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春曉歷史故事

春曉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09:36:28

1. 作者寫春曉時的背景

盛唐時期指的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段時間,其中以武則天的後周為過渡。即從唐太宗李世民到他的重孫李隆基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絕對是名列前茅,那時候國庫里的銅錢多的數不過來,以至於穿銅錢的繩子都斷了。
在唐朝,國力強盛,並且每個男人都以當兵殺敵為榮,所以那時候唐朝的經濟、政治、軍事無一不是世界強國,那時候的匈奴、少數民族,稍有侵犯,便給以迎頭痛擊,使得他們只能年年納貢,歲歲朝拜。當然,這些都是在盛唐時期的情況。但是強盛的大唐帝國卻瓦解於一場「安史之亂」!「安」即安祿山,胡人,楊貴妃的干兒子,其實他的年齡比楊貴妃還要大;「史」即史思明,勾結安祿山。那時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暮年了,多少年來,他沉溺於音樂歌舞(他本人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當時可是絕唱,他的音樂天賦很高)不理朝政,以至於朝廷大權先後落入李林甫、楊國忠之手。可謂內憂外患。於是在逃往馬嵬坡時,眾將士認為這一切都是楊貴妃造成的,要求殺死楊貴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被亂箭射死,楊貴妃也被上吊賜死。白居易的《長恨歌》里記載了整個故事的經過,其中「婉轉蛾眉馬前死」正是「安史之亂」後楊玉環的下場。其實國家的滅亡,和一個弱女子能有多大的關系呢?純粹是給昏庸的帝王們找借口。
盛唐詩歌最重要的有兩派,一是山水田園詩派,二是邊塞詩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後者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欣、王翰等。
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憲朝,空間分布涵蓋開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文化。玄宗開元天寶間(713~755),為歷代史家所稱頌的「盛世」,這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超過前期,政治上實行較開明的統治,而且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也都表現出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態變遷的時代特徵,又有繼承古老的傳統以通變求新意的民族特質。以詩歌為表徵,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適岑參壯志酬國的邊塞詩和王維等融於自然的田園山水詩,奏起了時代的最強音。史地的發達、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代表民間文化的傳奇變文俗講百戲,以及具有起承轉合功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漸趨融入並中國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對古今中外各種學問大加總結提煉的時期,大量綜合性著述的出現反映了唐人總體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長達40餘年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象一塊界標,標志著時代內容的分野和轉折,這種轉折所帶來的變異特徵,由於加速度的發展,越到後代越為明顯。然而,在與這一事件切近或同時,在文化的發展中已有了這種變化的端倪。本文試圖對盛唐文化現象的諸多變異特徵進行探討,進而算是對籠統談論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時代差異的研究現象的一種反撥。

2. 古人事情

唐朝:孟浩然 李白 李商隱 常建 王勃 崔顥 劉長卿 駱賓王 韓愈 王維 杜牧 張旭 王昌齡內 韋應物 張九齡 李頎 沈佺期容 裴迪 王建 張祜 朱慶余
北宋:李清照 晏殊
南宋:朱熹 楊萬里
清朝:劉錫

3. 孟浩然的生平事跡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3)春曉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孟浩然的故事:

家居一段時日後,孟浩然於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首思鄉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

表達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交天台山道士。

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台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台山流連期間。

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台觀並修行,但他與天台山舊觀不會斷掉聯系。與天台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迴之策。

也許這段時間的交遊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後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交張九齡、張說等政要。

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並相約隔年春天再聚於江南。

短暫停留後,孟浩然返鄉。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惜崔國輔已經應詔離開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運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

博取了盛名,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然而,孟浩然並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熱心結交經過之官員、文人。

「檢點孟浩然集,現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於應酬、交遊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

孟浩然應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後,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

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了一次赴揚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游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退尺度。

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麼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後,辭歸襄樊。一年後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而亡。

4. 跟杭州西湖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真實的)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魯班造香爐:

巧匠魯班帶著妹妹來杭州務工,正巧碰上黑魚精在西湖裡花樣游泳搞得全城烏煙瘴氣,自戀的黑魚精還想強娶魯小妹做妻子,魯班將寶石山的一座懸崖鑿成香爐做嫁妝,巨型香爐把黑魚精穩穩壓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蘆狀的爐腳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與雲林禪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一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一番。康熙皇帝見到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呵!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人在寺里擺酒用膳,想多耍子一會兒。

