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最喜歡的歷史故事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有人說這是不懂變通,愚內昧。但這容二十多個字很直白的告訴我什麼是誠,什麼是信。誠是誠懇,信是信任,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裡如一。對別人如是,對自己亦然。
2. 你讀過的還有哪些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荊軻刺秦王
李斯諫逐客
信陵君救趙
紙上談兵的趙括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專
廉頗負荊請罪
屈原沉江
田單的火牛屬陣
燕昭王求賢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商鞅南門立木
墨子破雲梯
范蠡和文種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孔子周遊列國
伍子胥過昭關
晉文公退避三舍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曹劌抗擊齊軍
齊桓公九合諸侯
周公輔佐成王
盤庚遷都
婦好及婦好墓
商湯和伊尹
3. 你聽過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歷史典故太多了,要突顯"精彩"二字,那才是"精彩"的歷史典故了!
何為"精彩",就是出乎人們意料的,故事有主人翁獨特和超常規的表現,故事中的言論及觀點是否對後人有教育意義的,我認為這是主題的關鍵所在。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優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當我們讀到這首詩時,自然而然就想起了
《六尺巷》這精彩典故了。
但它留給後人不僅僅是"精彩"的典故,而是給於後人更多的精神財富。
它教育著後人"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做人道理,在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高尚境界!
《六尺巷》這個歷史故事,我覺得是精彩中的精典,至今被後人傳為精彩佳話。朋友!您們覺得呢!
明朝有個叫陶成道的,這哥們兒呢非常喜歡搞發明,整天就琢磨一些奇思妙想,有的甚至被他給造出來了。
幸虧他大小算是個地方官,被封了個「萬戶」,不然如果是普通老百姓,整天得忙活生計,更別說花錢去買搞發明的材料了。
然後有一天,陶成道仰望天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飛上天去體驗體驗翱翔雲空的感覺。
想到就去做,於是陶成道買來47發煙花,又自己動手改製成「火箭」,類似於北方地區現在的鞭炮「穿天猴」,接著他又做了兩個大風箏,一手拉一個。
再找了一張椅子,下面綁滿了煙花火箭,此事一起,聞訊趕來圍觀的老百姓可謂是人山人海,眾人紛紛驚訝於陶成道的敢想敢做,都議論紛紛的等著陶成道一飛沖天。
而後在助手的幫助下,點燃了全部火箭,人群撒傢伙一鬨而散,只見陶成道雙手拉風箏,坐在椅子上,由火箭推著向前滑行數丈。
就在所有人以為他當真要飛天的一瞬間,火箭全部爆炸,而陶成道本人,也在瞬間死亡。
這一典故,就是著名的「萬戶飛天」。
經過歐美等國的歷史學家確認,火葯,或者確切的說全人類范圍內,首位研發出「火箭」的人,正是陶成道,他的飛天實驗雖然失敗了,但在一定程度上開了歷史先河,為人類的火箭事業也算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且綜合來看,這一壯舉在14世紀的明朝,可謂是開天闢地的意義,人類對於遨遊天空的幻想,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神話,但真正實施這個幻想,並且將其演變成現實的人,在古代基本只有陶成道一個。
由此,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更能從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氣,堪稱偉大。
4. 歷史故事
http://www.fsec.cn/rrj/0yw/liwenyan/main.htm
這上面都是歷史小故事
1、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少孤貧,有志無力。釣魚於淮陰,寄[註:依靠或依附]食於漂母,母每日飯信。信曰:「後必重報。」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嘗入市,被屠宰所欺,戲曰:「子能舍死,持刀殺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過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後蕭何[註:劉邦的丞相]三薦於漢王[註:漢王指劉邦],築壇拜信為大將,佐漢有功,封信為三齊王
2、孫臏與龐涓
這個故事很久遠了,發生在戰國時候。故事中,孫臏與龐涓曾同拜於一個師傅的門下,各有所長。但龐涓,卻在出道之後已是魏國的將軍了仍猜忌著孫臏,怕孫臏的才情勝於自己。於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騙孫臏赴約,挖其膝蓋骨,再墨型刺臉,置於囹圄。當時,父親講述著,如章回小說那樣,在緊張處截住,留在第二個晚上繼續。我便一整天的擔心,擔心孫臏的結局。這一整天,我就會在放學後奔到與我們住的樓一條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叢中靜坐,想父親講著的故事,任樹梢上撲騰著有鳥兒飛過。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見,父親便開始講述囹圄中的孫臏了。這一段,聽得不輕松啊!那孫臏"瘋瘋顛顛"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時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這么一天一天混著,有了人士相幫,孫臏就暗中見了來訪的齊國使者,一吐自己的慘況。齊國的使者驚訝之後,有了拯救的舉動,帶孫臏一起返齊。
