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 有名 歷史故事
唐朝的時候,長安城的達官貴人們的愛好與如今頗有相似之處,比如豢養寵物。但那時的人們對養貓養狗沒什麼興趣,大都喜歡玩鳥。
唐代皇帝更是對鳥類多有偏愛,在閑殿使管理下的五坊中,鳥類就佔了四坊:雕坊、鶻坊、鷂坊、鷹坊,另一坊為狗坊。
而在這四種寵物鳥中,鷂是最受歡迎的。鷂鳥的身形小於鷹而大於雞,有鷹之尖喙卻無鷹之兇猛,並沒有什麼侵略性,反而經過訓練之後的鷂鳥還可以用喙來為主人梳頭、撓癢癢,夏天酷熱的夜晚還會站在床頭用翅膀為主人打扇,如果主人恰好偏頭痛犯了,這鳥還可以為你做頭部穴位按摩,很有奇效。如此這般,家裡養有鷂子的人們就等於同時擁有了梳子、老頭樂、侍女和按摩師,這種人出門就非常有面子。因此當時的年輕人都夢想著擁有一隻鷂鳥。
養鷂的費用卻很可觀。這種鳥長相威猛卻「溫良恭儉讓」,跟最奴顏卑膝的專業奴才都有一拼。但尋常人家是養不起的,不過上不是尋常人家,所以唐太宗就曾豢養了無數的鷂鳥,因為數量太多,就設立了一個官署———「鷂坊」,鷂坊的坊主也得以享受很高的級別與待遇。
由此可以推斷出唐太宗對鷂鳥的痴迷程度。這位歷史上口碑最好的皇帝曾有一個很有趣的比喻:日子短得像是在玩鷂,總沒個夠。某天,坊主送來一隻鷂鳥取悅聖上,這只鷂鳥不僅具有前言所述的優點,還會在人的手掌心跳「胡旋舞」(唐朝很盛行的一種舞蹈,後來安祿山與楊玉環曾跳過)。這令唐太宗很是高興,幾乎日日無鳥不歡。
卻有一日被魏徵撞見了。於是便有了唐太宗養寵物的一次痛心經歷。
那天,魏徵老遠就看到正在皇上手上轉圈的鷂鳥,見他進來,李世民龍顏惶懼,連忙把那隻正轉得暈頭轉向的鳥揣在懷里,清了清嗓子,接見這位最難纏的諫官。
魏徵假裝不知,禮畢後就開始奏事。這應該是魏徵一生中與皇上最長的一次談話,說得喉嚨乾燥如十年不下雨的旱地,嘴角淌下的白沫沾滿鬍子彷彿初冬時的霜掛。雖然如此,魏徵還是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他估摸著,自己吐白沫之時,就是與皇上肌膚相親的鷂鳥吐白沫的時候。
等魏徵走後,唐太宗連忙把鷂鳥從懷里掏出來,卻發現這只剛才還「疾如風焉」般跳「胡旋舞」的鷂鳥早已活活憋死。氣得唐太宗沒辦法。
⑵ 唐朝以後的歷史小故事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協求和的辦法,安下了遼朝那一頭;西北邊境的黨項族(古代少數民族之
一)貴族趁宋朝忙著對付遼朝的機會,經常侵犯宋朝邊境。宋真宗疲於應付,只好妥協退
讓,封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又封
他的兒子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才平穩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音hào)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漢文和佛學,多次帶兵打敗
吐蕃、回鶻等部落,擴大地盤。他勸說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稱臣。德明不願跟宋朝決裂,對兒
子說:「我們三十年來,能夠穿上錦衣,都是宋朝的賞賜,可不好背叛他們啊!」
元昊說:「穿皮毛,牧牛羊,這是我們黨項的風俗。英雄好漢,應該創立自己的事業,
哪能貪圖這點好處?」
德明說:「依你說,該怎麼辦?」
元昊說:「我們得到的賞賜,只是我們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還很窮困。依我看,不
如拒絕朝貢,訓練兵馬。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大了可以去奪取土地,這樣上下都能富裕起
來,豈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還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見,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繼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
自己的主張,設置官職,整頓軍隊,准備擺脫宋朝的控制,自立門戶。
他的叔父山遇勸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聽。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員怕得罪元
昊,反把山遇抓起來送還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圖已經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
布即位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因為它在宋朝的西北,
歷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後,上表要求宋朝承認。那時候,宋真宗已經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宋仁
宗趙禎。宋朝君臣議論了一下,認為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斷
絕貿易往來,還在邊境關卡上張榜懸賞捉拿元昊。這一來激怒了元昊,就決定大舉進攻。
那時候,宋軍在西北駐防兵士有三四十萬,但是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個州的幾百個堡
壘,而且各州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
訓練。西夏的騎兵卻是集中指揮,機動靈活,所以宋軍常常打敗仗。
過了一年,西夏軍進攻延州,宋軍又打了一個大敗仗。宋仁宗十分惱火,把延州知州范
雍撤了職,另派大臣韓琦和范仲淹到陝西指揮抗西夏的戰爭。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邊境上的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萬六千人馬分為六
路,由六名將領率領,日夜操練,使原來十分散漫的宋軍提高了戰鬥力。
西夏將士看到宋軍防守嚴密,不敢進犯延州。他們議論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
中有幾萬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樣好欺負了。」
范仲淹分析了雙方兵力,主張加強防守,牽制西夏兵力,但是韓琦卻主張進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軍由元昊親自率領,進犯渭州,韓琦集中所有人馬,還選了
一萬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領出擊。
任福帶了幾千騎兵趕了一陣,見到一支西夏兵,雙方打了一陣,西夏兵丟下戰馬、駱駝
就逃。任福派人偵察,聽說前面的敵兵不多,就在後面緊緊追趕。趕了三天三夜,來到好水
川(今寧夏隆德西),天色已經黑了下來。任福命令將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預
先約定的另一支宋軍會師好水川,把敵兵殺個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帶著宋軍沿好水川西進,到了六盤山下,沒有發現西夏兵。只見路邊有幾
只銀泥盒子,封得十分緊密,兵土們走上前去,拿起銀泥盒子聽了一下,裡面還發出一種跳
動聲音。兵士報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開。只聽得「噗噗」幾聲,接連飛出了一百
多隻帶哨的鴿子,在 宋軍的頭上盤旋飛翔。
原來,那小股西夏兵的敗退是假的。在六盤山下,元昊帶了十萬精兵,布置好埋伏。只
等那鴿子飛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齊殺出,將宋軍緊緊包圍。宋軍奮力突圍。從早晨一直打
到中午,敵陣里揮動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從兩邊殺出。宋兵邊打邊退,許多人退到懸
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勸任福逃脫。任福說:「我身為大將,現在兵敗,只有以死報
國。」他又沖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殺了。
這一仗,元昊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韓琦聽到這消息,十分傷心,上書請朝廷處
分,宋仁宗把韓琦撤了職。范仲淹雖然沒直接指揮這場戰爭,但是被人誣告,也降了職。
打這以後,宋夏多次發生戰爭,宋軍連連損兵折將,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韓琦、范仲
淹防守邊境。兩人同心協力,愛撫士卒,嚴肅軍紀,西夏才不敢再進攻。
187 寇準抗遼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有人向宋真宗
