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杭氏歷史名人

杭氏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04 08:31:52

Ⅰ 杭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1、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大禹治水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
2、源於抗氏,抗、杭同源,屬於改抗氏為杭氏。
漢朝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氏。
二、得姓始祖:杭徐伯。
杭氏發祥之地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杭氏源於國名。據《姓氏考略》載,夏禹治水後,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余航。其後世子孫將「航」字的舟邊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東漢時,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今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氏始祖,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
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宋慶歷年間,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終排位為第一百八十三位。
關於杭氏起源的說法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杭氏落戶丹陽後,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柳茹,九世孫誠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餘杭郡:原為秦朝會稽郡所轄的餘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有餘杭山,近太湖。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於現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
2.堂號:
餘杭堂:以望立堂。
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一葦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明堂:資料有待補充。
撝謙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重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家乘譜牒:
江西宜興百濟杭氏宗譜前編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續編十一卷,末一卷,(民國)杭雲開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上虞虞邑杭氏宗譜二卷,(清)杭封、杭燦廷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六、歷史名人
杭 淮:(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中丞。
廉明平恕,以志節著稱,與其兄杭濟並負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 雄:(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都督同知。
鎮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杭世駿:(公元1675~1772年,一說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人。著名清朝學者。
清朝雍正年間舉人。
清乾隆初召試鴻博,授編修。曾上書四條議論時事,改任御史。乾隆大帝授予翰林學士之稱。
他博聞強記,於經史詞章之學,無所不通,並大膽地對古書中的某些記載提出疑問,並說出自己的考證結果。著有《禮例》、《史記考異》、《經史質疑》、《漢書疏證補》、《榕城詩話》、《道古堂詩文集》等書。
杭辛齋:(公元1869~1924),名杭慎修,又名杭鳳元,別字一葦;長安鎮人。
杭辛齋少孤,就讀於杭州正蒙義塾。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縣試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次年入北京國子監。後考入同文館,棄科舉,習新學。
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到天津,次年杭辛齋與嚴復、夏曾佑等創辦《國聞報》,鼓吹變法維新。曾上書光緒帝,條陳變法自強,兩次被密旨召見,並賜「言滿天下」象牙章。戊戌政變後,《國聞報》以「視死如歸」標題,首家報道「六君子」被殺消息,遭勒令停刊。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與北方誌士謀劫光緒帝南遷,未成,乃避居山東德州行醫為生。此時,深感清廷已不可救葯,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會,銳意革命,遂到北京辦《京話報》、《中華報》,「以恢復國權、啟導民智」。
