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除了賈島,王維之外還有推敲的什麼歷史故事
推敲的歷史故事:
這個典故說的是唐朝詩人賈島有一次出外郊遊,寫了一回首詩,中間有一句:僧答推月下門,他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把推字換成敲字,正好時任當地官員的韓愈出行,賈島想得入神,不知迴避,沖了韓愈的官轎,當韓愈知道事情原故後,不僅沒有怪罪賈島,反而和他一起探討,既是月夜,必定門戶已關,用敲字更合情理,這就是「推敲」的來歷。
❷ 使至塞上 王維的歷史故事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彷彿抽象派的作品。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裡,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炊煙
❸ 歷史上關於「王維畫渡水羅漢」有著怎樣的典故
世人多知王維善畫山水,且尊為水墨山水的創始者。他自己也自負地說:「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但據文獻記載,王維還善於畫壁畫,亦能畫羅漢,而且表現形式頗不一般。據宋劉克庄記載,一般畫家畫十六羅漢渡水,或乘龍,或騎龜黿,形象詭怪恍惚,不近人情。王維所畫渡水羅漢(可惜僅剩三個形象)卻表現為一僧先登於岸,雖目視雲際孤鶴,然脫衣磐石上,欠身垂足,安閑地歇息。前一僧未渡,作等待狀。水面深才數寸,水中一僧把錫杖尾伸向未渡者,以引其下水共渡。三僧都表現出謹慎小心的神態,與常人渡水心態相近。表現出王維對藝術創作的獨特感受。
又據記載,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等同畫一景。沈括說他家藏有一幅《袁安卧雪圖》,圖中有雪中芭蕉。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大可能出現的,芭蕉屬於熱帶植物,怎麼能與雪在一起呢。沈括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摘其間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沈括是從繪畫內容需要角度來評論「雪中笆蕉」的,他沒有到過嶺南,不知道那裡的真實情景。宋釋惠洪,也因沒有去過嶺南,不理解雪中芭蕉,寫詩雲:「雪裡芭蕉失寒暑。」其實去過嶺南的人都知道,冬天大雪,芭蕉照樣生長,紅蕉冬天方開花。所以王維畫雪中芭蕉並不違背自然規律。
❹ 王維的小故事
1、少年膽識
王維很小的時候便很有膽識。相傳,有一年,知縣看到書上有記載說,當地大山裡有一種石膽,吃了可以長命百歲。於是,他便下令讓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裡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所以百姓們找不到。知縣很生氣,硬說是老百姓把石膽私藏了起來,很多人因此被抓進監獄。幼小的王維不忍心看見鄉親們受苦。
就撿了幾塊石頭交給知縣說:「石頭有的是,可沒有石膽。」知縣大怒,呵斥他說:「書上有記載,怎麼可能沒有呢?」
小王維不慌不忙地說:「龍和鳳凰書上也都有記載,可您能找到么?」知縣無話可說,只好收回了尋找石膽的命令,並把因此入獄的人們都放了出來。
2、一舉登第
開元七年(719),19歲的王維入京參加京兆試,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將一同應試的張九皋定為此次的京兆「解頭」(即第一名)。
王維本想憑真才實學奪魁,得知此事後,深感不安。當時的王維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廣泛結交文人雅士和一些達官貴人。他來到岐王府中,將此事告訴了岐王。
請求岐王能說動公主改變主意。岐王讓王維先從以往的詩作中選取佳作,抄錄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幾天之後,王維前來王府。岐王給他換上華麗的衣服。
帶他來到太平公主府第。公主設宴款待岐王,並安排樂舞助興。此時,岐王讓人將王維傳了進來,王維獻上一首自譜新曲《郁輪袍》。公主聽罷,極口稱贊。
岐王又將王維事先抄錄好的詩卷奉上,公主閱罷,又是一陣驚奇。因為這些詩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誦的詩篇,本以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維筆下。
岐王開口對公主說道:「近日京兆試,若得此生為解頭,誠所謂國之精英。」公主聽罷,急忙問為何不讓其應舉。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薦,所以不願應試。
據傳聞貴主已諭京兆試官,將解頭擬定為張九皋。」公主聽罷,笑道:「哪裡是我的安排,無非是受人之託罷了。」
然後,對王維說:「此次解頭,非你莫屬,我當為你助力。」王維起身拜謝。京兆試畢,王維得中解頭,一舉登第。
3、王維對對聯
傳說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年進京趕考,傍晚的時候走到一處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維在門外敲門,過了半天,一位年輕的姑娘出來開門。
王維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說了,姑娘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道:「我爹爹說了,讓來的客人對對聯,如果對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對不上,恕不接待。」
王維一聽,馬上來了興趣,一口答應,並且催促姑娘抓緊時間出題。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賓宿?王維一聽,這個上聯字字都是寶蓋頭,一時想不出來,覺得有點為難。
