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古歷史人物
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堯——大禹
盤古: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盤古張開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聲巨響,「大雞蛋」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攪動了,其中又輕又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非常高興。盤古很怕天地再合攏起來還變成以前的樣子,他就用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隨著他的身體增長,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這樣又過了十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麼長了。 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終於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可是盤古也累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 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伏羲: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在天水麥積區(原叫做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一卦台山,相傳這里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一天,他又來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台山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龍馬。說它是龍馬,那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於是他畫出了八卦。 後來,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現在去卦台山,你還能看到這些地方。而且,龍馬洞里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至於八卦的功績,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徵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有這種可能: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領,他們處於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稱 「伏羲」(因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女媧:
補天傳說:
共工氏與女媧爭帝,女媧命祝融氏領兵攻打共工氏。標準的說法是某個復姓女媧的女皇命令祝融氏攻打共工氏,祝融又名正火,是古代的官職,共工也是古代的治水官職,那個倒霉的共工的父親也當過正火官職,也是祝融,結果人首蛇身的女媧大神跑出來補的天。 共工氏兵敗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女媧補天是三晉大地影響最廣泛的神話。 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我們偉大的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還有一個造人傳說: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黃帝: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 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七、【四川鹽城民間傳中軒轅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找來准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後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於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後將車改制為戰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後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游牧民族殺伐好戰的習性,力主養性愛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伐,只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後,便娶了賢德能乾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桑,嫘祖不幸死於途中。於是嫘祖便被後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炎帝: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河南新鄭)成,炎帝以姜水(今河南新鄭)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河南省中部黃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位於黃河中游陝西渭河地區。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游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傳說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是以羊為的氏族首領,就是現在的羌族。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洛水流域,另說活動於泗水流域(黃河下游),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或者今河南鞏義舊濁水邊陸地)。