不久,杭辛齋因揭露清廷腐敗,報紙遭封閉,被捕下刑部獄,幸得社會各界輿論支持,免於一死,解回原籍禁錮。後經全省各界人士王國維等申訴營救,終於獲釋。不久,杭辛齋參加了南社。清光緒三十四(公元1908年)年增韞接任浙江巡撫,設立農工研究會,被聘為會長,主辦《農工雜志》。又與許行彬合辦《浙江白話新報》,宣傳民主革命,並提倡白話文。辛亥革命前夕,參加光復會,常與陳英士等聚會密商。杭州新軍起義時,旗營清兵五千人企圖負隅頑抗。杭辛齋隻身冒險入營說降,使全城順利光復。後被推舉為浙江軍政府領導成員,他堅辭不就,致力創辦《漢民日報》。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春,杭辛齋當選為眾議員入京。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以「閣員」及十萬銀元、豪華宅第為餌,進行收買,杭辛齋不為所動,仍與孫中山往來。民國初年,他在天津辦《國聞報》時,袁世凱練兵小站,時相聚晤。一次,杭辛齋說袁世凱:「你將來必定要做皇帝!」 袁世凱答稱:「我做皇帝必先殺你!」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 袁世凱籌備稱帝,杭辛齋堅決反對,被捕下獄,直到次年6月袁世凱病死才恢復自由。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杭辛齋南下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出席國會非常會議。被舉為懲戒委員長。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至上海,杭辛齋受孫中山委派,任宣傳部長,並創辦新聞學會。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曹錕賄選總統,杭辛齋在上海召集部分議員開會反對。
杭辛齋積極參加改組國民黨的活動。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民國十三年(公元1914年)1月20日,「一大」在廣州開幕,因病未能參加,不久在24日逝世於上海。消息傳出,「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特致電哀悼。杭辛齋靈柩由專車護送回鄉,葬於長安鎮鐵路南側(今海寧中學附近)。墓碑為嘉興褚輔成手書。
杭辛齋對《易經》深有研究。曾組織研幾學社,擔任主講。編著有《易藏叢書》二十卷,以及《白話痛史》、《豬仔記》等。參見本志《著作目錄》篇。
七、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功稱泰岳;學積詞林。上聯說典指漢朝時期的丹陽人杭徐,字伯徐,曾任中郎將,破泰山賊寇,封東鄉侯,後官長沙太守。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仁和人杭世駿,字大宗,乾隆初年試博學鴻詞,任編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後官御史。博聞強記,貫通經史詞章,曾主講粵秀、安定兩書院,著有《禮例》、《石經考異》、《漢書疏證補》、《道古堂詩文集》等。
功稱泰岱;政著星沙。此聯為杭氏宗祠「餘杭堂」堂聯。
古木向榮;引亢高歌。此聯為杭氏杭氏「杭」字的析字聯。亢通吭。
源自大禹;望居餘杭。全聯典出杭氏的源流和郡望。
雙溪爭艷;二杭同芳。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淮,字東卿,宜興人。康明平恕,以志節著,與兄濟並負詩名,有《雙溪集》。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他們兄弟二人,俱善詩學,有《二杭集》。
功寧一境;名重二杭。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中郎將杭徐,字伯徐,丹陽人。初試守宣城長。因功封東鄉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2.五言通用聯:
施仁生貴子;積學入詞林。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杭景恤孤矜寡,後其子為睢陽太守,時人以為施仁之報。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杭世駿乾隆初授編修,校書武英殿。
新埭家聲遠;餘航世澤長。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位於新埭村(杭甲村)的東北方,距村約四十步(合今五十多米),面積約兩畝。建祠工程始於明萬曆己未(公元1619年),告竣於天啟壬戍(公元1622年),耗資五百餘金。祠堂的門前建有一堵三角彎形照牆,東面存有空地一塊。宗祠前廳內,一對旗桿分列兩旁。堂門之上,掛有「杭氏宗祠」的堂匾,兩旁另掛吊牌一副,上書此聯,門的兩邊各列漆球石一座。
3.六言通用聯:
堇浦四事高見;宜興二杭齊名。上聯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事典。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杭濟、杭淮兄弟事典。
4.七言通用聯:
西北名將聲威遠;乾隆鴻博著述豐。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都督同知杭雄,字世威,鎮寧夏,為明正德、嘉靖間西北名將。下聯典指清朝雍正年間的舉人杭世駿,字大宗,號堇浦,仁和人。清乾隆初年召試鴻博,授編修。釘上四事,改御史。博聞強記,於經史詞章之學,無不所不貫。
5.八言以上通用聯:
日往煙夢,幽鳥相逐;月照華屋,碧松之陰。此聯為清朝時期的舉人杭世駿自題聯。
泊水舊家聲,相土卜居崇埭里;東山興漢室,易舟為氏重余航。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中廳與享堂之間,隔一大天井,居中橫列月壇三間。東西天井內分別植桂樹、黃楊樹各一棵。後進為寢室五間,屋宇下一字橫排著長西路三十扇,「追遠堂」大匾面對著正門,中間的神龕兩邊吊著這副堂聯。除了上述宗祠外,新埭杭氏還另建了「撝謙堂」、「世德堂」和「德重堂」三個支宗祠;延陵鎮的榨上村(杭甲)東和華店(甸)村(屬經濟開發區)東,各建有三進三楹的分祠。
泰岱建殊勛,溯東鄉侯木本水源,烝嘗隆百代;雲陽開偉業,念中郎將分支別派,禮樂著千秋。此聯為江蘇省丹陽市全州鎮新埭村杭氏宗祠聯。杭氏宗祠前庭與中堂以天井相隔,中鋪一間石基甬道,天井的左右兩邊各栽一葉遮如蓋的梧桐樹。祠堂中廳為三間,左右書房各一間,屋檐下豎著一排