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於國家,辦事有決斷。
宋真宗說:「聽說寇準這個人好強任性,怎麼辦?」
這個大臣說:「現在遼朝進犯中原,正需要像寇準這樣的人來承擔大事。」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
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沖沖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寇準卻拉住太
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太宗坐下聽完他的話。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後來還稱贊他說:
「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
但是正因為他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權貴,後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這一
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後、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
(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
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
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問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
陵,有人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麼辦才好?」
寇準一看兩邊站著的王欽若和陳堯叟,心裡早有了數。他聲色俱厲地說:「這是誰出的
好主意?出這種主意的,應該先斬他們的頭!」他認為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
一定能打退遼兵;並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
住了。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
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
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
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現在敵人迫近,人心動盪。我們只能
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麼全軍瓦解,
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聽寇準說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準走出行營,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寇準沖著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
么報答?」
高瓊說:「我願以一死報國。」
寇準就帶著高瓊又進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並且說:「陛下如
果認為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
高瓊在旁邊接著說:「宰相說的話是對的。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願南逃。只要陛
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擊敗遼兵不在話下。」
宋真宗還沒開口,寇準緊接著又逼了一句說:「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
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
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後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
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
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
聲雷動。
蕭太後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
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
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
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
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
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
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
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著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
太監出來問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機密,一定要面奏。太監要他說個
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
太監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為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
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鬆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飯,就讓曹利用進來詳細匯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
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贊曹利用辦事能幹。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巨
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
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
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
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⑶ 唐朝的歷史故事名稱
李世民與魏徵的故事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李靖夜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只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系,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唐太宗即位不滿二十天,東突厥的頡利(頡音jié)可汗率領人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邊。頡利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唐太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不理頡利的威脅,把使者扣押起來。他先布置長安的唐軍擺開陣勢。接著,又親自帶了房玄齡等六名將領,騎馬到渭水邊的便橋,指名要頡利出來,隔河對話。
頡利聽說使者被扣,已經有點吃驚;再看到太宗親自上陣,後面唐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不禁害怕起來。他帶著突厥將領在渭水對岸,下馬拜見太宗。
唐太宗隔著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早已訂立盟約,幾年來也沒有少給你們金帛,為什麼要背信棄義,帶兵進犯?"
頡利被責備得無話可說 ,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上訂立盟約。接著,頡利就退兵了。