這一走,孫臏最後的勝就註定了。我懸了好幾天的心便放下,長吐了一口氣,知道接下來的較量,龐涓必敗。果然,去齊國,孫臏的智慧與謀略展示出來,終讓齊王信任,被任命為軍師,為將軍田忌謀劃,再看著齊軍出征。這時候的孫臏,坐在帷幔圍著的戰車里,不露真容,但卻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很久以來,我一直想,那時父親的講述,把一個沉重的故事烙在我與姐姐的心裡,為什麼呢?父親沒有解釋。也許,父親的本意就是講故事,講他讀過的書,講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讓我們懂一段歷史,然後,記住它,在以後的成長中有分辨善惡的標准。
最後,馬陵一仗,孫臏、龐涓一決勝負了。情節中,魏國與趙國聯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王便讓田忌當大將,前往救韓。這救韓,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國,搗毀老窩。龐涓聞訊,只得撤出韓國,趕將回來。這時齊兵已西去,龐涓窮追三日,見沿途的灶台逐漸減少,大喜,以為齊軍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孫臏之計。
這計,是孫臏身心遭辱的最後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樹在被刮掉半塊皮後寫著:"龐涓死在這棵樹下!"然後,孫臏等著,等著這一刻的到來,這時候的孫臏堅決,沒有放龐涓一碼的念頭。我便欽佩孫臏的分明,不含糊,對敵手狠狠地反擊。接著,聽那個結局:龐涓追來了,追進了狹窄的山溝里,在傍晚將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樹。於是,劃了火柴,讓亮光照著,讀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確,是龐涓的末日了,那萬箭拉開的氣勢,是孫臏堅定的命令,讓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將士:是時候了,射!
龐涓倒下了,萬箭之中,他自殺而亡。但自殺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話是:"這一仗可讓這小子出名了。"這小子指的當然是孫臏。由此,龐涓的狹隘、貪名聲、容不下別人出色,直至死改變不了。所以,孫臏的勝,消滅的是邪惡,是邪惡的一顆靈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貧農,少時在皇覺寺出家為僧,後率農民軍推翻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師賠情
傳說朱元璋登基後,在浙江微服察訪。這一天,他去多寶寺進香。進殿以後,香煙繚繞,鼓鈸齊鳴,朱元璋感到心曠神恰。特別是多寶寺的名稱,引起他的興味,不禁脫口吟道: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這本是朱元璋一時乘興,信口而出。誰知一個滿身油污、衣著破舊的老秀才,竟不顧左右,昂首拈須,接著吟道: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聽,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僅是贊賞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滿意那個老秀才能把他這位皇帝比作如來,降福於民。只是他沒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視著老秀才;老秀才也彷彿遇到知音,含蓄地望著他笑。
逛罷多寶寺,朱元璋肚子有點餓了,路過山下一家小酒店時,便抬腳踅了進去。當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講究點,瞅了幾瞅,小酒店實在沒有啥可吃的東西,不禁搖搖腦袋,又吟了一聯:
「小酒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誰知老秀才跟在後面又聽得一清二楚,隨即搖頭晃腦地吟出下聯:
「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這又似甜酒澆到朱元璋的心窩窩,聽了以後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隨從說:「朕馬上回都,你給朕把老秀才請到皇宮去。」
朱元璋請老秀才幹啥呢?原來朱元璋過去少讀了書,建國後,感到立國理事,深為不便,他要為兒子請個飽學夫子。皇太子當然不同於一般孩子,一連換了幾個先生,都沒有管教得住。如今無意中發現老秀才才思敏捷,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看來,老秀才不僅肚子有貨,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請他到皇宮去教書,他並不高興;封他為「太子太傅」,他也無所謂。只是冷冷地說:「試試看吧!」
頭一天老秀才給太子教書,先是圈講文章,之後,讓太子背誦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目,搖頭晃腦地輕輕吟起詩來。一會,太子向兩個伴讀的書僮做起鬼臉,書僮便念道:
「先生教學生——頭動;
「學生見先生——頭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麼?。
「念的文章。」
先生還未睜眼,一個書僮已躡手躡腳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邊,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這書僮仗著太子一向放肆慣了,好多老師招架不住,只好來個「冷鍋貼餅——溜了」。這樣,他們越發膽大。哪知這位老秀才可不同——說時遲,那時快,書僮的手剛近老秀才的耳朵邊,老秀才伸手就抓住書僮的手反擰過來,書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舉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隻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聲:「大膽!」把太子的手也反擰過來。