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史學界日趨支持另一種說法,炎帝同黃帝一樣是一種帝位,而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神農氏部落執掌炎帝之位,而黃帝族部落,公孫姓,興起於泰山西側,而此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無力征討號令天下,黃帝開始征討諸侯,積蓄實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圍)與炎帝神農氏決戰,炎帝神農氏一戰被擊潰,黃帝得以號令天下諸侯,流放炎帝神農氏於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從黃帝號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農的部屬,揚言為炎帝報仇,糾集部眾與黃帝戰,數次擊敗黃帝,最後被黃帝利用計謀擊敗並殺,黃帝其後又先後平定蚩尤余部--刑天氏叛亂,最終一統天下,同時考慮到炎帝眾望所歸,民望猶盛,後來將其召回輔政,合並炎帝神農氏部落,後稱炎黃部落...另一說法是,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炎帝一位由神農氏掌權,而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即是號稱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東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東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後裔之一),當時天下混亂,諸侯並起,神農氏難以繼續掌控天下,黃帝崛起,意欲爭奪帝
堯:
帝堯出世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游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彷彿這旋風里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沖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卷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大禹: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贊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⑵ 古代朝代順序及相應歷史人物
夏:大禹,啟,少康,桀
商:湯,盤庚,紂
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周厲王,周幽王(西周)
周平王,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吳王夫差 越王勾踐等諸侯,孔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孫武(孫子) 吳起 孫臏的軍事家,管仲 田忌 范蠡 伍子胥等士大夫,四大美女之西施 扁鵲 (魯班)公輸班(春秋戰國)
秦: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趙高 李斯 王翦 白起,陳勝吳廣 項羽虞姬
西漢:漢高祖(劉邦)蕭何韓信 漢文帝漢景帝 漢武帝(劉徹)衛青 霍去病 董仲舒 王昭君 蔡倫 王莽
東漢:光武帝劉秀 張衡
三國:(魏)曹操曹丕曹植 司馬懿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建安七子,(蜀)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諸葛亮,(吳)孫權周瑜黃蓋魯肅呂蒙,董卓 呂布 袁紹 貂蟬 華佗 張仲景等
西晉:司馬炎
東晉:謝安 王羲之 王獻之 顧愷之 葛洪 羊欣 等
南北朝:拓跋弘等
隋:隋文帝 隋煬帝楊堅
唐:高祖李淵 太宗李世民 武則天 唐玄宗,魏徵 杜如晦 房玄齡 長孫無忌 狄仁傑,郭子儀 李光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李商隱 杜牧等等著名的詩人
吳道子 楊貴妃 孫思邈
五代十國:李煜等
遼宋金西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太祖趙匡胤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西夏皇帝元宏 宋徽宗 等皇帝 :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著名詞人;岳飛,寇準的民族英雄;張擇端等著名畫家 宋括
元:成吉思汗鐵木真,太祖忽必烈,關漢卿 賈仲明等著名作曲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等小說家;魏忠賢等著名宦官;戚繼光,鄭成功,袁崇煥的民族英雄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溥儀等皇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洋務大臣;曹雪芹等小說家
⑶ 中國歷史人物(按時間) 求中國古代歷史人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3、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⑷ 上古神話人物的年代順序
其先後順序是:亘古,太古,上古,遠古
混沌天神--較正式的說法,盤古為開天闢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傳說中,混沌早於盤古
而生。
創世神
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女媧
上古四方天帝與輔神:
太陽神炎帝與火神祝融共同治理天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少昊與水神共工建立天西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顓頊與海神禺強(又名冬神玄冥)治理天北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青帝伏羲與九河神女華胥氏及屬神句芒治理天東一萬二千里的地方
黃帝時代的諸神
陸吾、英招、離珠、金甲神(此神應是其它神的一種化身說,根據他我虛擬了
獅駝國中的金甲雷神)
蚩尤、風伯雨師、赤松子、力牧、神皇、風後、應龍、魃、誇父、大力神誇娥氏、
大庭氏、五龍氏
炎帝,又稱為神農氏
炎帝的女兒
女娃(後化身精衛鳥)
瑤姬,在《獅駝國》中又名婉華仙子。
還有一個小女兒,其名不可考,(拙著《獅駝國》中為炎天聖母)
少昊母為皇娥、長子春神句芒、次子秋神蓐收
顓頊的後代
四子:虐鬼、魍魎、送窮鬼、檮杌
後代:老童、太子長琴、黎、重、彭祖(孫)
帝俊
天上妻子:羲和、常羲
人間妻子(省略)
女丑、羿
鯀 妻:女喜。
堯 又名:放勛, 妻女皇;
舜 姓姚,名重華,妻娥皇,女英;
禹,父鯀,妻"女嬌",又名塗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三皇:
指天地人三皇,分別是伏羲、神農與女媧。
五帝:
通常指 黃帝 | 顓頊 | 帝俊 | 堯 | 舜
⑸ 人類歷史,上古時期比較有名的人物.例如盤王.倉頡之類的!