Ⅱ 歷史名人。。。。

就講林則徐,或者左宗棠。一個是禁毒英雄,一個是戌邊英雄。
1,林則徐(1785—1850年) 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謚號文忠。福建侯官人。
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生平】

青少年
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准備了些必要條件。

入官場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雲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飢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繫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林則徐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浦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

禁鴉片及之後經歷
當時鴉片問題漸成為政治性爭論問題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倡「馳禁論」,請准民間販賣吸食,使鴉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鴻爐寺卿黃爵滋提出「嚴禁論」,以重治吸食為先。林則徐曾向朝廷上奏,請求嚴禁鴉片。未等皇上批示,就開始在全省厲行禁煙,收繳煙土、煙膏與煙具,並配製「斷癮葯丸」,供人戒煙,成效卓著。隨後又一道奏摺,力陳煙禁特別是杜絕鴉片來源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並針對反對派的駁斥強調說:「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舉棋不定的道光帝認識到嚴禁鴉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於是,被迫接受嚴禁主張,決定禁煙。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
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於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於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具結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於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奴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1839年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
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到來,矛盾自然轉移道他身上,他到達當天,林則徐下令停泊在黃浦江上的一切外國船隻封艙,當天晚上封鎖商館,並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國雇員。但是義律是一個十足的大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採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諭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稟》。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後,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准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硝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市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是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硝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這就是聞名世界的虎門銷煙,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林則徐親自主持,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準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在軍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禦力量。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準法,戰船圖書等資料。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2,左宗棠(1812~1885)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

左宗棠生性穎悟,少負大志。5歲時,他隨父到省城長沙讀書。1827年(道光七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他不僅攻讀儒家經典,更多地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對那些涉及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名著視為至寶,對他後來帶兵打仗、施政理財起了很大的作用。1830年,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次年又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這年的考試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此後的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

科場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著「正途」進入社會上層,進而實現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幹,得到了當時許多名流顯宦的賞識和推重。早在1830年,僅18歲的左宗棠拜訪長沙的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時,賀氏即「以國士見待」。其弟貿熙齡則是左宗棠在城南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對自己的這位弟子,賀氏非常喜愛,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後來師生還結成了兒女親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渤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動提議將他唯一的兒子與左宗棠的長女定婚。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名滿天下的林則徐對左宗棠十分器重,兩人曾在長沙徹夜長談,對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特別是關於西北軍政的見解不謀而合。林則徐認定將來「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屬,特地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寶貴資料全部交付給左宗棠。後來,林則徐還多次與人談起這次會見,極口稱贊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絕世奇才」,臨終前還命次子代寫遺疏,一再推薦左宗棠人才難得。

自尊心極強的左宗棠三試不第,本打算「長為農夫沒世」,但以他從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滿腹的「經世致用」學問以及他剛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偉人林則徐對他的重託,在國家處於內憂外患、危急存亡之際,左宗棠是不可能長期退隱深山,不聞世事的。1852年(咸豐二年),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終於經不住老朋友郭嵩燾等人的勸勉,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左宗棠在炮火連天的日子裡縫城而入,張亮基大喜過望,將全部軍事悉數託付給左宗棠。左宗棠「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區畫守具」,各種建議都被採納,並立即付諸實施,終於使太平軍圍攻長沙3月不下,撤圍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1854年3月,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長達6年之久。其時,清王朝在湖南的統治已炭發可危,太平軍馳騁湘北,長沙周圍城池多被佔領,而湘東、湘南、湘西廣大貧苦農民,連連舉事,此起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慮,日夜策劃,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撐大局。同時,革除弊政,開源節流,穩定貨幣,大力籌措軍購:軍械、船隻。駱秉章對他言聽計從,「所行文書畫諾,概不檢校。」由於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不但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出省作戰連連奏捷,其它各項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崢嶸,引起朝野關注,時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一些高官顯貴在皇帝面前競相舉薦,咸豐皇帝亦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誹謗,特別是湖南水州鎮總兵樊燮的構陷,險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篙燾等人的仗義執言,潘祖蔭、肅順等大臣的披瀝上陳,才使一場軒然大波得以平息。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由好友胡林翼保薦,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下,為抵抗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於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時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陝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權;10月,伊犁建立蘇丹政權;1865年1月,浩罕國(位於今烏茲別克的浩罕市一帶)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懸掛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並發行貨幣;1874年,日本國入侵台灣。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同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4月,左宗棠坐鎮甘肅酒泉,收復新疆戰役打響。1876年,指揮多路清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坐鎮,命令三路大軍並進,徹底擊潰了阿古柏殘余勢力,收復大片國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左宗棠在新疆期間,為保證軍糧供給,發展地方經濟,曾大力興辦屯墾業,其功績遺澤至今。

