身上居然就成了大奸大惡的證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不禁讓我這個千年後的後生啞口無言。
也是在千年之後,大作家林語堂對你不修邊幅的意義也有一段奇談怪論:「但是不知何故,在世界各國,怪人、狂想家、精神分裂者,總是相信臟亂才是天才的標志,而最能使自己獲有千秋萬歲名的辦法,就是拒絕正人君子般的裝束。還有一種怪想法,就是,骯臟污穢就表示輕視物質環境,因此也就是精神崇高,於是合理的結論必然是:天堂者,惡臭熏人的天使集中處也。」妙論,妙論,我不得不佩服林語堂的猜想和總結,用我這個文學愛好者的一句話就是:「林先生真他媽幽默。」
(五)
到底誰是小人?
你雍容大度,胸無城府,不泥古人,不拘小節,天性率真,朴實無華。在歷代的政治家、改革家中,你可以說是污點最少、幾乎找不到污點的人,你對自己幾乎到了無欲無求的境界,但歷史還是給你身上吐上了口口污穢。而人們偏偏忘了,吐出口口污穢的人,是因為他的嘴裡真的有污穢可吐呢。
「熙寧新法」的第一個反對者是張方平。《朱子語類》記載:「方平嘗托某人買妾,其人為出數百千買妾,方平受之而不償其直,其所為皆此類也。」張方平託人給他買妾,別人花了數百萬錢給他買了一個,他把妾受下了,錢卻不給人家。而你呢?你的妻子吳夫人也給你買過一個妾,《邵氏聞見錄》記載:「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初,盡以錢賜之。」當你知道那個女子是夫人給你買的妾,那個女子是因為丈夫運米家資盡沒,你把那個女子的丈夫叫過來,讓他把妻子領走,而錢你也讓他帶走了。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孰高孰低?
世聞瘋狂挖苦誣陷你的《辨奸論》是蘇洵所為。蘇洵一直官位較低,曾作《上韓丞相書》,發泄不滿,跑官要官:「嗟乎,豈天下之官以洵故臃耶。」難道天下的官會因為再給我蘇洵一個而顯得太多嗎?看看,多麼急切。你呢?你一生中推辭提拔使用的次數幾乎無法統計。在別人都想到中央當官的時候,你主動請求從中央調到偏遠的鄞縣;舒州期滿,中央又調特授你集賢校理,你堅辭不受,去了牧司;幾乎每次你任期滿,朝廷都要調你入朝為官,幾乎每次你都堅辭不受。而當朝宰相文彥博誇獎你「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的時候,你連借坡下驢都不會,非要說出你的真實想法:「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當嫁,家貧口眾,難住京師。比嘗以此自陳,乞不就試。……不圖遜事之臣,更以臣為恬退。令臣無葬嫁奉養之急,而逡巡辭避,雖曰恬退可也。今特以營私家之急,擇利害而行,謂之恬退,非臣本意。」(《乞免就試狀》)我一大家子到了京城,可能生活會更困難,我還是不去吧。反觀蘇洵「天下會因為我當官而顯得官太多了嗎」的急迫,誰高誰低,不言自明。誣陷你的人又是怎麼說的呢?說你屢屢推辭是因為嫌官位太低,要挾朝廷。真不明白呀,年僅二十六歲的你有什麼資歷會要挾朝廷。
你不愛錢財。你第二次辭相後,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神宗皇帝就經常派人給你送錢糧,而你將這些錢糧全都捐給了附近的寺廟。於是有人又說,你這是發泄不滿,你心裡要的不是朝廷給的錢財,而是重新給你的官職,每次都沒有給你官職,只給你錢財,你就把錢財捐給寺廟,以此發泄心中的郁悶表達自己的不滿。我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里的這段揣度,真的感到了人言的可畏,也感到了一些文人內心的陰暗。他讓我不得不相信一句古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八個字,被我們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發揮得淋漓盡致。
你和司馬光都不喜酒宴,但包拯的宴席你們誰也不得不去。你任館職時,與司馬光為同僚,一日包拯設宴,二人與席,包公為人嚴正,司馬光不願駁他的面子,雖然不善飲酒,也強飲數杯,你卻自始至終一口不飲。這段紀錄,如果不是親口出自司馬光的言論記載,真不知道別人會怎麼說你呢。
你和蘇東坡都以直言勇諫出名,而時人說起蘇東坡直言勇諫,就是忠心耿耿,秉性剛正;說起你直言勇諫,卻是不尊君道,厭薄先帝。
司馬光和蘇東坡都主管過科考,司馬光主管科考,出題目:「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與樂成,難與虛慮始。紛紜之議,不足聽采。意者古今異宜,《詩》、《書》陳跡不可盡信耶?將聖人之言深微高遠,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願聞所以辨之。」蘇東坡主管科考,出題目:「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符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本來是政見不同,非要牽涉天下舉子,得罪宰相王安石不好,得罪主考官司馬光、蘇東坡也不好。讓天下舉子犯難,何必呢?