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1、伏羲與女媧成婚而繁衍了人類,傳說二人為人面蛇身(外星人,頭大身子小,頭腦發達,身軀退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古希臘傳說:普羅米修斯背著天神宙斯,為人間盜取天火)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偉大發明。在漫漫的長夜,火給人帶來了光明;在嚴寒的冬日,火使人得到了溫暖。有了火,人類才領略了熟食的美味,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有了火,人們才能燒制陶器,冶煉金屬,製作更為精細的工具和武器。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徵。
3、神農氏:姓姜,有熊國國君少典氏之長子,母女登,號烈山氏、歷山氏。始創稼穡,故稱神農氏。以火德王,故又稱炎帝。傳說相貌醜陋,牛頭人身,不為少典氏所喜,遂將其置於姜水之濱。
4、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國君少典氏之子,母附寶(妃),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號軒轅(一說發明車),封於有熊,號有熊氏。因崇尚土德,土為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率黃、炎聯軍在涿鹿(zhuō)擊敗蚩尤苗蠻部落,經52戰一統天下。黃帝死後,黃河流域又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通過「禪讓」的方式,先後以堯、舜、禹為首領。
5、大禹:傳說鯀(gǔn)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利用他來治理洪水。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傳說中,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黃龍,一說黃熊(所謂黃熊是一種已經絕跡的動物,類似於熊,但是有三隻腳,在山海經中有記載),飛走了。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由於忙於治水,到了30歲還未結婚。這時來了一隻九尾白狐,變成名叫塗山氏的美麗姑娘,向禹唱歌表達愛慕之情,禹就和她結婚了。婚後禹忙於治水,很少回家,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氏思念禹,便去找他,卻正好看見禹變成一頭熊在挖山洞。塗山氏覺得嫁給熊很羞恥,回頭便跑。禹發現後趕緊追趕,匆忙間忘記變回人形。塗山氏非常害怕,就變成了一塊石頭。禹對著石頭大聲說:「還我兒子來!」石頭裂開,出來了一個男孩,所以叫啟。
⑹ 上古傳說中的人物都有哪些
神農神農亦稱「神農氏」。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一說神農氏即炎帝。 神農可以是以下意義: 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十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十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 醫葯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葯。《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葯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葯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雲:"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葯,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葯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葯"。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化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他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帶動了原始社會後期,由漁獵畜牧到農業經濟的轉變和發展,他,便是以「大德」聞名於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農氏的大德的完美寫照。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葯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葯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黃帝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嫘祖 嫘祖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嫘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是五帝中的「顓頊帝」。 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蘿以供衣服。」 按照目前的考證,嫘祖誕生於現在的四川省鹽亭縣,死後葬於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 炎帝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公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坂泉之戰 (坂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坂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孫)。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坂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葯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傳說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經?系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葯」。 《世本》「神農和葯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以下之傳說都是炎帝(或其祖先)之事跡: 教百姓耕種相傳是炎帝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一氏之稱源為此。 發明耒耜炎帝首創木製的耒耜,被認為是農業發明之始。 赭鞕炎帝有一條神鞭,名為赭鞭,用來鞭打各類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葯、毒、寒、熱等特性顯露出來。 嘗百草相傳炎帝為辨別各類草葯,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葯,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 發明陶器炎帝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為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 炎帝之先祖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氏族,與黃帝合並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一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後人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闢地有關,古借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葯村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蚩尤 蚩尤,中國傳說中上古東方(另一說南方)九黎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說七十二人),驍勇善戰,勢力強大。後在部落戰爭時,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擊敗,一說被殺。因蚩尤做五兵一詞,傳統上蚩尤被當作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是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製造兵器。在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雲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後來黃帝製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刑天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坂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斗。 倉頡 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事實上,漢字並非由一人所造的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普遍認為倉頡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共工氏 (重定向自共工)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說共工氏姓薑,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治水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在農業方面的觀點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後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共工怒觸不周山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 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共工氏力氣上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後羿 傳說堯時,十日並出,百草枯,毒蛇猛獸為害,後羿射去九日,為民除害。 嫦娥奔月 神話傳說中,為求永世相守,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葯,嫦娥乘羿後外出,獨自偷吃盜得的不死葯,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慢慢地飛向了月亮。 嫦娥 嫦娥或姮娥在中國神話中是後羿之妻,偷吃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葯,奔月。一說奔月後變為蟾蜍,一說後嫁給吳剛。 在道教中,嫦娥是作為月神侍女之一,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月神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也稱「月府太陰結璘皇君. 寶光幽照如來妙果素月天尊」,作女神像。