打這以後,唐太宗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他跟將士們說?外敵進犯,這是常有的事,並不可怕。怕只怕邊境稍為安定,人主就貪圖安逸,忘記戰爭,敵人來了就抵擋不了。從現在起,平時我做老師,教你們弓箭;戰時我當將帥,帶領你們抵抗敵人。"
經過唐太宗的鼓勵,將士專心練武,不出幾年,就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飢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630年,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 ,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面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 .兩個人商量怎樣對付 .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只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贊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
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二百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只有七里地了。
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里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
頡利東奔西逃 ,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後,西域各族人和亞洲許多國家的人, 不斷來到長安。在這一時期,我國高僧玄奘(音zàng)和尚也通過西域各國到天竺去。
玄奘和尚取經
玄奘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陳褘(音huī),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緱音gōu)人。十三歲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他到處拜師學習,精通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他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錯誤很多,又聽說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經,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
公元629年(一說627年)他從長安出發,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當時,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涼州被邊境兵士發現,叫他回長安去。他逃過邊防關卡,向西來到玉門關附近的瓜州(今甘肅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聽到玉門關外有五座堡壘,每座堡壘之間相隔一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有堡壘旁有水源,並且由兵士把守。這時候,涼州的官員已經發現他偷越邊防,發出公文到瓜州通緝他。如果經過堡壘,一定會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碰到了當地一個胡族人,名叫石槃(pán)陀,願意替他帶路。
玄奘喜出望外,變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連夜跟石槃陀一起出發,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門關。他們在草叢里睡了一覺,准備繼續西進。
哪兒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謀殺玄奘。玄奘發現他不懷好意,把他打發走了。
打那以後 ,玄奘單人匹馬在關外的沙漠地帶摸索前進。約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邊。他怕被守兵發現,白天躲在沙溝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壘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來,幾乎射中他的膝蓋。玄奘知道躲不過 ,索性朝著堡壘喊道:"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你們別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開堡門,把玄奘帶進堡壘。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問清楚玄奘的來歷後,不但不為難他,還派人幫他盛水,還送了一些餅,親自把他送到十幾里外,指引他一條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聽說玄奘是王祥那裡來的,也很熱情地接待他,並且告訴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繞過第五堡,到野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長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離開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沒有找到野馬泉。他正要拿起隨帶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潑翻在沙土上了。沒有水,怎麼越過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幾里,忽然想起臨走的時候,他曾經立下誓言,不達到目的地,決不後退一步。現在怎麼能遇到困難就後退呢?想到這里,他撥轉馬頭,繼續朝西前進。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有時一陣旋風,捲起滿天沙土,像暴雨一樣落下來 .玄奘在沙漠里接連走了四夜五天,沒有一點水喝,口渴得像火燒一樣,終於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邊起了涼風,把玄奘吹得清醒過來。他站起來,牽著馬又走了十幾里,發現了一片草地和一個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馬才擺脫絕境。又走了兩天,終於走出大沙漠,經過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要他在高昌留下來。玄奘堅持不肯。麹(qu)文泰沒法挽留,就給玄奘准備好行裝,派了二十五人,隨帶三十匹馬護送;還寫信給沿路二十四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過境。
玄奘帶領人馬,越過雪山冰河,沖過暴風雪崩,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碎葉城(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後,一路順利,通過西域各國進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 ,有很多佛教古跡。玄奘在天竺游歷各地,朝拜聖跡,向高僧學經。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恆河的時候,碰到一群強盜。他們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殺個人祭神。船中的強盜看中玄奘,要把他殺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們解釋也沒有用,只好閉著眼睛念起經來。說也湊巧,這時正好起了一陣狂風 ,河裡濁浪洶涌,差一點打翻了船。強盜害怕起來,趕快跪下懺悔,把玄奘放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當地的人都還認為玄奘真有什麼佛法保護呢。
天竺(zhu)摩揭陀國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爛陀寺。寺里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了五年,把那裡的經全部學會了。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naǒ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jiā)裟(shā),宣布講學成功。