5、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早先,杭州城裡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台上任不久,便帶手下人去逛西湖。他來到岳墳,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臉遮住,倒退了出來。撫台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來師爺商量,想把鐵像搬掉。師爺捋捋胡須,想了一想說:「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鬧出事來。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裡把這對鐵像丟進西湖裡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難找到。」撫台連聲稱贊道:「妙!妙!」於是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進湖裡去了。

二、關於西湖三堤歷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蘇堤:蘇軾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這是蘇東坡稱贊西湖的佳句。縱貫西湖西部,全長2、8公里。因宋代的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橋等6橋,古樸美觀。堤的兩側多植花木,春季桃紅柳綠,景色尤其動人。堤中有「蘇堤春曉」,居「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曾有詩贊六橋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

3、楊公堤:

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堤為「楊公堤」。

(4)春曉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5.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李白酒隱安陸的時候,結識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是誰?下面幾首詩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了。《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史稱「王孟」。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從此,浩然就對官場不怎麼感冒了。據說,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李白: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時正與朋友喝酒,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新唐書》有記載:「浩然斥曰:『業已飲,惶恤他!』卒不赴。韓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李白與孟浩然第一次相見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陸的時候,那年李白大概28歲,而孟浩然40歲左右。李白當時詩名尚小,而孟浩然名聲在外。李白專程前往鹿門山謁見浩然,兩人習性相投,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來到江夏(今武昌),游歷月余,最後,孟浩然要去廣陵,於是二人在黃鶴樓相別。看著好友離去,李白思緒萬千,欣然寫下千古絕唱《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與黃鶴樓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黃鶴樓的時候,面對美景,自然是詩情大發。正想提筆賦詩,卻見壁上已有詩作,那是崔顥的《登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讀完全詩,驚得半天沒有說話,這等好詩,豈非凡人能做。於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據說後來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還有讓自己不敢下筆的地方,胸中塊壘,難以展抒。後來到金陵,游金陵鳳凰台時,一時興起,便寫下《登鳳凰台》一詩,欲與崔顥一較高低,其詩為:「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其風格意境卻有相似之處,而境界高遠確也難分高下了。

十年之後,李白與孟浩然見了第二次面,這次李白寫了《贈孟浩然》,以表達自己的朋友的欽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愛的人,當少之又少了。

6. 關於孟浩然的故事

孟浩然(689~)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很狹隘。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雖遠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
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庄》、《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又贊嘆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遣興》)。皮日休則稱:"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澹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謝眺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 《早寒江上有懷》、 《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嚴羽以禪喻詩,謂浩然之詩"一味妙悟而已"(《滄浪詩話·詩辨》)。清代王士碌推衍嚴氏緒論,標舉"神韻說",宗尚王孟,曾舉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說:"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分甘餘話》) 盛唐田園山水詩,在繼承陶、謝的基礎上,有著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詩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輩最長,開風氣之先,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聯,與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並列,成為摹寫洞庭壯觀的名句。清代潘德輿曾指出:"襄陽詩如'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卧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然而這在孟詩中畢竟不多見,不能代表其風格的主要方面。總的說來,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蘇軾說他"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陳師道《後山詩話》引),是頗為中肯的。
孟襄陽雖為唐山水詩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卻居王維下,何也?一 因其才氣不殆,二因其詩意常未若王維高遠。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發之於詩,令其詩每有寒儉處。而王摩詰一生出仕入仕,幾 經周折,於世情之變體味頗深,此情發之於詩,則往往意趣清遠,無跡 可尋。
雖則,孟詩亦自有其過人處。其詩之淡遠處,既上繼陶潛余緒,又 不減王維。如"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謂"清空自在,淡然有餘",不愧山水詩中之佳制也。
天寶四載(745)宜城王士源輯錄孟浩然詩,得218首,其書已佚。現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較王本多45首,其中竄入有別人的作品。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7.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這是「季札贈劍」的故事,具體的我就不發了(否則有抄襲之嫌),可以從網上查到,在下也很喜歡這個故事。上古先人的這種淳樸作風現在很少見了。