⑺ 中國遠古神話中的人物有哪些
重要神仙表 盤古氏又稱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里也稱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稱為西王母 玉皇身邊輔佐國神 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天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五方五老: 南方南極觀音 東方崇恩聖帝 三島十洲仙翁東華大帝君(即東王公,名"金蟬氏",號木公) 北方北極玄靈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中央天宮仙位表 千里眼|順風耳|金童|玉女|雷公|電母(金光聖母)|風伯|雨師|游奕靈官|翊聖真君|大力鬼王 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腳大仙|廣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吳剛|天蓬元帥|天佑元帥 九天玄女|十二金釵|九曜星|日游神|夜遊神|太陰星君|太陽星君|武德星君|佑聖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巨靈神|月老|左輔右弼|二郎神楊戩 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善王靈官|薩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 文昌帝君|天聾|地啞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多聞天王與廣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黃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時神劉洪 四大天師: 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 四方神 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 四瀆龍神 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河神 五感生帝:青帝靈威仰、白帝白招拒、赤帝赤飈怒、黑帝汁光計、黃帝含樞紐 馬趙溫關四大元帥: 馬元帥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 趙元帥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 溫元帥溫瓊,東岳大帝部將 關元帥關羽。 五方謁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五炁真君: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南方熒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五嶽 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五嶽帝君:東岳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為東華帝君的四個兒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東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為陰神玉女|丁卯神司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張文通|丁丑神趙子玉|六甲為陽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 第三天梁宮:延壽星君 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 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 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獅駝國》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星君 (《獅駝國》中的北斗七星君為北斗星君的另一個稱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合起來又稱為"斗魁"或"璇",後三星組成斗柄,稱"杓") 八仙: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 增長天王手下八將:龐劉荀畢、鄧辛張陶,其全名為劉俊、荀雷吉、龐煜、畢宗遠; 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蝕星)|計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角木蛟、亢金龍、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三十六天將 蔣光|鍾英|金游|殷郊|龐煜|劉吉|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呂魁 方角|耿通|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荀雷吉|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 李青天|梅天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結|陳元遠|林大華|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 江飛捷|賀天祥|高克 (三十六天將的版本是最多,以上僅供參考)
⑻ 上古時代的著名人物的故事
中國上古時代傳說的帝王有: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和舜。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目前史學界同時支持另一種說法,即黃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西側,炎帝活動於黃河下游,泰山東側,兩部落為了爭奪統治權,在阪泉也即逐鹿(兩者是指同一地點,皆在泰山周圍)決戰,黃帝戰勝並流放炎帝於南方(後召回),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
炎帝是我國上古時代姜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傳說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另說活動於泗水流域(黃河下游),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或者今山東泰山周圍)。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 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史學界日趨支持另一種說法,炎帝同黃帝一樣是一種帝位,而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神農氏部落執掌炎帝之位,而黃帝族部落,公孫姓,興起於泰山西側,而此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無力征討號令天下,黃帝開始征討諸侯,積蓄實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圍)與炎帝神農氏決戰,炎帝神農氏一戰被擊潰,黃帝得以號令天下諸侯,流放炎帝神農氏於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從黃帝號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農的部屬,揚言為炎帝報仇,糾集部眾與黃帝戰,數次擊敗黃帝,最後被黃帝利用計謀擊敗並殺,黃帝其後又先後平定蚩尤余部--邢天氏叛亂,最終一統天下,同時考慮到炎帝眾望所歸,民望猶盛,後來將其召回輔政,合並炎帝神農氏部落,後稱炎黃部落...
另一說法是,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炎帝一位由神農氏掌權,而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即是號稱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東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東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後裔之一),當時天下混亂,諸侯並起,神農氏難以繼續掌控天下,黃帝崛起,意欲爭奪帝位,而支持傳統炎帝統治的部落與支持新興黃帝統治的部落在阪泉(也即逐鹿)決戰,阪泉同時也是炎帝最後的根據地,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蚩尤作戰英勇,雖然此前炎帝系在蚩尤帶領下屢戰屢勝,但最終被黃帝擊潰於泰山周圍,這是遠古歷史上少有的激烈的大戰,蚩尤後來被人們奉為戰神,每戰必祭,也是中國人頑強精神的象徵...其後黃帝順勢封禪泰山,定都曲阜,建立了統一的華夏格局...
