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美食歷史故事

美食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4 06:39:01

『壹』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故事

1、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專。

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屬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2、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3、年糕

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於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4、春卷

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5、八寶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徵團團圓圓、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貳』 中國傳統食物的故事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叄』 關於一些中華美食的小故事 20分鍾之內回答 謝謝

1、東坡肘子

宋朝,蘇東坡曾到過江西永修一帶,並為當地一個農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農夫為表感謝,特地留他吃飯。席間蘇東坡吟了一句詩:「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間做飯的農夫聽了,以為這是蘇東坡在教他怎樣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於是趕緊將豬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進鍋里去煮,後世稱為東坡肘子。

2、叫花雞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澤棗紅明亮,芳香撲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

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3、東坡肉

東坡肉是杭州傳統風味菜餚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澤紅艷,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膩為特點。說起「東坡肉」,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

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

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4、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據,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里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里腌上。

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嘗嘗,別具風味,分送會館的鄰居,嘗後無不稱奇。王致和屢試不中,便死了當官之心,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辦作坊,掛起「王致和醬園」的招牌,一時名揚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貧苦勞動者的佐餐佳品,窩頭貼餅子就臭豆腐吃,別有風味。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不但入了大宅門,而且上了宮廷的菜譜。

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寫詩稱贊。清末狀元孫家鼎寫對聯稱道:「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蹯調芍葯,園開雞跖鍾芙蓉」。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遠銷國外,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起司(乳酪)。

5、皮蛋

皮蛋也叫松花蛋、胡彩蛋。相傳幾百年前,在鴨群雲集的太湖之濱,有一家李姓夫妻開小茶館,兼營一些小菜、鹵蛋之類。夫妻倆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喚秀娟。

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游湖人陡然增多,茶館也賓客盈門,把一家人忙得手腳不停。忙亂中,秀娟沒看到手頭有兩個鴨蛋滾到了灶灰里。一個月後,被一位前來借灰種菜的鄰居發現了,喚來東家嗑破一瞧,蛋白不僅不流,而且還凝結在一起,露出一種透明的光彩,丟進嘴一嘗,又香又綿,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每人嘗了一塊,無不嘖嘖稱贊。蛋好吃,取個啥好名呀?秀娟高興地說:「你們看蛋上這么多花紋,就圖個吉利,叫彩蛋吧!」從此,李家茶館做起了彩蛋,遠近顧客慕名而來。後因彩蛋出自太湖,又叫成了太湖彩蛋。傳到北京,通縣張辛庄一位姓陳的商人,改生包為浸泡,做成的皮蛋色彩鮮艷,蛋黃的中心部分像飴糖,叫做京彩蛋或糖心皮蛋。

『肆』 和歷史故事有關的美食

回鍋肉的傳說

回鍋肉: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碼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因為早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早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雜燴」的由來

「雜燴」是一種著名的傳統美餚,中華古今均有製作。此菜選料「雜」,動、植物水陸俱陳,既有高檔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葷的,又有素的,還有葷素相混的,一菜多樣,琳琅滿目,質地軟、嫩、脆、滑,色、香、味俱美,無論官場或民間筵席飲宴,均是人們喜愛的美饌佳餚。

「雜燴」,顧名思義,即是用幾種原料混合烹燴而成的菜餚,其製作歷史悠久,傳聞亦頗多。在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發明「雜燴」的是齊魯之幫的婁護,字君卿,為漢武帝時人,曾做過京兆吏。當時婁護常往來於漢武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創造出了「五侯鯖」佳餚。鯖,就是用魚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雜燴,即「五侯雜燴」。《西京雜記》卷二載:「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後用以指佳餚,影響較廣。

據傳,在南宋時,抗金名將岳飛被奸賊秦檜誣陷而死。當時福州有一名廚,特意取用多種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雜燴」的菜。有一次官府接待一位來自京都的大官,特地品嘗這位名廚的「雜燴」菜,當客官問及菜名何叫「雜燴」?廚師則大膽應道:「小的識字不多,只聽人講雜是雜種的雜,燴是秦檜的檜,木字偏旁換上火字旁。」這位京都來的大官聽了雖感到驚恐,但不知是酒喝多了,還是他也恨秦檜,只是虛張聲勢地吆喝了一聲:「滾!」從此,「雜燴」一詞由福州傳到各地。