世人都把後來的蔡京禍害朝廷推到你的頭上,說因為他是你的女婿蔡卞的兄弟,是你提拔了他們兩個。卻沒有人正視蔡卞與蔡京雖是兄弟,但性情人格大異。蔡卞為官清正,不貪榮祿,在他離職福建時,百姓以茉莉花露灑其衣,以感其清德。在你當政時,雖然他以才幹屢薦顯職,但你為避翁婿之嫌而堅決不用他入朝為官。就這樣,蔡卞當了一輩子地方官。而蔡京呢?蔡京和蔡卞簡直有雲泥之別,你一直都沒有重用他。恰恰相反,重用蔡京的不是你而是司馬光。當時司馬光非要在五日之內盡廢新法,諸人皆曰不能,獨蔡京以為可,司馬光大喜,對蔡京說:「若盡如君,何患國事不辦。」就這樣,蔡京登上了禍國殃民的歷史舞台。
不看事實而胡說八道,這是一些人的文風;看見事實而妄加揣度,這就是一些人的別有用心了。
翻閱歷史,有時候我常想,中國的讀書人多少都要受到儒家的影響,而儒家溫良敦厚的君子風度怎麼在一些人身上就一點也看不見呢?更多的是偽學者、偽道士的一會兒黑、一會兒白的鼓噪。
反對派迫不及待地走上了歷史舞台,又迫不及待地廢除了新法。但是正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弱點,最後逼得哲宗皇帝以「少聖」為號,五年之內,盡逐反對派,重用宦官,開始了中國歷史的又一出悲劇演出。
後來你信佛,佛禪有言:「度人先須自度,自溺於淵,而欲拔人上岸,則未見其可。」不管是要改革還是要保守,要想成功,要先「自度」啊。
㈤ 歷史上哪個人物是不想歸隱卻不的不歸隱的
范蠡:據說勾踐滅吳之後,以前就和范蠡互相傾慕的西施做了范蠡的女人,而越勾踐卻內垂涎西施的美容貌。而且應為獻上美人計滅掉了世仇吳國,讓范蠡在越國擁有了巨大的聲望,就連越王勾踐都開始妒忌了。而范蠡經過多年相處,深知越王勾踐的心胸並不寬廣,屬於睚眥必報的人。范蠡知道如果自己不離開,等待自己的絕對是災難。所以,范蠡選擇了帶著西施離開越國歸隱,以後做了陶朱公。
張良:作為劉邦稱霸天下最得力的謀士。張良在劉邦稱帝之後選擇了退隱。因為他很清楚,劉邦和呂雉都不是心胸很廣闊的人。自己的本事在打天下的時候會被賞識,可一旦天下安定了,自己則會被視為潛在的威脅除掉。所以張良選擇了歸隱。
㈥ 搜神記的主要人物
1、干將莫邪
楚國的能工巧匠干將和莫邪夫妻二人給楚王鑄造寶劍,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製成。楚王因時間久了而發怒,想要殺死鑄劍人。寶劍鑄了兩把並分有雌與雄。
干將的妻子當時懷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對妻子訴說道:「我替楚王鑄造寶劍,好多年才獲得成功,楚王為此發怒,我要前去送劍給他的話,他必殺死我。
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話,等他長大成人,告訴他說:『走出家門看到南山,一棵松樹生長在一塊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劍就藏在巨石的背後面。』」隨後就拿著一把雌劍前去進見楚王。
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來察看寶劍,發現劍原有兩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劍被送呈上來,而雄劍卻沒有送來。楚王暴怒,立即把鑄劍的干將殺死了。
2、韓憑夫婦
宋康王的舍人韓憑,娶何氏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奪過來。韓憑心懷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來,並定罪判韓憑服城旦這種苦刑。韓妻何氏暗中送信給韓憑,故意使語句的含義曲折隱晦,信中說:「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陽照見我的心。」
不久宋康王得到這封信,把信給親信臣子看,親信臣子中沒有人能解釋信中的意思。臣蘇賀回答說:「久雨而不止,是說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長期兩人不得往來;太陽照見心,是內心已經確定死的志向。」不久韓憑就自殺了。
韓妻於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爛。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韓妻何氏於是從台上往下跳自殺;宋康王的隨從想拉住她,因為衣服已經朽爛,經不住手拉,何氏自殺而死。韓妻何氏在衣帶上寫下的遺書說:「王以我生為好,我以死去為好,希望把我的屍骨賜給韓憑,讓我們兩人合葬。」
宋康王發怒,不聽從韓妻何氏的請求,使韓憑夫婦同里之人埋葬他們,讓他們的墳墓遙遙相望。安康王說:「你們夫婦相愛不止,假如能使墳墓合起來,那我就不再阻擋你們。」很短時間內,就有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的端頭長出來,十天之內就長得有一抱粗。
兩棵樹樹干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雌一雄兩只鴛鴦,長時在樹上棲息,早晚都不離開,交頸悲鳴,凄慘的聲音感動人。宋國人都為這叫聲而悲衷,於是稱這種樹為相思樹。相思的說法,就從這兒開始。南方人說這種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精魂變成的。
現在睢陽有韓憑城。韓妻何氏作的歌謠至今還在流傳。
3、董永
漢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時就死了母親,和父親住在一起。(父子一起)盡力種地,(董永)用小車載著父親,自己跟在後面。父親死了,沒有什麼東西埋葬,就自己賣身為奴,用(賣身的錢)供辦喪事用。主人知道他賢能,給了他一萬錢而且打發他自由地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喪之禮,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僕。在道上碰見一個女子對他說:「願意做你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我)把錢給了你了。」
董永說:「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雖然是貧窮無知的人,一定要勤勞服侍盡心盡力,來報答您的大德。」主人說:「(這)婦女會做什麼?」董永說:「會織。」主人說:「一定要這樣的話,只讓你的妻子替我織一百匹細絹(就行)。」