傳說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姜氏族為西戎族(或東夷族)一支,原為游牧民族(或農耕部落),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也是一個部落聯盟,《路史》說70世(一說17世)而有天下,《春秋命歷序》說一共傳8世,520年,或522年,或《易緯稽覽圖》的540年,而8世的名字在由神農開始在《山海經》、《帝王世紀》、《路史》不一致,一般認為最後1世名字是參盧,即帝榆罔,禪位黃帝後被封到潞,參盧之後叫「潞子嬰兒」。這里在春秋時代是赤狄潞子國。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在越南15世紀《嶺南摭怪》中的《鴻龐傳》,和官方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一》記載,神農的三世孫帝明南遊至無嶺,遇見一位仙女,生子名祿續,封為涇陽王,以治南方,國號赤鬼國(包括現在的越南)。涇陽王和洞庭君的女兒生子名崇攬,封為貉龍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稱甌貉國,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鴻龐朝。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傳黃帝姓公孫,出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後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中最精彩的就要數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了。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被各部落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在黃帝時期,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都先行發明,並得到發展,他的功勞為後世所稱贊,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關於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
神話傳說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黃帝族崛起,先是與炎帝決戰於涿鹿(阪泉),並將其流放南方,接著與炎帝的部屬蚩尤戰於涿鹿(阪泉),擒殺蚩尤而誅之,後又平定邢天和誇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經過隨後數次戰爭,終於重新統一天下,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後來將炎帝從南方召回輔政,炎黃兩個部落開始融合。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一說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 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二說在曲阜壽丘(今山東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
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少昊
【簡介】
五帝之一.少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方天神。他的父親是太白金星,他的母親是天山的仙女皇娥。少昊,己姓,一說嬴姓,名摯,號金天氏,又號青陽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壽百歲崩,其後代郯子國尊為高祖(《春秋》),後人尊為祖先神帝。少昊之所以被成為「窮桑氏」,是因為少昊的母親在天上織布,在筋疲力盡的時候,常常到西海之濱的一顆大桑樹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這棵樹下面,她認識了太白金星。關於二人的相遇,這里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呢。
【傳說故事】
聰明美麗的皇娥每天在天宮中用五顏六色的彩絲織布,常常到深夜也不知疲倦。有時為了輕松一下,她便乘著木筏,盪漾在浩瀚的銀河中自娛自樂。
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著銀河溯流而上,最後來到西海邊的窮桑樹下,把木筏停下。此樹高達萬丈,根深葉茂,花繁枝茂。葉子是紅的,果實是紫色的。據說,這棵樹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吃了這種果實,壽命比天還高。
當皇娥正在窮桑樹下浮想聯翩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英俊的小夥子從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著小夥子,見小夥子面如滿月,眼如晨星,渾身上下隱隱發著光亮,十分瀟灑,禁不住看得呆了。小夥子瀟灑地來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禮,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兒子,願和你交個朋友。」
皇娥驚奇地道:「啊,你就是啟明星?也叫金星?原來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這里,仰望東方天空的啟明星,心裡說,這顆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帶給人間。她說到這里,耳熱心跳,連忙收住話頭,羞紅了臉。
啟明星的臉微微一紅,動情地說:「我也是這樣!我升到天空時,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覺得你太美麗了。我向別的星星一打聽,才知道你就是心靈手巧的皇娥。你織的七彩錦和你自己一樣美。我每天夜裡都聽到你的織布聲,悅耳動聽的聲音使我夜不能寐。每日早上,我都盼你出現在銀河邊。