戒(jiè)日王接見玄奘的時候,說起他早就聽說中國有個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訴他,秦王就是現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歷,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人民。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贊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玄奘把他游歷西域的經歷向太宗作了詳細的匯報。
在這以後,玄奘就定居下來,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他的弟子一起,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和地理著作。
由於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後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到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根據民間傳說作了藝術加工,寫成優秀的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裡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經事跡已經離得很遠了。
文成公主進吐蕃
唐太宗滅了東突厥後 ,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ō),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於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戴。他的父親死去後,吐蕃貴族發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並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系。
唐太宗也聽到吐蕃的名聲,願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松贊責備他不會辦事 ,回到吐蕃後,向松贊撒謊說:"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上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勝打到唐朝境內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到長安。"
唐太宗生氣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爭,本來不願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幹下去,要遭到失敗,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願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 ,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乾的使者祿(lù)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願,說得娓娓動聽。唐太宗心裡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兒中,挑選一個美麗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嫁給松贊干布。
據說,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後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著一個"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生的。祿東贊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裡去吃奶。它們的母子關系也就認出來了。
祿東贊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後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祿東贊憑他敏銳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說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願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使者的贊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豐富的嫁妝。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穀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葯材,蠶種。她還帶了大批的醫葯、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歷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備好馬匹、氂牛、船隻、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裡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後,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luó)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人民像過盛大節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築格式,為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系和發展藏族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直到現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狄仁傑桃李滿門
武則天對於反對她掌權的人 ,進行無情鎮壓;但她又十分重視任用賢才。她經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發現誰有才能,就不計較門第出身、資格深淺,破格提拔,大膽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現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傑。
狄仁傑當豫州刺史的時候,辦事公平,執法嚴明,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贊。武則天聽說他有才能,把他調到京城當宰相。
一天,武則天召見他,告訴他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狄仁傑說:"別人說我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應該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誰在背後說我的不是,我並不想知道?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器量大,更加賞識他。
來俊臣得勢的時候 ,誣告狄仁傑謀反 ,把狄仁傑打進了牢監 .來俊臣逼他招供,還誘騙他說:"只要你招認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傑坦然說:"如今太後建立周朝,什麼事都重新開始。
像我這種唐朝舊臣,理當被殺。我招認就是了。"
另一個官員偷偷告訴狄仁傑說 :"你如果供出別人來,還可以從寬。"狄仁傑這下可生了氣,說:"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傑干這號事 ,我可干不出來!"說著,氣得用頭猛撞牢監里的柱子,撞得滿面流血。那個官員害怕起來,連忙把他勸住了。
來俊臣根據逼供的材料,胡亂定了狄仁傑的案,對他的防範也就不那麼嚴密了。狄仁傑趁獄卒不防備,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寫了封申訴狀,又把它縫在棉衣里。
那時候 ,正是開春季節。狄仁傑對獄官說:"天氣暖了,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請通知我家裡人把它拿回去吧。"
獄官也不懷疑,就讓前來探監的狄家人把棉衣帶回家去。狄仁傑的兒子拆開棉衣,發現父親寫的申訴狀,就託人送給武則天。
武則天看了狄仁傑的申訴狀,才下令把狄仁傑從牢監里放了出來。武則天召見狄仁傑,說:"你既然申訴冤枉,為什麼要招供呢?"