老秀才喝令:「跪下!」
書僮「撲咚」一聲,雙膝落地。太子還倔強地挺身不動。恰巧朱元璋朝罷回宮,從這里經過,看到兒子一隻手被先生反擰著,額上出汗,臉色泛紫,便替兒子求情;「先生,饒他這一次吧!」
老秀才將頭搖得象撥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秀才發起傻勁,竟把「萬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著喉嚨說:「不放!」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還沒有人敢這樣冒犯過他,他臉漲得通紅,大聲嚷道:「來人哪!」
武士紛紛跑來,朱元璋火頭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來。
關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宮還氣呼呼地罵個不休。皇後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臉胡桑的樣子,心想,壞啦,老秀才准沒命啦!她忙叫宮女沏上香茶,勸他息息怒:「皇上,昨個把老秀才誇上天;今個把老秀才氣下地,為啥呢?」
朱元璋余氣未消,就怎來怎去地一說。馬娘娘原是明情達理的人,心想,替兒子護短,罰先生不是,這是「慣子不孝,肥田收癟稻」,可是在他氣頭上勸諫,恐怕勞而無功。就說:「陛下,跟愚夫子計較啥?你說咋辦就咋辦。宮女,快給皇上進御膳!」
三杯兩盞落肚,朱元璋臉色舒展開來。馬娘娘說:「陛下,你可記得,在淮西時,你曾說古往今來,世上有兩種人沒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時想不起來。馬娘娘接著說:「一個是治病的郎中,一個是教書的先生。哪個郎中願意他的病人翹辮子;哪個教書先生不願意他的學生多識幾個字,進學中舉!」
「這倒也是。」
馬娘娘就勢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語氣平和地說:「倒也是為太子好。可這人太蠻橫,連我去求情,他也不開縫。」
「陛下,這不開縫好!他那是為大明的天下!」
「咋說?」
「這不開縫,就是教之嚴,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開縫,往後太子還聽他的話嗎?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先生哪裡還能管得?往日先生膿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幾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裡有韜略,手中有武藝,可你竟把人家關起來,弄不好還要殺。常言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師有師道,你把這些一齊丟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嗎?」
馬皇後一席話,說得朱元璋懊悔起來:「別說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嗎?」
「吃燈草的,講的輕飄。人家受了一肚子窩囊氣,就這么不明不白地關,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願意!」
「那你說咋辦呢?」
「你我領著太子去賠情。」
「這個——」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為大明天下,只有這么辦。」
當時,朱元璋頭腦還算清楚,便聽信皇後的話,把太子叫來,嚴肅地責備一頓。然後由太監領路,皇帝、皇後、太子徑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還真倔,見他三人到來,竟別轉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說:「老秀才,勿氣嘛!那是寡人一時欠考慮,你還是教育有方的呀!」
馬皇後說:「先生,皇帝率領太子向你賠情來啦!」
太子也說:「往後,願聽先生教誨:」
老秀才慢慢轉過身子,讓獄官去了枷,由太監和太子扶著回到書館。路上,老秀才一句話不講,朱元璋和馬皇後微笑著跟在後面。到了書館,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動動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動一下,看皇帝和皇後還是不急不躁,和顏悅色的,這才攤開紙,磨好墨,提起筆來,寫了兩行字。寫好後雙手托起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說:「老臣謝——恩——」
朱元璋拿起紙一看,愣住了,兩眼又睜得圓圓的。為啥呢?因為紙上寫的兩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正要發作,馬皇後笑嘻嘻地說:「老先生,你念給皇上聽聽。」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朱元璋一聽,緊綳著的臉又鬆弛下來,咧開嘴笑了。
5. 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千金一笑
受周幽王喜愛一個女子——褒姒,她長得很美,卻不愛笑。周幽王想:褒姒這么美的女人不願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於是周幽王派人貼出:誰能讓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兩金子(其實是銅)。許多人都來試試,可沒有一個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個大臣虢石父對想出了一個主意,周幽王聽後覺得不錯,於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點火。各個諸侯王都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金子。