8. 漢宮春曉圖的時代背景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畫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人物皆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本幅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人宮廷為題,描繪後宮佳麗百態;其中,並包含有畫師毛延壽為王昭君寫像的著名故事。
畫中人物的服飾,有著典型的唐風;傢具則具有明代特色。因此畫中描繪的絕非漢代宮廷,而是漢人宮廷。
全畫構景繁復,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之外,復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式的休閑活動,誠為仇英歷史故事畫中的精彩之作。
宮殿樓閣,山石卉木,宦侍宮娥,各執其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極為生動。畫始於宮廷外景,曉煙中露出柳梢,花柳點出「春」,晨煙點出「曉」。圍牆內一灣渠水,鴛鴦白鷳飛翔棲息。一宮女領三孩童倚欄眺望水上飛鷳。宮室內兩宮女冠袍持宮扇,似待參加儀仗。一宮女憑欄望窗外孔雀。兩便裝宮女,一飼喂孔雀,一依傍門後。戶外一人提壺下階,三人分捧錦袱雜器侍立,一後妃攏手危立,注視宮女灌溉牡丹,牡丹左方一女伴隨兩鬟,一鬟澆花,一鬟持扇,上方填畫屋宇階欞。有一樹似梨開白花,樹下有人摘花承以金盆,有人採花插鬢,有人持扇迤邐而來。再左平軒突出,軒內女樂一組,有婆娑起舞者,有拍手相和者,,有鼓弄樂器者,有持笙登級者。軒後屋中兩人正在整裝。階下六入圍觀地下一攤花草,同作鬥草的戲,其餘兩人正匆匆趕來。上方門內兩人卻罷琴卧地讀譜。正屋一大群人,弈棋、熨練、刺綉、弄兒,各有所事。階下六人,捧壺攜器閑談。左廂兩人弄樂。再左正屋中一人似後妃,畫工為的寫照。另有十餘人拱衛侍從。最後宮女一人撲蝶於柳梢。柳外宮牆,男衛四人,分立於宮牆的內外。全卷於一組女樂處分為上下兩輯,合為一卷,畫工精細,色彩雅麗。

9. 《春曉》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盛唐時期指的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段時間,其中以武則天的後周為過渡。即從唐太宗李世民到他的重孫李隆基這一段時間。在這一段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絕對是名列前茅,那時候國庫里的銅錢多的數不過來,以至於穿銅錢的繩子都斷了。
在唐朝,國力強盛,並且每個男人都以當兵殺敵為榮,所以那時候唐朝的經濟、政治、軍事無一不是世界強國,那時候的匈奴、少數民族,稍有侵犯,便給以迎頭痛擊,使得他們只能年年納貢,歲歲朝拜。當然,這些都是在盛唐時期的情況。但是強盛的大唐帝國卻瓦解於一場「安史之亂」!「安」即安祿山,胡人,楊貴妃的干兒子,其實他的年齡比楊貴妃還要大;「史」即史思明,勾結安祿山。那時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暮年了,多少年來,他沉溺於音樂歌舞(他本人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當時可是絕唱,他的音樂天賦很高)不理朝政,以至於朝廷大權先後落入李林甫、楊國忠之手。可謂內憂外患。於是在逃往馬嵬坡時,眾將士認為這一切都是楊貴妃造成的,要求殺死楊貴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被亂箭射死,楊貴妃也被上吊賜死。白居易的《長恨歌》里記載了整個故事的經過,其中「婉轉蛾眉馬前死」正是「安史之亂」後楊玉環的下場。其實國家的滅亡,和一個弱女子能有多大的關系呢?純粹是給昏庸的帝王們找借口。
盛唐詩歌最重要的有兩派,一是山水田園詩派,二是邊塞詩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後者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欣、王翰等。
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憲朝,空間分布涵蓋開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文化。玄宗開元天寶間(713~755),為歷代史家所稱頌的「盛世」,這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超過前期,政治上實行較開明的統治,而且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也都表現出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態變遷的時代特徵,又有繼承古老的傳統以通變求新意的民族特質。以詩歌為表徵,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適岑參壯志酬國的邊塞詩和王維等融於自然的田園山水詩,奏起了時代的最強音。史地的發達、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代表民間文化的傳奇變文俗講百戲,以及具有起承轉合功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漸趨融入並中國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對古今中外各種學問大加總結提煉的時期,大量綜合性著述的出現反映了唐人總體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長達40餘年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象一塊界標,標志著時代內容的分野和轉折,這種轉折所帶來的變異特徵,由於加速度的發展,越到後代越為明顯。然而,在與這一事件切近或同時,在文化的發展中已有了這種變化的端倪。本文試圖對盛唐文化現象的諸多變異特徵進行探討,進而算是對籠統談論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時代差異的研究現象的一種反撥。

閱讀全文

與春曉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