他正在那裡苦思冥想,姑娘見他不做聲,就說;「堂堂一位文人,連個對聯都對不上,怎麼進京趕考啊?」說著進去把門關上了。
王維很無奈,只好在黑暗中繼續趕路。黑夜中不認識路,又是在荒郊野外,這可怎麼辦啊?王維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聯,於是又匆匆返回敲門。
姑娘開門見還是他,有點詫異,但還是聽他把話說完。王維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說出了下聯:迢迢逶迤道,適逢邂逅遇迷途。姑娘聞後,連連稱妙,於是把王維迎進家中,盛情款待。
4、堅守氣節
安史之亂(755―762)中,安祿山攻陷了長安,俘獲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員,王維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王維,官職並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氣很大。
安祿山為了籠絡人心,便費盡心思想要收買王維為其所用。他把王維軟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謀士輪番到寺院勸說王維。王維偷偷地託人在外面找了些瀉葯吃了,想就此因病矇混過關。
在此期間,安祿山在洛陽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將領,並讓原來唐玄宗皇宮中的一些梨園弟子表演。可這些梨園弟子看到國破家亡,悲傷不已,無心演出。
其中有一個叫雷海青的人,還把樂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號啕大哭。安祿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亂刃分屍。王維知道此事後,哀傷不已,見景生情,就寫了一首《凝碧詩》。
王維後來還是沒能逃過叛賊的威逼,被迫出任了偽官。但這首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都傳到了肅宗那兒。
大唐軍隊剿滅叛賊之後,朝廷對在叛亂時期出任過偽官的文人嚴加處分,而王維卻由於其《凝碧詩》而得到了皇帝的寬恕。
5、王維買葯
王維年輕時不僅文才出眾,而且儀表堂堂,很多人登門求親,都被他婉言謝絕。有一次他偶染小疾,上街買葯時看見葯店櫃台後坐著一位容貌秀麗的素雅少女,心中稱奇,便想試其才學。
於是上前問道:「姑娘,今日小生忘帶葯方,望姑娘指點一二。」姑娘答道:「可記得葯名?」王維問道:「一買宴罷客何方?」姑娘一怔,但馬上莞爾一笑:「酒畢宴罷客『當歸』。」
便將身子一扭,去葯櫥取葯。王維又接著問:「二買黑夜不迷途。」姑娘頭也不回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王維繼續問:「三買艷陽牡丹妹。」姑娘回道:「牡丹花妹『芍葯』紅。
就這樣,姑娘用10種葯名巧妙回答了王維提出的10個問題。王維被她的才思折服,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回去後,內心仍無法平靜,便提筆寫了首詩,叫書童拿上「葯方」再去買葯。
書童來到葯店,將葯方遞給了姑娘。姑娘展開一看,是一首謎詩:「二者缺一真可嘆,書房偏又無石硯,金童身邊少玉女,晴天無日煩心添。」
姑娘斟字酌句,原來是「一見鍾情」,不禁兩腮飛紅,連忙問書童:「那公子是誰?」 書童答道:「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維!」
姑娘才剛對買葯書生產生好感,一聽是王維,心中更喜,便也回了首詩,讓書童帶回。王維接到回信急忙展開看:「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結緣去問僧。竹林深處見古寺,伊剛張口人無蹤。」
王維乍一看,心頓時涼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會心一笑。後來,他便和這位姑娘喜結良緣,兩人琴瑟和鳴,一唱一和,羨煞旁人。
31歲的王維正要當爹,上天又奪走了他生命中的摯愛——妻子因難產而死。一顆心,頓時從天堂墜落到地獄。哀莫大於心死,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王維此後30年獨居,終身不娶。
❺ 歷史上關於「王維辨畫」是怎樣的典故
唐代著名畫家王維(701~761年或698~759),字摩詰,原籍山西祁縣人,其父遷蒲城(今山西永回濟),因蒲城位答於黃河之東,遂為河東人。開元十九年(731)進士擢第,官尚書右丞。因安史之亂時接受偽職,被捕入獄。出獄後,再度為官。晚年隱居藍田輞川。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兼長書畫、音樂,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據傳,有一次他見到別人畫的一幅《按樂圖》,看了一會,不覺發笑,人問為何?王維指著畫說:此畫描寫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圖演奏,一無差謬,咸服其精思。
對這個故事,北宋沈括曾發表不同看法。他認為,此故事乃好奇者為之,不可信。因為凡畫奏樂,只能畫一聲。霓裳羽衣曲凡十三疊,前六疊無拍,至第七疊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白居易詩「中序初入拍」,中序即第七疊,可見第三疊根本就沒有拍,畫家怎麼能畫出第三疊第一拍?究竟孰是孰非,只能兩存了。