於是,董永的妻子給主人家織絹,十天織完了。女子出了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最孝順,天帝讓我幫助你償還債務。」說完升上高空而離去,不知到哪兒去了。
(6)睚眥必報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搜神記》成書過程
《搜神記》,筆記體志怪小說集,晉干寶撰,《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三十卷,今本凡二十卷,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晉書·干寶傳》說他有感於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祇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
干寶,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
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關漢卿的《竇娥冤》,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話戲《天仙配》等許多傳奇、小說、戲曲,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系。
雖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場。人們對另一個世界的同行者都頗為好奇,在現實中看不見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們安排在另一個世界實現,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於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殘忍。
《搜神記》有一則《韓憑妻》,比較著名,說夫妻倆人不畏強權,抵死相守,嗣後遂不能合葬,但是兩個人的墳上長出一棵大梓樹,盤根錯節在一起,樹上又有鴛鴦交頸悲鳴,讓人心生悲慨,借用一個濫俗的套語,就是「柔情也瘋狂」,背後一陣涼風,胸中一陣蜜意,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變孔雀也好,變蝴蝶也罷,人間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最初刊行於《秘冊匯函》中,後收入《津逮秘書》和《學津討源》中。今有中華書局汪紹楹校注本。
㈦ 歷史上有哪些「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人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典故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也知道這個典故的含義。
韓信的十面埋伏,一舉擊敗了項羽,項羽自刎在烏江邊,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韓信為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大人物心胸狹窄,冒頓單於是匈奴的首領,因為他父親受愛妃的挑唆差點害了他。他對此念念不忘,終於找到了機會,下令弓箭手將他父親殺死,奪去了他父親的權力,殺了父親的愛妃和愛妃和兒子。在他實力不如別人的時候,別人找他的麻煩,他就會上供物品巴結別人。
一旦實力豐滿,他絕不留情,加倍奉還不留後患,斬盡殺絕。
後來他完成了北方草原的統一,眾多的草原部落被他一個一個吞並。
㈧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人物被小人物殺掉的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些英雄豪傑是正人君子,做人走得正行的端,做事光明磊落,那些小人各個陰損毒辣,背後下絆子,見人下菜碟,專門說人壞話,再有一些人聽信讒言固然會對英雄豪傑們不利,所以多死於非命,枉費一世的英明,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所以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去招惹一個小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是死於小人之手的。
小人精於算計,睚眥必報。而君子行事磊落,不與小人為伍。君子往往斗不過小人。因為小人在對付君子的時候,完全是有什麼手段就用什麼手段,完全沒有任何顧慮。所以得罪君子可以 ,得罪小人那就要被他記仇一輩子了。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鑒,以史為引。
㈨ 歷史上 睚眥必報心胸狹窄的人
唐時盧杞,面丑心惡,睚眥必報。
當初任御史中丞時,探望生病的名將郭子儀,子專儀素知其為人,趕緊讓左屬右侍女退下,曰:「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
後盧杞為相,打擊異己,陷害忠良,惡名天下盡知。
㈩ 心胸狹隘的睚眥必報的人難成大事的事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今日為眾豪傑至此相聚,爭奈王倫心胸狹隘,嫉賢妒能,推故不納,因此火並了這廝,非林沖要圖此位。」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睚眥必報」是出自范雎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中大夫,名叫范雎,因事在國內不能立足,被逐出國境,范雎很有口才,他被逐出魏國之後,仍運用能言善辯的天才,跑到秦國去,向秦昭王游說。
范雎恐怕讓人知道他是被魏國逐出,所以改名換姓,自稱是張祿,向秦昭王建議遠交近攻的政策,秦昭王認為范雎的政策很妥善,於是把范雎留在秦國拜為上卿。
後來,范雎能夠時常接近秦王,而且所建議的政策,秦王都認為可行,在實施之後又得到良好的效果,於是就封范雎為秦國的丞相。
范雎因為在秦國得意,便成為有財有勢的大人物,認為也應該清算舊賬;凡從前對他有恩惠的人,雖然所施的恩惠,只是給他吃一頓飯,范雎也重重酬謝,對於從前對他有嫌怨的人,雖然嫌怨的程度,只是張目忤視一下,他也不放過,便要實行報復。來自911c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