啟明星一口氣敞露了心扉,發覺自己太激動了,連忙收住了話頭,紅著臉不好意思的看著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了頭,雙手拂弄著垂下的黑發,掩飾著心房的狂跳。啟明星微笑著,將手一伸,召來了一把銀光閃閃的琴。他雙手抱琴,依著窮桑樹,彈奏出美妙的樂曲。皇娥立刻被這琴聲給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著啟明星的樂曲輕輕地唱起了歌。啟明星的琴聲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傾吐著愛慕之意,皇娥的歌聲也在綿綿地向啟明星訴說著傾慕之情。歌聲、琴音婉轉悠揚,吸引著魚兒成群結隊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動得花兒競相開放。鳳凰飛來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靈鳥飛來了,放開歌喉為皇娥和啟明星伴唱。他們的心越貼越近,雙雙走上了木筏,並用桂樹的樹條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樹樹頭上當做旌旗,還刻了一隻叫玉鳩的鳥,擺放在桅頂,以辨別方向。
木筏在銀河裡飄盪。皇娥伴著悠揚纏綿的琴聲,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聲和優美的歌聲融為一體。皇娥和啟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中。魚兒撒歡追逐在木筏旁邊,鳳凰在幸福情侶的歡笑中飛翔。皇娥和啟明星就這樣盡興地漂游著,不久,他們的愛情結晶——兒子少昊誕生了。
在少昊誕生的時候,天空有五隻鳳凰,顏色各異,是按五方的顏色紅、黃、青、白、玄而生成的,飛落在少昊氏的院里,因此他又稱為鳳鳥氏。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後在窮桑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來,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曲阜,並以所轄部族以鳥為名,有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
少昊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少昊長大後,成為本氏族的首領,後又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他先在東海之濱建立一個國家,並且建立了一套奇異的制度:以各種各樣的鳥兒作為文物百官。具體的分工則是根據不同鳥類的特點來進行。鳳凰總管百鳥,然後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夏天,錦雞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孝順的鵓鴣掌管教育,兇猛的鷙鳥掌管軍事,公平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的雄鷹掌管法律,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於淫佚放盪。五種野雞分別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個工種,一句話,各種各樣的鳥兒都鳥盡其材,物盡其用,各司其職,協調活動。因此,一到開會的時間,百鳥齊鳴,一時間,鶯歌燕語,嘈嘈雜雜。有輕盈靈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斕的鳳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鵲,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國之君少昊就根據諸鳥的匯報,來論功行賞,論過行罰,一切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百鳥們無不感激少吳的慈愛和德政,無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華。
少昊見百鳥之國到處呈現繁榮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為了百鳥之國更加興旺發達,便請來年幼聰敏、很有才乾的侄兒顓頊幫助料理朝政。顓頊不負眾望,幹得很出色,深得叔父的賞識。少昊見侄子常常累得嫩臉上掛著汗珠,於心不忍,就將父親傳下來的那張琴搬出來,手把手教顓頊彈奏,以便使侄子提神和娛樂。
顓頊聰慧好學,很快就成為撫琴高手。他的精湛琴藝,贏得了百鳥的齊聲喝彩,自然而然地超過了叔父少吳。幾年後,顓頊長大成人,便要回到自己的國家,最後他成為了北方的天帝。顓頊一離開,少昊便覺得空盪盪的,心裡別提有多寂寞了。每當看到那琴,只能給他增添思念和煩惱。他覺得物在人已去,離愁難消。於是,他便拿起琴扔進了東海。從此,每當更深夜靜、月朗星稀的時候,那平靜的海面便飄盪著婉轉悠揚、凄凄切切的琴聲,讓人流連忘返,驚嘆不已。
顓頊
zhuān xū
遠古傳說中的帝王,號高陽氏。
【人物簡介】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五(今河南省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
帝嚳(kù),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嚳的部落,《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
帝摯
約公元前2306年到公元前2298年
帝摯在位期間。帝摯,帝嚳高辛氏之長子,堯之兄。關於帝摯之經歷命運,歷史上記載頗有不同。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
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在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帝放勛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
司馬遷《史記》則記載雲:「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勛立,是為帝堯。」
清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