❻ 關於王維有趣的事情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他的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藝術上極見功力,風格上獨成一家。他長於各種詩體,善寫多種體裁。他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邊塞詩中的傑作多為七言古詩,而田園詩中的精品多為五言律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所以又被稱為「詩佛」。王維廣為流傳的佳作有許多是五絕:短短二十個字,說出了千百年來人們總也說不盡的思緒、情懷和哲理。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館》、《山中》、《相思》以及《雜詩(其二)》等等。他精於繪畫,善寫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叢竹等。其筆力雄壯,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暈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遠之景,被後人推為「南宗」之祖,又被尊為文人畫之第一人。曾繪《輞川圖》,山谷鬱郁盤盤,雲水飛動。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早年喪父,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居士,這對他後來一生吃齋修佛影響極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則從另一面對他看淡人生、堅定佛心起到了促進作用:他21歲時舉進士,作大樂丞,因戲子們跳黃獅子舞獲罪而牽連到他,把他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安史之亂時他被安祿山拘囚,被迫接受偽職,亂平之後又因此下獄;一年後肅宗無罪釋放他,此後幾年中一路遷升到尚書右丞的大官,不過那時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紅塵了。
他一生中有許多時候是在隱居中度過的。他在十八歲前就曾隱居。公元729年隱居淇上,後移到嵩山隱居,並且是解官歸隱,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遺;公元741-745年,他又隱居於終南山;到公元748年,他買下宋之問藍田輞川別墅,便一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為安祿山所拘。根據他的詩,他在四十歲左右就已經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時他主要住在城裡,家中經常養著十幾個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來就焚香獨坐,潛心修禪。
隱居中他經常登山拜寺、求道問禪,對隱居山林十分嚮往。有時沿著羊腸險道,曲折盤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頭上怪石搖搖欲墜;瀑布鳴泉吼聲如雷、噴涌而出;與山中禪師同行會碰到撿栗子的猴子,回家時與松間築巢的仙鶴打個照面;走過的小橋是將就倒下的大樹架成的,住處的柵欄就用大樹上垂下的藤蔓隨手拴起來就成了;回得家來,石門一閉,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開石門一看,門外的青草又長好深了!有時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後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萬籟俱寂時聽到遙遠的山泉淙淙的流水;從下面看,這里已是高入雲霞的地方,而自己現在卻在這里枕席安眠,這真讓人覺得暫時地留宿實在不滿足,而想要從今後永遠駐留此地了。有時游到一些山寺,猛虎會和人友好相處,猴子能學人打坐參禪,這時真能讓人感到佛國在眼前而人世變得遙遠而漂渺,並對自己官場生活感到自慚而希望終身在這里研修佛理了。
除了上述各種原因促使王維走向禪門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種啟發和促進的力量:有時中夜獨坐冥思,想到雙鬢漸白、不復轉青,縱有黃金萬兩也無可奈何,不免悲從中來,終於悟到只有學道,跳出輪回才有希望。有時回顧自己好象不久前還是紅光滿面的青年,現在牙壞色衰,一下子白發就爬上了頭;不僅如此,一生中經歷的傷情往事也都一齊湧上心頭,這種身心的雙重煎熬,除了佛門勤修,又到哪裡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堅定的道心、精勤的修為,再回頭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觀了:人生有病無非是執著愛恨而起,自覺貧窮而生抱怨,那是因為有了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戀這貧病交加的人世,對生死流轉、六道輪回不厭不煩,殊不知人來世間就是動了凡心的原因。人的這些顛倒妄念如毒龍纏縛著自己不能解脫,只有修習禪定才能制伏這些妄念。修道人看破這些理後自然就安貧樂道了。而且隨著心性的提高,與常人的苦樂觀也不同了,常常因為寂靜中有所悟而高興,這就逐漸和常人有了距離。
王維在自己的詩中還談到一些修煉的具體事情:他喜歡看得道高僧的傳記故事,有時看修煉辟穀的方法;他把手杖頭雕刻成斑鳩的樣子,把烏龜殼用來墊在床腳底下;沒有事時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隱居山中時,他們一群人一起來誦禪,與一人打禪又有不同樂趣。在嵩山隱居時,他還有過閉關修行的經驗。
行惡如磨刀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修善似春園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不知不覺,天長日久,王維已經修到了「眼界無染,心空不迷」的極高境地。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並不看重。他對於自己在詩畫上的極高成就只是輕描淡寫地解釋道:我多世以來都是詩文的專家,而前一世是個畫家,由於這些老習慣沒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發現了。修煉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為奇的;他的解釋不但合情理,也和現代西方輪回研究的規律十分吻合。