狄仁傑說:"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們拷打死了。"
武則天免了狄仁傑死罪,但還是把他宰相職務撤了,降職到外地做縣令。直到來俊臣被殺以後,才又把他調回來做宰相。
在狄仁傑當宰相之前,有個將軍婁師德,曾經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是狄仁傑並不知道這件事,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普通武將,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則天故意問狄仁傑說:"你看婁師德這人怎麼樣?"
狄仁傑說:"婁師德做個將軍,小心謹慎守衛邊境,還不錯。至於有什麼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則天說:"你看婁師德是不是能發現人才?"
狄仁傑說:"我跟他一起工作過,沒聽說過他能發現人才。"
武則天微笑說:"我能發現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啊。"
狄仁傑聽了,十分感動,覺得婁師德的為人厚道,自己不如他。後來,狄仁傑也努力物色人才,隨時向武則天推薦。
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我想物色一個人才,你看誰行?"狄仁傑說:"不知陛下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武則天說:"我想要找個能當宰相的。"
狄仁傑早就知道荊州地方有個官員叫張柬(jiǎn)之,年紀雖然老了一些,但辦事干練,是個宰相的人選,就向武則天推薦了。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推薦,提拔張柬之擔任洛州 (治所在洛陽)司馬。
過了幾天,狄仁傑上朝,武則天又向他提起推薦人才的事。狄仁傑說:"上次我推薦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呢!"
武則天說:"我不是已經把他任用了嗎?"狄仁傑說:"我向陛下推薦的,是一個宰相的人選,不是讓他當司馬的啊。"
武則天這才把張柬之提拔為侍郎,後來,又任命他為宰相。
像張柬之那樣 ,狄仁傑前前後後一共推薦了幾十個人,後來都成為當時有名的大臣。這些大臣都十分欽佩狄仁傑,把狄仁傑看作他們的老前輩。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門下了。"
狄仁傑謙遜地說:"這算得上什麼,推薦人才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我個人的私利啊!"
狄仁傑一直活到九十三歲。武則天很敬重狄仁傑,把他稱作"國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則天總是不準。他死去後,武則天常常嘆息說:"老天為什麼這樣早奪走我的國老啊!"
⑷ 唐朝重要歷史故事..急
不知道你用來做什麼,什麼故事合適
武則天 篡奪了她自己兒子唐中宗皇位,建立大周。
到了內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容, 她需要立繼承人,當時武則天是很反對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很不喜歡她的,所以候選的有她弟弟的兒子武三思兄弟,還有唐中宗為首的自己4個兒子,但是她當時已經篡了唐朝,建立另外的朝代了。
當時只有狄仁傑非常堅持她立唐中宗,他對武則天說「到底侄子外甥親,還是自己兒子親呢?
