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姓季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里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刺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厚禮:安徽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一門純孝」。
季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征為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季寓庸:江蘇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季士言斤:江蘇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
季雨霖:湖北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一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
Ⅱ 春秋歷史人物
秦明~水滸的.
Ⅲ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Ⅳ 誰幫我找5篇關於歷史人物的為人處事.一篇200字以內就行
1.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穀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迴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2.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3.韓信
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始投項梁,繼隨項羽,後從劉邦。漢高祖元年(前206),經丞相蕭何力薦,始為大將,協助劉邦制定了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
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兵數萬,開辟北方戰場。破魏之戰,針對魏軍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從側後偷渡,攻其不備,俘獲魏王豹。井陘之戰,背水為陣,使將士死地求生,人自為戰,大破趙軍。淮水之戰,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滅。四年二月,被封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滅楚軍。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呂後知劉邦疑忌韓信,乃與蕭何定計,於漢高祖十一年正月誘韓信至長樂宮,以謀反罪名殺之。韓信著有兵書三篇,已失傳。
4.華佗
東漢末醫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精外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行腹腔手術。創用脊柱兩旁夾脊的穴位(華佗夾脊穴)。處方葯味不多而療效佳。主張體育鍛煉,創「五禽戲」。後為曹操所殺害。著《枕中灸刺經》,已佚。《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5.屈原
(前339?~前278?)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Ⅳ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Ⅵ 誰為我說一個歷史名人有姓名、生平、主要事跡。
孔子生平年表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2歲:公元前550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4歲:公元前548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魯。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9歲:公元前543年(魯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魯。這一年,鄭國子產執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國大治。後來孔子對子產的政績評價很高。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1歲:公元前541年(魯昭公元年)孔子在魯。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3歲:公元前539年(魯昭公三年)孔子在魯。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鄭鑄刑鼎。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七年〕孔母顏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孔子夫人亓官氏卒。六年後孔子逝世,也算作兩人恩愛一生。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孔子的兒子孔鋰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獵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弔,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Ⅶ 評歷史人物
孔子
(前551~前479)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佔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後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孔子14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穀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迴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曹雪芹
(1715?~1763?)
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
曹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是有名的藏書家和刻書家,工詩詞,又兼作戲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了一段富貴榮華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約由於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雪芹之父曹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等罪名,被人參奏,革職抄家。次年曹家從南京遷回北京。大約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復甦,但不久便徹底敗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窮困,靠朋友接濟和賣畫維持生計。他性格豪放,喜歡飲酒,多才多藝,工詩善畫。「詩筆有奇氣」,詩風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有氣骨,孤傲不屈,嫉惡如仇。在窮困艱難的環境里,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堅持寫作長篇小說《紅樓夢》。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傳抄行世),80回以後也可能有部分殘稿,但佚失不傳。今傳後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
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賈誼
(前200~前168)
西漢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18歲時以能誦詩屬書而名聞郡中。後得吳廷尉推薦,文帝召以為博士。每次參議詔令,均能詳盡對答。並得到眾人的贊同,故得文帝賞識,超遷為太中大夫。他認為漢王朝建立20餘年,天下和洽,應當改正朔,易服色,更定律令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文帝認為賈誼很有才幹,擬任為公卿,但因遭到周勃、灌嬰等大臣的反對而作罷。於是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渡湘水時,為賦以吊屈原。
在長沙時,又寫了《鳥賦》,以排遣胸中郁傷之情。後文帝又特地召見他,任命他為梁懷王太傅。曾幾次上疏陳治安之道,建議用「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中央集權;主張重農抑商,「驅民而歸之農」;並力主抗擊匈奴的攻掠。他認為「道德造物,德以道為本」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萬物變化不息。他還提出「變化因時」的觀點,認為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法令。這些觀點對當時和整個漢代的政治有很大影響。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懷王墜馬而死,他自傷失職,哭泣歲余而死。賈誼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政論文章分析深透,文筆犀利、流暢。著有《治安策》、《過秦論》等,為西漢鴻文。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著有《賈子》。今傳《新語》是後人纂輯的賈誼著作匯編。
房玄齡
(579~648)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封梁國公。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參考資料: 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
Ⅷ 季這個姓氏的來歷和歷史人物
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三。
尋根溯源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札行四,人稱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游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季姓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還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時周文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札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季康子)。括弧內為又名,似乎表明季孫氏已向季姓過渡。西漢時季姓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姓人。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姓於史書不顯,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季姓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姓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之季姓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代時,壽春之季姓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江南之季姓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姓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代,由於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季姓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蘇(含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窺探明清季姓分布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台灣,有江浙一帶之季姓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台。如今,季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二省季姓約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號 季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2、魯國,即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3、壽春縣,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堂號:「三朝」、「靜思」「純孝」等。
宗族特徵 1、季姓源起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時的季札,秦漢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為南方人,唐宋之後更不必言。3、季布有一諾千金之譽,當時楚國有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些都激勵季姓後人以此為目標,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里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剌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季厚禮:安徽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一門純孝」。季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征為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季寓庸:江蘇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季士言斤:江蘇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季雨霖:湖北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一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
Ⅸ 一個關於著名歷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Ⅹ 姓季的歷史名人
1、季布
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於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
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5、季開生
季開生(1627—1659),字天中,號冠月,清初江南省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人。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稱,著有《戇臣詩稿》。順治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
後改禮科給事中、兵科右給事中。在朝期間,以直言著稱,因言獲罪被流放,史家稱為「清朝第一諫臣」。其父季寓庸是江南富戶,其弟是著名藏書家季振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