2、管鮑之交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合作關系,開始的時候管仲並不得志無論是做買賣還是做事鮑叔牙始終相信他,並給了他竭盡所能的照顧,到最後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對周圍的人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這個成語形容兩個人的良好的友誼,也是形容對朋友的信任。
3、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
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
4、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
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5、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6. 歷史故事有哪些
荊軻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死。
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沒有發號一項政令,也沒有一樣政績上的作為。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隻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於使楚國稱霸天下。庄王不因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聲;沒有事先顯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績。所以說:"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7. 一個歷史故事
調戲王妃的大臣
春秋時期,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妙曼,美酒佳餚,燭光搖曳。同時,楚王還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揩油親澤,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並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
眾人都沒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年揩許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於他,而發誓畢生孝忠於楚王。
點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同樣領導者在面對下屬的微小過失時,則應有所容忍和掩蓋,這樣做是為了保全他人的體面和企業的利益。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領導者對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難免有些小毛病,只要無傷大雅,何必過分計較呢?最重要的是發現他最大的優點,能夠為企業帶來怎樣的利益。比如,美國有個著名的發明家洛特納,雖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還是誠懇邀約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後,此人為福特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代化管理學主張對人實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個人能力的強弱,長處短處的綜合:「功」,是指這些能力是否可轉化為工作成果。結果表明:寧可使用有缺點的能人,也不用沒有缺點的平庸的「完人」。
一般來說,一個領導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經驗都要比下屬略勝一籌的,領導者居高臨下很容易發現他下屬的缺點和能力的不足之處,而且也容易向他們提出高標准要求。但領導者應當清楚地了解每一個下屬的能力,而且要因材適用,不要總以自己的工作能力來衡量和要求下屬。當然對下屬嚴格要求還是必要的,但嚴格要求和真誠之間並不矛盾。嚴格要求是指你可以為你的下屬制定高標準的工作要求,而真誠則是當下屬犯錯誤或由於某種原因而未能達到工作要求時,你應該對他們採取的態度。當你真誠的對待下屬時,不但不會使他因此而散漫,反而會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如果一個領導者,老是挑剔下屬的毛病,就會極大地削弱他們的工作熱情,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反感,這樣就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在工作中的發揮,從而對企業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每一位領導者都應該努力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因此可以說,寬容也是一則重要的用人之道。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要能想得開,看得遠,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從大局考慮,得饒人處且饒人,對人才要學會寬容。
楚王絕纓
故事是這樣的,楚莊王宴臣,令愛妾敬酒,恰有風吹燈滅,黑暗中有人拉妾衣,妾順手摘其帽纓,並要楚王掌燈追查。楚王說,酒後狂態之人常有之不為怪,並讓群臣都摘纓在掌燈。不久吳攻楚,一個叫唐狡將軍屢建戰功對楚王說:「臣乃先殿絕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