狄仁傑是當時的丞相,唐中宗能夠復位有很大的他的關系。 當時政治和局勢復雜,很多故事的。
⑸ 唐朝之後的歷史小故事
188 元昊建立西夏
宋真宗用妥協求和的辦法,安下了遼朝那一頭;西北邊境的黨項族(古代少數民族之
一)貴族趁宋朝忙著對付遼朝的機會,經常侵犯宋朝邊境。宋真宗疲於應付,只好妥協退
讓,封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為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公元1004年,李繼遷死後,又封
他的兒子李德明為西平王,每年給大批銀絹,才平穩了三十多年。
李德明的兒子元昊(音hào)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漢文和佛學,多次帶兵打敗
吐蕃、回鶻等部落,擴大地盤。他勸說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稱臣。德明不願跟宋朝決裂,對兒
子說:「我們三十年來,能夠穿上錦衣,都是宋朝的賞賜,可不好背叛他們啊!」
元昊說:「穿皮毛,牧牛羊,這是我們黨項的風俗。英雄好漢,應該創立自己的事業,
哪能貪圖這點好處?」
德明說:「依你說,該怎麼辦?」
元昊說:「我們得到的賞賜,只是我們自己享受,可是部落的人還很窮困。依我看,不
如拒絕朝貢,訓練兵馬。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大了可以去奪取土地,這樣上下都能富裕起
來,豈不更好。」
可是李德明還是不肯接受他的意見,直到德明死去,元昊繼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
自己的主張,設置官職,整頓軍隊,准備擺脫宋朝的控制,自立門戶。
他的叔父山遇勸元昊不要反宋,元昊不聽。山遇逃奔宋朝,宋朝的延州官員怕得罪元
昊,反把山遇抓起來送還元昊。元昊知道他的意圖已經暴露,就在公元1038年,正式宣
布即位稱帝,國號大夏,建都興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因為它在宋朝的西北,
歷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即位以後,上表要求宋朝承認。那時候,宋真宗已經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兒子宋仁
宗趙禎。宋朝君臣議論了一下,認為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斷
絕貿易往來,還在邊境關卡上張榜懸賞捉拿元昊。這一來激怒了元昊,就決定大舉進攻。
那時候,宋軍在西北駐防兵士有三四十萬,但是這些兵士分散在二十四個州的幾百個堡
壘,而且各州人馬,都直接由朝廷指揮,互相不配合。再加上宋軍好久沒有打仗,兵士缺乏
訓練。西夏的騎兵卻是集中指揮,機動靈活,所以宋軍常常打敗仗。
過了一年,西夏軍進攻延州,宋軍又打了一個大敗仗。宋仁宗十分惱火,把延州知州范
雍撤了職,另派大臣韓琦和范仲淹到陝西指揮抗西夏的戰爭。
范仲淹到了延州,把邊境上的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改革,他把延州一萬六千人馬分為六
路,由六名將領率領,日夜操練,使原來十分散漫的宋軍提高了戰鬥力。
西夏將士看到宋軍防守嚴密,不敢進犯延州。他們議論說:「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
中有幾萬甲兵,可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那樣好欺負了。」
范仲淹分析了雙方兵力,主張加強防守,牽制西夏兵力,但是韓琦卻主張進攻。
公元1041年二月,西夏軍由元昊親自率領,進犯渭州,韓琦集中所有人馬,還選了
一萬八千名勇士,由任福率領出擊。
任福帶了幾千騎兵趕了一陣,見到一支西夏兵,雙方打了一陣,西夏兵丟下戰馬、駱駝
就逃。任福派人偵察,聽說前面的敵兵不多,就在後面緊緊追趕。趕了三天三夜,來到好水
川(今寧夏隆德西),天色已經黑了下來。任福命令將士就地休息,打算等第二天一早和預
先約定的另一支宋軍會師好水川,把敵兵殺個片甲不留。
第二天,任福帶著宋軍沿好水川西進,到了六盤山下,沒有發現西夏兵。只見路邊有幾
只銀泥盒子,封得十分緊密,兵土們走上前去,拿起銀泥盒子聽了一下,裡面還發出一種跳
動聲音。兵士報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把盒子打開。只聽得「噗噗」幾聲,接連飛出了一百
多隻帶哨的鴿子,在宋軍的頭上盤旋飛翔。
原來,那小股西夏兵的敗退是假的。在六盤山下,元昊帶了十萬精兵,布置好埋伏。只
等那鴿子飛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齊殺出,將宋軍緊緊包圍。宋軍奮力突圍。從早晨一直打
到中午,敵陣里揮動一面大旗。又有大批西夏兵從兩邊殺出。宋兵邊打邊退,許多人退到懸
崖摔死。
任福身中十多支箭,兵士勸任福逃脫。任福說:「我身為大將,現在兵敗,只有以死報
國。」他又沖了上去,被西夏兵刺殺了。
這一仗,元昊取得大勝,宋軍死傷慘重。韓琦聽到這消息,十分傷心,上書請朝廷處
分,宋仁宗把韓琦撤了職。范仲淹雖然沒直接指揮這場戰爭,但是被人誣告,也降了職。
打這以後,宋夏多次發生戰爭,宋軍連連損兵折將,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韓琦、范仲
淹防守邊境。兩人同心協力,愛撫士卒,嚴肅軍紀,西夏才不敢再進攻。
187 寇準抗遼
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有人向宋真宗
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於國家,辦事有決斷。
宋真宗說:「聽說寇準這個人好強任性,怎麼辦?」
這個大臣說:「現在遼朝進犯中原,正需要像寇準這樣的人來承擔大事。」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
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沖沖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寇準卻拉住太
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太宗坐下聽完他的話。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後來還稱贊他說:
「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
但是正因為他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權貴,後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這一
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
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後、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
(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
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
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問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
陵,有人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麼辦才好?」
寇準一看兩邊站著的王欽若和陳堯叟,心裡早有了數。他聲色俱厲地說:「這是誰出的
好主意?出這種主意的,應該先斬他們的頭!」他認為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
一定能打退遼兵;並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
住了。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
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
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