1881年夏,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Ⅲ 杭姓的歷史及由來

杭姓 - 姓氏源流
1、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大禹治水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氏。

2、源於抗氏,抗、杭同源,屬於改抗氏為杭氏。
漢朝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元和姓纂》雲:三伉氏,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後轉寫為杭氏。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氏。

杭姓 - 得姓始祖
杭徐伯。

杭氏發祥之地為丹陽郡(今安徽宣城)。杭氏源於國名。據《姓氏考略》載,夏禹治水後,把九州內所有的船隻統統交由庶子管理,封國於浙江余航。其後世子孫將「航」字的舟邊抹掉,安之以木,從此便以「杭」為姓。東漢時,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職中郎將,因討伐平亂著功,榮封為「東鄉侯」(今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為杭氏始祖,定居於雲陽西鄉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

杭徐伯的後人為避五代兵革之亂,又從雲陽遷至餘杭泊水灣。宋慶歷年間,天下趨定,杭徐伯的後人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欽訓跋山涉水輾轉抵丹,回歸先人舊地,仍定址於西鄉的新埭村。故杭氏後人尊杭徐伯為杭氏的得姓始祖

杭姓 - 遷徙分布杭姓淵源
杭氏人口總數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終排位為第一百八十三位。
關於杭氏起源的說法和大禹治水有關。相傳夏禹治水時來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大會天下諸侯。治水大業完成後,那裡留下很多船隻,他把這些船隻交給他的一個兒子管理,並將他封在全航這個地方,建立了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後來,其子孫就將「航」去舟加木寫成「杭」,並自稱為杭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杭氏落戶丹陽後,寅正的四世孫外徙柳茹,九世孫誠徙居榨上(今浙江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孫鑒九卜居華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創業之艱,構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聯代。自明朝後期至民國三十二年曾輯譜十三次。

如今,杭氏在丹陽群居村落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開發區華甸,陵口下柵口、司徒東王和雲陽鎮等。杭氏宗祠以「餘杭堂」最為普遍。丹陽杭氏大宗祠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杭姓 - 郡望堂號
1.郡望:
餘杭郡:原為秦朝會稽郡所轄的餘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有餘杭山,近太湖。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於現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

2.堂號:
餘杭堂:以望立堂。
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一葦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明堂:資料有待補充。
撝謙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重堂:資料有待補充。
追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杭姓 - 家乘譜牒
江西宜興百濟杭氏宗譜前編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續編十一卷,末一卷,(民國)杭雲開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上虞虞邑杭氏宗譜二卷,(清)杭封、杭燦廷修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余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Ⅳ 重慶市南川區杭氏字輩排名

一、尋根溯祖
1、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
2、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治水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一葦堂」:排行輩份:士學文正德,公大金殿成,中華龍道遠,建業震乾坤;(以後我會補全的)
【郡望】 餘杭郡:原為秦代會稽郡所轄的餘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有餘杭山,近太湖。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於現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杭世駿:清代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初召試鴻博,授編修。曾上書四條議論時事,改任御史。乾隆授予翰林學士之稱。博聞強記,於經史詞章之學,無所不通。著有《禮例》、《史記考異》、《榕城詩話》、《道古堂詩文集》等書。
杭 淮:明代中丞。廉明平恕,以志節著稱,與其兄杭濟並負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 雄:明代都督同知。鎮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Ⅳ 我姓 杭 的起源

姓氏起源

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內姓,稱杭姓容。
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治水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姓。

堂號
"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為堂號。

歷史名人

杭世駿:清代雍正年間舉人。乾隆初召試鴻博,授編修。曾上書四條議論時事,改任御史。博聞強記,於經史詞章之學,無所不通。著有《禮例》、《史記考異》、《榕城詩話》、《道古堂詩文集》等書。
杭 淮:明代中丞。廉明平恕,以志節著稱,與其兄杭濟並負詩名,著有《雙溪集》。
杭 雄:明代都督同知。鎮守寧夏,為正德、嘉靖年間西北名將。