又據傳,在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年的元宵佳節,舉國上下,大鬧元宵,家家張燈,戶戶結綵,尤在京城更是燈火輝煌,鞭炮焰火,鳴金達旦,熱鬧異常。這天,皇上興起,傳諭出宮,皇後、太子及大臣等人隨駕上街觀燈,與民同樂。直到深夜回宮,帝、後及太子等人均感腹中飢餓,便令太監速即傳膳。因原來所備御膳早己冰冷,御廚措手不及,只得將各種美味冷葷一起放入鍋內,經燴製成熱氣騰騰的菜餚裝盆進獻,由於復合多味,醇香滋美,明帝特別高興,即傳問:「此膳何名?」御廚見皇帝全家合餐,便急中生智回答曰:「此乃『全家福』。」明帝大悅,欣然御定此名,流傳至今。「全家福」,即「什錦大雜燴」。

還據傳,在晚清年間,即公元1896年的清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派洋務大臣李鴻章去俄國參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然後出使美國。一天,李鴻章用中國菜宴請美國高級官員,其菜味鮮美,令人贊不絕口。當美國官員問及菜名時,不內行的翻譯卻解答成為「雜碎」,於是西方人把好吃的中國菜稱「雜碎」,一時傳遍美國。從此,在英文辭典里便出現了「雜碎」的譯音,甚至美國唐人街華僑開設的餐館,也多改名為「雜碎」館,繼而在雜碎館食單上,莫不大書「李鴻章雜碎」,果然「雜碎」的名稱由此大振。雜碎、雜燴,乃一菜雙名,故又稱「李鴻章雜燴」。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也曾寫過《李鴻章雜燴》文,稱它「馳名國外。凡在歐美中國餐館,莫不有如此一菜」。

「雜燴」,這一菜美名俗的餚饌,其由來傳說甚廣,可謂史籍多有記載。因其味美好吃,頗受人們喜愛,故一般各地都有製作。烹制比較出名的有安徽「李鴻章雜燴」、湖北「全家福」(什錦大雜燴)、四川「紅燒雜燴」和貴州「烘雜燴」等,由於配方製法不同,風味各異,皆為筵席上撰。而「雜燴」之出名,在清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三俠五義》以及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等書中,也均有提及。

「雜燴」這道雅俗共賞古已有之的名菜,之所以能夠廣泛沿傳至今,它不僅醇濃鮮香,味美好吃,還含有十全十美的寓意,因而頗受國內外食客的歡迎和喜愛。

楚鄉湖北遐邇聞名的傳統雜燴菜一一全家福,俗稱「什錦大雜燴」,這一由明代御膳傳入民間的美味珍饈,已成為當地喜慶筵席中經常出現的一道頭菜,建國後還被列為山珍海味類的中國名菜。此菜系選用「八珍」中的「四珍」,即海參、鮑魚、魚肚、魚翅作主料,以雞脯肉、鱖魚肉、香菌、蘑菇、鮮蝦仁、豬蹄筋作配料。其具體制食法是:將炒鍋置旺火上,放適量熟豬油燒六成熱,先把上漿魚片、蝦仁分別拉油後瀝出。再把發制好的海參、魚肚、蹄筋和雞脯片、香菇、口蘑分別置旺火沸水鍋中焯水,用清水沖涼。然後,炒鍋酌放熟豬油,下入蔥薑汁、高湯、精鹽、味精燒沸,倒入各種原料燒燴入味後勾芡,淋上雞油而成。

此全家福餚撰,因其選料高檔,製作精細,一菜多姿,脆嫩滑爽,馨香濃郁,身價很高,馳名全國,譽滿江城。

『伍』 舌尖上的中國美味,都有什麼歷史故事

美食,不外乎經典食物和誘人風味。而經典來自傳承,風味來自家鄉。經典,版讓外國人看見中國;風味,權讓中國人看見故鄉。每一道美食所隱藏的故事,所選用的特殊食材,所必需的別致烹飪手段,所飽含的勞動與感情,都將食物製作和享用的過程變成一種儀式,一種帶有地域、家族特色,甚或人文關懷的中國式禮儀。

大而言之,家國就是在此過程中得以凝聚,得以強盛,文化在此過程中得以代代相傳。而這個過程往往默默進行,因為它已在國人過日子和習以為常中,內化為一種自覺。此刻談起,才深覺驚憾。

『陸』 求關於廣州的歷史故事(包括美食的來歷什麼的)