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
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現在敵人迫近,人心動盪。我們只能
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麼全軍瓦解,
敵人緊緊追趕。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
宋真宗聽寇準說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裡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準走出行營,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寇準沖著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
么報答?」
高瓊說:「我願以一死報國。」
寇準就帶著高瓊又進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並且說:「陛下如
果認為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
高瓊在旁邊接著說:「宰相說的話是對的。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願南逃。只要陛
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擊敗遼兵不在話下。」
宋真宗還沒開口,寇準緊接著又逼了一句說:「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
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
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後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
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
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
聲雷動。
蕭太後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
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
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
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
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
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
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
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著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
太監出來問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機密,一定要面奏。太監要他說個
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
太監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為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
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鬆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
他吃完飯,就讓曹利用進來詳細匯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
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贊曹利用辦事能幹。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巨
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由於寇準的堅持抗戰,到底避免了更大的失敗。宋真宗也覺得寇準有功勞,挺敬重他。
但是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真宗親征,是把皇上當賭注,孤注一
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個大恥辱。宋真宗一想起在澶州的情景,真有點後怕,就反過來怨恨寇
准,竟把那忠心耿耿的寇準的宰相職位撤了。
以下這個網址里你會得到更多,不止是九個!
http://www.pep.com.cn/xqstory/index.htm
⑹ 唐代歷史故事(短小)
【歷史小故事】唐代才子登龍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唐太宗看著那些來考試的書生們絡繹不絕,曾得意洋洋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制給了無數書生踏入仕途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
可是,唐代科舉制度只是初步發展,還很不完善,甚至沒有封卷頭的規定。參加科考的考生們一定要得到當權者的推薦,否則便沒有參加考試的資格。讀書人若要從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而且推薦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科考成績。
於是舉子們與時俱進,為了找到最好的推薦人,往往在考試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詩文加以編輯,帶到京師,呈給當時在政治或文學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睞,就是好的開始,舉子們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於此。寫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本是將門之後,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門路的途徑為官,想要完全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而位列公卿。他沒有想到這是條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轉。當他想明白時,周圍的人早已發達,他這才悔悟錯過了時機。他窮困潦倒幾十年,直至年過半百,等到好友顏真卿當上宰相,靠顏相的舉薦,才混了個小官。金子總能發光,後來他在安史之亂中一層所長,做了節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裡,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維的中狀元。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蘇東坡評價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他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和多種樂器,並不是廣為人知。他的音樂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薦人。