賞析:
詩中有兩個關鍵字眼,一個是「相思」,一個是「君」。這兩個詞的外延都十分寬廣。「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的對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個」。「相思」具有對象性和專一性,情有所專注,因此它表示的是一種特殊的深摯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這一詞語內涵的凝固性。一提到「相思」,無論什麼人都會即刻想到男女之愛或與這類感情相通的友誼。似乎愈到後世,內涵愈向前一義凝聚。所有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體內容的前提。
這首詩的表達方式是很別致的。一個晴朗的秋天,詩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見那一顆顆紅得透亮、晶瑩如珠的紅豆結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兒倏然化作眼前的紅豆.猶如她就立在眼前。一個「勸」字充滿深情,「相思」一語加一表程度的副詞「最」,更是情深意長。本來是詩人懷人。詩人卻遙囑對方「采擷紅豆」,不說人相思。而說「此物最相思」,無限的懷念,感慨,都在這用字的輕重上。「勸」,「最」一經同「君」、「相思」組合,詩人內心的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達出來。正是這一表達方式,使讀者受到深深的打動,由此產生聯想,從而把詩的境界變作讀詩人的主觀境界。
❼ 王維的故事
王維買葯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年輕時不僅文才出眾,而且儀表堂堂。因此,許多名門望族、達官顯貴,都希望王維能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說合,有的親自登門求親,但都被王維一一婉言謝絕了。
那年剛入冬,忽然下起雨來,天氣驟然變冷,王維受了風寒,感到有些發燒,身上難受,便去找郎中診治,郎中給王維開了幾味草葯,讓王維拿上葯方速去葯店買葯。
且說葯店的掌櫃有個獨女,名叫紫雲,芳齡二九,長得貌若仙女,精通詩詞聯謎,是鎮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櫃的有事外出,紫雲代父打理葯店。王維來到葯店,見紫雲雖非大家閨秀,卻別有一番風姿,一時竟看呆了。而紫雲卻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問王維道:「公子有何貴干?」
王維這才回過神來,連忙答道:「昨日偶染風寒,特買幾味草葯療疾,不知貴店有無?」
姑娘微微一笑,又問:「有葯方嗎?」
王維素聞紫雲頗有才華,決定試她一試,靈機一動,說:「來得慌張,葯方忘帶了。」
紫雲道:「還記得葯名嗎?」
王維說:「記得,頭一味是——酒闌宴畢客何為?」
紫雲不由一怔,但馬上明白過來:此人借口買葯,實為前來考試姑娘我的才學。便將身子一扭,背對著王維,面對著葯櫥,道:「酒闌宴畢客當歸,當歸當然有了。」
王維一驚,暗暗欽佩紫雲果然才思敏捷,又說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馬上猜中,仍然背對著王維,以問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陳皮』也有。」
「還要夫婦偕白頭。」
「『百合』是新進的。」
……
王維被紫雲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種愛慕之情油然而生。買葯回去之後,心裡久久平靜不下,覺得紫雲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來伉儷。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問,決定重新試探姑娘一回,便提筆在紙上寫了一首詩,然後折疊幾下,喚來書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買葯,買得少了,你拿上這個葯方,速去再買兩服來。」
書童來到葯店,言稱王公子派他前來買葯,說罷將葯方遞給了紫雲。紫雲展開一看——哪是什麼葯方?原來是一首謎詩:
二者缺一真可嘆,書房偏又無石硯,
金童身邊少玉女,晴天無日煩心添。
紫雲斟字酌句,原來是個四字成語:一見鍾(鍾)情。不禁兩腮飛紅,連忙假裝取葯轉過臉去,問書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麼呢?」
書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維呀!」
啊?原來他就是王維!其實,紫雲姑娘也對那個英俊瀟灑、才華不凡的買葯書生產生了愛意,一聽那人就是王維,心中更加歡喜,低頭一想,便對書童謊稱王維所買之葯本店已經不全,讓他明日再來。說罷也給王維回了首謎詩,然後疊好,讓書童帶了回去。
王維接到紫雲的回信,急忙展開看去——
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結緣去問僧,
竹林深處見古寺,伊剛張口人無蹤。
王維乍一看,頓時涼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會心地笑了。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e22fa0100bfyy.html
❽ 王維的經歷
個人經歷為: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
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
擴展材料: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維