廣州地處丘陵地帶,北面靠山,南面向水、靠海。水鄉多,土地肥沃,幅原廣闊,雖然缺乏礦產資源制肘了廣州的重工業發展,但又為廣州提供了繁多的食物資源,再加上處於祖國南大門的廣州,南來北往的商旅,源源不絕的商貿往來,賈客盈門,更促進了廣州食文化的發展。「食在廣州」就是因此而來的。
廣州以美食而聞名於世,曾經有外國人在游記中寫到:「在這里,鵝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大,要好……很多蛇被捉來當美食用」,廣州人也自誇廣州的菜館菜式之多,一個人即使待一年也吃不完。
廣州小吃可分幾類:如油器類、粥品類、粉面類、糕點類、甜品類、粽子類、雜食類等,每種小吃都有不同的風味。
沙河粉 風味百變米製品
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而成。盛行於廣東、廣西、海南,以廣州市沙河出產的最著名,故名。因它是用白雲山上的九龍泉水泡製的,所產的粉薄白透明,爽軟韌筋兼備,炒、泡、拌食皆宜。近年來,沙河飯店將菜汁、紅蘿卜汁滲入粉漿中,製成彩色沙河粉,另有特色。
傳說,早在前清末年,廣州北郊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樊阿香夫妻倆,早上賣白粥油條,中午賣家常飯菜,生活倒也過得平平穩穩。一天早上,店門口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青石上。阿香不禁心起惻隱,便叫妻子送去熱粥。老人推說沒錢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一向是免費的,你就放心吃吧!」誰知自此以後,老人幾乎天天出現,阿香夫妻也不嫌棄,照樣施捨。
忽然有天,阿香不幸得病,茶飯不思,一卧不起,小店只好歇業。中午時分老人又出現在店前,當得知阿香病情時,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稍加思索後,即用從山上引來的泉水浸泡大米,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然後把米漿薄薄舀進竹匾上蒸。一會兒,米漿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蔥鹽香油,送到病人床前。阿香頓時食慾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再三道謝後自然問起老人來歷。
原來老人本來竟是宮中御廚,只因性格耿直,不慎得罪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北京,自此隱姓埋名,四處躲避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此鎮已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言畢就走,以後再也不見人影,但義和居的沙河粉卻從此出名。

『柒』 「民以食為天」,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捌』 中華美食典故

(一):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生活根本離不開吃.南京的特有小吃——小籠包就是我的最愛.
小籠包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讓你咬一口,啊!就愛不釋手.小籠包貌似與可愛的洋蔥娃娃,但是體積比它小得多,當然口味也比它好的多:新鮮的鮮肉中夾著小蔥的清香、美味的湯汁包上較薄的餅皮,簡直是人間美食中的美味,將那口子捏上,這美味的小籠包就包了.
小籠包的做法十分簡單:將准備好的材料用餅皮包好,放入它們溫暖的木製「小床」中,那些小寶寶十分乖巧,躺在床上一會兒就熟睡了.再等上十幾分鍾,那令人陶醉的呼吸聲和嘆出的蒸汽就直撲鼻中,再等上一分鍾,它們就可以出籠了!
衣、食、住、行樣樣都有講究,我吃小籠包這樣的美食當然也有自己獨特的吃法嘍!剛出籠的小籠包當然是香氣撲鼻,讓人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我已經是迫不及待,但依然會按照老辦法:等它們稍涼後,拿來一根吸管,從封口處插入,吸入裡面的堂汁後,那一個個小寶寶就像泄氣的氣球.我正准備將它放入嘴中,耳邊就彷彿傳來它的其他夥伴的呼喚聲:「先吃我呀,我是細皮嫩肉……」,我精心挑選後,小心地咬了一口,細細地品嘗它的鮮美.每次我都要吃一籠半的小籠包,要不是因為吃得太飽,我恨不得吃掉其他的幾籠,吃完後,你不禁會回味無窮,連連稱贊.
記得有一次,我吃小籠包吃,因為太心急,那些小淘氣娃娃將那滾燙的湯汁通過吸管送入我的嘴中,把我的舌頭都燙破了,雖然吃了苦,但是也不能消除我對小籠包的下,但是以後每次吃它們是我總會小心翼翼,生怕再燙到.
唉,這些淘氣的小娃娃這是讓我喜,讓我悠呀!
(二):北京烤鴨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北京馳名中外的京菜代表之一.
講到北京烤鴨,那可是膾炙人口,盛名鼎鼎.吃烤鴨,北京最著名的一家便是前門外的全聚德烤鴨店了,在那兒,每天應市的烤鴨約有百把只,人們吃烤鴨都要在前一二天預定,才能入座.
北京烤鴨味兒好,看相也好.橘黃色的鴨皮里包著外脆內嫩的鴨肉,令人垂涎三尺.裹上蔥白、沾上甜醬吃更是滿口留香,異常鮮美.
北京烤鴨的做法非常復雜:先要把處理後的鴨子在入爐之前,灌進開水,這樣烤鴨子時,鴨子才會熟得快,也會使鴨肉外脆內嫩.接下來就是烤了.鴨子進爐後,先烤鴨子被刀切了的右背側,使熱氣從刀口處進入鴨膛,把鴨肚子里的水煮沸.烤了6至7分鍾後,當鴨子右背側的鴨皮烤成橘

閱讀全文

與美食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