當時,盡管王維已是名滿京華,可要達到做官這一步,就必須去應考。在准備應考的時候,王維對於這種神秘森嚴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這時王維聽說有位詩人張九皋也是小有名氣,是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的弟弟。據說張九皋已經走通了當朝權勢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後門,而公主已答應讓他榜中頭名。這對王維而言,是個壞消息,因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維有一個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當李范得知王維的苦惱後,對他深表同情。李范說:「太平公主的勢力很大,我們如果硬爭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要從長計議,再想想辦法。」李范在屋內踱來踱去了好一陣子,忽然高興地說:「有了!公主很喜歡音樂,你好好地彈熟幾首琵琶曲,我帶你會見公主。」
5天之後,李范讓王維打扮成伶人的模樣,夾雜在伶人的隊伍之中去見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會,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王維與眾樂伎翩翩起舞。王維眉清目秀、儒雅風流,超凡脫俗,又處在樂伎中顯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問李范:「他是什麼人?」李范回答說:「知音人。」公主聽到這一回答,未免覺得蹊蹺,於是接著問:「既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說:「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維奏上一曲。王維彈奏了一首自己創作的名為《郁輪袍》的新曲。一曲終了,滿座皆驚,大家都十分贊賞他的演奏,同時也都很喜歡這支別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為感到高興,頗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進展順利,立即抓住機會向公主進言:「王維不僅精通音樂,詩文尤其出眾。」此時,王維立即將自己預先寫好的十首詩呈送公主一閱。公主邊看邊稱贊說:「這些詩我過去也都見過,只以為是古代賢人的佳作,沒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筆,王維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機進言:「王維心氣頗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當然明白話中的含義,她笑了一笑,對身邊的王維說:「放心去吧!像你這樣的人才不會不居榜首的。」
這一年,金秋放榜,王維果然高中第一名。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核實,很多學者認為是後人杜撰的。能確定的是,王維和岐王關系確實不錯,新舊兩唐書上都有記載。王維的詩文是公認的,兩唐書上提到當時某人有文采,多寫到和他有唱和。可見當時的文人頗以能和王維唱和為榮。即使靠學識,狀元也該屬於他。當然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讓我們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龍術。
唐代是產才子的時代,才子如恆河沙數,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從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們必須取得權貴們的推薦,就像現在出 國讀博士需要有導師的推薦信一樣,越是有名氣的老師的推薦信就越有效。沒有權貴們的薦舉和提拔,就沒有才子們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們並非書獃子,他們為取得最好的推薦,早已練就了十八般技藝,堪稱全才。
⑺ 唐朝有趣的歷史故事
有趣的歷史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
2.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3.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築堤,豺狼未來先磨刀。 一隻野狼卧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么好,大家在休 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 利。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么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 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 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 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溫馨提示: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 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 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嘆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 能勝任,也只好後悔莫及。
4.好學不倦 只有一個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領帶領著小老鼠出外覓食,在一家人的廚房內,垃圾桶 之中有很多剩餘的飯菜,對於老鼠來說,就好像人類發現了寶藏。 正當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圍大挖一頓之際,突然傳來了一陣令它們肝膽俱 裂的聲音,那就是一頭大花貓的叫聲。它們震驚之餘,更各自四處逃命,但大花貓絕不 留情,不斷窮追不舍,終於有兩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貓捉到,正要向它們吞噬之 際,突然傳來一連串凶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 大花貓走後,老鼠首領施施然從垃圾桶後面走出來說:「我早就對你們說,多學一 種語言有利無害,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們一命。」 溫馨提示:「多一門技藝,多一條路。」不斷學習實在是成功人士的終身承諾。
⑻ 唐朝有趣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隋唐小故事—毛驢告假
胡趲是唐朝宮廷的雜戲演員,因皇帝賞識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閑無事,便天天騎上毛
驢到朋友家下棋取樂。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熱情遠迎,並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驢子牽
到後院,細心喂養!」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燈,主人絕不肯讓他回家。一天兩天不新鮮,
數月如此,都知心頭很為有這樣一個難得的知心朋友而高興。
一天,他正與主人下棋,殺得難解難分之際,突然接到皇帝傳旨,要他立刻進宮應差。
胡趲不敢怠慢,急忙讓主人把驢牽來。過了一會兒仍不見主人出來,胡趲急了,奔進後院,
只見驢子渾身是汗,直喘粗氣,正從磨盤上卸下肩來,胡趲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趲又來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樣,習慣地拉開嗓門喊道:「僕人們
多加草料,好好喂驢!」
胡趲冷笑一聲說:「抱歉得很,今天驢子來不了啦。」
主人問:「為什麼?」
都知就說:「昨天回去頭旋惡心,卧在棚里起不來了,請您准它幾天假,讓他緩緩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