Ⅵ 朱祁鎮和杭允賢在歷史上到底什麼關系

女醫明妃傳抄杭皇後最終愛的襲是誰? 歷史上朱祁鎮與談允賢並非一代人_搜羅天下_中國財經時報網-領袖財經新聞門戶網站
http://www.3news.cn/2016/0310/124706.html

《明 史》列傳一(景帝廢後汪氏)中記載:景泰三年,妃杭氏生子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憲宗,後執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廢後,立杭氏為皇後。七年,杭後崩, 謚肅孝。英宗復位,削皇後號,毀所葬陵,而後仍稱郕王妃。《明史》外戚:杭昱,女為景帝妃,生子見濟。景泰三年,帝欲廢英宗子而立己子,乃廢皇後汪氏,冊 妃為後。昱累官錦衣衛指揮使。《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記載:景泰七年二月庚申(二十一)皇後杭氏死,辛酉(二十二)任命其弟杭敬為錦衣衛百戶。

其實都不是一個朝代的誒。。。。

Ⅶ 帥氏的歷史名人

帥 寶,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成淳中,授鹽官丞,以清廉著稱。擢昌化令,勸農課士,聽訟鹹得其情,卒於官。
帥 我 (1648-1725),清學者。字備皆,號簡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書畫,尤明醫理。康熙五十年舉人,官內閣中書。擅詩文,循循江西舊法。著有《墨瀾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簡齋詩文稿》。
帥使念,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鮮卑先祖舊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帥仍祖,清文學家。字宗道,號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帥我長子。康熙間諸生。幼聰慧,十歲能詩,以才華自負。又精岐黃術。性孤介,艱於一第,乃棄舉業,鍵戶讀書。工詩文,著有《嗜退山房詩稿》二卷、《文稿》三卷。
帥念祖,清畫家。字宗德,號蘭皋,江西奉新人,帥我子。雍正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禮科給事中,陝西布政使。以事謫戍軍台,沒於塞外。工指畫花卉,兼寫山水。尤以時文鳴一時,務以幽渺之思,擺脫陳因。亦工詩,清刻不俗,與從子家相時有大小帥之稱。著有《樹人堂詩》七卷。
帥家相,清詩人。字伯子,號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進士,歷官江西潯州知府。工詩,善學少陵,氣格沉雄,有幽燕氣,與從父念祖時有大小帥之目。曾燠嘗選其詩與陳允衡、王猷定、曾畹、蔣士銓、汪軔、楊垕、何在田詩合刻,名《國朝江右八家詩選》。著有《三十六乘書樓詩集》十六卷。
帥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號仙舟。湖北黃梅人。十七歲中鄉試。嘉慶元年(1796)進士。任編修。歷遷吏、禮、工等部侍郎。典試於廣東、江南。督學於廣西、山東。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撫,奏請鹽政改歸巡撫兼理,停加課銀五十萬兩;年減商捐、外款銀二十萬兩。杭、嘉、湖三郡發生水災,他截漕糧賑濟;並免除米稅,以招遠處商賈。曾捐資八萬,浚修西湖,修築海鹽石塘。浙人在西子湖邊建「帥公祠」,以示紀念。
帥承瀚,清臣。湖北黃梅人。帥承瀛之弟。嘉慶十年(1805)進士。官翰林院檢討至副都御史。頗有聲譽於時。
帥方蔚 (1790-1872),清學者。字叔起,又字子文,號石村,南昌奉新(今屬江西)人。少聰明好學,道光六年(1826),舉進士第三人,授編修。八年,出任山東鄉試副主考。歷任湖廣道、雲南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等。後因病辭官回家。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興起,帥方蔚在鄉中辦團練,操練鄉勇,幫助官兵鎮壓起義軍,咸豐皇帝恩賞加道員官銜。在鄉期間,注重講授經學,有「真經師」之稱。曾主白鹿書院、經訓書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撫劉坤一聘請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並主修《奉新縣志》。同治十一(1872),方誌完成,旋病卒。帥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稱,廣見博識,著述甚豐。文有新意,詩有特色。所撰述文章體裁十分廣泛,主要有《咫聞軒詩稿》、《咫聞軒隨筆》、《紫雯軒館課》、《帥太守稿》、《詞垣日記》、《左海交遊錄》等,均收入《帥氏清芬集》。
其他帥姓名人有宋官吏帥范;清文學家帥光祖,詩人帥翰階等。近當代帥姓名人有政治家帥孟奇,解放軍將領帥榮,國民黨將領帥化民,地質學家帥開業、帥德福,醫學家帥燾、帥蘭英,經濟學家帥勇,政治學家帥文潔,翻譯家帥德全、帥松生,編輯家帥應煕、帥雪嶕,書法家帥立志,畫家帥礎堅、帥立德、帥立功、帥松林、帥民風,台灣電影製片人帥岳峰等。

Ⅷ 大明皇帝朱祁鈺皇後杭氏是不是女醫

不是。
杭氏(?--1456),明代宗(景帝)朱祁鈺的第二任皇後。死後謚為「肅孝皇後」。英宗復位,削皇後號,毀所葬陵。她作為明代宗繼皇後的身分不被明朝正史認可。算是明代後妃中的一位悲劇人物。
喜事還沒有完。第二年,明英宗親征蒙古被俘。國難之際,朝廷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年號「景泰」,是為明代宗,又稱為『景泰帝』或景帝。杭氏被冊封為妃。
登基之初,代宗立哥哥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景泰三年(1452),代宗欲廢黜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汪皇後堅決反對,並勸說代宗之所以能即位純屬僥幸,萬不可將朱見深廢去。汪皇後因此觸怒代宗而被廢去,之後朱見深也被廢去,改立朱見濟為皇太子。杭妃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後。
短短幾年時間,杭氏就由普通的民間女子成為當朝皇後,且兒子又是太子,真可謂平步青雲了,她的父親杭昱也被封為錦衣衛指揮使。杭皇後沉浸在幸福中。
然而人生難料,這樣的風光無限她只享受了短短的四年。
景泰四年十月(1453),皇太子朱見濟夭折了,年僅5歲。杭皇後悲痛欲絕,卧病不起,很快在景泰七年二月(1456)崩逝。代宗也頗為悲傷,謚為」肅孝皇後「,又為她修建陵墓,號曰」壽陵」,任命皇後的哥哥杭敬、弟弟杭敏為錦衣衛百戶。
值得一提的是,杭氏當了好幾年皇後,至死其兄弟才被賜錦衣衛百戶。而代宗晚期的寵妃唐貴妃,在還沒當上貴妃時,其父唐興就一再的陞官,從百戶而千戶。杭皇後死的當年,唐氏被封為皇貴妃,其父又從錦衣衛千戶升任指揮僉事。另一個娼妓出身、在杭皇後去世當年才剛剛入宮的李惜兒,其弟李安更是在當年七月十八就封錦衣衛百戶,不到一月又被賜「香火院」。
和這些女人相比,代宗對杭皇後何其薄也,可見她生前不是很被丈夫重視,能當皇後更多還是因為生了兒子。她的早逝,不僅僅只是傷心兒子夭折,還有對失寵的恐懼。

Ⅸ 誰有杭氏家譜啊

歷史來源
「杭」源出:
一、杭氏出於抗氏、伉氏。《元和姓纂》雲:三伉專氏,屬春秋時衛邑也。抗氏,魏國三伉大夫之後,後有抗喜為漢中太守。後轉寫為杭氏。
二、
以地為氏。傳說大禹治水後,封有餘航國,即餘杭。其後人即為杭氏。
家族名人
杭徐
東漢丹陽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長,政績卓著,境內無盜賊。後升為中郎將,攻破泰山守敵,封東鄉侯。官至長沙太守。
杭景
漢代人,祖孫都注意修養身心,謹慎行事,愛幫助孤寡貧窮的人。後來杭景的兒子杭華官至睢陽太守,世人都認為是他們善行的報答。
杭世駿
清代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博覽群書,擅長詩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經》、《二十四史》,纂修《三禮義疏》。著有《石經考異》、《史記考異》、《漢書疏證》、《道古堂詩文集》等。
地望分布
浙江省餘杭縣
安徽省宣城地區

閱讀全文

與杭氏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